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澄迈返乡创业大学生视野下的海南乡村振兴

澄迈返乡创业大学生视野下的海南乡村振兴

2019-08-20

编者按







8月2日,省委书记刘赐贵来到澄迈大丰镇才存村,实地考察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情况,对当地发动大学生返乡创业投身特色养殖等农业产业,发展民宿打造美丽乡村给予充分肯定。他嘱咐返乡大学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首先把乡村良好的生态守住,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在此基础上做好规划、发挥优势、打造产业、提升品位,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省各级各部门要强化人才支撑,用好返乡创业大学生,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做给农户看   带着农户干   领着农户赚   延伸产业链

澄迈返乡创业大学生视野下的海南乡村振兴

文 | 张先昌

澄迈实施人才驱动和创新驱动展战略,多措并举扶持大学生返乡创业,吸引大学生“逆流”下乡,形成”。统计,2017年以来,全县新增各类返乡创业人才8482人,其中大学生返乡创业青年人才2700余人,35名返乡大学生注册无籽蜜柚、福橙等多个特色农产品自主品牌,带动解决农村就业近5000人。近期,省政府办公厅联合澄迈县相关部门深入基层一线,探寻返乡创业大学生群体在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深入了解其诉求期盼,并提出相关建议。


才存村共享农庄咖啡馆夜景

返乡大学生扎根乡村创业的经验体会


      增强农民获得感认同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粒扣子”。2012年,澄迈才存村返乡大学生徐取俊从一家央企经理岗位辞职,立志回到家乡干一番事业。创业初期,摆在他面前第一道“坎”便是村民落后封闭的观念:一是认为读书后回乡创业,肯定是在外混不下去了,想靠政府关系回来骗补贴;二是认为村干部们就会吃喝,不懂发展经济;三是政府投资的乡村基础设施,反正是上头定的,“爱怎么修、怎么建,反正我们也不出钱”。


      如何改变村民根深蒂固的观念?徐取俊的实际经验是要狠下心来干出实绩,直到让村民信服。2012年底,徐取俊团队投资50万元建起了果子狸养殖场,前3个月陆续死亡45只果子狸;熬到第4个年头,养殖场产销两旺,当年吸引30户村民主动合作入股。目前有8户社员没拿政府一分补贴盖起了新房。

      “如果4年间放弃了这个项目,团队离开了村庄,返乡创业就会以失败告终。”徐取俊说,果子狸项目赚到的第一桶金,不仅是财富收获,更重要的是村民开始认同返乡创业带来的新生事物——“原来赚钱的渠道有很多”“这个小子不是来骗补贴的”。在村民的支持下,产业项目不断延伸发展,2015年自筹70万元建设了黑山羊养殖场;2017年自筹80万元建成2500平米的游客用餐中心;2018年通过自筹与银行贷款300万元建成的1300平米的民宿、咖啡、特产店综合区,已投入运营。


      目前,澄迈通过科学构建多方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如桥头地瓜合作社,村民主动入股,从2012年158户658人增长至目前的1980户8900人,累计带动8900人脱贫致富,辐射带动每人每年收入达3.2万元。


徐取俊在澄迈县大丰镇才存美丽乡村休闲游基地黑山羊养殖场喂养黑山羊。王家专 摄


      政府主动搭台唱戏,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桥梁砥柱”。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让创业初期的返乡大学生惨败。“如果没有政府10多万元救命钱,我们的事业早黄了!”“我的创业梦,是参加县里组织的返乡大学生交流会启航的,典型就在自己身边,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座谈中,10多名返乡大学生对政府“引凤还乡工程”利好政策充满感激。


      以大学生返乡创业政策支持和组织活动引导为例。澄迈2013年率先在全省建立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不仅出台《关于鼓励和扶持返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实施意见(试行)》《澄迈县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工作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还成立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组织部牵头的澄迈县鼓励和扶持返乡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领导小组。 


