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职成动态 > 在希望的田野上--- ---春光里,看新郑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在希望的田野上--- ---春光里,看新郑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2018-03-27

伴着3月的春光,走进新郑,走进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

荒沟修整填平建起广场,泥泞土路全部硬化,崭新的太阳能路灯夹道而立,房前屋后栽种的玉兰花开得正艳……观音寺镇岳口村如今大变了样。

乡村的点滴变化,66岁的岳口村村民杨玉青看在眼里,乐在心头,起劲地说:不敢想。

具茨山下,一条新修的公路一直延伸到山门,路两旁的层层梯田,错落有致。山脚下的辛店镇马沟村依靠良好的生态资源,种植花果,“花谷小村”产业项目“含苞待放”。

手指着规划蓝图,马沟村党支部书记马红军喜不自禁,信心满满,不停地说:有奔头。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新郑找准路子、压实作风,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拧成一股绳,越来越多不敢想”“有奔头春天的故事在广袤乡村轮番上演。

   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在郑韩大地已悄然铺开。

没有产业来支撑,啥也干不成!盘活土地,让产业发展旺起来。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

紧邻具茨山南麓的观音寺镇岳口村,是郑州市级贫困村。通过加快实施脱贫产业项目,昔日贫穷的小乡村正一步步实现美丽蝶变

一进村,人们不免会被这样的一番景象所震撼:一排排、一根根1米多高的灰色圆柱管桩托举起一组组光伏板,在阳光的映照下,像一支等待检阅的军队。可谁曾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是荒草丛生的沟壑。

如今,荒沟成了金沟。岳口村通过申请扶贫资金,把荒沟填埋平整,种起来,发展光伏产业。不久前,郑州第一个30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在该村并网发电。

现在平均一天能发电1000多度,一年下来就是30多万度,每年收益28万余元,收益期长达20年,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光伏电站收益带来的实惠。”56岁的岳口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杨洪良掰着指头算起了细账。

除了光伏产业,岳口村还在土地上做起了文章——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惊蛰过后,去年已流转的700多亩土地上,艾草开始萌发生长。

“土地,放在农户手里,分散使用,效益不高。流转出来,村里统一规划,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产业,才能带动大家共同致富。”杨洪良说,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岳口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种植艾草,村里成立了集体企业“郑州市岳艾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南阳大艾无疆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对方提供种植、管理、收割、晾晒、成品回收等一条龙服务,免去后顾之忧。

眼瞅着种植的艾草有大公司包销,以后流转土地的每家每户还能参与分红,40岁的村民祁根旺心里直痒痒,主动找到村里要求流转自家的土地。

现在村民要求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很高,我们打算再流转2000多亩土地,扩大艾草种植规模,发展秋葵、羊肚菌等特色种植产业。岳口村党支部书记马岭介绍,今年村里将建设一个中等规模的艾草深加工厂,安排劳动力就业的同时,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在新郑,产业发展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撬动点。各乡村因地制宜,找准定位,盘活土地,布局产业,呈现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

辛店镇马沟村村委大院里摆放的一块产业规划展板格外醒目。这块展板承载着马沟村未来的希望。

马沟村结合当地沟壑地势特征,利用高差关系设计层次分明的花谷,以村级集体企业新郑市映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平台,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花谷小村”产业项目。该项目以花果产业为基础,按照沟上采摘、沟下居住、沟中游玩进行布局,涵盖农业生产、乡村体验、休闲观光、健康养生、田园居住等内容。

这是一个微型的田园综合体,不少外地企业正与我们洽谈合作,推动更多项目内容落地。马沟村驻村第一书记靳伟杰深有体会地说,发展产业不能超越实际,这样具有乡村味道的特色产业接地气,能够有效带动群众创业就业、致富奔小康。

看到产业发展的前景,马沟村党支部书记马红军天天一门心思地想着怎么把项目实施下去、把产业做好,过去几年,没有产业支撑,干啥都不成。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农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种和养,而是被赋予了生态、休闲、文化传承等更多的功能和期待,乡村振兴呼唤农村发展多层次的新产业。新郑市委书记刘建武如是表示。

在新郑这片热土上,除了纵向延长产业链,一些农业新业态层出不穷,横向的一二三产融合之势格外引人注目,农区变成了景区、田园变成了公园。

新郑市现代化红枣生态产业园 刘栓阳摄

从空中俯瞰薛店镇,8000多亩的好想你中国红枣城、红枣博览园连成一片,君源有机农场1500多个迷你蔬菜棚鳞次栉比、蔚为壮观,现代农业在这里散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正是集生产加工、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种植采摘、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产业融合,促进更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不断释放出土里刨金的示范效应。

产业振兴,是催化剂。新郑市农委主任马伟强说,今年,新郑市财政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产业发展,真正让产业撬动乡村振兴。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造血工程盘活土地,用好资金,新郑乡村振兴的血脉在畅通,动力在集聚。

集体经济不壮大,哪有钱振兴!因村施策,让集体经济强起来

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乡村欲振兴,集体经济的培育和壮大,恰似那源头活水,提供不竭动能。

出郑州往西南行15公里,便来到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迈入村口巍峨雄壮的牌楼,一幅乡村美景画卷舒展开来:栋栋洋楼在绿树丛花下掩映,宽广整洁的水泥路在村中蜿蜒,漫山遍野层林涌翠,日潭、月潭碧波荡漾,往来游客在千稼集流连忘返……呈现一派村在林中建、房在林中现、人在绿中行、水在村中流的迷人景象。

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已发展成为集观光旅游、休闲居住、健康养老于一体的美丽乡村 刘栓阳摄

