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新风”浩荡入湖塘 ——丰城市湖塘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笔

“新风”浩荡入湖塘 ——丰城市湖塘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笔

2019-09-04

走进丰城市湖塘乡,一幅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秀美乡村图景映入眼帘,一个个生活幸福、道德淳美、民风和美的特色亮点乡村令人赞叹不已。“丰城10个中国传统古村,湖塘乡就有5个,占半壁江山,尤其在以一户一宅为基础的秀美乡村建设中,在全市第一个实现全覆盖,建筑文化历久弥新……”谈起丰城市湖塘乡,尤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喜人变化时,该乡党委书记辛启军如数家珍。

“乡村振兴”四个字,在湖塘乡党委、政府中字字千钧。近年来,该乡发扬“敢想敢干、先行先试、高速高效、善作善成”的开拓精神,大力提升党引领农村工作的能力,大笔书写秀美乡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新篇章,成为乡村振兴一面旗帜。

环境优美 生态宜居 建筑文化历久弥新

平坦干净的进村公路直通环村路,潺潺清流直奔门前池塘,微风吹来,碧波荡漾,盛开的红莲摇曳其间,动静结合,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古村落六坊村委会富塘村,是该乡首个秀美乡村建设试点村,自2017年以来,在这个90户476人的村中,共拆除正房6幢、附房54处、院子10个房,面积3200平方米。拆旧建新中,腾出宅基地建设文化广场,巷道加宽,绿化亮化,人畜分离,雨污分流,牛栏统一建在北边山上。理事会成员李荣生率先拆除不符合一户一宅要求的80平方米附属房,老党员李伟民带头拆除100多平方米的旧房。“原来,村民都往塘里倒垃圾,堆得有人高;晒场很小,小车都难停,到处是牛粪;村巷塞死了,挑担禾都进不去。现在可好,塘里可洗澡,巷里可进三轮车,有的是停小车的地方……”在百年老屋改造成的幸福食堂里,村理事会成员李兴华饶有兴趣地谈起村中变化。正在吃中饭的廖贤珍应和着:“我老公去世了几十年,子女都在上海,我不愿去,还是在村上习惯,这里卫生变得好,麻籽不沾灰。不要做饭,不要洗碗,一个月只要交200元。”

古建筑是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是传承民俗文化的特有载体。湖塘乡在弘扬古建筑文化中,坚持抢救与开发并举,申遗与保护并重,以湖塘村、洛溪村、赤坑村、富塘村、坑里村5个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为示范,打造古村文化体验板块,对古石道、古牌坊、古戏台、古雕刻、古匾额、古水井、古树木、古农用家器“八古” 等视作珍宝文物进行修复,让千载古村、百年老屋焕发新时代光芒,让“留住乡愁”成为党政干部心中座右铭和乡村振兴战略导游仪。但是,长期以来,建房无序是农村面临的“老大难”,布局散乱、一户多宅,土地浪费严重,农村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如今,一边是上级政策的高压,一边是农民建房有需求,乡村干部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在乡村振兴中,该乡把一户一宅为基础的秀美乡村建设列为重中之重。

过去,在新农村建设中,村民把宅基地当作祖宗留下的私人财产,一户多宅现象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宅基地的几代人共住一房。该乡有破有立、疏堵结合,在处理农村复杂问题时善于灵活施策,大胆打破不合时宜的阻碍乡村振兴的体制壁垒,根据村民意愿进行人性化考虑,在符合一户一宅前提下,只要是本村人愿意返乡盖房子的都放宽给宅基地,但超面积有偿使用,多占的拆除,建新必须拆旧,对困难户、低保户、残疾户集中安置,有力消除“安”的顾虑。

在新农村建设中,该乡将建设的村分为普及村、亮点村、景点区三大类,按照“宜拆则拆、宜修则修、宜建则建”因地制宜原则,不搞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村一个型号。坚持以“七改三网两系统”作为标配:实行改房、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塘、改环境,建设电网、广电网络、宽带网,推行农村生活污水集中环保处理系统、垃圾分类系统。

过去,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依赖项目资金,由政府实施,农民参与少、政府被动多,往往因“囊中羞涩”中途而废,虎头蛇尾。该乡成立了秀美乡村建设办公室,搭建兴资助建平台,把政府奖补与社会赞助相结合,各村积极发动农民自愿捐资,投工投劳。具体操作中,总结出“四轮驱动法”:理事牵动——由村中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军人、老教师“五老”人员担任理事会成员,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农民讲师团为载体,进村入户宣讲一户一宅政策,提供法律依据;资金启动——每个村由乡财政先行拨付5万元用于拆迁户启动资金,采取收支平衡方式,全由理事会自行决定拆房户补偿安置办法;待遇调动——村干部工资由乡财政统筹拨付,村负责人年工资由原来的2万元提高到4万元以上,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平台推动——重大项目由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招投标,凡乡财政投入资金均进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凡由理事会主持实施的自筹资金均须见票见物见人,杜绝资金使用出问题。

