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江西丰城:“村”风拂面暖民心

江西丰城:“村”风拂面暖民心

2019-09-04

           平坦的水泥路蜿蜒穿过村庄,绿树的倒影在河流中涟漪不断,一幢幢民居整齐而又不失特色,废弃的旧农具被搬进了农耕村史馆……
       若是两年前,走进江西省丰城市小港镇沙埂村,你或许不会相信,曾经“脏乱差”的村庄,可以变成今天这样,有美景,有情趣,有乡愁。
       沙埂村的变化,只是丰城市乡村振兴建设的一个缩影。
       丰城市地处赣江中下游,是一个拥有150万人口的县级市,其中农村人口占三分之二。近年来,丰城市从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三个方面发力,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去年,丰城启动“精小美”集镇建设,梅林镇入选“江西省特色小镇”。成立秀美乡村建设市乡村三级促进会,带动筹资筹劳1.1亿元。497个“宅管”试点村拆除房屋近180万平方米,新建设秀美乡村点446个。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今年,丰城市将大力培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确保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万元。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整村退出机制,力争完成秀美乡村建设点800个以上。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决扭转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

生态宜居 环境优美 农村颜值靓起来

      沙埂村是江西省丰城市最大的村庄,有1100多户、6000余人。
      干净平坦的水泥路,清澈见底的河流,别具一格的现代民居整齐排列……初夏时节,走在丰城市小港镇沙埂村,树木葱笼,轻风徐来,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然而,两年前,村里还是一片衰败的景象:新建房没有规划挤占耕地、老房子残破坍塌,“环境很糟糕,每到下雨,村子里泥泞不堪,无处下脚。”
       为解决日益突出的宅基地矛盾,2017年9月,沙埂村率先推进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管理。村党支部书记兼村理事会名誉理事长周浩然,第一个签字拆除自家200多平方米老宅。村民积极响应,全村共拆除危房600余栋,盘活出来的闲置土地达6万平方米,不仅解决了农民建房挤占耕地的问题,还腾出了可用20年的宅基地。
        老宅拆掉了,乡村记忆怎么办?“我们把村集体用房改建成了农耕村史馆,征集村民用过的农具,让下一代看到长辈们用过的水车、碾米槽、铁耙等,记住来时的路,留下乡愁。”沙埂村党支部书记周浩然介绍道。
         2018年丰城市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在沙埂村举办,吸引了各地游客10万余人次前来,游船荡漾在碧波之中,游客与村民共享丰收的喜悦。
         “一户一宅”管理在沙梗村的成功实践,为丰城在全市农村推行宅基地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序建房、一户多宅、乱搭乱建、浪费严重等问题一应而解。
         丰城市综合村民意愿,在符合一户一宅的前提下,只要是本村村民愿意返乡盖房子的都放宽给宅基地,但超面积有偿使用,多占的拆除,建新必须拆旧,对困难户、低保户、残疾户集中安置。
          为了避免秀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村一个型号的问题,该市将建设的村分为普及村、亮点村、景点区三大类,坚持以“改房、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塘、改环境,建设电网、广电网络、宽带网,推行农村生活污水集中环保处理系统、垃圾分类系统等七改三网两系统”作为标配。
          截至目前,丰城市596个试点村共拆除房屋16102户20616宗,面积155.5万平方米。目前,已有17个行政村整村推进秀美乡村建设,落实“一户一宅”管理的自然村近200个。

