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崇明 > 家乡的故事

家乡的故事

2017-12-13



金鳌山公园正门

崇明学宫

长江客货轮“天佑号”

1937年为免遭日军劫持,天佑号自沉于二条竖河港内

/龚家政


开栏的话

2018年是崇明成岛1400年。1400年在历史的星河中虽是短短一瞬,但崇明仍为世人创造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本报自本期开始选登纪念崇明成岛1400年征文,让更多人认识崇明、了解崇明、喜欢崇明,以此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崇明财富”,让崇明在历史的星河中发出更璀璨的光芒。

海上仙岛曰崇明

公元618年仲春的一天,在江苏省南通狼山的长江江面上,两三渔舟正撒网捕鱼,狼山上不时传来樵夫的俚歌俗语。突然半山腰有人惊喜地高呼:“大家看海作神啊,在东南方,大家看海作神啊。”一时间,渔夫停网,樵夫止斧,目光投向东南方的江面上。人们再不见起伏的江流,而是看到影影绰绰若明若暗的茅舍,炊烟袅袅的村落,车水马龙的街市,古柏掩映的庙宇。有人说:这是大哈蜊在吐气;有人说:肯定那边要涨出沙洲了;也有人说:圣人将出,仙境才现。

是年冬季,长江水位下降,在今海门南方的江面上,露出了两块沙洲,人们按其东西排列方向,称之为东沙、西沙。这东西两沙,即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祖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雏型。

人们说的“海作神”和“大哈蜊吐气”,其实就是海市蜃楼。一般人只知道海市蜃楼出现在渤海湾庙岛群岛一带水域,但是长江口的这一奇幻仙景,其实古已有之。崇明人认定“海作神”的出现,是淤涨沙洲的标志。

公元618年,残暴荒淫的隋炀帝在江都自杀,隋朝灭亡。太原留守李渊进兵攻占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上面所说的“圣人将出,仙景才现”,正是表明了饱经战乱的老百姓对能建立安定统一的国家的期盼。崇明,这长江口的冲积岛,正是和大唐王朝一起诞生了。

以后一千多年间,长江口又涌现了许多沙洲,与此同时,原有的一些沙洲却又被江水吞没。至清未,崇明已成了六十多个沙洲组成,东西长76多公里、南北宽13-18公里的大岛。

崇明岛先民大多来自与北部一水之隔的海门、南通,这可由现在崇明人口语与海门及一部分南通人完全一致佐证。

“崇明”命名于公元705年,但县志没有记下命名之由来。新世纪伊始,《新民晚报》登载作家王安忆的《绿崇明》一文,其结尾倒是写出了“崇明”两字的来历:

江风中昏昏地望出去,船一起一伏,远处的崇明一隐一显,正应了“崇明”两字的原意,“崇”是高出四方的状态,“明”即光明,想这光明,并不止于亮,还有绿的意思吧。

人们好称有七百余个山岛组成的散布于杭州湾外浩渺东海的舟山群岛为“东海明珠”,那么在长江口,三面临江,东濒黄海东海的崇明岛,应该说是长江口一颗璀璨的明珠。

忠烈义士慷慨歌

公元12764月的一天子夜,三位身穿便服的南宋官员,来到南通狼山脚下的长江边,匆匆雇佣一只小船,避开元军巡船,拉起风帆,向崇明岛北支水域急驰。

第二天辰时,崇明岛呈现在眼前。三人坐在舱板上,中间一位三十来岁、身带有伤痕的四方白脸者,目光注视着双膝前的一张地图。坐在他右边的一个叫杜浒的人说:“我们暂去崇明岛吧。”“去年冬天,邸报上说崇明已陷于北军,我们到南方温州去。”四方白脸者说。

午时,船行崇明东北隅(即今港沿镇北部),船工说:“这里水域接近东海,但水味淡如泉水,故叫淡水洋。”船工正用吊桶吊水,以备中餐之用。四方白脸者用手指往吊桶里一醮,塞进嘴里一尝后说:“水虽浑浊,确是淡的。”站在他左边叫金应的人知道他又来诗兴,便拿出文房四宝放在他面前舱板上,他稍加思索,提笔写道:

渺渺乘风出海门,

一行淡水带潮浑。

长江尽处还如此,

何日岷山看发源。

他收笔后细读一遍,杜浒放声诵读三四句,便说:“寇氛扫除,我们一定到岷山一游。”

这位四方白脸者,就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

原来这年3月,元军迫近临安,南宋朝廷推荐右丞相文天祥出使北营而被扣,在镇江得隙逃脱,一路草行露宿,差点被杀。他带领的十二人到南通时只剩下杜浒、金应两人。

崇明岛第一次接纳了民族英雄——文天祥。

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元丞相伯颜命管军千户朱清,将南宋库存图书典籍从临安取海道运往大都。由此朱清经朝廷获准尝试开辟海上漕运,使江淮和东南沿海粮食直达大都,遂在崇明、太仓建造利于沿海航行的平底船六十艘。1282年,朱清海道运粮试航成功。1285年,朱清运粮十万石到京,翌年增至四十三万石,1290年又增至一百五十万石。尔后每年海上漕运达三百万石。海运比运河河运节时省钱。与此同时,朱清于1287年疏浚娄江(今浏河),开刘家港海道通往直沽,穷乡刘家港顿成巨市;且琉球、日本、高丽商船也进港贸易,刘家港遂有“六国码头”之称。海运的兴起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为松江府的上海镇创造了发展的机遇,上海镇逐渐设置市舶司、商税局、万户府和巡检司等。1291年,上海县获准建置,这一年为上海建城年。朱清因之而升至海道中万户、大司农、江南行省左丞。

朱清,崇明西沙人,字澄叔。曾沦为海盗,其早年劣行,史有定论。然他打破七百年来运河河运为中国南北唯一的水上通道,开创海运业,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促使上海县的建置,其功绩当不可没。

元代易过,进入明代。明朝的边患除了北方少数民族外,又有了海上的倭寇和西方殖民者。在抗击外敌入侵中,崇明产生了唐一岑和沈廷扬等英雄名臣,郑成功也驻足过这块绿岛田畴。

唐一岑,广西临桂人,1553年任崇明知事。时值县治四迁平洋沙,土城未竣,倭寇来犯,城中军民奋力驱逐了倭寇。翌年,倭寇再犯,唐率军抵抗,迫退倭寇。两天后,倭寇又犯入城,唐一岑率众巷战,手刃数寇后,伤重而亡。县城失守,城中军民义愤高呼:“不杀倭寇,何以报唐公。”与寇血战,歼灭二百余人,收复县城。战后,唐一岑葬于县城西南角;1731年,迁葬大同乡蟠龙镇;1990年,再迁葬县城东果林场。明嘉靖帝敕赠唐一岑为光禄寺寺丞,谥“愍忠”。

这是崇明自开垦以来第一次与外敌激战,由此崇明成为抗倭要地。尔后明清两朝都视崇明为江防重镇。

1644年,明王朝在李自成农民军和满清铁骑的内忧外患中,终于崩溃了。在这血与火的斗争中,出现了千古唾骂的吴三桂、洪承畴等民族败类,也出现了史可法、沈廷扬等民族英雄。而崇明人沈廷扬与洪承畴的一段遭遇,更见忠奸分明,薰莸不杂。

1647年,洪承畴在南京总督军务,镇压抗清义军,沈以南明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史总督浙直水师,在崇明西部鹿苑江面与清军大战四昼夜,夜遭飓风袭击,沈廷扬和部下七百余人被擒,但无一人投降而在苏州全被活埋,沈被押解南京。

1647年农历七月初二,五十三岁的沈廷扬被押往苏州三山街淮清桥,他端正衣冠,向南叩拜,并高呼“为国而死,死而何憾!”当即就义,遗体安葬在虎丘五人墓西边。

南明桂王追赠沈廷扬为户部尚书。百年后,乾隆帝追谥沈“忠节”,在今崇明学宫西侧建有沈忠节公祠。19375月,修葺该祠。1950年后沈忠节公祠被废弃,2015年重建。

