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凤翔 > 家乡的故事

家乡的故事

2017-12-18

风景名胜

凤翔东湖      

       凤翔东湖古称“饮凤池”,位于凤翔县城东南,是陕西历史悠久的风景区之一。相传周文王元年,瑞鸟凤凰飞鸣过雍,在此饮水,故取其名。
  东湖,是我国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宋嘉祜七年(1062年),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藉“饮凤池”,挖掘疏浚,扩池而成,引城西北角凤凰泉水注入,种莲植柳,建亭修桥,筑楼成阁,并因地处城东取名东湖。东湖与闻名与世的杭州西湖南北遥望,皆因苏轼而名,人们你之为“姊妹湖”,有诗曰:“东湖暂让西湖美,西湖却知东湖先”。东湖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历经宋以后历代修葺,亭台、阁楼相继增多,湖体随之扩大,现占地近20万平方米,其中水面积8万多平方米,形成内外湖。湖形随城墙走向而呈曲折,湖的主轴线由东南向南转,为湖内建筑、景物的布局带来了自然变化。走近东湖,映入眼帘的是一对雄姿飒爽的石雕狮,蹲峙两旁,右似点首迎宾,左如威镇守门。进入大门,入主行道,道旁雪松,黄洋、红叶栎相互映衬,格外醒目,向南而进,迎面牌坊,造型别致,以石山蟾园衬托,更引注目。过次,便是湖心风景区,湖中亭、桥、径、洲、堂等将水面划分为在连续空间,景深幽然,空间景色,步移景异。显示了古园林布局的妙技。建筑以“君子亭”为核心,星罗棋布于周,步行曲径,两旁异石林立,花木密布,桥上有亭名为“宛在”取“伊人宛在水中央”之意,四周翅起,呈飞跃之势,精巧玲珑,惹人喜爱,登亭坐栏,颇有悬空荡游之感。由“春风亭”折而东望,为苏轼所建之“会景堂”,堂四周设置花窗,可供游客品茶观景,又可包览东坡之赞名,堂、亭两处中通石桥,桥中央为六柱双顶之亭,名曰“鸳鸯”,彩绘妍丽,煞似一对鸳鸯在湖中戏水。东南古城遗址,进“生面别开”小拱门,登五十余台阶,上“一览亭”,俯视内湖景色,鸟瞰外湖曲桥、山庄、水乡、花圃;远眺终南,近观雍山雍水,别有情趣。苏公祠、喜雨亭、凌虚台、碑林藏有苏轼“三记一论”即:《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凤鸣驿记》、《思治论》和历代文人墨客咏颂苏公和东湖的诗词石刻,运笔挺年拨,构思超俗,令人神驰。
  湖内桥、亭、堂、轩、榭等建筑,采用钻尖、歇山、怨山、卷棚、抱夏、庑殿、单檐等形式,各具一格。具有:“布局完整,精巧雅致;特有风光,宋代风貌;北方风格,先秦风物”的鲜明特色和重要的历史,风景、文物、建筑、艺术、科学、旅游价值,堪称我国北方古典园林的优秀代表。是陕西省十大名胜园林和西部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东湖尤为重视,多次拨付专款进行修葺,并且恢复了东胡已经倾圮的景点多处,使东湖真正恢复了绚丽多采的青春,焕发出了璀灿迷人的光彩,达到和超过了她鼎盛时期的水平。现在,东湖有景点三十余处,湖面五万七千六百多平方米。集亭、台、楼、阁、廊、轩、榭、堂等古代建筑精华于一处,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历史性园林,被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景区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2010年5月1起,东湖景区已免费向广大游客开放,热忱欢迎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灵山

