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完善机制 提高质量 面向三农 加快发展

完善机制 提高质量 面向三农 加快发展

2015-09-2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六团农广校发展纪实

                       

一、基本情况

    六十六团农广校于1981年开办,在3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立足于团场实际,服务于团场经济发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技术人员,提高职工以及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促进团场经济发展,作为我校的办学宗旨。学校在师、团党委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指导下,全校教职员工辛勤努力、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在大教育环境不利于农广教育发展的条件下,在边远团场巩固了下来。30多年来我校共培养各类人才近6000多人,他们成为团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主力军。部分毕业生中,有的已进入团场党委班子里的主要成员,有的成为了基层连队领导和技术员,有的成为了团场种养殖大户,弥补了团场所需农业经济建设的人才缺口。农广校教育,给团场职工提供了接受教育途径,加快了农业新技术应用和推广,为团场的“四个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对此,学校多次被授予六十六团双文明单位、被中央农广校授予示范校、全国A级校、兵团劳动局授予我校先进职工培训单位、多次评为兵团电大先进工作站,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六十六团职教人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

    “科教兴农”是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人才培养是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的基础。团场加快“三化”建设关键在于大力的整合团场的人力资源,提高团场从业人员的文化科技素质。因此,我们说团场加快“三化”建设,为六十六团农广站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为我校今后的办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目标设定应以此为导向;如何适应团场“三化”建设,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改革阻碍学校发展的不利因素,以适应团场未来经济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求。

     二、目标方向:

     发展才是硬道理,随着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实施;党中央已把新疆的发展方向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对口支援新疆工程已全面进行。面对这历史性的机遇,垦区农牧团场人才储备不足,还不适应或跟不上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作为农广教育工作者,要有充分做的思想准备,审时度势,明确目标和方向,使“科学发展上水平,富民强师见成效”这一主题落在实处。

    我校应立足团场,充分运用国家、兵、师、团面向“三农”的政策,争取更多的支持,认真细致地谋划,农四师农广校教育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一方面要继续实施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继续与兄弟高等农业院校的合作,形成多元化办学机制。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农场“三化建设”发展。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农广校涉农职业中专的教育、招生和资金管理。加大对团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力度,实现农场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从事二、三产业工作,逐步实现团场农业现代化目标。

   三、人力资源分析

     伊犁垦区农四师辖区21个农牧团场、5个工、交、建、商单位,其中有7个农牧团场驻扎在400㎞的边境线上,21万兵团职工在这片恒古荒原上,屯垦戍边,励精图治三代人,使荒原变成了今天的塞外江南。但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则呈现出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局面,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如今,靠低价的劳动力、靠资源开发,已不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取而代之是科技创新,将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知识创新将是创造价值的关键,那么,人力资源将是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因素,代表着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为此,作为师农广教育最后一块基地,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充分运用教育政策,联合企业、劳动、人事等部门的力量,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招生范围,充分利用国家关于面对“三农”教育的优惠政策:即国家出台;凡是涉农专业职业中专教育对象,国家每年为每生提供1500元的助学金,根据国家这一政策,我校首先与团劳资部门合作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深入各农牧连队走家入户,做好招生动员工作,力争让年龄在45岁以下的职工都有机会参加现代农艺学历教育。通过我校的动员和宣传,近几年我校每年生源都巩固在580人以上,团场职工报名参加学习积极性很高,从我团招生情况看,广大职工的学习愿望十分强烈。

    四、团党委重视,加强领导重在支持

      六十六团农广校之所以能在农四师垦区独树一帜,得益于团党委的大力支持。团党委清楚认识到,在团场人才单向流出的情况下,团场的经济发展要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一靠政策,二靠人才,而团场人才匮乏一直制约团场各项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团场在短时间内引进人才,发展经济是不现实的,只有靠团场自己培养。对此,团党委十分重视团场农广校建设与发展,根据学校发展的要求,团场不断的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添教育技术设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鼓励职工积极参加文化科技培训,团场出台许多优惠政策。如:农闲凡参加文化科技培训的职工,给予劳务补贴,极大提高了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再如,凡是接受农业大、中专教育的、并获中专以上文凭者优先承包经营性土地,党委认为只有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人承包土地,才会发挥土地效益的最大化,这些政策的出台确保了学校生源不断线。团场借校舍改造的机会,为我校添置近20万元教育教学现代信息化教学设备,基本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

     五、深化改革,完善机制

      随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团场“三化”建设推进,为我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适应新的发展,我校着力加大自身的建设,着力于办学机制体制的创新。

  ⒈是在招生工作上,我校积极主动深入到每个农牧连队,与有教育需求人员零距离接触,宣传我校的专业开设情况,介绍我校办学宗旨,最大限度吸引学生前来我校就读。在招生宣传中本着学生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帮助学生进行人生规划,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招生对象真切体会到,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不努力吸取新知识,将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处于劣势,由于,我校招生工作人性化宣传,在生源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我校能巩固和生存,这得益于我们的办学定位的正确,教育服务符合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⒉是在教学内容和手段上,围绕以“三化”建设服务为中心,面向市场,调整专业结构,开设新专业,改造旧专业,并结合团场产业特点、种植结构调整,开发建设骨干课程,结合学员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改进教学方法,突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化专业的实训教学,努力做到专业教育课程教学与农业生产过程无缝对接,强化学生专业的实战能力,始终坚持农艺专业教育紧紧围绕着团场农业新技术推广。

     3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外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培训,使外聘教师;既懂专业技术又懂得教育理论,使他们能够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形成了结构比较合理教师队伍,基本能够满足动态变化的农广教育教学需要。

