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建设学习型农村要切合建设新农村的时代要求,抓住新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发展的关键,从农村最基层做起,不断突破难点,注重实效,让广大的农村居民自觉加入到终身学习中来。由此,让宅基成为奉贤农村社区教育的大课堂,成为思想教育和文化学习、技能培训、科学普及以及生活情趣、法律宣传、市民文明教育等多位一体实施农村社区教育的有效抓手和重要载体,成为新农村居民学习的精神家园。
狭义的课堂指的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提起课堂,我们的眼前自然而然会浮现教室里老师谆谆教导,学生勤奋好学的情景。而在上海奉贤的农村也有一个大课堂,在那里,老师可以是学生,学生亦是老师;在那里,不再是一人讲众人听,而是“师生”围坐在一起,有问有答地互动交流,从土地管理、农业科技、法律法规到文明礼仪和低碳环保等村民关注的内容,那就是宅基课堂。
一、宅基课堂应运而生
宅基,在词典解释为家宅、房舍及田地。从上海农村传统意义上来讲为农家相对集中的自然村落,宅基作为农村人口生活栖息聚居地,是农村社区的基本单位。近几年来奉贤主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趋势和要求,工作重心不断下沉,作为新农村社区教育基层平台、学习型社会建设直接载体、社会管理体系重要延伸的宅基课堂应运而生。
奉贤的宅基课堂发端于南桥镇。南桥镇作为奉贤区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是奉贤人口集聚的区域,目前常住人口占整个奉贤区的三分之一。随着南桥新城的开发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大量外省市人口的涌入和中心城区居民的导入,使农村居住人口的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宅基具有了新的内涵,可理解为新型农民重新集居的住处。目前南桥镇17个行政村的常住人口主要为以老年人为主的原住村民和外来人口。人口构成的多重性、就业多样性使学习需求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加上行政村较大幅度合并,每村一所村民学校已经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现实的学习需求,亟需建立一种新型的农村社区教育的载体。通过这一载体,农民可以就近参加学习教育培训活动,省时又精力,又能及时了解掌握党的惠民惠农路线、方针、政策,还能使政府与老百姓的沟通更为通畅,让老百姓的诉求得到及时反馈。通过这一载体,不断扩大农民教育培训的覆盖面,大力提升农村社区教育服务水平和农民教育质量,从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在这一背景下,南桥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宅基课堂”,2010年6月,沪上郊区首家“宅基课堂”在南桥镇金港村挂牌成立,随后在全镇17个行政村逐步推广。
二、宅基课堂茁壮成长
奉贤宅基课堂建设得益于奉贤区委区政府的顶层设计、分层推进。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认真贯彻实施奉贤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奉贤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新型宅基文化价值取向,本着“顺民意,惠民生,解民忧,聚民智,得民心”的基本原则、“让学习成为农村最广大基层百姓生活方式”的基本要求、“在学习型农村建设中改善民生,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思路,由点上实验迅速推开,目前,全区各镇、开发区建有两千多个宅基课堂,实现了全覆盖。
宅基课堂是面向新型农民、职业农民的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阵地,这种原生态的微型村民学校把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和新型农民学习需求结合起来,即时地满足农民学习需求,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为了推进“宅基课堂”建设,奉贤出台了一系列举措:
一是培育典型。首先在南桥镇金港村开展试点,然后在南桥全镇各宅基推广,继而梳理总结宅基课堂建设的架构、形式等基本要素和典型范式,召开奉贤区推进宅基课堂建设现场研讨活动,在全区各镇、开发区进行全面推广。
二是课程配送。由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牵头,围 绕“贤文化”课程建设的主线,建设了一批宅基课堂的简易教育读本、微课程、简易教材。
三是队伍建设。建立由村书记、主任、大学生“村官”等组成的“宅基课堂”联络员制度,并明确宅基课堂的负责人一般由退休老干部、村民代表等本村“资深”人士担任;要求镇成人学校及镇相关部门领导与区级教育专业人员下去进行直接指导;成立“奉贤区社区教育志愿者教师工作室”及“镇社区教育志愿者教师之家”,形成直面农村基层的社区教师志愿者教师资源库。
四是全面指导。成立了奉贤区宅基课堂建设工作室和各镇指导站,发挥指导、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
五是管理考核。主要是明确工作目标,落实部门责任,注重分类指导,实施评价激励。
三、宅基课堂开花结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宅基课堂在奉贤农村遍地开花结果。宅基课堂的建设,是上海郊区新型农村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的一项创举,是原生态的“微型农村社区学校”,是在加强村民学校建设基础上的一次突破,是奉贤新农村建设、构建“学习型农村”的一种新尝试,是奉贤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走向成熟的象征。其主要成效体现在:
一是学校办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宅基课堂在宅基,在家门口,有效地弥补、补充村民学习资源紧缺的问题,是对村民学校进行的再延伸、再拓展,同时方便了边远地区的农民,特别是年龄大、体弱多病的老年人,他们可以就近、便捷地参与学习,扩大了农民教育培训的覆盖面,提高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参与率,激发了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二是提高了农民市民化学习培训活动的针对性。农民市民化的培训适应新型农民需求,真正体现了民有所呼,培训就有所回应的要求。
三是夯实了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基础。通过宅基课堂的学习、交流、沟通,农民能够自由、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同时,宅基课堂通过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村规民约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引导农民提升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使农民在能够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促进农村文明程度的整体提高,为加强新农村社会管理奠定了基础。
四、宅基课堂建设的反思
宅基课堂在学习时空上的边际无限,学习对象上的人人参与,学习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学习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正在成为最贴近贴紧贴实民生最有效改善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式。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宅基课堂从形式、内容到机制,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不断完善。
一是完善建章立制。通过进一步全面梳理、调整、充实、完善各项制度,精细宅基课堂日常管理,实现工作常态化。
二是加大课程建设。在不断总结和调整现有宅基课堂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各村(居)各宅基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挖掘和提炼真正贴近新农村需要的课程,使课程成为宅基课堂可持续发展的活水源头,同时制定和落实宅基课堂课程配送方案和机制。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随着宅基课堂在区内的全面推广,部分村(居)师资数量出现缺口,一方面依托“区社区教育志愿者教师工作室”和“镇社区教育志愿者教师之家”发展宅基课堂志愿者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在区域范围内整合教师资源,实现师资共享。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四是创新活动方式。找准开展学习活动的切入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不同时期开办不同内容的学习宣讲点,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培训效果。
五是丰富教育内容。根据农村居民的实际状况,适应农村居民的学习需要,因人施教,不断充实教育内容。同时,依托本地区具有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民俗表演和各种健身项目,举办培训、展示、汇演活动,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课程,使宅基课堂真正成为老百姓喜欢的学习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