      凤翔县城西30里之灵鹫山,古名九顶莲花山,以先秦穆公狩猎于此遇见灵鹫鸟而始名,简称灵山。陲秦川西端,绵吴岳之东岭,南瞻终南之秀峰,顾千山伏兔。野水赴壑,岩石峻峭,傍冯家山水库于左,依丝绸之路于后,处凤翔、宝鸡、千阳三县之交。古时松柏参天,奇花异木,灵禽怪鸟遍于山野。山中名景梅子岭、舍身崖、看柏树、牛犊泉与寺内铁佛、大锅、卧佛像、老母亭共称八景。每年四月初一的会期人山人海,香火鼎盛,久为西府名胜之首。
  净慧寺居灵山之颠。建于公元(唐德宗二年),庙貌巍然,雕梁画栋,建筑辉煌,佛像庄严,为十方常住。历经宋、元、明、清,苍桑之变,毁而重修。分接引、睡佛、铁佛、五佛等四院。殿内佛像全身端严,菩萨罗汉、雕塑美观,金刚力士、千姿百态,各表法仪。灵山之颠建有观音殿,飞檐斗角,精巧玲拢。
  净慧寺从1992年批准开放以来,佛教气氛日益上升,常住僧俗20多人,佛事活动走上正规。并新修上山油路15公里,在梅子岭前后打上水泥台,各院铺上地砖,山门前打造水泥停车场3000平方米,寺庙内外绿化植树植草300多亩,对寺内所有圣像进行了重新彩绘,使净慧寺重放异彩,面貌焕然一新,吸引得八方游客前来参观。
  “远眺冯家山水库,近拥净慧寺八景,俯瞰延绵秦川色,手捧关中第一佛”。灵山与东湖、秦公一号大墓成凤翔旅游三足鼎立之势,西侧与冯家水库毗邻相望,既可与县内其他景点连为一体,又可与邻近县区的旅游景点连接起来。凤翔县计划利用3到5年时间,投资3亿元,把灵山景区打造成4A级旅游景区。


  

雍州古镇 

       灵山为古雍州第一名山,古皇帝郊雍之地,秦汉帝王祭畤之区,又名九鼎莲花山,穆公狩猎遇神鸟灵鹫而易名。西接吴岳,东连箭括,北拥千山,南眺秦峰,诚佛道之名山,文化之圣地。
  雍州古镇依灵山而建,由雍州民俗文化街、诸子百家街、礼佛街和雍州老街四个街区组成。通过山地台阶式规划,结合秦汉建筑风格建设,错落分布,同时配合区域内大型历史典故文化景观、壁画、浮雕等,让游客在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各民族特色的同时,深刻感悟历史,体验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文化底蕴。
  古镇由陕西天子集团投资建设,目前正在积极建设5A级景区。2017年4月,凤翔雍州灵山景区大型街景诗画剧《灵山秘境》首演。该剧由陕西灵山文化旅游基地投资,宝鸡艺术剧院及国家一级编导、近百专业演员演出,是西北首部街景歌舞诗画剧!灵山秘境》以古镇为大背景,采用声、光、电、全息投影技术让游客进入如梦如幻的意境!该剧整场演出共80分钟,分《大秦之威》、《灵山之灵》、《大秦之崛起》和《觉悟》四个章节。全剧气势宏伟、婉转悱恻、灯光变换唯美、舞蹈轻漫多姿、画面妙曼旖旎,向观众娓娓叙述发生在灵山秘境深处的传奇。
  举目灵山之巅,佛光缭绕俯瞰凤翔新城,气象万千,台阶式布局错落有致,秦汉式风格赏心悦目,入口紧邻灵鹫神韵西门,左为幽幽深谷,又依淘乐谷养心苑,森林碧海,气韵无线。十大台阶相映成趣,老街酒肆,古韵尽观,传统工艺古玩字画,民间绝活地方特产,展西秦民俗之风貌,品文化魅力之独特,配以戏曲文化茶肆酒楼,品尝百家风味同享各色风情,礼佛之区善男云集素斋之所,信女络绎休憩别苑,人头攒动百味之地,攘攘熙熙汇华夏风味于一炉,集百家特色于一隅,真可谓老人老街老味道,灵山灵地灵运长。


玉燕山 蝴蝶谷   

 

       在千山余脉的老爷岭脚下,有一个天然的氧吧,这里山恋叠嶂,泉水长流,风光旖旎,百鸟鸣山谷,花草吐芬香,蝴蝶翩翩飞。一个集观光农业、农耕文化、传统养殖、自然保护、娱乐美食、健身登山、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庄园----凤翔玉燕山蝴蝶谷便坐落其中。特别是近期开园的蝴蝶文化主题园,占地52亩,年产200万只各种名优蝴蝶,是中国西部最大的以活体蝴蝶文化为主题的蝴蝶培育、研究基地、科普宣传基地、亲子教育基地、休闲体验基地。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梁祝化蝶”的爱情佳话,“庄生晓梦迷蝴蝶”的美妙意境,领略到这一“大自然的精灵”所带给你的无限乐趣,寻找儿时在田野里追赶蝴蝶的那种美好回忆。


