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丰城 > 丰城桥东非物质文化遗产

丰城桥东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05-05


桥东镇最高点为西南部耸峰山,海拔159米。因山峰耸峭故名,又名龙背山,以山脊形似龙背而得名。山顶有耸峰殿高入云端,雄伟壮观,为江南著名道教圣地。耸峰殿有寺庙四幢,为清朝所建。耸峰山下的石年前休闲山庄,其石年湖常年碧波荡漾,花木茂盛,是回归自然,会议、培训、休闲、观光的理想之处。


历史沿革


       桥东镇位于丰城市南部。辖桥东居委会,更新、南山、象牙、展山、路边、明星、蓝田、栗花、株桥、盛家、七里、上车、杜坊、上青、下青、葛塘、朱坊、东岸、观建、丁桥、前进2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农贸西路26号,距市区15千米。丰(城)洛(市)铁路支线、丰(城)乐(安)公路穿境而过。
          [沿革]宋淳祜元年(1241)属豫章丰城折桂乡。元朝初期,在高脚庙(又名“朱坊街上”)靠透水西侧设有店铺,进行交易,经过几百年的演变,逐渐向西移到富水东侧,后又发展到富水西侧,即在现在地址。为了交通方便,在河上架了两座桥(上桥和下桥),富水东侧为桥东,富水西侧为桥西。元代(1286)年间,桥东属江西龙兴路富州。明洪武九年(1376)属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三坊。
  民国元年(1912)属江西豫章道丰城县。民国十五年(1926)为丰城县第三区的桥东、桥西2乡和第二区的丁桥乡。建国初期(1949),属剑南区,不久改属第三区(驻地石滩)。(为丁桥、七里等9乡)1950年属第九区(驻地桥东)。1958年合设桥东公社,1961年分为桥东、本桥、南山公社,属桥东区。1964年撤区并社,复为桥东公社。1965年,成立铁路区公社,辖桥东,三桥等29个社。1968年,又撤区并社并队,原铁路区撤销,恢复桥东公社。
  民歌民谣
桥东民歌民谣是劳动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经过长期摸索和总结出来的一种讲究字句工整,平仄押韵的对仗顺口溜。


一、长工苦民歌民谣:


            日头公公快下山,我打长工真艰难。


            一日三餐糙米饭,咸菜辣椒端三碗。


二、地名歌:


            桥东,桥西,白马庙,蓝田,赵家,黄塘桥。


            门楼,石下,朱桥 ,大州,徐罗,栗花桥。


三、黄雀仔:


            黄雀仔,肚皮黄,只要老婆不要娘。


            不要娘,心不良,不是一个好儿郎。


四、山歌:


            山歌易打口难开,荔枝好吃树难栽。


            白米饭好吃田难作,鲤鱼好吃网难开。
民间谚语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二月清明莫在前,三月清明莫在后(禾种)


晚禾栽过秋,十有九不收。
山上没有树,庄稼保不住。
桃三李四梨五年,油桐两年还本钱。
黄牛怕二月,水牛怕腊月。
买鸡看腿,买鸭看嘴。
七葱,八蒜,九油,十麦。
天上鲤鱼班(云),明天晒谷不用翻。
芒种火烧天,夏天雨涟涟。
冷不过三九,热不过三伏。
六月六,瓦上晒得鸡蛋熟。
交秋脱伏,热死老虎。
赚钱生意莫赶,本生意莫丢。
株桥改河的传说
    株桥村是桥东郊区得一个大自然村,村子前面有一条河,相传在明朝以前,富水是从株桥村门口顺流至夏布桥,(桥东集镇西头),是一条活水河。但到了明朝前期,株桥村出了一位吏部尚书,名叫黄宗载,他家有一位如花似玉的媳妇,长得非常漂亮,远近闻名。黄宗载在外做官,常年不在家,他媳妇经常在绣花楼上向四处眺望。


    当地一些不务正业心术不正得人为目睹吏部尚书夫人得风采,特意在河里撑着船河竹筏来往穿梭面前,而这些人经常赤身裸体,一丝不挂,对着绣花楼往河里拉尿。那位媳妇看了非常厌恶,待尚书回家把此情况说了。尚书听了非常气愤,当即采取措施,下令从株桥通往夏布桥得那段河路堵塞,防止船只来往,新改道从桥东集镇通过,于是把桥东集镇分为东西两岸,为了便利交通,在河上架两座木桥,即上桥和下桥;富水东侧为桥东,西侧为桥西。上桥归桥东修理,下桥为桥西修理.株桥改河属民间传说,地方志上有记载,当地民间有流传!
舞狮舞龙
舞狮舞龙就是舞狮、玩龙灯,这是自明清以来就有得群众文化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民间期间,每年的正月十七,十八两天是桥东舞狮舞龙得传统节日。


