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社区教育中文化传承途径的实践与探索》

《社区教育中文化传承途径的实践与探索》

2017-04-19

  武清区王庆坨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一、实施背景:

  活跃在社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在长期的沉淀中形成了特定的社区文化,其低俗、不规范和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随意性,造成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局限性,甚至有些传统文化在逐渐消失。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更加渴望身边的文化活动,也就是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此社区教育项目的实施创造了契机。

  我们武清区王庆坨镇,由一个自然镇(镇内九个街),十三个自然村,共二十二个村街组成。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居住格局发生了改变,社区居民以小区居住的越来越多,其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提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和繁荣,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升,转而更加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迫切需要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为此社区教育项目的实施创设了空间。

  在我们武清区王庆坨镇38219人的总人口和54平方公里的沃土上,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各类文化资源,孕育了社区文化活动的沃土,为此社区教育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我们武清区王庆坨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把打造“文化名镇”作为发展目标,为此社区教育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保证。

  二、主要目标:

  我们在社区教育中把社区文化环境和社区文化资源作为基本要素去试验研究,通过社区教育构建社区教育中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逐渐形成具有王庆坨镇特色,彰显王庆坨镇社区文化品位的社团文化、广场文化、特色文化和传承文化的王庆坨镇社区文化。

  我们在社区教育中通过构建社区教育中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王庆坨镇文化传承活动基地网络、指导教师队伍、传承机制、展示平台,促使王庆坨镇社区文化在文化传承教师队伍的指导和引领下,逐步形成社团文化、广场文化、特色文化和传承文化,提升内涵,彰显品位。

  三、工作过程:

  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社区教育中通过构建文化传承的基地网络,教师队伍、传承机制和展示平台等实验研究的有效途径,从而达成目标。

  1.构建文化传承途径一:文化传承基地网络

  在社区教育中我们借力王庆坨镇政府把打造“文化名镇”作为十二五规划中的发展目标,积极拓展王庆坨镇文体中心的功能,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王庆坨镇职工之家”。借力武清区教育局争创“武清区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示范校”工作,在武清区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示范校建设中,把“文化活动室”和“社区文化休闲广场”建设作为两个重要指标纳入创建标准中,积极拓展镇、村两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文化传播功能。形成了王庆坨镇社区教育中文化传承室内室外相结合的基地网络格局。

  一是构建文化传承室内基地:我们以王庆坨镇文体中心的职工之家为中心,中心内设“永良飞叉会”、“枫叶红歌舞团”、“器乐演奏队”、“健身舞队”四个活动室,他们有组织的每天晚上活动。以镇、村两级成校建立两个基本活动点。一个是王庆坨镇成校的“金土地书画研习社”活动室,另一个是王庆坨镇二街村成校的“雍南书画学社”活动室,他们有组织的每月在双休日活动。以村成校、社区、中小学校为网点的十一个活动点,它们分别是:王庆坨镇七街村成校的“群英综合演唱队”活动室,王庆坨镇四街村成校的“戏曲票友”活动室,郑家楼村成校的“器乐演奏”活动室,王庆坨镇村成校的“农民鼓号队”活动室,王庆坨镇澳都洗浴中心的“夕阳红评剧团”活动室,王庆坨镇金凤凰食府的 “戏曲票友”活动室,王庆坨镇光明小学的“小京剧班”活动室,王庆坨镇一街和六街小学的“飞叉艺术”活动室,十所中小学的“书画兴趣小组”活动室,王庆坨镇羽毛球馆的“羽毛球爱好者”活动室,王庆坨镇光明小学和胜利小学的“乒乓球爱好者”活动室,他们的活动是定时和不定时相结合。这些构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十一个网点”的社区教育文化传承室内基地网点。