  
周家大院

    位于县城城关镇通文巷,是明末清初一周姓商户人家的宅院。现保存面积约2400 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39 平方米,共15座房屋,是明清时期北方四合院式民居。该民居于2008年9月被省政府公布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9 年7月经县政府批准,由县国资局将其划归县博物馆管理,并成立周氏民居文管所。
  周家大院原由东、中、西三大院落组成,占地面积2 万平方米,因多年来被拆除、占用,现仅存中院和西院。该建筑工艺精湛,砖雕精美,造型意趣,风格独特,特别是各类花卉鸟兽、人物故事、文字等雕琢精美,堪称一绝。其建筑渗透了诸多文化信息,反映了周氏家族耕读传家的文化氛围,是我省境内为数不多,建筑时间较久,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居之一,堪称关中民居的典范。为了切实保护这一古建,我们争取上级专项资金,于2011-2013年利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对该民居的主体维修。
  按照《文物法》对文物保护、利用、开发的原则,我县实施了周家大院民俗文物陈列项目。该陈列以展示凤翔府城民俗文化为主线,以府城市民世俗生活和市井风尚为主题,分“府城人家”和“通衢市井”两大版块。“府城人家”版块集中展示了宗族家庭的家风家事、衣食住行等生活风尚。“通衢市井”版块以凤翔在关中的枢纽地位及市井商贸为主线,展示了商品流通的繁荣景象和凤翔民间工艺。在布展中,我们力求突出实物、雕塑、图片、文字说明、沙盘、多媒体现代展示手段的完美结合,图文并茂,声画结合,真正实现了艺术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和观赏性的完美结合,为广大公众提供了又一人文景点。

 


雍城湖水利风景区

     雍城湖省级水利风景区位于凤翔县城东南5公里的东风水库,凤翔古称雍城,因此得名。
  东风水库建于1971年,总库容1550万立方米,最大水域面积近3000亩,2006年国家投资进行了除险加固,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殖和旅游开发等功能的中型水库。
  凤翔县委、县政府立足“先秦古都、佛教圣地、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深厚底蕴,将雍城湖定位为凤翔县城后花园。景区周边分布着六营(泥塑)民俗艺博园、雍城遗址公园、东湖园林、秦穆公陵园、佛教名刹灵山净慧寺等一批著名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省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雍城湖景区总体规划》,把景区结构划分为“一环、六区、一带、多点”。“一环”指景区绿化带,对景区起保护作用;“六区”指入口景观区、娱乐休闲区、湿地及自然观光区、湖心岛景区、重点绿化区、别墅区;“一带”指雍城湖西南方的特色林带;“多点”是指雍城湖周边景观。景区规划总投资20229.3万元(2010---2025),其中近期投资6885.2万元,中期6329万元,远期7105.1万元。
  近年来景区共栽植各类树木和花卉3万余株,形成了近40亩的坝后花木景观区、30亩雍城南城墙绿化区和湖心岛绿化区。在大坝北端建成集游玩吃住、垂钓于一体的餐饮小区,有接待用房2层30余间,游艇3艘,并油化和新建了环湖公路网,美化亮化了景区管理处。投资5700万元、建成占地30亩的县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日处理污水可达6000吨,有效地解决了湖内水质污染问题,使水体质量明显改善,雍城湖内鸭鸥飞鸣、鹤鹭竟翔,美不胜收,令人留恋往返。

 

民间工艺

 