正当沈廷扬在苏州就义,另一位民族英雄郑成功并没有因满清八旗插遍中国大陆而退缩,相反,他正组织舟师寻找抗清根据地,首先把目光投向了势居要冲的崇明岛。

16598月初,郑成功率领战舰在崇明岛东部登陆,然后向西挺进县城,并用巨炮轰毁城墙西北角(今庆成菜场处)十多丈,城堞百余个,又填塞护城河,郑军七次攻城,并与清军在城楼肉搏,战况甚烈。因崇明列为军事要地,守城清军皆为能战之士,故郑一时难以攻下。14日,郑引兵南去,暂驻厦门和金门。两年后的1661年,郑成功率军攻占荷兰占领的台湾。166221日,荷兰签订投降书,退出了占领38年的台湾。

实业兴邦诸精英

到了清代和民国,崇明岛培养了出类拔萃的文人学士,同时也产生了儒家文化与西方人文科技相结合的文化巨子。沈文镐、李凤苞、王清穆、陶胜百、陈干青是崇明人引以为荣的社会栋梁,还有在崇明经受江浪海涛磨练,成为第一个抗击西方列强入侵牺牲在虎门的关天培。

沈文镐(16961750),字绍岐,号诚斋。家住今竖新镇油桥村。1733年(雍正十一年)进士,殿试一甲三名探花,崇明人就称之为沈探花。沈初任编修,后外放山西提督学使。山西大同,朔平位在北疆,学风不盛,学术不精,沈就选拔当地的优秀人才,保送省城书院深造,再回家乡播种文化种子,大见成效。1744年(乾隆九年),沈探花参加乾隆帝举行的翰林院宴会,写出柏梁体诗歌,备受乾隆帝赞赏。

于是崇明人中流传着沈探花当过乾隆帝师的故事:乾隆帝曾问老师家乡崇明岛的特色,沈想,崇明只有江海之水,而无山丘之胜,有山有水才是好地方,沈就随口夸说:

扬子江头潮,浪拍造崇明。

三面长江水,东濒大海滨。

一塔曰镇海,一山金鳌名。

米粮瓜果地,四季蔼如春。

后来乾隆帝来到江南常熟,准备乘船来崇看望退休的沈探花老师。沈得讯后就连夜发动民工挑土筑山,又在山上造塔,这就是寿安寺旁的金鳌土山和上面的镇海塔。乾隆帝因大风不便来崇,就隔江向崇明岛三叩拜,祝愿老师健康长寿,皇帝叩拜,崇明岛升高三尺,成为无水患的宝岛。

1841年,关天培(17811841)在虎门英勇抗击英军入侵而壮烈牺牲,其英名彪炳史册。但我们不能忘了关天培于1823年至1833年在崇明镇台衙门(现锦绣宾馆)先后任奇营游击(从三品)、太湖副将、苏淞总兵(从二品)等职十一年。1834年关升任代理提督,受道光帝接见,并平调广东水师提督,七年后牺牲任上。

李凤苞(18341887年),崇明城桥镇东河沿街人,自幼接受儒家教育,获秀才,列贡生,又接受西方人文科技,粗通英文。

李凤苞于19世纪60年代,用准望法测绘的“崇明地图”是《江苏舆图》中最为精确,受巡抚丁日昌赏识,即向两江总督曾国藩推荐。1875年,丁又带领李凤苞北上面见直隶总督李鸿章,从此翻开了李凤苞一生的光辉篇章。李凤苞的事业可归结为“四个第一”:

1876年,李凤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旅顺为北京东方门户而建立军港的建议,并前往考察旅顺形势,确立其为海防重镇而付诸实施,这就是后来旅大、威海和大沽成为三角防御体系保卫京津的海上长城的肇始。

1877年,李凤苞加三品卿衔,带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海军留学生三十八名前往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1878年,清廷授李凤苞二品顶戴孔雀翎,任驻德公使。

1879年,李凤苞历经七年绘制,由九百七十二幅地图组成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自己绘制的《天下全图》(即世界地图),正式出版。

1880年,李凤苞任驻德公使(1881年兼任奥地利、意大利、荷兰三国公使),和公使馆参赞徐建寅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自己设计、在德国伏尔铿兵厂监制的中国海军史上最大吨位的军舰——定远号、镇远号,各七千四百吨。

