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党的十八大把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作为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近年来,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昆山,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已经形成人口超200万的中等城市。在这新型城市中有超过半数以上是农转非或外来人口即昆山新市民,他们已成为昆山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但是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生活方式、习惯差异大,必然产生利益诉求多,矛盾纠纷多,不安定因素多,给昆山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带来诸多问题。
如何让昆山的新市民更快更好地融入社区,真正成为昆山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新生力量,成为推动昆山经济建设、构建“温馨家园,和谐社区”的新动力,这无疑是摆在我们社区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从2012年始,昆山高新区社区教育中心以“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为核心的社区家园意识培育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项目研究在新市民比较多的娄江街道进行。
二、目标
开展“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社区家园意识培育”探索与实践的目标就是依托街道社区学习中心,搭建学习平台、构建培育载体、开展形式多样教育活动,增强社区新市民的亲和力和归属感,培育共驻共建和谐社区的家园意识,努力把“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家园意识内化为新市民的内在需求,转化为推动文明和谐社区建设的巨大动力,形成新形势下创新发展社区教育品牌,为推进文明和谐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积累基本经验。
三、内容
本品牌活动项目的重点内容:一是探索途径和方法,增强新市民的亲和力和归属感,激发和提高新市民参与社区建设管理的热情与能力。二是优化活动载体,拓展新市民社区家园意识培育的渠道。三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初步积累进一步培育新市民社区家园意识的成功经验。
四、步骤
本品牌活动实施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7月—2012年9月)准备阶段。一是建立品牌项目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内容、途径等;二是组建专兼职教师和志愿者队伍;三是扩大宣传,通过多种途径让新市民初步知晓培育“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社区家园意识的目的、内涵、意义;四是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新市民社区家园意识的现状和培育需求,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开发教育读本;五是培训项目组成员,确保项目品牌活动顺利进行。
第二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0月)运作阶段。一是搭建“道德讲堂”和“两馆一廊”等教育平台,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二是开展“新老昆山人敬老爱老联谊”、“相约邻里守望,共建和谐社区”、“旅途接力”、“娄江是我家”等主题的实践活动,增强新市民认识新家园、了解新家园、热爱新家园、建设新家园的家园意识;三是整合资源,开展以劳动与技能、计生、健康与人口文化相结合的系列活动,使新市民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四是融合“三网一台”,即高新区社区教育网站、高新区党员教育网站、学校远程教育中心网站和手机短信平台,努力实现全区新市民深化学习教育的全覆盖。
第三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深化阶段。一是建立道德实践载体。在品牌项目实施基础上尝试建立如“老舅妈工作室”、“红袖标巡逻队”“网络互学”等道德实践载体,让新市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之中;二是开展“社区是我家,人人爱护家”展板巡展、征文竞赛、文艺专场等活动,使社区家园意识品牌活动家喻户晓,人人参与,逐步深化;三是表彰奖励先进个人与团体给予,组织“新昆山好人”宣讲团在区内宣讲。
第四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总结提高阶段。形成项目品牌,召开现场推进会,总结经验,深化品牌内涵,建立“星级党员”、“星级学员”、“娄江之星”和“学习型团队”等长效考核机制。