从一户一宅方案提出到房屋拆除,从建设规划到项目实施,从资金筹集到使用……如今,该乡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下,全由村民理事会说了算,农民真正成为秀美乡村建设主体,一大批“衣锦还乡”的创业成功人士积极主动支持家乡建设。据悉,湖塘乡在丰城市第一个实现一户一宅全覆盖, 14个村委会66个自然村拆除不符合一户一宅要求的房屋共25万平方米,同时边拆边建边管边养,打造出了普及村、亮点村、景点村三类,目前已建成普及村18个,富塘亮点村1个、坑里景点村1个,建筑文化新标记已成秀美乡村建设“新印象”。

生活甜美 产业兴旺 商帮文化金光四射

湖塘人自古就凭着“一头被窝一头家伙”走南闯北,以打金银、做蒸笼闻名。金银匠从清代乾隆年间以来,就誉满神州,遍迹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城市,到处活跃着金银匠的身影,尤其在清末至民国时期,湖塘“邹协和”、坑里“胡源兴”、富塘“李文玉”、雄庄“熊长春”、圳上“皮大兴”、赤坑“涂茂兴”等金字招牌更是名满天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塘乡东踏药湖、西枕华山,东西长南北窄,形如一根扁担。生活在这根扁担上的农民,如今仿佛在一夜之间,发现自已睡在聚宝盆上,走在金银滩上,攀在摇钱树上,这里的贫困户不再端着金饭碗讨饭。

热风吹雨洒江天。炎炎夏日,笔者来到洛溪村委会,投资1000多万元,长12公里、宽6米的正在升级改造的东岭公路两旁生机盎然。“这些低洼田,以前租给人家一年120元钱一亩,一担谷钱,甚至不要钱。通过土地流转,每亩给农户360元钱,由公司转过去从事种养业……”村书记吕六根介绍,该村从2016年开始对100亩人种天收的望天田进行流转,引进福建老板在低洼田里进行稻虾共养、莲虾共养,龙虾每斤30多元,销往上海、安徽、浙江等地,通过订单农业专业配送。下饲料、栽拆水草、取龙虾等都是当地村民,长期工每月3000元,零工每天130多元,尤其是挑选龙虾全由贫困户承包,使他们在家门口就能赚到外块。尝到甜头的洛溪村村民,纷纷找到村委会把田流转出去,如今规模不断扩大,150亩莲虾共养,150亩专门为当地培育虾苗。 “党员干部不但要做给百姓看,带给百姓干,而且要有发展眼光,敢想敢干,借外力助内力,提高农业生产效力,今年下半年,还将1000多亩低洼田流转出去……”吕六根就是这样充分利用荒田荒水荒滩发展种养业,过去出名的“后进村”变成如今闻名的“后劲村”。

乡村振兴靠什么?产业兴旺是关键,落脚点是生活富裕。该乡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以农村综合改革推动现代农业,实现“三变”。

低洼田变聚宝盆。湖塘乡有水面23295亩,其中可养水面8000余亩。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按照“确权、确股、不确地”原则,将紧邻药湖的洛溪、廖家、东荆、矩塘四个村委会共1万亩低洼田经营权逐渐统一流转,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4个,通过土地合作社流转面积 2000亩,土地流转使每村年均增加村集体收入8万元。六坊村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将全村200亩土地流转到种粮大户公司种植富硒水稻,村民每亩年均可享受360元保底租金,在此基础上,由种粮大户按年均每亩30 元的标准进行二次分红,入股村民、村集体、村小组按照4:4:2的比例分享收益。

黄土坡变黄金窝。依托毗邻南昌的区位交通优势、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优势和藏风聚气的绿色生态优势,打造湖塘文旅特色精美小镇,开发休闲、观光、体验“三大乡村农业”,把旅游业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推出一批乡村旅游品牌,使游客机动选择,快来快走,让乡村旅游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门路,为乡村振兴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已引入64亿的4A旅游景区中国爱情花卉小镇,在湖塘境内就有3000多亩,通过旅游服务,打造采摘、观光、宾招一条龙产业链。同时依托旅游推动精准扶贫,采用“旅游公司+农业合作社+农户”扶贫模式,让农民以土地、果园、林地、古屋、劳动力等资源入股,走出一条“以旅富民”新路子,真正让村民吃旅游饭、发生态财、赚风景钱。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南昌至丰城假期一日游首选地,成为 “种养加、吃住行、看玩购”为一体的快乐王国,成为以旅游业带动乡村振兴的的样板。