李凤苞一生,著译颇丰,内容涉及政治、外交、军事、地理、音韵等二十五部著作,其中《使德日记》被编入走向世界丛书发行。

l900年,一个三十来岁崇明城桥镇年轻人殿试二甲进士,为光绪帝“钦赐翰林”,他就是清官王清穆(18601941)。1903年至1904年,王清穆创办了我国第一家商会——上海商会;又支持华侨兴建了我国第一、第二条商办铁路——潮汕铁路、新宁铁路。1906年,王任沪杭甬公司总经理。1919年,王又任太湖水利督办。

王清穆为家乡崇明走上现代工业之路作出了贡献。王与同仁创建了崇明第一家轮船公司、第一家纱厂、第一家银行;王还为崇明常遭江潮和风暴袭击而发动民众筹款保堤造堤筑楗。

王清穆一生为官清廉,私人写信,不用公有信纸信封,一般信件,都用旧信封翻制。节俭先从小处着手,廉洁先从小处着眼。小不占才能养成大不贪。

1906年,王清穆奉命查办京汉,京榆铁路贪污案,主持者贿以三十万银元,他严词拒绝。直隶总督袁世凯“调升”王直隶按察使,王羞与为伍,弃官回乡。1920年,王不满孙传芳霸道,虽被公推江苏省长而不就;又撰写《弹劾蒋介石》文,敦促蒋除贪污,镇强暴等六项要求。

19383月崇明沦陷,王避居上海,拒绝日寇软硬诱降。l941年农历五月,王清穆因病在上海去世。

民国年间,世人有“无崇不成台”、“无崇不成船”之说。“无崇不成台”的领军人物为陶胜百;“无崇不成船”的领军人物是陈干青。

陶胜百(18901982),崇明庙镇人。1914年毕业于上海交大电机系;1915年又毕业于北京交大无线电系,旋受聘于北京政府交通部和海军部,成为民国时期第一个身兼两部工作,获取两份工薪的电信技术员。

1920年,陶胜百骑着骆驼前往外蒙古库伦架设无线电台。

1924年,陶胜百拒绝验收由日本人建造的不合协议要求的北京双桥大电台,并辞去交通部职。1925年调任上海吴淞海岸巡防处,是年陶胜百自行设计并率队在吴淞、嵊山、沈家门、厦门设置气象报警台,使得沿海地区的海难大大减少。

1926年至1928年,陶胜百成立“中华无线电研究社”,又创建附属工厂“中华无线电厂”,成功制造中国第一台无线电短波收发报机。接着又创办“中华无线电学校”,共培训三届无线电技术人员,计二百二十三人,其中崇明人一百三十人。期间,中华无线电厂制造的无线电短波机和无线电技术人员被军政界和民用机构如银行、铁路等部门广泛采纳使用。当时报刊记者到全国各地电报局、军队电台、铁路电台采访,都发现有崇明人在,而且都是单位电信事业的中坚。有位记者用文言语表达了在电信界崇明人之多:“无不有崇人焉,懿欤盛矣”。由此“无崇不成台(电台)”这句话,在我国电信界广为流传,而“无崇不成台”的领军人物就是陶胜百!

陈干青(18911953年),今崇明港西镇团结村人。1914年毕业于国立吴淞商船专门学校,1921年,陈以精湛的业务知识冲破把持海关的外国人阻拦,成为中国第一个外洋轮(升利轮)船长。l924年,陈升任中国首任总船长——肇兴轮船公司总船长,掌船三十余条。任职总船长的陈干青,注重培养航运人才,一是在实际航海业务中培养轮机长、二副、大副以致船长;二是恢复吴淞商船专门学校,培养航海新生力量,这两方面的人才,崇明人占了大部分,而后成为中国航海界的生力军,于是“无崇不成船”和“崇明船长多”之语就广泛流传,而陈干青是“无崇不成船”的领军人物。

1929年,陈干青被国民政府委任出席第十三届国际劳工大会资方代表。1931年,陈任上海船舶碰撞处理委员会委员,各国委陈为中国口岸代理。1932年,陈干青首创中国海上意外保险公司,并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干青不愧为中国现代著名的航海家。

