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关于大兴区农业总结报告

关于大兴区农业总结报告

2015-04-10

    区县简介:大兴区地处北京南郊,素有"京南门户"、"绿海甜园"之称。辖区总面积1036平方公里,辖14个镇,527个行政村,总人口58.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9万人,农户10.8万户。现有耕地面积57.6万亩,其中,蔬菜22万亩,西甜瓜10万亩,甘薯4.5万亩,果树20万亩。全区现有市级民俗村9个、市级民俗户548户,市级观光园6个,建设了集产业发展、科技示范、精品销售、观光休闲、新农村建设于一体的庞安路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带,2008年乡村旅游收入实现1.6亿元,带动全区观光旅游收入实现7.6亿元,同比增长5.8%。2008年,全区都市型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区农业总产值实现47.4亿元,同比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实现10103元,同比增长11.8%

 

     大兴区是北京的一个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都市型的现代农业,大力

发展安全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良好生态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和宁静休闲场所为一体的都市农业,逐步促进城乡一体化经济的形成是其发展目标。 大兴区 有 60% 以上为沙壤土,土壤透气好,土壤内部水、肥、气、热等因素比较协调,同时,区内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长,这些资源特点为发展西瓜、梨、甘薯等特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现有农田地面积约 79.3 万亩,耕地 57.7 万亩(其中 菜田 22 万亩,西甜瓜 10 万亩,葡萄 万亩 ) ,园地(包括果园) 11.2 万亩。全区 高效益农业保护地设施面积达 9.04 万亩 。 近年来大力调整粮经结构,蔬菜、西瓜、果品等成为主导产业,蔬菜播种的面积及产量均居北京市郊区县之首,成为名符其实的北京 “ 南菜园 ” 。 但自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过后的二十多年来,该区尚未系统开展土壤环境及农业土壤肥力调查工作,缺乏系统的、基础性的农业地质现状资料,而要实现农业种植、养殖、畜牧的良性发展,建立高效生态农业,开发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必须首先确定土壤、水环境具有充分的安全性。 为此,搞清农业地质背景、查明农业土壤各种元素分布状况、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尤为重要。 

 

     特色农业:

1庞各庄镇是大兴区的农业特色大镇,该镇针对地域面积广,资源优势不同的实际情况,利用优势发展不同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上,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各村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准发展路子,形成了东部以西甜瓜产业发展为主的产业带,高效发展的西甜瓜基地、四季春农艺园、老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此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在原有西瓜面积25500亩的基础上,温室大棚的生产面积达到11000亩,实现四季生产,三季有瓜的格局,提高了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

为了推动西瓜产业的迅速发展,大力宣传西瓜文化,该镇建成了世界上唯一以单一农产品命名的西瓜博物馆 ,状似“飞翔的西瓜”,座落在庞各庄桥西侧,成为该镇的标志性建筑。该馆中间为序厅,东西为主展厅,这里以现代化高科技的声光电表现手法及陈列方式,讲述的是西瓜的历史,看到的是西瓜演进的发展,告诉人们大兴是如何把西瓜推上了文化舞台,使之成为一个具有专业性、权威性、展示性、娱乐性的京郊极具特色的旅游新亮点 。

    庞各庄镇不仅打出了西瓜的特色品牌,该镇西部3万亩梨树也是该镇的特有资源,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梨树群近万亩,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当地生产的金把黄鸭梨以其品质佳、口感好而被选作皇宫贡品,如今这棵贡果树依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产量在一吨左右。

    近年来,他们除保留传统品种金把黄、砀山酥等传统品种外,采用高接换优等高新技术,嫁接了丰水、新世纪等十几个日韩梨品种,加大有机肥、生物肥的投入力度,使果品质量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年产商品梨3000万公斤。

   庞各庄镇永定河甘薯产业基地,位于庞各庄镇西侧永定河东岸,该基地先后从全国各地及日本、韩国、美国、巴西等地引进甘薯新品种300余个,建立了国家甘薯北方地区试验资源圃,集中了国内外优良品种的核心及资源的精华。这些甘薯新品种,主要分为鲜食型、烤食型、加工型、淀粉型、保健型和食叶型品六大类型,目前生产的2万余亩甘薯以销售全国各地26个省市,他们新引进培育的五彩甘薯和五彩花生有黑色、白色、红色、紫色、粉色五种颜色,色彩多样,营养丰富,成为大兴著名的名特优新品种的观光旅游采摘景区

 

2采育:全镇葡萄种植总面积达2.3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000亩、有机农产品基地500亩),带动农户4816户。

2002630日,采玉镇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2003年采育镇葡萄种植基地通过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注册“京采”商标;2007年采育镇万亩葡萄基地通过了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考核验收。目前已完成采育镇葡萄园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正在实施北京玛莱特庄园2000吨葡萄酒加工项目(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重点发展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支撑的籽种产业,计划新建80亩育苗基地。

 

3安定:特色产业:安定镇有着上千年的种桑历史,拥有华北最大、北京地区独有的千亩古桑园,树龄最长的达500年以上,明清时期所产桑椹曾作为皇宫大内贡品。目前,该镇共开发了果桑、乔桑、饲料桑三大系列,果桑用于深加工和鲜食,果桑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500亩发展到5000亩,带动农户900余户。2004年,安定镇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授予"中国桑椹之乡"。乔桑可作为观赏树种用于绿化,饲料桑向西部干旱少雨地区推广,用于防沙治沙和动物饲料,一年可收获两茬,蛋白质含量高达28%,每年有上百亿株的市场需求