  二是构建文化传承室外基地:我们以王庆坨镇一街(东)、王庆坨镇二街(南)、王庆坨镇五街(西)文化休闲健身广场和王庆坨镇六街(北)富康公园相呼应,分别活动着“一街广场舞队”、“二街广场舞队”、“五街腰鼓队”、“永良飞叉会”、“六街健身广场舞队”和“六街小车会”等,构成了王庆坨镇“东南西北”社区文化广场基地,形成了王庆坨镇社区文化广场 “东南西北”效应。以分布在全镇各村街十三处文化休闲健身广场为活动点,分别活跃着郑家楼“空竹队”、大范口“腰鼓队”、大三河曾“广场舞队”、尤张堡“农民鼓号队”等广场文化活动团队和健身休闲娱乐的社区居民。每天清晨和傍晚,当音乐响起,都吸引到众多社区居民到社区广场,参加到文化娱乐休闲健身中来。这些构成了“东南西北效应辐射十三个网点”的社区教育文化传承的室外基地网络。

  在社区教育中,我们构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十一个网点”的室内基地和“‘东南西北’效应辐射十三网点”的室外广场基地,室内室外相得益彰,构成了王庆坨镇社区教育文化传承的基地网络格局,拓展了空间,奠定了基础。

  2.构建文化传承途径二:文化传承教师队伍

  在社区教育中,社区文化要得以顺利传承,就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文化传承指导教师队伍,因此,我们在社区教育中,根据王庆坨镇社区文化实际,广泛征求意见,吸收社区贤能,构建了一支由专职、兼职、志愿者和顾问团队组成的社区文化传承指导教师队伍。

  一是专职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由镇成校教师孙德宁、曹学平等和镇文化干事李红等组成。在社区教育中负责社区文化传承及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协调和指导。

  二是兼职教师队伍:在社区教育中,我们选聘了一批组织能力强,文化素质高,特长突出的社区文化活动爱好者和积极参与者,作为社区文化传承的兼职教师。这支队伍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李永明、孙德恕、张培强、张明德、刘殿顺、张法东、王占梅、胡学平、任振英、罗少明等擅长社区文化组织和管理,具有一定文化艺术特长和王庆坨镇10所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等人员组成,负责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另一部分由王文壮、张雷、孙德恕、杨新海、韩金柱、张法东、高培友、黄永华、李德友、李文元、王季鹏等具有各自的文化专长并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者组成,负责社区文化活动的引领、指导和传播。

  三是志愿者教师队伍:根据广场文化和广场舞的特点,在社区教育中,我们征集到了郭老师、王占梅、陶秀芳、王璇、胡学平、解其昆、王俊英等一批具有广场舞特长的广场舞爱好者,作为志愿者教师队伍。负责广场舞的教授和传播。

  四是顾问团队:我们以民俗专家冯骥才、美院教授曹春生、书法名家秦至臻、何俊田等为社区文化特色提升、传统继承的指导顾问,以提升社区文化内涵和品位。

  在社区教育中,我们构建的专职、兼职、志愿者和顾问团队组成的文化传承指导教师队伍,他们活跃在王庆坨镇文化传承基地中,指导和引领王庆坨镇的文化传承活动,保证了社区文化的传承。

  3.构建文化传承途径三:文化传承传承机制

  在社区教育中,我们充分发挥镇成校优势和作用,积极开发、充分利用和合理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建构以构建社团文化、培植广场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发展传承文化为载体的传承机制,在文化传承教师队伍的指导和引领下,促使社区文化传承的有序发展,促使社区文化在社区生根、长叶、开花、结果。