罩金漆器 

       凤翔传统漆器工艺品,也是全国著名的漆器工艺品之一。罩金漆器璨烂辉煌,色调明快,防潮防腐,耐酸抗碱,坚固耐用,美观大方,且以放置愈久,光泽愈亮而著称。其工艺以平面、刀刻、镶嵌等为主。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为装饰环境、馈赠亲友之佳品。
  关中西部的凤翔县,是秦的发祥地,从近期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有了相当精美的漆器工艺。明末以后,凤翔漆器名声大著,尤以罩金漆器独具一格,深受欢迎。凤翔罩金漆器制作工艺精细独特,先在成型物上处理底灰底漆,再以银箔按纹样轮廓摊贴,然后以毛笔描画渲染,最后统施透明漆罩之,这时银底转呈金色。罩金漆器正是由此得名。由于当地水土气候天然条件适宜,罩金漆器初制出时,色泽浑厚凝重,随着时间推移,放置三、五年后,金底由暗转亮,红漆底由暗变艳,整体效果愈加富丽动人,以后则经久不变。如果移地制作,就很难有如此奇妙的效果。何以至此,尚无人研究出其中的奥秘,但对此闻者莫不惊叹。
  凤翔罩金漆器花色繁多,取材丰富多彩,有千姿百态的名花异草,瑞鸟仙鹤,也有民间喜闻乐见的“天女散花”、“仙女奏乐”、“红楼梦”、“洛神”、“游春图”等神话故事和民间传统。罩金漆器由于是按纹样摊贴银箔,再以毛笔描画,所以能高度发挥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和书法艺术之长。画出的图案,明朗大方,形象逼真,生动活泼,有立体感,使整体效果显得更加幽雅古朴,富丽堂皇,光彩照人。
  凤翔罩金漆器有屏风、桌、柜等十八个品种,用于装饰客厅、书房等,不仅经济实用,而且显得十分豪华幽雅,受到用户的热烈欢迎,销路不断扩大。近几年来,凤翔木器工艺美术厂又进行了雕填、刻灰等工艺,增添了花色品种、罩金漆器这朵古老的工艺美术之花,正以新的风姿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凤翔泥塑      

   凤翔泥塑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美术品,产地主要集中在宝鸡市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这里的200多农户几乎家家从事泥塑生产。六营村生产泥塑的历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派部将李文忠在雍水河畔屯兵,本部第六营士兵在一个村子安营扎寨,该村因此取名六营村。该营的一部分江西籍士兵会做陶瓷品,便利用当地黏性很强的“板板土”兑水和泥,制模捏泥人、泥动物、泥器物,并施以彩绘,作为泥玩具出售。六营村的彩绘泥塑由此产生,并代代相传。
  凤翔泥塑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大约有170多个花色品种,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各种泥塑玩具,如虎、狮、牛、马、羊、狗、鸡、兔、鹿及十二生肖等;二是挂片(浮雕),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圆雕),有历史人物关公、张飞、诸葛亮以及《封神榜》、《西游记》人物等。这些泥塑造型夸张,想象大胆,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多用于儿童玩具和镇宅辟邪的吉祥物,近年来也用于居室装饰。
  凤翔泥塑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因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泥塑马、泥塑羊、泥塑猪分别登上中国生肖邮票和邮政明信片。凤翔泥塑已列入宝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翔草编 

       据《凤翔县志》记载,凤翔草编“起于北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凤翔草编工艺日臻成熟,作品早已成为一件件民间艺术品,而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其制作技艺就是“凤翔三绝”中“女人手”的集中表现,可见凤翔女子的草编工艺精巧绝妙。
  凤翔草编主要以当地盛产的麦杆、马莲为原料,即麦杆的最上节(茎节),经挑麦杆、掐辫子、编制、熏、染色等工艺流程制作成生产生活用品、装饰用品、节日礼品等,如草帽、提篮、门帘、洗衣桶、柜垫、壁挂等等,其作品色泽明快自然,质地结实耐用,柔韧轻便,式样新颖独特,富于想象。改革开放以来,凤翔草编开发了不少新品种,有山水风景、壁挂、风铃、立体小动物、节日礼品等10多个门类,120多个品种。目前,凤翔草编技艺已列入宝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翔木版年画 