然而,10年前的泰山村,春天光秃秃,夏秋长荆棘,刮风满脸土,下雨满身泥,山上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姑娘嫁山外,后生光棍多,是远近闻名的穷村。

回想泰山村10年来的变化,村民乔新国感觉仍像是在做梦,俺村的变化始于2007年。这一年,泰山村更换了村委班子,在外经商多年的乔宗旺回村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不等不靠,积极谋求发展,走出了一条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发展的成果由群众分享的集体发展共同致富的道路。

在发展的过程中,泰山村逐步确立了以孝治村、生态富村、文化强村、旅游活村、科技兴村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旅游业如火如荼。泰山村借助黄帝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积极开发泰山村特色旅游,建成了黄帝文化系列景区,开发建设了千稼集主题景区以及人文景观园、山顶游乐园、水上乐园、森林公园等特色景点;同时实施了山体复原绿化、安全饮水、电网改造、污水处理、天然气入户、三环八纵三放射循环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如今,泰山村已打造成为集旅游、观光、度假为一体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每年吸引上百万的游客。

培训业风生水起。泰山村的拓展训练品牌业已在国内打响,每年有近40万人次前来参加拓展培训。人多了,村里农家宾馆、有机餐饮农家乐、绿色食品土特产超市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村民在自家门口挣钱,忙碌而充实。

养老业应运而生。泰山村集中建设高档养老中心,提供菜单式服务,发展家庭式养老,利用自然环境优势积极开发特色家庭养老项目。

家家住别墅,户户有车开、人人有活干,已成为泰山村的真实写照。我们村集体经济发展好,有培训业、旅游业、养老业三大支柱产业,辐射20多个小产业,创造出了1700多个就业岗位,并带动周边村600多人就业。乔宗旺自豪地说,小孩不出村就可上学,成年人不用出门就可实现就业,村委会为所有村民缴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就连平日生活的水、电、气、暖、米、面、油、盐、酱、醋都由村里按月配发。

目前,泰山村的集体资产已累积超过3亿元,村里光四星级的宾馆就有3个,村民每年人均纯收入2万多元。发展集体经济是破解三农问题和乡村振兴的一把好钥匙,也是增强党群关系的黏合剂。乔宗旺的话质朴而又智慧,壮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形成网,就好比培育了一群母鸡,一直下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老百姓持续拣蛋受益。

新时代,新机遇,新征程。今年,泰山村将对村集体产业重新整合,成立起涉及天然气、物业管理、建筑、养老、旅游、培训的6个股份制公司,使村民的身份由工人、商人变成股民,让百姓幸福感、获得感更强。

夜幕降临,泰山村披上了靓丽的外衣,一条条灯带好像天上掉落的繁星,延展出这个小山村更加璀璨的未来。

集体经济不壮大,乡村咋振兴!在新郑,越来越多的乡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走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之路。不少村成立了集体企业,盘活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掀起了发展集体经济的热潮。

目前,新郑市开展的双联双助帮扶工作扎实推进,计划总投资5.23亿元。其中,依托全市300余家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68家农业龙头企业、47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48家现代农业企业,采取企业联村的方式,解决贫困村集体经济不强、产业发展方向不明、发展产业资金匮乏、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困难等问题,不断拓展乡村振兴的广度和深度。

让集体经济强起来,新郑有典型、有实招,更有希望。

事业没人去实干,到头一场空!建好队伍,让各方力量聚起来

乡村振兴,是操盘手。

每每想到那一刻,观音寺镇岳口村党支部书记马岭的干劲就更足了。去年的一天,新郑市委书记刘建武到村里调研,听取汇报时说了这样一番话: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是来扶村干部一把的,而不是来背村干部的,村干部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致富队。

说者有意,闻者足戒。这番话对我们触动很大,驻村第一书记来了之后,谋划发展、布局产业、改变村貌,给村里办了很多实事,我们这些村干部更得铆足劲把一个一个项目做实做好。如今,马岭和其他村干部作风更硬了,每天早起晚归,在村里到处转悠,紧盯着项目,解决问题、推进实施,一门心思扑在发展上。

门看门,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需要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出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

鲜红的旗帜竖起来。着力夯实基层基础,新郑市扎实开展驻村观摩、整乡推进、全市提质活动,通过逐村检查、逐项过筛,对症下药、精准发力,推动农村党组织建设从宽松软严紧硬,从打造盆景到营造风景,市乡两级投资6402万元新建、改扩建87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推动全市村级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提升、全面过硬。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新郑市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赵生辉说,新郑市经过层层挑选,精准选派100名第一书记到贫困村、软弱涣散巩固提升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等任职,同时各乡镇(街道、管委会)向其他村(社区)派驻帮扶工作队,实现了全市283个村(社区)驻村力量全覆盖,目前全市一线驻村工作人员达到700人,为实现乡村振兴储备精锐力量。

目前,新郑市在加紧推进农村后备村干部队伍建设千人计划,针对农村干部队伍结构老化、致富能力弱等问题,通过组织程序,从现任村两委干部、复员退伍军人、乡村教师、致富能手、民营企业负责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等人员中择优确定1386名后备村干部人员,作为村两委特别是村支部书记后备人选来培养。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人才。新郑市积极对接智汇郑州人才工程,整合辖内19所高校专家教授和青年学生自愿搭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深入实施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红枣人才引领产业、文化人才传承文明、白领人才领航发展、蓝领人才成就事业的青红黄白蓝五彩计划。五彩人才计划正在绘织一幅乡村振兴的绚丽图景。

在这片热土上,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形成、集结,并凝聚起强大的发展合力,推动乡村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阔步挺进。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现在,新郑人说得最多的是发展,讲得最多的是实干。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奏出春之声,而不久的将来也定会结出秋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