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职成动态 > "薯"它厉害!凤翔虢王用小红薯做出3000万元大产业!

"薯"它厉害!凤翔虢王用小红薯做出3000万元大产业!

2018-08-27

8月中旬,秋风爽,“薯”香飘,新鲜的红薯将上市。

在凤翔和附近的相邻县区,只要说起红薯,人们一下子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虢王红薯。

虢王红薯,品质优良,名不虚传。经过将近20余年的努力和发展,虢王红薯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可。

小小的红薯,就“薯”它厉害,因为,虢王镇围绕“红薯”做的文章,今年的总收益将达到3000万元。

虢王“桂花”红薯

小身板 大产业

每年正月里,当人们还沉浸在新年的欢乐中,虢王镇的薯农就已经忙忙碌碌的进行红薯育苗。

红薯育苗要经过堆肥、整理苗床、架塑料大棚、浇水控温等二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否则烧苗、病苗等灾难会接连而来。

现年55岁的侯岁孝,是虢王村(原桂花村)育苗技术带头人。他从1993年开始一直坚持种植红薯,收益比较好。

每年到杨凌购买薯苗时,他都会热心学习育苗知识。1998年,他和同村两位伙伴开始在本村进行大棚育苗,历经许多困难挫折,逐步掌握了红薯大棚育苗技术。

红薯育苗和种植,收益要比种植小麦和玉米好的多,候岁孝的家境也因此而逐渐改善,开始过上了忙碌而有奔头的好日子。

致富不忘乡亲们,侯岁孝和本村两位技术骨干,毫无保留的把育苗经验传授给乡亲们,使得乡亲们的育苗技术日益成熟,为桂花村红薯产业的发展打好了基础。

快速发展的红薯产业,不仅是虢王村农户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也带动了附近几个村大棚育苗和红薯种植的发展,其育苗、剪苗、种植等环节,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近务工。

该镇农业办主任心中有一笔账:“今年全镇有1900多户种植红薯,面积6600多亩,加上前期大棚育苗收入,总收益将达到3000万元,带动群众务工增收约190万元,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发展。”

要发展  需抱团

2008年,虢王村成立了“桂花牌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村一品”共抗风险,壮大规模同求效益,红薯产业开始走上了快车道,此后育苗大棚数量迅速增加,红薯出苗季节,前来订购薯苗的客商络绎不绝。

合作社理事长潘桂萍女士告诉笔者:“桂花牌红薯苗,品质好、抗逆性强,已经吸引来渭南、兴平、天水等外地客商。今年的出苗量可以供应2.2万亩土地的种植,明年,规模会稍大些。”

随着红薯产业的蓬勃发展,2015年,该镇第二个红薯合作社“秦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四冢洼村成立了。

两个红薯专业合作社步调一致,在引领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他们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定向收购代销、吸纳就业等措施,带动贫困户56户种植红薯215亩,引领一般农户451户种植优质红薯1800余亩,增加了相关农户和贫困户的收益。

与时俱进方能紧跟时代潮流不落伍。两个红薯专业合作社开通网络销售平台后,网络销量不断攀升,优良的品质,使得虢王红薯有了更多的回头客和更好的声誉。

去年销售旺季,平均每天销售红薯2000多斤,看着一盒盒、一箱箱精品红薯从家乡发往全国各地,尽管总量占比不是很大,但薯农们心里乐开了花,他们寄出的不只是红薯,也有家乡的情结、虢王的味道。

提品质  传美名

品质的提升是红薯产业发展的关键。小小红薯借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们,品质不断提升,越来越适合本地。

在红薯品质的提升中,20年前叱咤风云的“72”、“619”等老品种已经淘汰的无影无踪,曾经名噪一时的“紫薯”、“白薯”、“黄薯”等特色品种也渐渐边缘化了,目前最火的是秦薯4号和秦薯5号。

在红薯品质改进的同时,红薯挖掘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2009年,虢王镇郭家凹村农民常宗勤种了3亩多红薯,红薯丰收了,夫妻两人断断续续挖了一个月才挖完。

“挖掘又慢又辛苦,得想办法改变改变。”这位善于思考和创新的农民,开始在农闲时节进行网络查询、邮寄配件、装拖拉机调试、敲敲打打,忙的不亦乐乎。

▲常宗勤和候岁孝查看红薯的长势

第二年,他采用机械化翻挖加人工捡拾的方法,挖掘速度快,又不伤红薯,捡拾红薯的活儿也不重,老人孩子都能干,半天时间便挖掘了5亩。

薯农们争相试用,机械化挖掘很快就普及了,改变了红薯零星种植的局面,部分薯农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亩迅速扩大到了20亩。

育苗问题解决了,挖掘机械化了,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和红薯品质不断提升,虢王红薯的美名就越传越远了。

现在每年到了红薯收获季节,外地客商们就会到田间地头,到薯农家中,上门收购,解决了曾经困扰薯农的销售难题。 

深加工  创品牌

红薯对环境和温度很敏感,收获后如果保存不当,有的会发芽,有的会烂掉,红薯储存,制约着红薯产业的循环发展。

侯岁孝和乡亲们通过摸索和改进,采用挖地窖储存的办法,设计好通风口保证空气流通,解决了储存难题。看似简单的经验,是用惨痛的代价换来的,曾经一个空气流通不好的地窖,让他一次损失了1万多斤红薯。

现在薯农家里基本都有地窖,因为育苗需要红薯的量很大,一个长度仅20米的育苗大棚,需要红薯4000到5000斤。

目前该村薯农的地窖大约有200个,可储存红薯1200吨,每年留存600吨用来育苗,春节前后,还可以提供600吨满足市场需求,稳定了宝鸡地区红薯的价格。

这么好的红薯,不进行深加工走品牌化路子实在可惜,薯农常宗勤敢想敢干,2017年运了两车红薯到外地加工纯红薯粉条,爽口劲道无添加,只是成本比较高,每斤10元销售才能微利。

常宗勤说到:“好薯出好粉,现在是尝试阶段,等市场打开了,就敢引进设备,成本也会降低,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了”。

虢王红薯,在候岁孝等薯农的坚持下,在合作社的引领下,在政府的扶持下,历时20余年,完善了育苗、种植、销售、储存、再到育苗的循环产业链,逐步形成了育苗技术化、种植规模化、收获机械化、销路多样化、产业链条化的发展模式,增加了产业化效益和薯农收益。

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小小红薯,已然成为虢王镇薯农致富奔小康的大产业。

事实上,虢王镇红薯产业的发展之路,是凤翔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的发展与凤翔提出的打造“南部特色农业产业经济带”不谋而合。县委书记王建民在县委十六届六次全体(扩大)会上指出,要把“南部特色农业产业经济带”打造成老百姓增收的“黄金带”。

产业蓬勃发展,致富信心满满。为虢王红薯、凤翔产业发展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