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职成动态 > 崇明自行车:有苗不愁长

崇明自行车:有苗不愁长

2019-06-21

5月9日,2019年环崇明岛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赛开赛,自行车风暴再一次席卷崇明。“选手们的表现很精彩,比赛很好看。”崇明人张华是车赛的忠实粉丝,每年都准时观赛。“家门口”的比赛,张华更关心“自家人”,他还记得2011年时,崇明姑娘黄丽在赛道上的矫健身姿,“之后还有黄冬艳,但这两年,就没有再看到其他崇明的车手。”张华的疑问,也是崇明老百姓对车赛的热门关注点——崇明能办高水平的自行车赛事,可继“双黄”之后,下一个崇明本土车手在哪里?
  休息时间按着秒表来
  五月的崇明,天气还不算热。田径场的跑道上,几个跑圈的孩子已经大汗淋漓。他们都是崇明区体育学校自行车队的队员,旁边站着的是他们的教练武文泽,这位大名鼎鼎的崇明自行车“教父”,同样也是黄丽和黄冬艳的启蒙老师。
  训练的第一项内容是跑步,8圈,大概4000米,接下来是高抬腿、加速跑,几项训练下来,孩子们个个气喘吁吁。“这只是热身,是日常训练项目,接下来还有自行车专项训练。”武文泽告诉记者,每天下午两点半到五点是队员们的固定训练时间,这段时间里,休息都是按着秒表来的。
  “你看这些孩子,这身高,这比例,是练自行车的好身体。”趁着队员休息的时间,武文泽点评着小队员们。记者注意到了领跑的那个孩子——看起来只有10岁样子,身高差不多有160cm。“陈奕彤是2008年出生的,是现在队里年纪最小的队员。”每年,武文泽会到岛上的中小学走一遍,寻找好苗子,被选中的孩子中自愿参加者会转入体校参加专业训练。现在包括陈奕彤在内的10个队员,都是武文泽近两年挑选过来的。
  和1988年出生的黄丽相比,陈奕彤正好小了20岁。“这20年间正是崇明自行车飞速发展的时期,训练环境和保障条件也在不断提升。”武文泽介绍说,黄丽是他培养的第一批运动员,当时一切都不成熟,都在尝试摸索中。而今,武文泽相信,这一代小队员们一样有望达到黄丽的高度,甚至有可能更进一步。
  让更多队员走出去
  “崇明的运动员通常的进阶方式都是先进入市队,然后才有可能走向更大的舞台,才有可能回到家乡参加比赛,黄丽和黄冬艳走的也是这样的‘崇明模式’。”武文泽告诉记者。
  为了让队员们有更大的概率进入市队,必须满足进入市队的先决条件——文化课成绩合格,武文泽提出了“体教结合”的方式,即在培养队员专业自行车技术的同时,对文化课同样不放松。“运动员并不只是四肢发达,好的运动员都具有清晰的头脑。”武文泽告诉记者,虽然他自己并不执教文化课,但在日常生活和训练中,他总关注着队员们的学习成绩。每天晚上的晚自习时间,他也少不了要去教室里转一圈。
  实际上,提倡“体教结合”也是武文泽的“秘密武器”,专门用来“搞定”家长们。“大部分家长还是希望孩子能走传统的读书升学的道路,对于骑自行车,他们总认为无用。”选材时,武文泽碰到的最大阻碍来自家长。
  “我的孩子读书成绩一直处于中上游,为什么要去练自行车呢。”陈奕彤的父亲陈松九还记得去年武文泽教练找上他时的场景。他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让女儿去当运动员,这太辛苦,更何况我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不错。
  后来在女儿的强烈要求下,陈松九才松口让她试试。现在,陈奕彤进校训练半年多了,学习成绩一直没降,自行车也练得进步很大。看到女儿从体校回家时高兴的样子,陈松九放了心。
  崇明每年都会往市队输送自行车运动员,现在在市队训练的一二线运动员中,崇明的队员占80%以上。“以‘体教结合’的模式把他们送出去,让他们能去更广阔的平台发展。同时,文化课学习终身受益,可以帮助队员们在比赛中拥有更加全面和成熟的想法,可以让她们再上一层楼。”武文泽说。如今,这些从崇明走出去的队员们都开始在国内的赛场上崭露头角,未来可期。
  好苗子要从娃娃抓起
  实际上,自行车运动一直是崇明的强项,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抓住源头,自行车进校园就是很好的尝试。2012年,登瀛小学试点建立了首个校园自行车兴趣组;2015年,汲浜小学也加入行列。
  “我们每周都有固定时间训练,主要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主。”汲浜小学自行车兴趣组的老师陈兵说。他告诉记者,以往通常是体校来学校选苗子,然后直接转入专业的训练路线,迎头而来的单一枯燥训练会让不少原本有天赋的孩子打退堂鼓。“现在学校以兴趣组的方式,让孩子们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喜欢,才有可能成为专业选手。”陈兵说。
  同时,为了打消家长的顾虑,学校统一采用特制的训练器材,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培养孩子的兴趣。“自行车要比一般比赛用的规格小一些,而且安装有辅助轮。此外,体校的教练们也会时常到学校中来带课,有专业的老师指导,就能确保孩子们动作的准确性,危险系数也降低了。”
  现在,汲浜小学的自行车兴趣组队员每年输送进体校的比例在70%以上。下一步,学校还计划在三年级及以上学生中全面铺开,让更多感兴趣的孩子都可以参与到自行车运动中来。基数大了,好苗子自然就多了。
  有苗不愁长。或许崇明老百姓期待的下一个本土车手,就在这群孩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