  一是构建社团文化:文化社团是文化传承的根基,只有根基牢固,文化传承才能有的放矢。因此,在社区教育中,我们以打牢根基为主线,完善并丰富文化社团。枫叶合唱队是由退休教师较早组成的合唱团队,在镇成校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社区文化的开展,活跃了社区文化氛围,但随着社区文化活动的逐渐兴起,它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因此,我们鼓励他们去镇文体中心活动,指导他们与在镇文体中心活动的器乐演奏队交流合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达到了共融,组建了现今由张培强任团长的枫叶红歌舞团。较早组织的老年秧歌队,随着年轻人的加入,广场舞时尚元素的融入,再加上社区文化广场的不断增加,逐渐融入广场舞之中。先后组建了由王占梅任队长的二街广场舞队、由陶秀芳任队长的一街广场舞队、由胡学平任队长的五街腰鼓队、由罗少明任队长的郑家楼空竹队。一些戏迷和票友融入了由刘殿顺任队长的群英演唱队,由戴敬山任社长的金土地书画研习社在镇成校成立,再加上先前组建的由李德友任导师的少年京剧班,孙德恕任社长的雍南书画学社,李永明任会长的永良飞叉会等十几个社区文化社团,活跃在社区文化活动之中,奠定了社区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是培植广场文化:广场文化是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具有文化传承的广泛性,广场文化活动越丰富,参与的人就越多。因此,在社区教育中,我们以促其枝叶茂盛为主线,完善并丰富广场文化活动,使其有序发展,扩大其影响力。随着文化休闲广场的不断兴建和开发,遍布全镇各村街和社区的17处健身文化休闲广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到广场休闲健身。以秧歌为代表的强身舞蹈等也移至社区广场,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广场活动内容,随着各类舞蹈健身元素的融入,广场舞艺术应运而生。在郭老师教授指导下以王占梅为队长的二街广场舞队组建,并活跃在社区文化活动之中,最大限度地吸引到众多社区居民参与到广场文化中来,他们分布在全镇各社区广场。为满足他们需要指导的需求,我们组织以郭老师为代表的广场舞高手,转战于二街、一街、五街、六街富康公园等文化广场教授指导广场舞,社区居民从儿童到中年再到老年,纷纷加入到广场舞队伍中来,相继组建了一街广场舞队、大三河曾广场舞队等广场舞队。随着广场文化艺术元素的不断涌入,广场文化百花齐放,又先后组建了五街腰鼓队、郑家楼空竹队等。广场文化在培植中悄然兴起,每天清晨和傍晚,在全镇17处社区广场上音乐响起,舞蹈舞起,大放异彩,使社区文化枝叶茂盛,成为了社区居民不可或缺的“文化聚餐”,形成了一道亮丽的广场文化风景线。

  三是打造特色文化:文化特色的形成,它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沉淀,不断的孕育底蕴。因此,在社区教育中,我们以让特色之花光鲜亮丽为主线,促其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更加鲜艳。我们重点打造“书画”和“飞叉”艺术两种文化特色艺术,从而带动和影响其他社区文化活动的发展和繁荣。“书法绘画”文化特色的打造,我们借助王庆坨镇“书画之乡”的美誉,以活动促其形成。一是笔会活动。邀请镇内外、区内外众多书法绘画爱好者前来参加。二是书画展览。邀请更多书画爱好者带作品前来参展,同时聘请曹春生、秦至臻等书画名家前来指导。三是校园艺术节融合。在校园艺术节上,促进社区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飞叉艺术”文化特色的打造,我们借助“飞叉艺术”悠久的历史,以参与和交流促其形成。一是抓住机会参与高层次活动。参与天津市广场艺术联谊活动,并被吸收为会员,参加天津市天后宫举办的妈祖文化活动,参加市、区艺术节和农民运动会,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参加中央电视台“五·一”七天乐节目等。二是创造机会交流。每年组织到北京、河北等地与叉友联谊交流,并参加当地的皇会活动,同时邀请北京、河北等地的叉友到王庆坨切磋技艺。受邀到澳大利亚访问交流等,其影响力得到更广泛的提升。三是传承。建立联谊校,吸引更多的少年儿童参与到这项艺术活动中来,一批少年飞叉队员迅速成长。形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化特色品牌,带动和影响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花香四溢。