      2015年起,澄迈建立了1500平方米的“澄迈县创业孵化基地”,成立了“澄迈县青年创业协会”,积极搭建起青年创业交流平台。一是将大中专毕业生纳入财政贴息范围,给予个人创业发放最高贷款额度10万元、合伙创业最高贷款额度30万元。截至目前,已发放大中专毕业生创业担保贷款415笔3587万元,合伙创业15笔400万元,直接扶持近773人自主创业、自谋发展。二是设立大学生返乡创业扶持资金,每年拿出400万元扶持大学生返乡创业。2013年以来,累计注入创业扶持资金1600万元,兑现扶持资金876万元,扶持212名返乡大学生创业,拉动投入创业资金近1.5亿元。三是与海南大学等高校联姻,创新打造“政府+创业平台+高校”三级联动招才引智模式,进一步吸引大学生回乡创业。四是邀请资深企业专家对返乡大学生及创业青年进行创业理念、市场分析等培训。近年来累计参与职业技能培训5200人次,就业指导培训4120人次,助推150人成功实现创业。


      农村三产深度融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2010年,永发镇返乡大学生吴一凡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创业。他自筹资金10万元,创立了“澄迈县牧流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从初期10只羊发展到1300余只,带动镇江北片区101户贫困户429人走上脱贫之路。


      随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吴一凡却高兴不起来,“市场同质化竞争愈加激烈,传统产品附加值面临缩水,如果不改变观念,路会越来越窄,三产融合时不我待。”2018年10月,他通过聚智引资,启动“永发福羊文化体验园”,将产品销售从“找市场”变成“把市场引进来,把产品带出去”,推进农旅深度融合。目前,该产业对接海口多家大型企业、学校、幼儿园等单位开展“团建旅游”活动,首月接待9批游客共1200人次。


吴一凡在澄迈县永发镇博厚村放牧自家的黑山羊


      吴一凡的创业转型是少数返乡大学生创业较为成功的典型。加乐镇加乐村返乡大学生符传遥,2015年返乡创业,从最初创建“手磨豆腐生产基地”,到打造“村里吧吧——加乐豆腐村”乡村旅游项目,并逐步升级构建线下实体、线上服务、村民合作参与运营的“互联网+乡村旅游”乡村主题共享平台,以合作、加盟、并购等方式覆盖全岛区域,实施“百村千户海岛游”乡村旅游战略。目前产品开发涉及主题乡村游、生态循环农业、地方特产网上精准营销、土特产品牌打造、地域文化传播等8大类,运营上采取全员合作模式,除策划、线上平台及营销推广人员之外,服务人员、种植户、养殖户、手工艺者、产品生产者等全部使用地方村民。2017年6月启动以来,澄迈、海口、琼海、屯昌等市县6个镇7个村进入乡村主题联盟,预计2020年将吸引100个行政村参与。目前,累计接待游客7.85万人次,乡村旅游营业额680万元,农产品营业额360万元。


      “村里吧吧运营模式,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个成功样本,有效推动了农村三产的深度融合,以‘快速’和‘低成本’赢得市场竞争。”澄迈聘请的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导师、海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员向银林认为,返乡创业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找准比较优势,进行差异化营销,走差异化发展路子,以农村三产的深度融合,打造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


      发挥基层组织功能,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政治保障返乡大学生普遍反映,受文化、阅历等因素影响,村民“短利近视”情况突出,导致“荒地无人耕,耕起来有人争”等矛盾较多,基层党组织则是调解矛盾的“黏合剂”。


      2016年,徐取俊主导的才存合作社开发村周边50亩荒地,与村委会签订租赁协议后,第二天发现土地上种上了青苗。村委会得知后,及时召开全体党员与村民代表会,向抢种青苗的群众讲解政策、法律与村未来发展思路,最后会议全票通过支持发展。目前荒地上建起了咖啡馆、民宿、特产店等乡村旅游发展设施,对乡村振兴的纵深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返乡创业近6年,我的事业从无到有,每一步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大力支持。”徐取俊如是说。