港汊纵横美挑源

崇明岛是是长江口的冲积岛屿,全岛河港有序纵横排列。南北向河道称港或滧,间隔三五里即有一港或一滧,例如直河港、堡镇港、四滧、七滧。这些港滧大多是涨海时受潮汐侵蚀自然形成,而百姓垦殖后稍加疏浚。东西向的河道叫横河,南北间隔二三里即有一条横河,例如爱民河、惠民河、天仙河,现在各乡镇往往以序数称谓,例如一号河、二号河。横河大多原是港、滧的支流,而后由民工疏浚而成。农民便于灌溉排涝,又在农田开挖南北向沟渠,叫民沟,东西间隔百米左右即有一条民沟。这样民沟接横河,横河通港滧,港滧又入南北长江水流。解放后,港滧入江处筑了水闸,有效控制水位升降,又开挖了贯通各港滧的东西向的“南运横河”,方便全县各乡镇的水上运输。这独特的水系布局,使得海岛免除水旱灾害。居民又在港滧、河沟两岸植树种木,使整个海岛成为绿岛。

崇明集镇大多建造在港滧和横河边,便于运输。南北东西每隔三至六里即有一集镇,旧集镇不下六七十个,其中“桥(镇)、庙(镇)、堡(镇)、浜(镇)”最为繁盛;而大户巨富最多的是油车桥、堡镇、新开河、浜镇,所谓“金油车桥银堡镇,铜新开河铁浜镇”即是。

崇明岛地处江海交汇处,封建社会治安不良,故居民建造住宅时,首先在选定的宅基四周开沟,叫四桯宅沟。把挖出的泥土堆放在宅基沟旁,使宅周高起,防止海潮侵袭,然后在高起的宅基上造房。宅前架起小桥,以通出入,确保居民安全。住宅有三厢、四厢,也有三井两院、四井三院。一般一宅一姓居住,也有两姓三姓居住。

崇明人讲究绿化,以南向住宅为例:宅北即后宅沟沿一般种竹——竹报平安,象征家族兴盛;宅东即东宅沟沿种桃柳——桃红柳绿,利于观赏,且树冠小易透光;宅西,即西宅沟沿种榆树——“榆”谐音“余”,象征富裕,且榆树有吸附毒气烟尘、净化空气的作用;宅前种槐树——槐鼎象征位及三公;宅沟养鱼,春夏两季,树影婆娑,好鸟相鸣,沟水波涟,游鱼上下,虽濠上濮水所不及。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乡村造房要迁移至居民点,而尚存四桯宅沟内的四厢、三井两院的民宅,是独特的崇明民居建筑和文化景观遗产,更是待开发的旅游资源!

崇明自古被称为长江门户,自唐一岑抗倭以来,明清两朝把崇明作为江防重镇,且防守辖地远及嵊泗列岛和太湖、苏淞地区。然而满清旗兵南下,没有在崇明鏖战;1842年,英国舰队绕过崇明溯江西上南京,而在镇江发生激战;“八·一三”上海会战,与上海一水之隔的崇明没有发生争夺战;1949年解放上海,国共两军也未在崇明交战。崇明虽处大江之口,守者无锁钥之价值,攻者无必经必夺之意义。如此崇明成为既无兵燹之凶;也无大灾异害的桃源乐郊。

气贯江海写文明

以上所述,便是我家乡崇明岛自然和地域历史文化的总写。

这个只有一千四百年历史的海岛,却有着特有的本质特性——江海岛屿文明。

今天的崇明岛仍有着“江海岛屿文明”的特征:这里有最早兴起的河塘养殖,最早家养的野鸡野鸭,也有除港台以外最早的拆船业,这里还是候鸟的集散地。但有幸的是:崇明岛还有没被工业污染的清新空气,洁净水质和纯净土壤。

背靠祖国大陆面向繁华上海、广阔大海和多彩未来的崇明岛,它已经拒绝了污水流淌、废气排放、噪音喧天的工业经济,也不再叫喊发展麦浪滚滚的农业经济。

崇明的未来再不趋附于高楼林立、工厂栉比的大城市的繁华,因为“历史,从来不给附庸以地位”。于是“世界级生态岛”的前景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时间进入新世纪第十八个年头,迎来了崇明成岛1400年的庆典。无疑,文化建设的热潮让崇明岛遇上新的机遇,深信我的家乡崇明岛一定会抓住机遇,向着世界级生态岛迈开坚实的步伐,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