  四是发展传承文化:社区优秀文化和传统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在社区深厚的文化底蕴里结下丰硕的果实。因此,在社区教育中,我们以王庆坨镇优秀的社区文化“书画艺术”和传统文化“飞叉艺术”为重点,加以传承,促进社区优秀文化得以发展,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王庆坨镇“书画之乡”的美誉,得以流传,就必须从小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这一基础就是学校。因此,我们在全镇中小学普及书法绘画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培养兴趣和技艺,社区书法绘画专业名人定期进校园指导,并参与到校园艺术节活动中来,同时吸引有书法绘画特长的学生参与社区组织的笔会和书画展览,以拓宽他们的视野,更快进步,为继承和发展王庆坨镇书法绘画传统文化打好基础,并鼓励他们拜名师、广交流向更高层次发展,一批书画爱好者在书画水平不断提升中茁壮成长。王庆坨镇飞叉艺术的传承,我们以选择联谊校的形式开展,根据家庭和地域影响,我们选择了一街小学和六街小学两所小学为联谊校,建立了飞叉艺术活动兴趣小组,定期组织活动,飞叉艺术传承人亲自指导兴趣小组活动,同时选择优秀者参与飞叉艺术团活动给予熏陶。一街小学的校操用飞叉艺术基本动作编排,扩大影响。这样的坚持促进了传统文化后继有人,长盛不衰。永良飞叉已蜚声国内外,并已获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带动和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广泛开展,形成以点带面的良好局面。促进了社区优秀文化和传统文化成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结出了丰硕果实。

  在社区教育中,我们构建的“社团文化、广场文化、特色文化和传承文化”的文化传承机制,保证和推动了王庆坨镇社区文化在社区生根、长叶、开花、结果,提高了其影响力,彰显了王庆坨镇社区文化品位。

  4.构建文化传承途径四:文化传承展示平台

  在社区教育中,我们借力王庆坨镇政府的支持和王庆坨企业的资助,以镇内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镇外参与交流活动为载体,构建文化传承展示平台,以提高社区文化的影响力。

  一是镇内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年一度的消夏晚会。这一活动,每年暑假期间在王庆坨镇二街村成校文化广场举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吸收众多社区文化爱好者参加,其宗旨是展示与同享。每年一度的春节期间文化活动月。这一活动,每年在村成校、学校、社区举行,期间组织秧歌花会等展演,“超王杯”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系列赛,“聚鑫诚”杯象棋比赛等,其宗旨是欢乐与传播。每年一度的雍南书画学社笔会。这一活动,每年国庆节前在王庆坨镇二街村成校举办,吸收镇内外、区内外书画爱好者参加,包括中小学生,邀请市区书画名家前来指导,其宗旨是交流与提升。每年一度的金土地书画展览。这一活动,每年的春节前在王庆坨镇文体中心举办,吸引镇外,区内外的书画爱好者带作品前来参展,包括中小学生作品,邀请市区书画名家前来指导,其宗旨是展示与鉴赏。每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这一活动,每年的五月开幕,六月一日闭幕,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期间组织书法、绘画、大合唱、小合唱、独唱、戏曲、器乐、舞蹈等比赛,六·一举行闭幕式,组织优秀节目汇演,请社区专业人士进校园指导,其宗旨是继承与发展。除此之外,每年还要组织“飞叉艺术团”、“枫叶红歌舞团”、 “夕阳红评剧团”等文化团队在社区汇报演出,其宗旨是宣传与展示。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是镇外参与交流活动:组织书画爱好者参加本区、外区及市区的书画作品展览和比赛,开拓视野,其宗旨是拓展与提高。组织飞叉艺术团”到天津、北京、河北等地参加与叉友的交流活动,组织参加天津市天后宫举办的妈祖文化庙会文化活动,参加市、区艺术节和农民运动会,参加少数民族运动会等,学习交流,其宗旨是交流与提升。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王庆坨镇社区文化的影响力。

  在社区教育中,我们组织的这些社区文化活动,为社区文化活动爱好者搭建了张扬个性、才华展示的舞台,既愉悦了自己,又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又扩大了社区文化影响力,推动了社区文化的传承。