      “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政治保障。”澄迈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澄迈县委、县政府实施“党建+”,无缝衔接全力扶持大学生创业,全县11个乡镇配备在岗大学生村官24人,从机关单位增派74名优秀干部驻村帮扶。2019年已招录选调生13名,计划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乡村振兴指导员60名。


澄迈洪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安烁宇和妻子黄晓玲在果园测试即将上市的蜜柚甜度。苏晓杰  宋祥达 摄
返乡创业大学生的诉求及建议


      农村土地“三过”问题突出,导致乡村土地资源激活难。返乡大学生安烁宇反映,多数老百姓认为土地经多年耕种后,就自然而然成为自己的,没有国家与集体产权观念,加上受经济利益驱动,农村土地层层转包的“三过”现象(流转土地面积过大、时间过长、承包费用过低)突出,很多农村集体土地都被低价承包高价转出,同一宗土地经过多次流转,导致土地延续合法手续难以办理,严重影响土地资源激活。以洪安无籽蜜柚基地为例,2002年土地转包者承包农业用地是24元/亩/年,签约30年;到2009年该地转手时涨价至300元/亩/年,且需一次性付清全款。现阶段补办土地证要求土地转包者到现场且由村里出证明,但目前已联系不到土地转租人,村民又要求该地按现有地租行情涨至500元/亩才同意出证明,这给创业者带来重重困难。希望政府进一步加大农村土地“三过”清理整治,加大土地确权流转力度,进一步明确农村土地规划功能,激活沉睡的土地资源。


      融资渠道不畅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显。调研中,返乡大学生普遍反映,创业中存在资金“卡脖子”的现象,只能“挣一点、投一点”,“蜗牛”式艰难前行。乡村融资难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有效抵押物,土地、房产等不动产无有效登记,金融机构基本不会把大额资金贷向乡村产业。澄迈县政府近期出台我省第一个《金融支农管理办法》,主要解决贷款金额小、期限短难题,但实际操作中,因抵押物与担保问题县领导多次协调金融机构,目前政策尚未落地。二是乡村产业项目资金回笼慢,短期内很难看到效益,银行不情愿创新支农贷款方式。笔者建议:一是对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由政府出面建立贷款融资池,让项目对接政策性银行,如农业发展银行贷款周期可达18年,金额达1000万元以上,从长远解决融资难题。二是加大农村“两权”抵押试点推广力度,创新创设抵押物,如把集体建设用地、农用地、设施房等作为抵押物进行融资。

      农村“五网”基础设施滞后,成为乡村振兴的“软肋”。徐取俊反映,才存村目前产业项目效应逐步释放,但由于基础设施跟不上发展需要,导致项目不敢加大宣传推广。当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道路太窄,大巴车难以进村,且进了村没有适合的停车场,游客满意度不高;二是电信基站建设滞后,大多数乡村通话信号差,难以满足游客增加带来的需求;三是电网需扩增容,餐饮、服务项目增加了用电需求,目前电磁炉等电器成摆设;四是公共厕所建设不足,很多乡村没有公厕,或是有公厕也无人管理;五是应加强供水网建设,目前水源还是依靠抽取地下水,难于保障乡村用水安全。


      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逐步放大“头雁效应”。多数返乡大学生反映,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弱小,多数是“空壳经济”,村干部工资待遇有的还要依靠每位村民上交1-2元赞助,村里办个事也得向村民收钱。一些村民认为,“他们都没我们有钱,说话谁听啊?”事实证明,基层党组织强,村里就一派生机;基层党组织弱,村里就涣散、失去活力。希望政府在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上选优配强,把真正想干事、敢干事的人充实到干部队伍,适当将有经济发展头脑、创业成功的典范重点纳入村干部选拔范围,让致富能人在基层党组织中发挥“头雁效应”。



(作者单位:省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