  舞狮舞龙是一项群众共同参与得文化活动,舞狮舞龙往往参杂,配合武术表演,参与者要求会武术,有武术得功底。解放前,舞狮舞龙得场面到处可见,特别是每年正月十七,十八两天是桥东舞狮舞龙得传统节日。舞龙灯时一般要扛着菩萨,撑着旗,敲锣打鼓,鸣铳、放鞭炮等,参与的人甚多。舞龙灯游行必须有它的各自传统习惯路线。
  舞龙灯得种类有太爷灯(为主要),还有天府灯,猪婆屎灯、绳崽灯、姑娘灯……
  舞狮舞龙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有着广泛群众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历史悠久,群众喜闻乐见。此项活动得广泛推广有利于增强群众团结精神和身心健康舞狮舞龙就是舞狮、玩龙灯,这是自明清以来就有得群众文化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民间期间,每年的正月十七,十八两天是桥东舞狮舞龙得传统节日。
丧 葬
自古以来,丧葬礼仪都很讲究,一般安葬地点要佳风水先(俗称地先)选择。有的不惜代价购买地先看准得葬地,崽安葬时的几天要大摆酒席,举行安葬仪式,请来礼生读祭文,穷苦人家不可能如此,只有薄葬。一般丧葬过程包括如下程序:
一、送终:父母临终前,子女要记下死者断气的时间,并跪在尸体边烧纸。
二、带孝:死者的后代身上要系上棕麻,白线鞋上缝块白布。
三、报孝:孝子要亲自到舅父家通先父或母亡故的消息,有时还要跪在舅父家报告死者亡故的时间和原因。
四、洗尸:家人(孝子)要到河边取来水烧热,边哭边卫死者身上抹三下。
五、安灵:把死者姓名称谓写在灵牌上,日夜不停香灯。
六、上棺:在上棺之前,亲人啼哭不正地替死者穿上新衣,男性死者孝子穿下身,女性死者媳妇穿下身,土工穿上身。男性的头上还要戴帽子,女性要扎经纱。棺底垫好棉被后,将尸体放入。
七、出棺:用晒垫搭建一个棚子于屋外,由土工,孝子等把棺材抬到棚里,孝子披麻戴孝,腰束草绳,身穿白长衣,脚穿草鞋,头戴壳幅,随即把灵牌放在棺材前面的桌子上。
八、闹表:孝子首先向灵牌跪拜,上香,敬酒祭奠,女的啼哭不止。然后家人亲友依次拜灵。晚上由艺人吹奏哀乐直到半夜,然后孝子贤孙陪丧守灵至天亮。
       送葬:第二天早饭后,再进行一次拜灵,然后用五种颜色的布在棺材旁,钉上一个铁钉子,叫做:“子孙钉”。孝子装束同前,还要拿起哭丧棒,其他送葬的人头裹白布,身穿白衣,护拥棺材或在棺材前牵着白布护送到墓地,由死者晚辈抱灵牌跟随,抱者坐在土轮车上前往。
封缸酒的制作
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数千年前,一些僻远的农村贫困落后,人们发现蒸熟的大米经过发酵后散发酒香味,于是发明最原始的米酒,后来长期演变,人们用酒药子,糯米等原料制作米酒,米酒经过长期密封、储存,于是变成现在的封缸酒。


    封缸酒,顾名思义,即用制作好的米酒倒入缸内,密封后放置阴凉处或地窖中,一年以上的酒叫做“封缸酒”。主要原料:新鲜糯米、酒药子
    制作过程:先将糯米过筛除杂、洗净、倒入桶中、浸泡12小时左右,再淘净渗干,把 放在锅中,预热几分钟,再把渗干的糯米倒入   中,上盖旺火蒸熟。再把蒸熟的糯米倒入盛器中凉摊冷却。再把酒药子倒碎放入糯米饭中拌匀,装入缸中打平、压实、上盖。过10天左右(冬天需用稻草围住酒缸保温)闻有酒香便可开盖,滤出酒糟下面的液体叫做酒 子,在酒 子中加入双倍的清水,把缸口封严,放置阴凉或地窖中,一年以上的就叫做封缸酒。需饮用时倒入壶中,煮沸、再加上点糖便可以。凡喝了丰城的封缸酒的人都今有体会:“喝碗封缸酒,力气打入牛”。
牧、副、鱼业谚语
    在农村,养殖业和种植业都是主要产业,怎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收成,就要善于总结经验,把这些经验用谚语的形式传承下来。


养猪冒巧,栏干食饱。


要猪肚子饱,快把野草找。


冬牛不瘦、春耕不愁。


若要牛儿好,夜间莫缺草。


黄牛怕二月、水牛怕腊月。


买鸡看腿、买鸭看嘴。


春分早、谷雨迟、清明种薯不宜迟。


大暑来,种芥菜。


七葱、八蒜、九油、十麦。


茄子栽芽,辣椒栽花。


横排芋头直栽葱。


要想白菜好,多施人粪尿。


处暑荞麦,白露菜。


南瓜不打桠,光长头来不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