        宝鸡市凤翔县是我国八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凤翔木版年画起始年代较早,迄今已有500年以上至上千年的历史,在唐、宋时就有单色印画,至明代为套色印画。据《凤翔县志》记载:明正德二年(1507),南小里村邰氏家族中有八户人家从事木版年画,至明末清初,该村有十多户人家开办作坊印制年画,至今传承延续了20代。在1709年至1835年,南小里村和陈村镇共有印画作坊40多家;1929年,南小里村的“世兴画局”、“中兴画局”,北小里村的“复盛画局”、“兴盛画局”,陈村镇的“张记”、“李记”等画局均具规模;1936年,木版年画工艺鼎盛,其“套银描金”工艺被誉为“金三裁”。建国之后,凤翔木版年画得到了较大发展,其产品销售范围包括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四川、河南、河北部分地区。同时,其用途也由民间祭祀逐渐转向了室内装饰和工艺品。
  凤翔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分为祭祀画、谷雨画、春牛图、戏文画、吉祥画、风俗画等。祭祀画主要用于过年时人们祭祀神灵,如门神画、家宅六神画(天神、灶神、仓神、龙王、槽马侯、土地神)、财神画等。到了谷雨节农户都要张贴谷雨画和春牛图。谷雨画有单鸡、双鸡、张天师等,是驱邪镇宅,令毒虫远避的镇物。春牛图上印有当年的二十四节气日期,能起到指导农事的作用。而大量的戏文故事画和祈福纳祥画则构成了凤翔木版画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的主体。此外,描绘当地风情习俗和生活场景的风俗画也占有相当数量。
  凤翔木版年画全部以手工雕版,土法印制,局部手绘填染,风格古朴自然,造型夸张饱满,色彩对比强烈,具有鲜明的西部黄土风情和西部地域艺术特色。凤翔木版年画已列入宝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翔剪纸  

       凤翔剪纸是民间流传最为普遍的一种乡土艺术,农村妇女尤为喜爱。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的窗户都被贴得花花绿绿的,各式各样的纸花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凤翔剪纸形式多样,主题广泛。从色彩上分单色、套色、染色三种。手法分剪刻和刀刻,以剪刻为主。初学者采用烟熏底样,照图描剪。熟练者随心所欲,挥剪即成,所用剪刀,小自三寸,大到六寸均可。从种类上分窗花,炕围花(组花)、顶棚花(也称团花,中间为圆形,四角为支花)、碗筷花、装饰花(门扇、门帘、箱柜、被单、家俱、及礼品包上贴字或其它纸花)等。内容题材有神话传说、戏剧故事、历史人物、琴棋书画;也有花卉果品、飞禽走兽、山石景物、人情风俗等,丰富多彩、千姿百态。风格具有严谨、清秀、朴实,富于生活气息的特点。在我国剪纸艺术流派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地方特产

 

西凤酒

 

 


雍州苹果  

       凤翔苹果品种以嘎拉、玉华富士、礼泉富士为主,果个大,果形高桩、周正,着色艳丽,果皮光洁,酸甜适口、清香独特、皮薄水多。现有雍州、曹儒、雍翔红、慧福瑞4个品牌。
  凤翔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塬西部,海拔780-1200米,土层深80-200米,土壤PH值为7.8,气候属暧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622.3毫米,年平均气温11.3℃,年最低气温-14 .3 ℃,6-8月平均气温22.6℃,8-10月昼夜温差13.4℃。
  凤翔县苹果规模化栽植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全县苹果面积稳定增加。2008年,凤翔苹果产业步入了新的发展历程,农业部在凤翔组织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技术现场观摩,标志着凤翔矮化苹果生产技术取得巨大成功,并在全国推广。目前,凤翔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矮化苹果生产县和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果区已全部列入国家原产地域保护,5万亩苹果通过了绿色果品基地认证,所产苹果先后17 次荣获国家金奖和“国家部优”、“省优”产品奖,现有雍州、曹儒、雍翔红、慧福瑞4个品牌。
  凤翔苹果以嘎拉、玉华富士、礼泉富士为主,采用矮化栽培,成熟期主要集中在中秋节、国庆节前后。果个大,果形高桩、周正,横径70~95毫米,平均单果重293.5克,着色艳丽,果皮光洁。可溶性固形物13.4%,果形指数0.87,硬度7.4公斤/平方厘米,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抑制率59.5%。酸甜适口、清香独特、皮薄水多。
  2013年全县苹果总面积17万亩,总产量24万吨,早中晚熟比为20:20:60,成熟期,主产镇有范家寨镇、糜杆桥镇、田家庄镇、横水镇、彪角镇等。凤翔苹果主要销往四川、重庆、北京、上海、广东、浙江、黑龙江等省市,出口到东欧、东南亚国家。


