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北辰 > 家乡的故事-------宜兴埠的母亲河"塌河淀"

家乡的故事-------宜兴埠的母亲河"塌河淀"

2019-09-26

    我的家乡宜兴埠原本在一个百里大淀——塌河淀的淀边,它是我乡先民们驻足的乐土。早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我乡的先民们就从山西洪洞县和江南的江淮千里迢迢来到淀边建村。人们靠这片福水行舟楫之利,种稻兴渔,养莲种芰,过着渔舟唱晚的安逸生活。只是为了天津卫的安全而自我牺牲的吞下了永定、北运二河的洪水和泥沙,在几百年的放淤过程中变成了平地。讲一讲它的故事既是对大淀浩淼水面的留恋,也是对遥远历史的甜美回顾。要问大淀是怎样形成的,还要从大禹治水说起。三千多年前,悍猛的黄河北上窜到了冀州入海,此地地势低洼水流不畅,造成洪水泛滥。大禹带领大家顺势挖河泄洪治水,在近海处开挖了九条分洪的支流,导水入海,于是留下了禹播九河的美谈。改道北上的黄河水势极其凶猛,入海前或淤或徙变化多端,形成了众多条形的洼淀和封闭的泄湖。时间长了它们都成了内陆湖淀。这个大淀也是这时期形成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转眼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宋辽时代,大淀连同白沟河,再连上海河,都成了宋辽对峙的边境防线。水边除去少量的军事呰堡外,还没有居民。

    一天淀北来了一队辽国的女骑兵,为首的是能文能武的辽国女统帅,她姓萧名燕燕都称她萧太后。她当时三十出头,英姿勃发,骑在桃红马上,站立水边向水面望去。只见方圆百里的水面宛如银镜,淀边水草茂盛,气候凉爽。她感叹道,天下竟有如此好的地方,这可比塞上的海子强多了,这里没有山峦的起伏,一马平川,水甜草清,冬天不很冷,夏天不很热。真是天赐的牧马场。遂急忙派人告诉坐镇析津(现北京)的儿子,让他派人在此处为她修建一处行宫。不到一个月行宫修好了。议事处是大小不一的帐篷,中间一座50人拉手才能围起的中军帐。地铺红毡毯,小帐分布四周。近水处修一宫殿,面水开窗,檐脊上挂满银玲。每当月亮升空,她都面窗而坐,或赏月或吟唱,快活无比。每早都要面窗临水梳洗打扮,水面的微风吹动了银铃,响起了阵阵细脆的铃声。她给宫殿起名为“银銮殿”。萧太后着实在这享乐了几年,谁知后来的日子里,发生了几次地震,萧太后也离此而去,银銮殿也就倒塌沉入淀中了。

    二百年后的明朝,燕王朱棣在北京坐稳了江山,面对黄河以北因连年战乱而使土地荒芜,人烟稀少,对京师发展不利,必然填充人口发展经济。虽然其父亲早已从没有战乱的山西和江南几次迁民,但仍然不见繁荣。一天他大发脾气,下令山西加大移民的速度和规模,并对山西官员移民不利严加斥责。这可吓坏了山西各级官员。急忙从太原、平阳、潞州、汾水、泌水等府、州、县急征居民一万户迁往京师腹地。

     这天,一万户乡民只带很少随身物品,哭哭啼啼地集合在洪洞县汾河东岸的大槐树下。他们被知府告知要全部东迁到地广人稀京师管辖地带。但允许他们随便开垦,3年不纳粮,官府免费提供一年的口粮和种子,不去者坐牢。就这样连哄带吓呼,将一万户农民东迁上路。那时没有交通工具全靠步行,就这样走了几个月才翻过太行山到达京师腹地。一过山西地界,这些移民看到地势平坦、河流纵横,地脉肥沃,比山西条件还好,非常高兴,愿意落户。于是有的沿河,有的寻淀,各奔东西。其中有多人沿运河南行到距天津卫二十多里处的一个河湾,见其东北方向有一片汪洋水面。当时正是傍晚,红日西坠,火红的阳光将东边大淀上方的雾气照的五彩斑斓,宛如一层祥云。大家顿觉吉祥宝地就是此处。于是老者们聚到船头,大家议论道:既然官家让我们自寻出路,我们就到淀边有祥云的地方落户吧。当时就得到几个大姓人家的同意。一夜过去,这几家的长辈找到领队官员,说明愿在此向东落户。官家立刻允许,们开具了晋民东迁的文书填上各家姓氏和人口,并给足粮食和几条小船任凭他们去了。

