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地处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南端。内陆面积700.5平方公里,现辖8个镇、4个街道、3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户籍人口66万,暂住人口34万。
海宁之名,寓“海涛宁谧”之义。其地秦时属由拳、海盐两县。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建盐官县,因此地有司盐之官得名。南朝陈永定二年(558)置海宁郡,为得名之初。元天历二年(1329)海塘筑成,海患始宁,乃改盐官州为海宁州,此后建制屡改而海宁之名未易。1986年11月撤县建市。
海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皮革之都、文化之邦、旅游之地”的美称。尤以灯文化、潮文化、名人文化最具地方特色。硖石灯彩有1000多年历史,工艺独特,制作精细,针工堪称一绝,曾多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天下奇观海宁潮因其潮高、多变、凶猛、惊险而饮誉海内外,白居易、李白、苏东坡等为之留下了千余首咏潮诗词,乾隆皇帝曾4次到盐官观潮,孙中山、毛泽东等一代伟人也曾来海宁观潮。海宁贤才荟萃,代有名人,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诗人徐志摩、书画艺术家张宗祥和钱君匋、教育家沙可夫和许国璋、作家陈学昭,以及香港知名人士查济民、武侠小说家金庸等都是海宁人。海宁名胜古迹众多,有江南稀有的古典宫殿式建筑海神庙、“水上长城”钱塘江鱼鳞石塘、安国寺唐代经幢、长安东汉画像石墓、庆云马家浜文化遗址等。“硖石灯彩”、“海宁皮影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海宁皮影戏是此次中国皮影戏申报的重要内容之一。
海宁是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市、浙江省首批小康县(市)之一。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3.65亿元,同比增长9.5%;实现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94.26亿元和52.49亿元,增长15.6%和18.5%。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1397元和21359元。海宁社会和谐稳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全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国家级园林城市,浙江省首批小康县(市)、省示范文明城市、省文明市、省首批平安县市、省双拥模范城、省教育强市、科技强市、卫生强市、体育强市、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等称号。
海宁民营经济发达,区域经济特色明显,是著名的“中国皮革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中国经编名城”。工业经济方面,在改造提升皮革、经编、家纺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发展太阳能利用、印刷包装、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形成了更加富有特色、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工业经济格局。第三产业方面,以观潮旅游和市场发展最具特色,海宁中国皮革城是全国皮革服装、毛皮交易中心和华东地区的箱包皮具集散中心,许村中国家纺城是全国最大的装饰布料集散中心。盐官百里钱塘观潮景区和海宁中国皮革城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此外,海宁的花卉苗木、优质水果、特种水产、畜禽养殖等高效现代农业也已逐步形成产业规模。
“十二五”时期,海宁市将深入实施“工贸强市、科教兴市、接沪融杭、城乡统筹、环境提升、富民惠民”六大战略,深入做好“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这件最紧迫的事,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发展这件最基础的事,以水环境为重点的生态环境治理这件最艰巨的事,文化发展和科技人才这件最关键的事,贯彻民本思想、改善民生、建设幸福海宁这件最根本的事,加强党建、推进‘三风’建设,提升执政能力这件最核心的事”等“六件大事”,加快建设长三角“经济活力强市、文化旅游名市、生态宜居新市”,着力打造以皮都潮乡为特色的杭州都是经济圈东部新城,率先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