五、举措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
一是建立由相关街道党工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成立项目实施工作班子,下设工作小组,组织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二是按照方案“积极实践,分步实施”的要求,制定了必要的适应实践需要的培训、会议、研究和专家指导等制度,制度保障到位。
三是定期组织项目组人员培训和专家指导活动,提高项目开展的专业水平和科学水平,发现典型,及时推广。
四是为确保本项目顺利实施,建立专项项目经费,经费保障到位。
2、突出项目主题,开展重点实验
按照感知—立意—参与的原则,突出主题,着力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加强对本项目的重点实验和研究工作。
一是注重读本开发利用,深化精神家园建设。自编系列乡土读本《我的娄江我的家》,有计划地在新市民中开展阅读指导工作。2013年,举办阅读辅导讲座6场,在新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编印《党员七一读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效推动了“服务树形象,党旗社区扬”主题活动的开展。开发《昆山台商》宣传册并组织台商(娄江街道新市民的一大群体)及其家属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和文化交流活动,培育台商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台胞对大陆、对昆山、对本街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努力使“台商之家”精神家园建设成为深化新市民社区家园意识培育的重要抓手。
二是发挥社区教育功能,推进服务品牌建设。娄江街道在社区教育服务品牌建设上做文章。发挥“两馆一廊”宣传教育功能,普及传统家庭美德知识。“两馆一廊”(即:幸福家庭生活馆、“家庭安全生活馆”和“道德长廊”)。普及“家庭幸福”、“家庭安全”、“传统道德”等知识。2013年以来,受教育新市民达2500多人次。创新“旅途接力,夕阳如画”服务品牌,促进老年新市民身心健康。开展“独居老人由居家养老向精神养老的拓展”的实验和研究,以“六助关爱”为主体内容,实现知识接力、健康接力、快乐接力、人生价值接力。实施“富民强镇”工程,加强新市民技能培训。免费面向新市民举办“电工”、“叉车”“养殖”“家政服务”等培训46期,4685人次,90%以上取得上岗证,并找到相应工作,有了稳定收入,为新市民掌握一技之长,在新家园成家立业打下坚实基础。组建“夕阳红”、“义工妈妈”等志愿者队伍。娄江街道共有247名新市民加入“夕阳红”、“义工妈妈”等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社区治安巡逻、家庭矛盾调解、孤寡老人照顾等志愿服务,为社区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三是搭建道德教育平台,提升社区居民素质。2012年6月,娄江街道道德讲堂正式挂牌成立,并被苏州市精神文明委员会命名为“苏州市道德讲堂活动示范基地”。娄江街道充分发挥道德讲堂的综合功能,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道德教育活动。提升党员干部党性素养,为之注入精神动力。举办‘七一’读书活动,丰富了党员精神家园的内涵;先进典型视频,激活了党员守住精神家园的内驱力;身边典型,放大党员精神家园的辐射功能。提升新市民道德素养,为之添加精神元素。定期向新市民播放全国道德模范、江苏好人榜、苏州好人、昆山好人先进事迹音像、健康知识、老年养生、法制安全教育与守法维权、家庭防范资料。2013年以来共播放28次,播放专题视频资料35册,新市民观看者达950多人次,举办培训120多期,受训新市民达3500多人次。培育娄江少年道德风貌,为之提供精神营养。“在家当孝子,出门行善事,争当美德好少年”、“少年梦托起中国梦”、“老少共筑中国梦,美德少年耀娄江”等主题教育活动,在孩子们幼小心灵中刻下了深深地烙印。亲子活动、艺术活动、暑期学堂、小候鸟行动,以及七彩夏日趣味运动会等活动,搭建了青少年寒暑假活动有效载体。运用道德讲堂,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让娄江少年不断增强“建设娄江好家园,少年一代勇承担”的意识。
四是发展道德实践载体,巩固志愿服务成果。娄江街道成功创设的新老昆山人“红袖标巡逻队”、“老舅妈调解室”和“娄江姐妹爱心编织室”以及街道社区文体团队等民间团体,已成为新市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道德实践载体。志愿服务活动的总人数从2012年的161人发展到2014年的374人;服务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即由原来的面向本社区居民,发展到同时面向当地福利院、孤儿院、敬老院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群体;服务内容由单项服务向综合服务发展,如:“红袖标”已从刚开始的参与社区治安防范,发展到维护小区环境卫生、参与绿化养护;提供计划生育、小区空位拆违、公共设施安全、居民家庭安全等方面的信息,以及照料孤寡老人、照顾病残居民等等服务活动,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赞扬。
