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围绕地方产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新时期破解人才短缺瓶颈,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在省部共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试验区试点县进程中,安达市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准确把握地方产业特点,整合职教资源、谋划专业布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了自身的专业特色,有力地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
实施背景
安达市经济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安达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腹地,是哈大齐工业走廊上最重要的节点城市。全市幅员面积35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3万亩,占29.1%,林地44.7万亩。占8.3%,水面38万亩,占7.1%。草原面积272万亩,占50.6%。安达草原属世界三大优质草原之一,年产优质牧草4亿斤,素有“世界明珠草场”之称。安达是全国500个商品粮大县之一和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是全国著名的“奶牛之乡”和全省“两牛”绿色基地。
2010年,按照“解放思想、敢创大业,科学谋划、求实重效,奋力拼搏、和谐共进”的根本要求,坚持“产业主导、项目牵动、多业并举、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以更大手笔谋划未来,以更大决心谋求发展,吹响了“跨越式推进‘双千亿工程’,倾力打造‘现代牛城五市’”的前进号角,把“投资千亿元‘五湖’湿地生态之城建设工程和以油气化工为主体的工业产出千亿元工程”作为未来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全市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对技能人才需求日趋强烈,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安达市职业教育布局散、规模小,制约了办学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安达市现有职教中心、高级技工学校、卫校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7所,在校生2576人,专任教师147人;职业初中14所;职业技能性学校33所,专任教师一百余人。总体看来,安达市职业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各学校办学规模不大,且“条块分割”管理的问题突出。全市职业教育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系统(人社、卫生、农业)等分块管理,专业设置雷同,财政重复投入,生源分散,师资不足,难以形成竞争合力与品牌优势。
主要目标。
1、围绕安达市经济现状特别是支柱产业的特点,整合职教资源,调整专业设置,构建布局合理的专业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本市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
2、深化教学改革,探索现代学徒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总结经验,完善机制,积极发挥试验区试点县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
工作过程
(一)深入调研,准确把握安达市产业现状与特征
试点县项目建设启动之初,2015年2月15日至28日,我市由教育局牵头,以县职教中心的专任教师为主体,在省内外有关职教专家的指导下,对全市职业教育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考察了市区7所中职学校、14所乡镇综合中学、85个村级文化站以及我市街道社区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情况,通过查阅市主要产业发展现状,召开了3次职业教师、学生、企业技术骨干座谈会,就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通过调查,对安达市经济状况有了清楚的认识,并客观总结出本市“黑、白、黄、绿”四个特点。①黑:安达市与石油名城大庆市毗邻接壤,依托丰厚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优势,使油气化工成为安达的主导产业,是产业布局中的重要部分。哈尔滨中港豪运、长和化工等22个项目在园区拔地而起,安瑞佳70万吨碳四芳构化、40万吨改性塑料、30万吨MTBE等65个亿元以上高新项目陆续上马,江苏鸿典、天津景军、浙江东航等大企业大集团纷纷入驻,新材料化工产业业内话语权不断提升。目前,化工生产企业已达52家,实现产值61.2亿元,税金3.9亿元。②白:作为中国唯一的奶牛之乡,安达具有发展乳品产业的先天优势。安达现有7家乳品企业,以贝因美为龙头,还有伊利、华丹、老红星等企业,生产婴幼儿的就有4家。全市奶牛存栏16.3万头,鲜奶总产50.36万吨,贝因美、伊利等乳品企业产能突破10万吨,全市年处理鲜奶能力超过100万吨,乳品企业产值实现45.5亿元。黑龙江贝因美乳业已建成世界级年产10万吨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线,与红星、伊利、华丹等乳业构架起300亿规模的产业格局,形成了“好草、好牛、好奶、好场、好企、好乳”为一体的全产业乳业链。③黄:安达市现有耕地169万亩,以玉米种植为主,围绕“一带五十园”建设,辟建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园区151处,土地流转102万亩,规模经营142万亩,农机总动力达44万千瓦,落实农机购置补贴539万元,千万元农机合作社达到18个,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84家,粮食总产实现22.2亿斤;明沈路两侧蔬菜产业基地落实种植面积25万亩。④绿:安达市草原面积272万亩,70%是优质羊草,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同属于世界三大优质草场,年产优质牧草2亿公斤,是亚洲东部特有的建群植物种,素有"世界明珠"之称,富含奶牛所需的20多种微量元素,其粗蛋白含量比国内外同类型牧草高出2和3个百分点,大量出口日本、南韩等国。安达还是十大蔬菜生产基地,每年生产绿色蔬菜120万吨、产值12亿元。
