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大兴 > 大兴概况

大兴概况

2017-12-26


  大兴区是北京市下属的一个区,位于北京市南部,新城北距市中心13公里,是距离北京市区最近的远郊区。它是1984年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首都第一批重点发展的卫星城之一;北京新城亦庄,即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历史悠久,自先建县以来约有2400余年,为中国最早的建制县之一,元明清三代为“天下首邑”,1958年3月前归属河北省,1958年3月7日,经国务院第72次会议决定,将大兴县河北省转划北京市管辖。同年4月,将北京市南苑区的旧宫、亦庄、瀛海、西红门等地划归大兴,改县为区,1960年1月7日复改为大兴县。2001年1月9日国务院批准,2001年3月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京政发20019号)批复撤销大兴县,设立大兴区。

文化繁荣

    大兴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切实提高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全区14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分别建有文化活动场地,各镇、街道新建(改扩建)文体中心12个;全区文化广场110个,总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建成数字影厅554个。区文化活动中心、镇文体中心、村文化大院和文化示范户组成的四级文化网络逐步完善,实现农民“四不出”工程目标,即看电影、看戏、图书借阅、上网不出村。简帛书法、古琴雅集等高雅艺术方兴未艾,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和文化阵地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
    为践行“北京精神”,建设新区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今年大兴区整合现有资源,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实施“五有五提倡”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即:群众健身有场所,提倡每天多锻炼一刻钟;参加文化活动有保障,提倡每周多参加一次群众性文化活动;读书学习有导向,提倡每月多读一本书;参与公益事业有项目,提倡每季度多参加一次公益活动;接触高雅艺术有渠道,提倡每年多享受一次高雅艺术熏陶。通过实施“五有五提倡”工程,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群众接受新观念和生活方式,提高全区文明程度和新区居民素质。

民生改善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新区的关键所在。新区按照北京市委对“三农”的新认识,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的方略,着力解决农村产业发展、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改善等重点问题,统筹推进新型城市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290元和13580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67.2%和67.8%。
    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就业的长效机制,完善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构筑起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就业管理服务体系。教育、卫生、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更趋完善,群众就医、子女就学、出行购物和休闲更加便捷,群众充分享受到发展成果。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包括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新区充分发挥基层基础作用,不断创新制度机制,加快构建村庄管理社区化、社区管理规范化、园区管理属地化的社会管理体系,实践探索出搬迁群众安置就业有岗位、经营增收有资产、稳定生活有保障、服务管理有组织的“四有”等一系列新机制、新经验,成为新区持续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

生态涵养

    新区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服务城市建设、服务产业发展、服务群众生活的重大基础性工作来抓。提出了“绿色园廊绵延相连,高端产业镶嵌其间”的发展理念,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城镇景观水平整体提升,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以南海子公园、万亩滨河森林公园等“十大公园”为龙头,全区累计建成开放高品质公园35个,总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3.21%、林木绿化率达到25.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3%、人均绿地面积达到74.8平方米。特别是南海子公园一期和大兴新城滨河森林公园、亦庄滨河森林公园的建成,形成水面近2000亩,彻底改变了大兴没有水景观的历史。目前,全区森林保存面积24054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16.6万立方米,年可吸收二氧化碳37万吨,释放氧气22万吨,生态效益总价值约合19亿元,人均年受益价值约3673元,碳汇功能是北京市平均水平的3.5倍。
    这些独具特色的“生态王牌”,有效改善了新区生态环境和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大兴新城、亦庄新城的环境品质,增强了对高端生产要素吸附力,提高了大兴的“魅力指数”。“十二五”期间,新区将按照“一轴、两带、三环、多园、多廊”绿地空间布局,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综合提升绿化生态、产业、文化、安全、服务五大功能,陆续实施南中轴森林公园、永定河绿色走廊等一批重大生态项目,形成“绿色园廊绵延相连、高端产业镶嵌其间”的美丽画卷。

宜居新城

    新区积极统筹城乡,紧抓城南行动计划等重大机遇,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全力打造生态型园林城市,逐步建立起功能完善、配置合理、服务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服务体系,营造宜居的生活空间。
    路网建设上,全区已形成“八横八纵”路网格局,总里程达到3000公里,通行能力显著提高。地铁大兴线和亦庄线的开通,更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市政设施方面,区内建有完善的热力、燃气、电力、通信等市政设施。全区规划污水处理厂14座,已建成8座,日处理能力超过40万吨。全区现有500千伏变电站2座、220千伏变电站7座、110千伏输变电站31座。目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达到“十通一平”的基础设施条件,新区的其他专业产业园也达到“八通一平”。
    按照“三城、三带、一轴、多点、网络化”的规划设想,新区将构建“新城-新市镇-农村社区”的新型城市体系。通过基础设施、产业设施等合理布局,实现区域内的城、带、轴、点“网络化”有机衔接和紧密配合。同时还将启动下一个新三年城南行动计划,新的三年计划,将重点建设黄村水厂工程、大兴新城体育中心等207个项目,总投资约1727亿元,项目涉及基础设施、生态水利、能源资源、民生改善和重大产业项目等方面。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新区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新区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驱动

    国内首款透明液晶显示屏在这里成功研发、国内首台云计算服务器在这里问世、国内首条自主产权列车自控系统地铁线在这里开通……新区坚持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带动能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实现了创新引领发展。
    数据显示,2011年,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42亿元,同比增长6.8%,全市占比近20%。其中,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提升至96%,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同时,依托首都科研院所众多、科技人才丰富、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强等优势,新区搭建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327个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到80%,远高于全国和北京市的平均水平;229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连续9年超过80%,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中名列第一。
    “十二五”期间将统筹100亿元用于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启动“大旗舰”打造工程、“小巨人”孵育工程、科技平台升级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实现从“北京制造”到“北京创造”的蜕变。

高端产业

    按照打造南部高技术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的发展要求,新区提出了发展“十大高端产业”,打造“一区六园”空间布局的总体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带动生物医药、新媒体、新能源汽车、军民结合、生产性服务业、新空港六大产业园共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聚集了大批高端产业和总部基地。目前,共有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800余家企业入驻新区,入区企业投资总额超过320亿美元,聚集了77家世界500强的109个项目。
    高端化成为新区项目的基本特征,产业链发展成为新区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强大引擎:
    电子信息领域,京东方8.5代线已经实现全面投产,与之配套的23个项目一半以上实现开工,今年预计将实现160亿元新增产值。
    汽车制造行业,奔驰德国本土之外的首个海外发动机厂落户新区,同时启动北京奔驰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首批入园的19个重大项目投资额超过49亿元。
    “十二五”期间,新区将建成电子信息、数字电视、汽车制造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LED、文化创意6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力争在“十二五”末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成为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区、高技术制造业核心区,具有国际水平和影响力的新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