腊驴肉 

       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中国最好的驴肉就产自凤翔。凤翔特产的腊驴肉。创制于清咸、同年间。腊制工艺是:先将退役老驴宰杀,去蹄,选其四腿和筋肉,淋净血水,悬挂晾晒浮水,干后切块入缸内,分层加入硝盐,上压巨石,月寻取出,白天挂于阳光下晾晒夜间挤压,排除水分再用松木水加五香调料煮熟,拎出后再浸入驴油及原汁汤内之火加热,仅烫提浸多次,到一定程度拎出。冷却后肉块表面可出现霜状结晶。其切片颜色鲜红,呈半透明状,质细腻,酥而有筋,五香喷鼻,余味回长。若选驴鞭做原料,配用上等调料腊制就成为誉满关中的“钱肉”。
  驴肉具有补气血,益脏腑等功能,对于积年劳损、久病初愈、气血亏虚、短气乏力、食欲不振者皆为补益食疗佳品。因此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民谚。陕西关中盛产驰名全国的“关中驴”。凤翔腊驴肉选用驴的腿肉精制而成。它色泽红润,质地细密,酥香可口,五味俱佳,百食不厌。自清代咸丰年间起,一直受到各地欢迎。


大海子羊肉宴  

       在凤翔吃羊肉,尤以尹家务乡大海子村最为有名。烤羊排、酱羊头、烧羊蹄、炒羊肝、爆羊肚、焖羊肉……从头到脚,羊的全身都被端上了桌,就连羊眼睛也变成了一道菜,真是名副其实的全羊宴。
  大海子村是远近闻名的屠宰专业村,全村家家户户以屠宰业为生,每天都有大量的羊肉运往宝鸡、西安、平凉、天水等地。2000年,村民郝乘祥等青年,尝试开发羊肉产品深加工,在家中办起了羊肉系列食品餐饮业。起初,他们以烤羊肉串为主,后来又发展了羊血、羊肚、羊肉泡等系列羊肉饮食,很快吸引了四邻八方的人前来品尝。
  大海子村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据在凤翔陈村出土的一通元代石碑上记载:成吉思汉一后裔在凤翔为官,为给爱女找个好地方,找个好郎君,他在全县范围内视察。一天,他经过现在的尹家务乡一个小村庄,看到那里有山丘、有平地,绿草茵茵,流水潺潺。他心想蒙古人讲“背靠山,而朝海”,这个地方背靠山但前无海。正在叹息之际,突然天降大雨,一位壮士为他撑起了雨伞。看到雨水积成了大水潭,这位官员看到了蒙古草原上那美丽的“海子”,肥壮的牛羊,便灵机一动,这不就是大海子吗?从此,这个小村庄就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大海子,这位壮士也有了蒙古族的妻子,蒙古人的生活习惯也在这里流传开来。
  现在,大海子的羊肉餐饮业声名远扬,“看宰羊、吃羊肉、体味农家风情”成了大海子村的民俗品牌。乡村两级因势利导,大力支持村民发展羊肉系列餐饮,使全村羊肉饮食接待户由三户发展到上百户,大海子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羊肉餐饮民俗村”。


