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期待的世界技能大赛冠军效应
2019-09-05
“China”一词,不断响起在俄罗斯喀山当地时间8月27日晚举行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的颁奖仪式上。最终,凭借16枚金牌、14枚银牌、5枚铜牌和17个优胜奖,中国再次登上世赛的金牌榜、奖牌榜榜首。
这个喀山之夜,对52位获奖的中国选手来说可能是他们目前人生中最为荣光的时刻,四面八方的欢呼声包围着他们,灯光、镜头追逐着他们。他们此后的一段时间将会成为各种活动的主角,接受各种层级的表彰和奖励。有些幸运者,或将成为不少人仰慕的偶像。而在此之前,这些95后鲜为人知,他们大多数来自技师院校;再往前,他们有些是被高考系统淘汰的“后进生”,有些还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农村娃”……但通过两年或更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他们站在了世界级竞赛的颁奖台上,这件事本身意义重大。
因为这不仅给予了他们个人的最高鉴定,也是技能人才共有的荣光。技能成才,不仅是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奖牌,这或将刷新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知,引起青年对技能人才的正视。有人会质疑,国家花大力气培养出这些冠军选手的意义所在,就是对这一质疑的一个回应。
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经济结构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可以说是技能人才的“风口”。据了解,2018年全国技能劳动者达1.6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有4791万人,这对满足“制造强国”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选择、热爱技能?改变,得从改变社会的认知开始。
在以往公众的印象中,“技能”似乎总缺乏些浪漫色彩,总和“脏苦累”联系在一起,让人恨不得避而远之。但只有放下偏见正视它,我们才有可能再往前迈一步,发现更多技能的魅力所在,发现一朵花可以编出那么多种花样,一个面包原来有那么多做法,一个看似冷冰冰的器件也可以做成艺术品,橱窗也可以讲故事,焊接也可以极具观赏性……借世赛的舞台,唱技能的戏,展示技能的魅力、技能人才的风采,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营造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这正是现阶段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
当然,中国再次登上世赛的金牌榜、奖牌榜榜首,并不意味着我国整体技能人才的水平都已世界领先。所以在颁奖结束后,世赛中国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告诉笔者,自己也很高兴,但并不那么兴奋。准确来说,选手能够获得奖牌也不单单是他们个人的努力、勤奋和机缘巧合,更多的是他背后团队、国家的付出,成绩也更多的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并不意味着获奖选手自身各方面的积累已达到世界顶尖。所以,这位专家在思考,他们获奖了,然后呢?
然后,如何对这些获奖选手进行后续培养呢?以时装技术为例,一位顶级人才至少需要10年左右的积累,而这些参赛选手多数为20岁左右的年轻人,事实上对他们而言,奖牌只是个开始,并非人生真正的巅峰。所以在对奖牌获得者的后续培养,也应趁热打铁,打通他们进入高等院校的渠道,使他们完成自己在技术、知识、素养等方面的积累,更有利于为中国打造更多的“大师级”人才。
除了获奖选手,国内还有更多青年可能在选择技能这条路的边缘试探,或正在苦练各项技能。再然后,如何让他们通过技能真正成才,成为社会的堪用之才?笔者认为,首先社会要形成对技能人才的“友好”氛围,这种氛围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是不够的,社会的人才评价机制需要更多向技能人才倾斜,企业以学历为区分的薪资体系需要更加多元化,让青年真切感受到学技能的成就感和获得感。而学校,在技能人才培养时,何不趁着世界技能世赛的“东风”,将世赛中对技能人才的严格要求和考核转化为自身的教学、育人之中?
两年之后,第46届世赛将于上海举办,我们希望看到技能人才成长得更为繁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