3、注重实践探索,推动创新发展
娄江街道把如何推动街道层面社区教育创新发展,作为本项目实验的一个重点。
一是注重新市民教育工作理念的创新。注重“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理念,以满足新市民全面、充分、自由、协调的发展,营造“终身的市民学习,持续的城市发展,美好的居民生活”氛围。
二是注重新市民教育工作思路的创新。注重精神家园和服务品牌的建设,搭建道德教育平台和发展道德实践载体,实验步步深入,实现了提高广大新市民对共同家园的认知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预期目标。
三是注重新市民教育工作内容的创新。以培育新市民社区家园意识为主题,以推进道德建设为基本内容,服务居民群众,提升居民素质。
四是注重新市民教育工作功能的创新。一方面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推动社区教育的社会化;另一方面真心实意调动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接受和参与社区教育,提升了社会教育化的程度。
五是注重新市民教育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①“五分”“四式”法。实施“分类教学,分片培训,分校竞赛,分段实施,分层负责”的“五分”工作法,以“体验式”、“研究式”、“互补式”、“拓展式”的“四式”教育形式,创新新市民活动品牌,以丰富知识“存量”、拓展知识“增量”、提升知识“变量”,实现新市民教育活动的多样化;②“空中学习”法。“QQ”、“短信平台”、“学习在线”是重要的教育载体,为新市民建好思想上的家园。③“结对联动”法。为保证新市民能就近接受管理、就近参与教育,采用“挂钩结对联动”模式,以确保新市民的教育方便、快捷。④“送教上门”法。一是送教上门、送书上门形成特色,确保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递到每一名新市民;二是发挥远程教育平台,让新市民切实感受到“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的新市民教育新模式。⑤“主题活动”法。利用市民学校、文体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等平台开展“主题活动”。
六、成效
经过科学选题,明确目标、机制创新、注重过程、群众参与、措施扎实,取得了很好实验成果。
1、新市民教育的载体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构筑新市民教育“八大载体”,使新市民的社区教育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以“信息服务平台”为载体,加强新市民的教育管理;以“学习型组织建设”为载体,树立新市民终身学习理念;以“百场宣讲深入社区”为载体,丰富新市民的教育内容;以“学历教育”为载体,提升新市民的能力素养;以“富民强村工程”为载体,抓好新市民科学实用技能培训;以“三网辐射”为载体,实现新市民教育全覆盖;以“短信平台互动”为载体,畅通政府与新市民交流的渠道;以“学习在线”学习平台为载体,消除新市民学习的时空障碍。
2、新市民的社区家园意识得到提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辖区内新市民参与本项目实验的人数达到70%,新市民社区家园意识得到全面提升。经调查,新市民对社区家园意识培育工作表示满意与基本满意的达92%。
3、新市民道德素养得到提高。整合资源,搭建“道德讲堂”实验载体,倾力打造“流动课堂”内涵,把传统的“等居民上门学习”转变为“为群众送教上门”的教育新模式,广大新市民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有了新的提升。
4、促进社区管理工作有序规范。项目实验推进了和谐娄江建设,通过搭建平台,建立机制,组织新市民积极参与,取得了很好经验,这些经验的借鉴也促进了社区管理。2013年,娄江街道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城市合作中心授予“健康社区”荣誉称号。与此同时,昆山市老龄工作先进集体、昆山市人口计生创新奖等均榜上有名。
5、推动社区教育工作实践创新。优化新市民管理机制。建立新市民信息库,加强新市民分类管理。建立新市民互动机制。组织新市民通过座谈会、书友会、联谊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确立新市民关怀帮扶机制。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等活动走访困难新市民。家园意识的培育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组织领导机制;上下联动、互相衔接、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社会互动机制,有力地推进了社区教育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好学、乐学、勤学、善学、互学”“五学”理念蔚然成风。
6、营造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氛围。立足实验,注重理论指导实验,形成了12篇研究性和典型性的文章。其中《城市新型社区家园意识培育的实践与探索》发表在《魅力中国》13年01期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