凤翔臊子面

       凤翔臊子面是陕西西部的特色食品,据说是当年周文王发明的,文王当时在西岐带兵打仗,为了给将士们御寒就做了一大锅热汤,有红、黑、绿、黄、白五种颜色。将士们每人捞上一碗面条,再浇上这五色热汤,吃的热乎乎地,浑身是汗。
  臊子汤有五种颜色:红色是臊子肉、红萝卜、红辣椒;黑色是黑木耳;绿色是香菜、大葱、蒜苗、韭菜和其他蔬菜;黄色是鸡蛋、黄花菜;白色是豆腐、土豆。
  臊子肉是用猪肉,带皮五花肉,或者牛羊肉,切成小丁。凤翔人把做臊子叫“揽”臊子,肉在铁锅里煸炒一下,不加水,加上八角、花椒、辣椒、生姜等作料用文火炖一个多小时,快出锅时再加上盐、酱油、醋,这时一锅红艳艳的臊子香气四溢,在院子里都能闻到香味。这是干揽臊子,冬天放上个把月都不会坏。过去在凤翔,殷实的家庭长年都有臊子罐罐(把臊子肉盛入一个陶瓷罐里存储)。
  做菜时先做“漂花菜”:把鸡蛋摊成薄饼,切成十毫米大的菱形小片。葱、蒜苗用针划成丝(也可用刀划),再切细。香菜切成十毫米长,豆腐切成小方丁。这是汤的“漂花”,还有底菜。底菜冬天用红萝卜、土豆,夏天用刀豆角、蒜苔、葫芦瓜、豇豆角、苤蓝等应时蔬菜,切成小丁,炒好备用。木耳泡好洗净,黄花菜洗好切成二十毫米长的段备用。
  做臊子汤叫“搭汤”。过去用的土灶是前后两个锅,前锅烧水下面条,后锅搭汤。一大锅开水,依次放入臊子肉、木耳、黄花菜、生姜、花椒面烧开,再放入底菜和酱油、醋、红油辣子、麻油,最后再下漂花菜,这一锅五色的臊子汤就做好了,尝一口,香、辣、麻、酸,味道好极了。前锅下面条,这个锅更大,水要多,一把细长的面条扔在滚开的沸水中,“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一窝丝”,每碗只捞半碗面条,浇上臊子汤,彩色的臊子、底菜和漂花菜浮在白色的面条上,汤的上面又浮着一层红油,简直就是一碗碗艺术品,使人欲吃不忍。
  凤翔的臊子面同样有着岐山臊子面的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的独特风味,岐山臊子面,光吃面不喝汤,一个人一顿要吃十几二十碗,招待员忙都忙不过来;凤翔臊子面,既吃面也喝汤,饭量大的人有个四、五碗就可以了。岐山臊子面,是用碱水和面;凤翔臊子面,用好麦子磨出的新面粉,已经够筋道了,所以不用碱水。岐山把切面叫“铡面”;凤翔把切面叫“犁面”,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切出细长筋道的面条。


豆花泡馍


  陕西凤翔的豆花泡馍,是关中西部一带很有名气的早点。每天一大早,从县城的东关向西走,这条主要街道上,豆花泡馍的摊子几乎隔不了多远就有一家。摊子跟前围满了人,有老人,有小孩,也有姑娘,还有许多进城打工的农民和去学校的学生,他们一个个端着大碗,或坐着,或站着,有的干脆蹲着,那吃得真叫香,让看着的人也不由得馋涎欲滴。
  凤翔的豆花泡馍是从什么朝代出现的,已经无从考证了。他们一辈一辈的人把这种手艺传下来,直到今天依然保持了十分精细的做工。做泡馍的豆花,第一道工序是精选豆子。要买上好的黄豆,瘦的、碎的、霉的,统统要拣掉。然后,用清水淘几遍,再用水浸上,一般要浸好几个小时。浸好了以后,就用石磨子推。如果你有幸看到磨豆子的话,那可真是一种艺术享受。那被磨成了糊状的豆浆,雪白雪白的,顺着石磨往下淌,一圈一圈的,参差不齐,像天上的云朵一层层的飘下来。磨好了以后,就在锅上搭好架子,用很细很细的箩往下过。一个人在上面用手过,一个人要不停地用火烧。这“过”和“烧”都很有讲究。“过”的人要不轻不重。轻了过不下去,重了,一不小心就会戳破箩底。火要烧得不大不小。小了,过下去的豆浆就会发生沉淀。大了,又会煳锅。还得一边烧一边搅,真是忙得不可开交。要吃上好的豆花泡馍也真是不容易。对泡馍的豆花软硬的要求,既不同于豆腐脑,就是说不能像豆腐脑那样嫩,也不能像豆腐那样老,而是介乎于二者之间的一种豆制食品。这种豆花吃到嘴里,是一种滑溜溜、清爽爽的感觉。再加上红红的油泼辣子和用上好的面烙好的、切得又薄又宽的锅盔馍,那真是色香味俱全,食者不连声叫好才怪哩。同时,吃这种食品,既能增加蛋白质,又十分有利于胃的消化。有几位和我一起工作的同志,原来有胃病,坚持吃了几个月的豆花泡馍,不但吃好了身体,而且还治好了久治不愈的胃病,真是一举两得。
  正是由于豆花泡馍这种食品有这样多的好处,所以,大受人们的欢迎。外地来凤翔出差的人,一般都认为,吃了豆花泡馍,才算真正走过秦的古都凤翔。豆花泡馍也很快风靡到了周围的县市,甚至还越传越远。