(二)整合资源,切实解决本地职教与产业对接不力的问题
安达市原有中职学校7所,规模小、水平低,各自为政,热门专业都上,社会效益突出、经济效益较差的行业无人问津,整体专业布局无法满足安达市经济转型的需要。为此,安达市政府大力推行办学机构整合,将原市属高级技工学校、安达电大、安达农广校等七所中职学校,成立新的职教中心。新学校实行“一套班子,一块牌子,功能齐备,整体运行”的办学格局。新学校的组建,教职工147人,在校生总数达2576人,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 1367.4万元;新学校新体制的运行,有效解决了分散办学的弊端,较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竞争实力与培养质量。职教中心对各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大幅度整合,对接“黑”,开设了机械加工专业;对接“白”,开设了食品工艺乳制品方向;对接“黄”开设了现代农艺专业,进一步突出玉米生产加工课程内容;对接“绿”,开设了畜牧兽医专业,把牧草生产加工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此外,对接社会服务业的需求,开设了学前教育、电子商务、旅游服务、美容美发等专业,形成了覆盖安达一、二、三产业,体现本地产业特点的专业布局。
(三)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安达市职教中心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教务处长兼办公室主任。并选择电子商务专业作为学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专业,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探索,选择企业,根据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深化合作层次,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通过师傅带徒形式,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经过近两年来的实际探索,特别是按照现代学徒制方式进行教学实践,学校内外都看到了现代学徒制的强大生命力;一方面南京点石电子商务公司主动与我校合作,进一步扩大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范围与规模;二是学校美容美发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等纷纷参照电子商务专业的做法,分别与哈尔滨小野美发连锁机构、哈尔滨新摩登美发教育中心、深圳红太阳集团合作,进一步扩大现代学徒制使用范围。
条件保障
领导重视、政府支持。近年来,安达市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功能不足的问题引起了安达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成立了职教联席会,协调全市教育、财政、人社、农业、扶贫等有关部门,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及时研究解决职业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先后下发了《安达市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安达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等7个文件,为安达市职业教育对接本地产业调整专业布局,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龙头带动、示范引领。安达市选择本地办学条件好、水平较高的职教中心,作为职教龙头,重点扶持;一是在试点县建设过程中,财政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向其倾斜;二是筹集巨资,建设新校园,改变新面貌;三是由职教中心牵头,实施整源整合,“七校合并”,带动全局;四是加大对学校教学改革与课程开发的支持指导,形成一批具有前瞻性、示范性的改革成果,如学校的精品课程、校本教材等,并积极推广应用。
资源整合,打造优势。安达市成功实施资源整合,“七校合一”成立了新的职教中心,打造了地域性职教巨舰,较好地解决了本地职业学校“小、散、乱”现象。新学校立足全市,将原各校共有的专业如计算机、机械加工、财会合并起来,共同做大做强;将原学校开办的特色专业如畜牧兽医、电子商务进行重点扶持,提升水平与规模;将原学校招生少、社会需求不足的专业进行了调整归并,减少资源浪费。
实际成果
安达市职业教育在准确把握本地产业特点的前提下,调整布局,打造优势专业,满足本地一、二、三产业的技能人才需求,提升了整体办学水平。三年来,全市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快速上升,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职教中心在教育厅学籍管理平台上注册的在校生由2015的150人,增加到现在的900人,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教学改革稳步推进,现代学徒制等得到广泛运用,形成了信息化平台、畜牧兽医、农学等精品课程、及各学科教师编写了多本校本教材等一系列优秀的实用的教学成果;教学质量显著提升,黑龙江省技能大赛我校两名学生获得网页设计三等奖,毕业生对口升学率不断提高,两年来有近10名学生升入本科院校、近百人升入专科学校,部分学生直接进入社会择业、创业,就业形势明显好转。
六、体会与思考
职业教育源于产业发展的需求,专业设置对接产业特点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安达市在实施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建设过程中,准确把握地方产业特点,优化专业布局,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良好效果;但在对接的层次上仍需进一步深化,如教学内容如何体现产业的技术水平,培养模式如何适应岗位培训需要等。针对这些问题,安达市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特别是支持学校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特别是要对接龙头企业,扩大现代学徒制应用范围;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进修、下企锻炼等形式,打造高素质的教学团队;进一步深化学校管理层面的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尝试去行政化改革,激发学校强劲的办学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