   六、开拓创新,增强活力

    随着伊犁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我校一班人清醒的认识到,单一的教育层次,传统专业设置已不能适应新型团场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我校坚持服务于“三农”办学宗旨不变情况下,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着力拓展办学路子。一是在专业设置上注重应变性,采用动态性专业结构和弹性制教学计划,依据团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调整的新情况、新变化,不断的丰富专业课教育内容,不断拓展新专业,我校先后增加了以服务于团场的工程类、农学类、社区服务类、管理类的专业,使专业开设,学历层次更契合团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在办学形式上注重多样性,注重个性化需求,在办学层次上注重广泛性,从单一的中专学历教育,扩展到以中专学历教育为主,向两头延伸,即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证书培训。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大专自考助学学历教育和中专后大专、本科继续教育,实现了职业教育的立体化办学格局。

    七、强化管理,保证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团场新型干部、职工,促进团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我校办学效益,提高学校声誉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突出以质量为核心,强化教学管理,我校在团党委和上级教育部门支持下,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加大了软件建设,在软件建设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制度创新建设,营造积极向上校园文化,强化教职员工教育教学的服务意识,极大的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从教务管理、教学计划、教师职责、教学研究、考试考核、实训教学,每个方面,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管理有序。由于我校管理卓有成效,多次被评为先进办学单位。

    当然在财务管理方面,也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操作的。

      1.学校收入:学费收入每年30~50万元,由团财务科统一管理。

      2.行政支出:办公费按规定由学校单独支出,教学仪器设备大额投资由团场统一招标购置。

   3.国家涉农中专资助金按要求每生1500元的支出情况;涉农中专学杂费全免,每月每生定期发放150元生活资助费。

   八、注重实践,学用结合

    理论与实际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即是农广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农广教育的特色。注重学用结合,使我校突破了单一教学模式,走出了一条培养人才,指导从业,勤劳致富三位一体育人机制。根据团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在学历教育中,加强实训环节和技能培训的分量。要求学生利用假期下连队参加学校规定的社会实践(实习)活动,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的结合。根据不同个性学生实行按需施教,分类指导。

    九、存在的问题:我校虽然已有30多年历史,但是农广这种类型办学形式,在大教育环境逐步被边缘化,办学的规模不是在逐渐扩大而是在逐渐萎缩。农广办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目前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社会上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失败者”的教育,所以,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人员社会地位不高,从每年的教师职称评定上就能反映出来,同样的教龄和学历,在评职称中,普教教师一路畅通,而团场职教人的职称评定,则是层层受阻,致使,职、普教教师在条件同等的情况下,从事普教的教师有优先晋级,严重挫伤职教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到教师队伍稳定与发展。

   其次是凡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都被社会视为“三流学生”,实际上他们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这一部分学生行为习惯差、学习能力差、组织纪律差,他们没有理想,家长在无奈的情况下,才让孩子选择职业教育,只希望孩子在职业学校里长大,从来不思考孩子能否成人。加之现在的用人单位追求高学历,及我们的专业开设落后于时代,即便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掌握熟练的技能,同样,难以被用人单位录用,即使被录用了,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不大,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成本的投入难以收回。

    第三是学校随市场变化,不断的调整所开设的专业,新专业的开设需要经费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增加新设备,由于团场农广教育没有专项经费来源,即便是学校看好的办学项目,也无法实施,从而使学校失去了一次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

     综上所述:农广教育要走出困境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唯一的出路就是深化改革。我们相信农广教育随着我国教育不断的深化改革,不断的调整教育结构,农广教育一定能走出低迷状况。在《国务院关于我国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强师资培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使职业教育的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达11的水平。从人才市场看,无论高科技怎样发展,技能型、实用型的熟练劳动者的需求仍然最大,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改造,原来那些一般的技能劳动者承担的工作,也将逐渐被知识型与高技能型,应用性的专门人才所取代。从我团现状看,职工虽然掌握了一些专项技术,但综合经营能力还不高,因此,团场巩固和发展农广教育,在促进职工可持续发展上,还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是要树立多渠道多元化开辟生源途径的观念。我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具体任务是: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职工队伍,着力培养一支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培养一支具有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具有现代市场意识的基层干部和农业新技术推广技术员。对此,我校在培养对象上,面向农牧连队,配合组织部门抓好连队骨干人员学历教育,配合劳动人事部门、农业部门,大力抓好职工文化科技培训,配合教育部门积极参与初中分流招生宣传工作。

     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加强与兄弟院校联合办学,提升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规模,探究“新型职工”培样模式。团场实现现代农业生产,就是将现代科技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运用于农业经济活动中,实现团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这就要求农广教育必须提高现有从业职工的综合素质,因此,农广今后的教育教研工作,要从贴近职工实际需要入手,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我团职工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新模式,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训课程比重,并增设,培养提高学员经营管理能力方面的课程。建立一支数量足、素质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校内外教师队伍,逐步打造一批”双师型“教师,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育教学评优活动,开阔教师的视野,及时的转变教育观念,贯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是必须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构建职工终身教育理念。农广校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农民教育学校,要保证农民教育质量,就需要现代化教育技术支持。学校着力引导学员利用好各种媒体开展自我教育自我提高。1.是充分利用好教育电视台一套节目,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2.让职工主动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农业经济发展动态。3.是加强对我校教育资源库建设,建立学员QQ群、微信群,便于学生及时与学校进行沟通,共享教育资源,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农广教育任重道远,要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求生存、求发展,只有不断改革,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本着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本着不断提升职工文化科技素质,帮助广大农民拓展致富门路,农广教育一定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在农广人艰苦努力下农广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