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丹阳 > 丹阳古桥

丹阳古桥

2019-08-27

是否有一座就在你家门口?

新河桥(老北门桥)

在老北门城外,九曲河口。俗稼老北门桥,位于城北水关门外,现在吕叔湘中学北侧。元至顺年间建造,为单孔石拱桥,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建。

该桥最大特色在桥面对直老北门城门,丹阳其他环城河上的古石拱桥,都与城门有一是的距离,而老北门桥对直城门和老北门大街。相传,出过状元的地方,造桥才能对直城门,史料记载:丹阳城北,有观音山广福寺,寺内有皇甫冉读书处。据光绪《丹阳县志》载:皇甫冉于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考中进士第一(状元)。其弟皇甫曾,为天宝十二年进士。或许就因为此,才形成了新河桥这一特色。

土桥

建在老西门大街四巷弄与丁巷、冬青巷之间的内河上, 1975年重建,为石拱桥,长12米,宽2米。北桥头正对着丹阳文保单位林家大院的大门。

这座桥由西向东内城河上的第一座桥。这桥的建造年代失考。离三思桥仅百米左右,不知为何取桥为土桥。

三思桥

又名再思桥,在谷口街北段内城河上,元朝的大德年间建,跨度6米,宽3米,清乾隆三年(1738年)知县胡映葵重修。此桥名因县衙位于桥北边而得名,人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大多数平头布衣来到衙门,是为了申诉讼事的,一旦兴讼,官家断下案来必然有胜有败,俗话说“伤人一千,自损八百”,“冤家宜解不宜结”,所以要踏过三思桥,是必须要“三思而后行”的。

开泰桥(草堰桥)

也称南门大桥,在南门外(草堰门)外,康熙年间,里人徐兆福等捐修,雍正年重修,乾隆十五年,林嗣益等倡修,道光十五年,里人林铨重修。桥长30米,宽6米,拱高约8米,拱径10.5米。是丹阳最高大的一座石拱桥

旧时,缺水季节,曾在桥下设草堰以蓄水供简渎河,运输、灌溉用。所以,称此地为草堰门,草堰桥。

通泰桥(麻巷门桥)

据《光绪丹阳县志》载: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知县史文寿筑外城,设麻巷门(又称朝阳门),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在出城门向南拐约120米左右,建—座石拱桥,名通泰桥,俗称麻巷门桥。

尹公桥

丹阳党校前的石拱桥,名萃秀桥,旧名尹公桥。此桥原为明万历初(1537年) 知县尹良任所建,百姓怀念尹知县德政,故又称尹公桥。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丹阳教谕李振纲认为当地未出过知名文士,系尹公桥破了地方上的风水,遂将该桥迁往宝塔湾(今万善公园)处,原址反置渡船摆渡。时经一个甲子60年,丹阳仍无人考中状元,李之谬论破灭。光绪三十年(1904年),百姓愤而募捐将尹公桥迁回原地。

咸丰庚申(1860年),太平军攻占丹阳城,县城遭到严重破坏,旧时尹公桥堍还有张国梁墓。太平军围攻丹阳城时,清朝军队兵败丹阳城,残兵败将纷纷取道东门逃逸。清军将领张国梁兵败至此,马失前蹄落水毙命。天国失败后,清廷令曾国藩几度寻其尸骸无果,便于河畔为张竖碑勒石建衣冠冢。

尹公桥北首西边,地名为大定船,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浩浩荡荡的船队,停泊在这里三天三夜。尹公桥南首东边是大运河宝塔湾,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次次都经过丹阳,丹阳官员为招待皇上,在宝塔湾建造了城霞阁,让皇帝登高望远观看大运河。

民国期间造镇丹金溧公路行驶汽车,1931年,拆除石拱桥体,利用原桥墩,上建钢筋混凝土桥梁,遂改造成公路桥。新中国成立后新建公路桥,为保留文物,恢复萃秀桥古迹,修旧如旧。

沈家桥(永安桥)

位于夥巷与大巷弄间的内城河上,始建年代不详,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重建,为单孔石拱桥,长6米,宽4米。本世纪初2009年重修。

板桥(孔家桥)

在南草巷南,俗称板桥又名孔家桥,因孔家居此得名,宋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里人孔大有募建,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知县蔡实重建。该桥北岸,原有一条小溪叫宝带河,他从南北向内城河的小桥街流经白云街土地桥、太平桥、宝带弄汇入东西向内城河。旧时,板桥一带非常热闹,从板桥向南,即到小南门、小牛场,也紧挨着南门大街。

宝成桥(老西门桥)

此桥坐落在在老西门水关桥北,又名老西门桥。建造于明万历(1606年),单孔石拱桥、长12米,宽5米年。从现存资料来看,这是丹阳最古老的桥梁之一。从历史溯源,丹阳的老城区从有城厢始,就设立在了西门。三国时期的刘繇筑丹阳城,就把地点选在了西门,也就是在百家兴菜市场的老城脚下,至今那里还有城脚巷的老地名为证。俗话说:“先有丁巷村,后有丹阳城”。

城区还有丹中前面的寺前桥,丹中里面的环青桥、锁翠桥

城外还有:荆林的荆村桥、荆林华甸的公善桥、大泊石潭的善庆桥、珥陵的忠显桥、珥陵导墅界河上的葛城桥、皇甫桥、洋西桥、导墅的望褚桥、马堰桥、延陵九里的季河桥、访仙老街博望桥、皇塘的扈云桥、吕渎桥、吕城的符庄桥等等。

每座古桥透古通今,

犹如一个时光入口,

让你我穿越不同的历史场景,

触摸历史文化的深邃,

感受丹阳的文化精髓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