 

 4 榆垡镇是个长期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乡镇,地处永定河冲积平原,为治理好占镇域面积28%的沙荒地,栽果种树,发展适宜沙地生长的西、甜瓜产业,形成了特有的自然生态结构和种植业特色结构。2005年镇党委、政府根据全镇农业经济不同地域、不同资源的特点,确立了“围绕市场抓调整,瞄准优势求发展,因地制宜出特色,发挥优势创一流”的农业发展思路,提出了“三大板块和四条主线”的农业发展方向,形成了一业多职的大农业新格局。这三大特色板块分别是: 

        一是畜牧业板块。依托崔营肉羊产销协会和生猪、蛋鸡等养殖协会的带动作用,发展各具特色的畜禽专业村和专业户,形成了王屯生猪养殖小区、南张华蛋鸡养殖专业村、西张华养猪专业村等专业村,使养殖业逐步走上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二是果品生产板块。依托“中国梨之乡”和“格福”精品梨的中华名果等品牌优势,建设全市最大的高标准精品梨示范区。2005年新植西洋梨3500亩,对老、杂、劣果树进行高枝换优,实行技术改造等级,其中刘家铺村是全镇有名的果树专业村,高枝换优750亩,每亩收入4000-5000元左右,每户每年纯收入平均可达到2万元。该村依托果树专业村的优势还开展了农产品采摘活动,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提高了刘家铺村的知名度。 

        三是设施农业板块。依托区政府对设施农业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精品设施农业,支持农民建设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截止到11月,全镇共新建大棚7847个,是全区建设大棚最多的镇。其中,西黄垡村新建大棚550余个,该村去年大棚种植西甜瓜、蔬菜两茬作物,每棚收入高达1.8万元,是京郊闻名的“大棚”专业村。 

211行动

  2005年,大兴区深入领会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221行动计划”的精神,转变工作观念,从摸清资源底牌入手,寻找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新兴特色农业。 

        一、认真摸清资源底牌,建立大兴区资源管理决策系统 

        2004年底,大兴区以农机资源清查为切入点,首先建立了大兴农机资源数据库,实现了对大兴区农机资源的数据化管理。随后,大兴区就全区涉农机构的资源及其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摸查。在此基础上,区农委牵头,整合农业、水利、气象等数据资源,经过专家充分论证,全面建立大兴区资源管理决策系统。 

        大兴区管理决策系统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农机、水利、气象、综合七大子系统,能够实现依据收集到的原始资源数据,利用分析数据模型,为资源开发、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目前,该系统已经完成了设施农业模块的开发。 

        二、重新审视资源优势,确立新兴主导产业,调整产业布局 

        大兴区位于永定河冲积平原上,境内60%以上为沙壤土,土壤透气好,土壤内部水、肥、气、热等因素比较协调,导势性强,同时,区内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长,这些资源特点为发展西瓜、梨、甘薯等特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精心打造特色精品农业,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随着“221行动计划”的不断推进,特别是资源底牌逐步摸清,大兴区上下已经形成了依据资源底牌优势发展农业生产的新思路,涌现出一批有特色的乡镇,如榆垡镇。 

        榆垡镇是个长期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乡镇,地处永定河冲积平原,为治理好占镇域面积28%的沙荒地,栽果种树,发展适宜沙地生长的西、甜瓜产业,形成了特有的自然生态结构和种植业特色结构。2005年镇党委、政府根据全镇农业经济不同地域、不同资源的特点,确立了“围绕市场抓调整,瞄准优势求发展,因地制宜出特色,发挥优势创一流”的农业发展思路,提出了“三大板块和四条主线”的农业发展方向,形成了一业多职的大农业新格局。

       

       

       收获与感想:

中国农业现代化既不能走计划经济时期传统集体经济“一大二公”的老路,也不能永远走一家一户式经营的道路,更不能走西方国家私有化的道路。笔者提出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一种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构建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集体化、集约化的组织形式相匹配,与农民共同富裕的要求相符合,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标相一致的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在经济上,它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统一体;在政治上,它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体;在文化上,它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先进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统一体;在本质上,它是个体力量与整体力量的统一体,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体。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农业现代化不仅指农业生产部门的现代化,还包括农业产业外部社会环境的现代化和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等丰富内涵。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特色”,不仅体现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的技术手段上,而且还体现在这一过程所包涵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社会经济内容上。首先,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对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形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新农村建设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定器。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的主要职能转向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容易造成农民与政府之间存在信息传递和沟通的真空地带。农村集体经济能有效弥补这一缺陷,成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重要沟通渠道,在落实党和政府关于农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农业经济管理是国家领导和管理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其主要任务就是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要求,在农业生产部门中合理地组织生产力,正确地处理生产关系,适时地调整上层建筑,以便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合理地组织生产、供应和销售,妥善地处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调动广大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主要内容包括:在科学预测基础上,正确制定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编制农业发展计划;在农业区划基础上,进行农业地区布局,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营动力资源、物质技术资源和财力资源;建立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确定农业生产经营中各方面的责、权、利关系以及分配中的积累与消费关系;正确地组织农产品的商品流通;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调节农业经济活动;全面评价农业经济效益等。

通过农业经济管理的学习与研究对掌握农业的基本方向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把握这种方向既是保证国家农业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干系到我们自身利益的东西。保证农业的现代化,就需要现代化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