历史名人


  

       王丕卿(1886一1971)又名肇基。凤翔县城关镇王家河人,清秀才。1911年于陕西省优等师范学校毕业,经辛亥革命成立的西安革命军政府挑选,返回凤翔,劝说“凤翔革命同志会”首领马秉乾,服从西安,安定社会秩序,保护地方权益。1912年初,参与组织领导地方民军,配合万炳南击败围攻凤翔的清军。1913年应聘任教于陕西省第二中学(凤翔),后又任教于三秦公学、省立第一中学,并兼授省立三中、第一师范、第一女子师范、承德中学等校史地课程。在西安教育界被誉为西府“黑才子”。1922年当选为陕西省第三届议会议员。 1929至1930年曾任泾阳、澄城县县长。离任时,当地绅耆赠言“政绩卓著”,并送民歌五套、挂牌两幅。 1938年应聘陕西省立高级中学,在翠华山任教,资助进步学生赴延安投身革命。同年被派任凤翔中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凤翔县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和人民代表,后被选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副县长。1958年任县政协副主席,主编下限至1949年的《凤翔县志》。


  刘治洲(1882--1963)字定五,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乡八旗屯村人。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从事教育工作。在陕西创办三秦公学,参加了辛亥革命。民国成立后,被推选为众议院议员,曾担任过农商部次长,代理部长;陕西省省长。曾参加护法、反袁、讨曹诸役。一九二九以后,积极进行反蒋活动,一九三四年曾被秘密逮捕,后经营救脱险。这期间与中国共产党有所联系,对“一二?九”学生运动也起过掩护作用。解放后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被推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一九五五年被特邀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一九六三年七月六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窦应昌(1871一1951)字瑞卿,号敬斋。凤翔县柳林镇宋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科举人。清末任凤翔县正谊书院山长及劝学所长。辛亥革命后加入同盟会,后转国民党。1912年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参议院议员。袁世凯窃国,通电“讨袁护法”。1917年段祺瑞解散国会,赴广州追随孙中山,任中华民国非常议会议员(又称护法议员)兼非常议会行政委员陕西首席代表。孙中山当选大总统兼陆海军大元帅后,任总统府顾问、大元帅府参议。1923年,以“头可断,决不选曹琨”为誓,拒受馈金反对曹琨贿选。当时北京《朝日新闻报》以“此老何倔强乃尔”为题,大加赞赏。刘镇华督陕时,拒受五百金,以“苛政殃民,横征暴敛”提案弹劾。1929年西北饥谨,陕西尤重。窦应昌出任陕灾救济会会办兼山西永济妇孺收容所所长,奔走京、津、沪、豫、晋、陕之间,募款救灾,并捐月俸80元。1932 年,陕灾延续,他与朱子桥代表救灾会,赴京向当政及华洋义赈会申请赈款,使陕西饥民赖以度过灾荒。窦应昌常以兴学育才为己任,每言“为国育才,为百年大计”。在南京创办庚子讲经会,在家乡宋村创设敬诚小学。他喜吟诗,1932 年在南京与广东梅县刘志芬和浙江黄岩方希鲁等成立白下诗社(后改石城诗社)。


  杨 炎(727一781)唐代理财家。字公南,号小阳山人。天兴人。 780 年,杨炎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提请改革赋税制度,废除以丁夫为本的租庸调制,实行以资产多少,分等定级,每年分夏、秋两次纳税的“两税法”,成为中国赋税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奠定了明、清税制的基础。


  李淳风(602一670)唐代自然科学家。岐州雍县人。633年,李淳风用铜制造出新型浑天仪,准确计算出634年6月l日的日全食。李淳风指出“彗星尾,夕则东指,晨则西指”,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彗星背向太阳的人,领先西方九百多年。李淳风编制的《麟德历》,“历千古而无差”。他在所著的世界最早的气象学专著《乙巳占》中根据树受风影响而来的变化和破坏程度,创制了八级风力标准。他成为世界上最早给风定等划级者。1000年后,英国学者才在此基础上把分力划分为零到十二级。他参与校注的十部算经,成为唐代国子监算学馆的教科书,而且传入朝鲜、日本。他还撰写了农学著书《演齐民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