    这几户人家沿着现成的河道驶向大淀,大约行了八九里路,就看见有一块三面临水的高地,四周长满芦苇,中间还有一棵大槐树。使大家联想起出发时是在老槐树下,一年后又在老槐树下落脚,非常高兴。立刻动手在此建村立户。此时,又有另外几户人家说道:看这水面一望无边,一定还有别的高地,不妨在寻觅几处看看,要是再找不到好地方,再回来和你们相聚。蒋、韩等几家上岸后其余人家继续东行。不料,三四年后,他们也都回到此处,并带来许多新户,从此这块高地,人丁兴旺。人们不用种地,仅水里的鱼就打不尽吃不完。大家就给自己的新村起名“渔家铺”。以后又改称“余庆府”、“宜兴府”,道光年间改称宜兴埠至今。就在后来的一百多年里,这个大淀的四周竟建成了二十多个村落,这片水把众多的村落滋养的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有这么一天,鸡鸣三声已大亮,早已起床的黄家婆婆,煮熟了白米稀饭,又煮熟了几个咸鸭蛋,还切好一盘咸菜,拌上葱丝淋上香油,又在锅里起出金黄的玉米饼子。一起在小桌上摆好。正在洗脸的黄老汉,一见小桌上的吃食,馋的直流口水。匆匆擦了几把脸,拉过小板凳,坐下就吃。黄家婆婆用手指了指黄老汉说:你到淀北割稻子,干活加点劲,晚上回来我烧几条大鲫鱼,烫上一壶酒犒劳你。黄老汉连连点头,眼睛笑的眯成一条缝。对老婆说道,你擎好吧。就在这时,两个孙子,抱着他的大腿闹着也要去。黄婆婆说道,这两个小子水性不错,带着去吧。于是爷仨带上午饭,撑起小船向淀北驶去。小船一进淀里,他们就觉得平静的水面雾气腾腾,约莫一个时辰,太阳升起一竿子高,只见西北方向的天空出现了一个高大的宫殿,在漂浮的雾气中时隐时现,非常壮观。黄老汉第一次见到这奇险的场面,很是好奇,急忙撑船迎了上去。谁知又过了一个时辰,雾气消了,宫殿也没了,而船也离大淀的北岸不远了。黄老汉想到刚才的情景遂想起小时候曾听一个从运河来淀里打鱼的老翁说过,大淀北边一圈是萧太后的养马场。每年有万匹战马在草地里养秋膘。还建有她的梳妆楼“银銮殿”。莫不是银銮殿显灵了?让我们不能忘记大淀的灵性……。他们到了岸边急忙收拾工具准备割稻,谁知两个孙子看到水边片片菱叶开着白花,颗颗芡实顶着红穗,急忙跳入水中,摘起菱角和芡实来了。看着两个小孙子的嬉闹,再看看自家大片沉甸甸的稻穗静静地低着头,一派丰收景象,让老汉心里美滋滋不觉晕晕乎乎困了起来。一觉醒来已是下午,只见两个孙子早已上船闹着回家,黄老汉一想,今日反正也晚了,不妨明日再干,说着撑起船回家。此时红日已向西落下,谁知一个时辰后在东南方天空的湿气中又出现城楼的影子。这时的城楼确是上下倒置好不奇怪。黄老汉在淀中一天的行船,竟两次见到宫殿的影像,而且互相倒置,心中顿生一个念头:这肯定是萧太后的梳妆楼银銮殿沉入淀里,现在显灵了,淀里一定有淀神。他让我们敬天畏祖善待大淀的风水。回家后,黄婆婆一看船上没有稻谷,刚要发火,老汉一拱手:“老婆息怒,不是我不干活,而是我今天遇见淀神显灵了,萧太后的梳妆楼银銮殿在天空出来了。”遂就将看到的一切告诉了乡邻。大家一致同意黄老汉的看法,大淀就是地陷而成。以后就叫它塌河淀吧。

    从此,大淀就被村民改称塌河淀了,村名也因余庆府念着咬嘴,由文人润色改成宜兴埠了,念着既顺嘴又雅致并约定俗成在每年农历四月十八碧霞娘娘的庙会时也附带祭祀一下淀神,不忘她养育了淀边的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