  四、主要成果:

  通过构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十一个网点”室内基地和“‘东南西北’效应辐射十三网点”室外基地的文化传承室内室外基地网络格局;构建专职、兼职、志愿者和顾问团队组成的文化传承指导教师队伍;构建社团文化、培植广场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和发展传承文化的文化传承机制;构建镇内组织丰富多彩活动,镇外组织参与交流活动的文化传承展示平台的有效途径,推动了社区文化的传承、繁荣和发展,逐步形成了“枫叶红歌舞团”、 “永良飞叉会”、 “夕阳红评剧团”、 “小京剧班”、 “群英演唱队”、 “雍南书画学社”、 “金土地书画研习社”、 “二街广场舞队”、 “五街腰鼓队”等十几个社区艺术团队组成的社团文化;“飞叉”、“腰鼓”、“秧歌”、“小车会”、“广场舞”等组成的广场文化;“书法”、“绘画”、“京剧”、“评剧”、“飞叉艺术”等组成的特色文化;“京剧”、“评剧”、“书法”、“绘画”、“飞叉艺术”、“坛技”等组成的传统文化继承的传承文化。他们活跃在王庆坨镇社区文化中,在王庆坨镇社区文化中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形成了王庆坨镇社区文化效应。

  王庆坨镇社区文化活跃在社区消夏晚会、节日庆典、民俗活动、社区汇报演出、春节文化活动月、书画笔会、书画展览和对外参与交流活动中。每年组织的以文化娱乐休闲健身为主线的消夏晚会文化活动,吸引了社区老、中、青、少年儿童众多社区文化活动爱好者前来参加,丰富了暑期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每年组织的以文化娱乐为主线的春节期间文化活动月,人们在系列活动中享受着幸福快乐。每年组织的以艺术展示为主线的社区汇报演出,向人们展示了我们生活多姿多彩。每年组织的以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相融共同提升为主线的校园艺术节,让少年儿童在亲身参与中陶冶了情操,张扬了个性,展示了特长。每年组织的以交流提升扩大影响为主线的书法绘画笔会和作品展览以及永良飞叉会的叉友切磋交流活动,既扩大了这些优秀文化的影响,又促进了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每年组织的以文化娱乐休闲健身为主线的广场文化活动,极大地吸引了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为社区的和谐与安宁创设了空间。

  王庆坨镇社区文化在社区教育中得到传承,在传承中其品位和内涵得到了不断提升,取得了丰硕成果。每年组织的消夏晚会、节日庆典、民俗活动和社区汇报演出以及广场文化活动,成为了社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他们多次参加国家、市、区文化活动,获得各级各类奖项多次。每年组织的书画笔会和金土地书画展吸引了市区、西青、大港、武清城区及周边镇街的书画名家前来参加,同时也参加其它地区的展出与交流。有16名书画爱好者加入了区文联,有多幅作品在《天津日报》等报刊发表,孙德恕的篆刻多篇作品被《天津日报》等刊用,杨新海的书法作品被上海世博会收藏,享受着王庆坨“书画之乡”的美誉。永良飞叉会多次参加天津、北京等地的广场艺术展演、交流及民俗活动,同时也吸引了河北、北京等地的叉友前来交流,并受邀到澳大利亚访问演出。有23名飞叉会队员被天津市广场艺术民间联谊会命名为“民间艺术家”称号,他们表演的节目被天津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播报。永良飞叉会参加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飞叉表演荣获一等奖,2013年永良飞叉会在中央电视台五·一七天乐节目中作飞叉表演。金土地书画研习社荣获武清区优秀基层画院,永良飞叉会荣获武清区优秀文艺团队,被批准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庆坨镇社区教育,推动和促进了社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他们来自社区,生长在社区,服务于社区。在愉悦社区居民的同时,享受着自己的快乐,也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成为了社区居民不可或缺的“文化聚餐”。创设了社区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