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培训项目 >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促进产业精准扶贫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促进产业精准扶贫

2017-12-24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促进产业精准扶贫

隆回职业中专培训部  周光明 

隆回县13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设小康的重点和难点是农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生猪养殖业、“隆回三辣”等种植业、花瑶乡村旅游业是隆回县的支柱特色产业。服务“三农”及地方经济发展,助力精准扶贫,是涉农专业的重要任务。隆回职业中专涉农专业现代农艺技术、生态养殖、旅游、电子商务专业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通过“政府政策牵引、部门协同推进、农民广泛参与”,形成了围绕产业抓培育、抓好培育兴产业、振兴产业促脱贫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良好格局,精准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围绕产业抓培育

(一)围绕产业遴选培育对象

以产业发展为导向,锁定生猪养殖业、“隆回三辣”等种植业、花瑶乡村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认真做好摸底调研、培育对象遴选、上报等基础性工作;3年来,重点放在对58岁以下种植大户、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主、乡村旅游业主等人的培训上,将真正需要培训、有培训欲望的农民纳入培育对象库统一管理。按照任务要求,通过层层筛选,经县新型职业农民工作领导小组同意、面向社会公示后,锁定1250人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

(二)围绕产业设置培育专业

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按照培育对象所从事产业分布情况分专业、建教学班,2014—2015年设置生猪养殖辣椒龙牙百合、乡村旅游、果树五个专业,分别建教学班;2016年设置设水稻特大梨、乡村旅游三个专业,将教学班建在特色产业村、优势产业合作社,方便农民就近就地参加培训。根据农民需要和产业发展对职业农民素质要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包括:职业农民素养、农业政策法规、农业金融保险业务知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知识、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营销、农业物联网、农民智能手机应用以及现代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等。因地制宜,选用高质量、规范化教材与开发乡土教材相结合,保证传授知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三)围绕产业建强师资队伍

从市、县农业产业体系专家团队和学校涉农专业骨干教师、高级技师中选择契合地方产业需要的人才纳入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共吸纳各类专兼职教师、专家和教授69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指导员21人,建成了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程需要的“专家教授+行业能人+乡土人才”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同时,研究了师资队伍建、管、用、评以及知识更新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健全了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和师资库动态管理机制。

(四)围绕产业创新培育形式

以产业发展为立足点,以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为两条主线,分层分类模块教学,分产业编制培训规范,创新“2+X+1+2+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体系(2门综合课,若干门专题课,1门产业专修课,2门通识课, 1 个离校不断线的跟踪服务)。采取“6+1或12+3”办学形式(采取请培育对象到县集中6天共享专家培训和互动交流,1天考察学习或12天共享专家培训和互动交流,3天考察学习),强化了“技能+创业 的综合素质培养,推动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全面发展。同时,建立了教学管理制度、教务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后勤保障制度、学员跟踪服务制度等六项制度。落实了统一培训规范、统一培训档案、统一培训教材、统一考试考核、统一过程管理、统一双班主任、统一师资管理等七个统一管理办法。

二、抓好培育兴产业

(一)实现了服务产业的常态化

培育的职业农民与培育机构建立起联系,双方可根据农时季节,农业生产经营情况变化,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通过QQ群、微信群或电话进行在线咨询、指导,遇到紧急情况或普遍问题集中培训指导。在 2016 年培育任务没有下达之前,全县对2015年的350名培育对象进行跟踪服务指导工作。还遴选了2014年以来产业发展得好、示范作用强的60名新型职业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并组织他们到羊古坳雷锋村杂交水稻示范高产基地进行了产业见识,十九大党代表王化永亲自讲解介绍,学员受益匪浅;组织了果树专业50人进行了集中培训,并进行了产业见识。通过以上两次对新型职业农民跟踪指导与再培训,提高了他们发展产业的信心和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加快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参训学员的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创业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带头发展特色产业、应用新技术、示范新品种,大力发展测土配方施肥、科学精准用药,带头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践者、推动者和受益者。3年来,全县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载体,重点打造了整镇推进、整村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示范工作。

(三)壮大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围绕生猪养殖业、“隆回三辣”等种植业、花瑶乡村旅游业、果树等特色产业,重点锁定思想活沃、与时俱进、经营管理能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带头人进行培育,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思路和“有理想、有情怀、有抱负、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有效益”要求,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带头人队伍。通过打好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组合拳,充分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科技优势、市场优势,实现资金、人力、装备、技术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引导他们做大做强生产经营主体。

(四)推动了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政产学研推一体化”(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推广机构和新型职业农民辐射带动)的农业科教模式在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的应用,深化与湖南农大等10余家科研院校合作,引进转化科研成果,破解产业链关键难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农业物联网、农药化肥减施等新技术在新型职业农民中推广应用率不断提高。

三、振兴产业促脱贫

(一)产业扶持政策助推脱贫

罗洪乡彭正贤 2016年培育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的代表。2015年月成立南水山魔芋种植合作社,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机制创新,积极吸纳贫困农民发展产业。目前,已吸纳16户贫困户入驻,建立了魔芋种植面积100亩基地,预计户均年增收2万~2.5万元;对于没有劳动和经营能力的贫困户,以资金入股的形式“分红金”。贫困户三户联保贷款5万元,在公司入股,参与公司年终利润分红,同时公司负责偿还本息。公司与农户签订分红协议书,明确贫困户每年享受1万元的利润分红。合同到期后仍有入股意愿的农户,也可将资金再次入股,参与企业的经营利润分红。采取“三零”(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产业扶贫新模式,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可实现稳定脱贫。

(二)产业规模扩展助推脱贫

农民经过培育后素质高了、能力强了,主动扩展生产经营规模,随着产业的发展,虎行山瑶族乡四角田村吴润兰等6户职业农民创建家庭农场,形成了“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新模式,带动周边51户贫困农民从事产业生产,3年来,围绕现代农业推广示范了农产品深加工业、物联网应用、农业自动化等新技术、新品种20余项,推动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脱贫步伐。

(三)立足特色产业互助脱贫

金石桥镇熬头村,2015年开始对其进行科教帮扶,通过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提高技术水平,组织参观学习开拓眼界、解放思想。

2016年又在该村举办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班,引导熬头村成立生态富硒美蛙养殖合作社,以杨仁娇牵头23户贫困农民通过自愿入社、分户经营、统一销售养殖模式,建立了60亩生态富硒美蛙养殖基地带领贫困农民脱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践结出了丰硕成果,3年来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50人。新创建合作社18个,申报家庭农场11个,参与土地流转面积达8千余亩,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扶贫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