山旮旯变摇钱树。湖塘乡有山地面积28000亩,该乡在规范现有合作社的基础上,培育和引进产业经营带头人,推进村干部与能人领办、党员主动参与、村民自愿参与、贫困户统筹参与的“一领办三参与”模式,真正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目前,全乡共有14村委会111户贫困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占全乡贫困户总数的79.9 %,建有扶贫基地4个,涉及果树、蔬菜、油茶、生态稻等多个领域。走进江西金拓农业有限公司,鸟语蝉鸣,宛然进入天然氧吧,集中连片的白色大棚点缀在山旮旯里,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该乡紧锣密鼓地推动项目建设,一片片黄土地相继破土动工,种植桃桔梅榴等果树,四季有花有果,随时赏花采果,一座花果山正在栽种摇钱树。

道德淳美 乡风文明 书院文化源远流长

“状元山下传说多,一湖一塘村边落。凉亭坐着老婆婆,一把蒲扇一曲歌。五子登科添新说,乐善好施笑呵呵。书院文化传万代,扶贫济困积大德……”中国传统古村湖塘村是一个中心村,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村民像潮水般涌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他们唱着村歌,跳着广场舞,群众和党员干部唱到了一起、跳到了一起、乐到了一起,酷似呼宁贝尔篝火盛会的那种场景,改变“白天听鸟叫、晚上听鸡叫”的单调生活,改掉过去的不良风气。

该乡由30多名优秀镇村干部、退休老党员、田间“土专家”、致富“小能手”和道德模范组成农民讲师团,以身边典型教育身边人,用朴实无化的语言传递党的好声音、传导丰城正能量、讲述湖塘新故事。针对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人情消费名目繁多的风气,在村党支部的倡导和组织下,农民讲师团开展移风易俗宣讲活动,各村对红白喜事宴规模、烟酒档次、礼金多少都做了详细规定,像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一样督促落实,真正让村民票子省了、人情到了、负担轻了,连那些活跃乡村哄抬“人价“的职业媒婆再也没有市场了。采访时,村民抢着讲述这样一个孝顺母亲的佳话:毛响秀生有5个儿子,均在上海开店,正当生意红火时,2013年一场大病使毛响秀老人卧床不起,成了一个植物人。由于长时间由一个人服侍,身体吃不消,5兄弟商议以每周为周期,儿媳轮流从上海回来,磨流食喂给老人吃,按时翻身,端屎接尿洗衣被,6年如一日,被评为丰城市“美好家庭”。

湖塘乡历史上留存下来的人文景观不计其数,南宋小华山上的林华书院、堎上村东的龙华书院,元朝虔溪村的跃龙书院,明朝燕山村的潜峰书院,清朝雄庄村的逢原书院古风犹存。三圣寺、止马树、华严寺等历史故事世代相传,古桥、古村、古建、状元墓等遗址保存完好;南宋自幼流落湖塘的姚勉高中皇榜状元,明朝燕山人朱善以殿试“廷对第一”夺得“状元”桂冠,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自古以来,湖塘自古就有“十里五书院,一乡两状元”的说法,成为丰城书院文化的“珠穆朗玛峰”。为传承书院文化中的纯朴民风,该乡把姚勉、朱善画像镌刻墙壁上,把清廉为民的好干部的事迹写到宣传栏里,通过评“最美家庭”“最美婆媳”“最美邻里”活动立家训、亮家规、树家风,书院文化照泽千秋万代,书香门第折射出新时代文明乡风。

为进一步引领乡风文明,解决村级事务管理不顺等难题,该市以先进党风带动文明乡风,有效解决村级组织软弱涣散、村级治理混乱无序等难题,对“115”村级治理不断优化升级:建强一个战斗堡垒,弘扬一个核心价值观,创新运用党建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股份经济合作社、村民理事会、综合治理中心、五大实践载体。尤其是该乡将便民服务由市、乡两级向村级延伸,目前全乡15个村(居委会)均建立了1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示范点,今年以来受理群众意愿诉求350多条,为群众代办事务1000余件;按照每个村都要有村规民约、村村通广播、文化礼堂、村史馆、家风家训、红白喜事操办标准、身边好人、一村一歌“八有”要求,全乡已有49栋宗族祠堂改建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36个村谱写了村歌。

该乡通过党建引领乡风文明,村民赌桌上比胆识的少了、比知识的多了,比票子的少了、比里子的多了,“只有党员干部带头,乡风才会越来越文明,老百姓才会点头。如今,秀美乡村点布置到哪里,哪里就有党旗飘扬;专项整治的重点在哪里,哪里就有党组织作后盾;环境卫生的难点在哪里,哪里就有党员攻坚的身影……”采访结束时,乡长鄢劲枝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