产业兴旺 生活富裕 农业经济强起来

         6月初,驱车从白土镇到岗霞村,沿途的田野里遮阴网连城一片,蔚为壮观。正是高产油茶嫁接锄草的季节,油茶苗地里,乡亲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
白土镇的高产油茶苗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是高产油茶的发源地。这里出产的高产油茶苗销往华东六省一市。说到白土的高产油茶,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雷本江。
         今年84岁的雷本江,上世纪60年代由岗霞大队书记调任白土公社林业员后,相继创办了20个村级经济林场和3个乡镇经济林场,开垦荒山2000多亩。
1997年,退休后的雷本江迷上了种植高产油茶树,当时村里很多农户都不支持。有的村民怀疑,那是石头山,土都没多少,怎么能种油茶树?
         然而,正是这种“石头山”“土没多少”的地方,反而成了油茶种苗最适宜的生长土壤。1999年,雷本江带领乡亲们对村子前面的石头山进行整理,栽下了120多亩高产油茶苗。
         从此,高产油茶在白土镇的发展一发不可收。
今年是岗霞村村支部书记徐爱国种植高产油茶苗的第十个年头,这几天,五十多个来自周边乡镇的村民来给徐爱国打工,嫁接油茶苗。
         “嫁接一棵苗一毛钱,一个工人一天可以赚200多元,我一年人工工资要开出去十七八万。一年算下来,一亩地村收入可以达到十多万元。”徐爱国说。
          岗霞村是沙质土地,不适合种稻子,但是非常适合种植油茶苗,这几年,白土高产油茶苗供不应求。
          据介绍,2015年以来,港霞村每年销售油茶苗木5000万株以上,仅此一项的年产值就超过6000万元,全村几乎家家都种了油茶苗,还成立了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17年该村农民人均收入突破30000元。油茶苗成为乡亲们的“绿色银行”。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产业振兴”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只有产业振兴的经济基础好,才能建设好乡村环境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并最终实现生活富裕的民生目标。
           无独有偶,在丰城市拖船镇城头村的春平种植专业合作社内,千亩稻田,长势正旺。合作社负责人李春平今年53岁,在种稻子前,李春平是一个兽医,还在云南做过三年的旅游生意。
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春平回乡创业,看着老家的稻田抛荒现象非常严重,李春平便从村民手里流转了1000亩水稻,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这一干就是十年。
           经过十年的发展,李春平从传统的低头弯腰背朝天的人工种植,发展到了现在的全程机械化,实现了机耕、机播、机种、机防、机收。“我每年雇三四十位贫困户做事,可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李春平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关键。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丰城市靠改革利剑,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以农村综合改革推动现代农业,实现了“三变”。
闲地变熟地,发展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为实行三权分置,丰城市将经营权统一流转,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313个,通过土地合作社流转面积170675亩,挂网面积63548亩,土地流转增加村集体收入115.6万元。
            资产变资本,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对各村经营性、非经营性、资源性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入股丰城市农投公司,每年按照3%-5%给予固定收益,使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资金。
农民变股民,走出产业扶贫新路。在规范完善现有合作社的管理和建设基础上,培育和引进产业经营带头人,推进村干部与能人领办、党员主动参与、村民自愿参与、贫困户统筹参与的“一领办三参与”模式,真正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
如今,丰城市以“三变”为引领,全市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8.7万亩,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220家,专业合作社1109家,100亩以上种粮大户963户,乡村振兴的步伐铿锵有力。

治理有效 乡风文明 农民品味高起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近年来,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广大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和思想观念的解放,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家训传承邻里和,人才辈出众人贺。源头活水村旁过,家训传承邻里和。小康路上乡村游,父老乡亲唱村歌啊唱村歌……”
每天晚上,丰城市丽村镇漆家村村民聚集在文化活动中心,唱着村歌,跳着广场舞。群众和党员干部唱到了一起、跳到了一起、乐到了一起。“白天听鸟叫、晚上听鸡叫”的单调生活一去不复返。
该镇由20多名优秀镇村干部、退休老党员、田间“土专家”、致富“小能手”和道德模范组成的农民讲师团,以身边典型教育身边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传递党的好声音、传导丰城正能量、讲述丽村新故事,农民文明素养在现身说法中得到提高。
只有党员干部带头,乡风才会越来越文明,老百姓才会点头。如今,在丰城市,秀美乡村点布置到哪里,哪里就有党旗飘扬;专项整治的重点在哪里,哪里就有党组织作后盾。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该市特别强化村级党组织作用,先干部、后党员、再群众,带头成了潜移默化的带动。
为引领乡风文明,解决村级事务管理不顺等难题,该市还以党风带动文明乡风,有效解决村级组织软弱涣散、村级治理混乱无序等难题,创新“115”村级治理方式:打造1个党群服务中心,建设1个村级文化,创办农民讲师团、金牌调解室、民情理事会、阳光党务村务窗、群众微心愿5个服务平台。
按照每个村都要有村规民约、村村通广播、文化礼堂、村史馆、家风家训、红白喜事操办标准、身边好人、一村一歌“八有”要求,全市已有126栋宗族祠堂改建为文化礼堂,310个村庄谱写了村歌。
        此外,丰城市选聘的382名讲师开展各类宣讲5000余场次、受众达15万余人次。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和老劳模“五老”组成的“金牌调解室”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在村部醒目位置设立的“阳光窗”打通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