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福安 > 连载6:薛令之—开闽进士 清廉典范

连载6:薛令之—开闽进士 清廉典范

2019-09-09

第六章  鞠躬尽瘁 力辅太子

可以说,罢免张九龄,委任李林甫为宰相,是唐朝由兴治变乱的分水岭。朝中不时发生的离奇案件,使令之感到东宫官乃至太子时时处于凶险之中。然而,不管时局怎么变化,薛令之依然鞠躬尽瘁,力辅太子。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十二月,李隆基宠妃却武惠妃病势越来越重,如癫如狂,语无伦次,机关算尽,难免一死,年仅38岁。李林甫因与武惠妃勾结,也得罪了东宫,担心日后会有祸患,所以也一直在找机会推翻李亨,从此,李林甫与东宫的政治斗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杨妃得宠

    唐玄宗人到中年,因武惠妃的去世整日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后宫数千佳丽竟然没有一个能入得他的法眼,讨得他的欢心这样了无生趣的日子差不多持续了将近三年。最懂得主子心思的宦官高力士,只得从宫外物色可心的新人选。高力士组织了一次家庭聚会,在聚会上发现唐玄宗两眼发亮地直盯着寿王的妻子——她就是后来的杨贵妃。不久之后,高力士上报唐玄宗说有一位女子非常美丽,唐玄宗问是何人,高力士回答是寿王的妻子。唐玄宗马上就想起是宴会那晚他紧盯的那位女子,但又不便太直白地回答说喜欢。毕竟是儿媳妇嘛,因此唐玄宗回答了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全天下都是我的,一个女人成为我的又何妨,意为同意高力士的推荐。 

且说杨贵妃,那可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真人真事存在的两个美女之一。要问她是全天下最美的美女吗,那也未必。因为当时山高皇帝远,道路不畅通,没有先进摄像设备,找不到很多美丽的,但是被评为宫廷中最美是完全有可能。而宫廷总人口有多少呢?当时整个唐朝人口不足5000万,宫廷里大约养着10万人。杨贵妃偏胖,但绝对不是臃肿的胖,三围也是符合现代审美,只是当时大多数人营养不良偏瘦,她恰到好处罢了。唐玄宗爱上杨贵妃不当当是三围标准而已,更主要的是杨贵妃也是一位才女,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她能书会画;其二,擅长舞蹈;其三,颇懂音律,吹得一口好笛子,同时也会弹琵琶,有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因为两人同擅长音乐,很快成为了知音。杨贵妃舞蹈跳得特别好,唐玄宗曾说道:“以为武惠妃的舞是跳得最好的,看了杨贵妃的舞后,觉得更胜一筹。”也正因为如此,才有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李隆基虽然风流,但并不昏聩人伦常理与皇家颜面还是要顾及接下来,就有了杨玉环要求出家当女道士的“申请”再接下来,就有了唐玄宗颁布《度寿王妃为女道士》的敕令。《新唐书·本纪第五》是这样记载李隆基在温泉宫私会杨玉环的:“十月甲子,幸温泉宫。以寿王妃杨氏为道士,号太真。”其意思是: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十月甲子(十一日),唐玄宗到骊山温泉宫度假特意将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装扮成女道士召来相会,并赐道号为“太真”。在唐玄宗从骊山回京后不久,寿王妃杨玉环就正式向皇帝提出出家当道士的“申请”,李隆基也很快就作了同意的批复。在清人董诰编纂的《全唐文》中,收录了唐玄宗正式批准杨玉环“申请”当道士的敕令《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 圣人用心,方悟真宰,妇女勤道,自昔罕闻。寿王瑁妃杨氏,素以端懿,作嫔藩国;虽居荣贵,每在精修。属太后忌辰,永怀追福,以兹求度,雅志难违;用敦宏道之风,特遂由衷之请,宜度为女道士。

这篇敕令的前半段,主要是称赞寿王妃杨氏,身为藩国嫔妃,素以端庄大方示人虽然享受荣华富贵,但仍时时不忘精诚修心。后半段则表示,值此皇太后忌辰,杨氏玉环期盼为亡灵祈福,因此请求出家超度,这种高雅的情志实在难以违背为了敦促宏扬此道德之风,特满足杨氏这一由衷请求,批准其为女道士。

这篇唐玄宗批准寿王妃杨氏自请度为女道士的敕令,颁布时间应该是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正月初二。因为这一天是李隆基的母亲窦太后的忌日(被武则天杀害),这也就对应了文中说的“属太后忌辰,永怀追福”。也就是说,仅仅用了月的时间,杨玉环的身份就由寿王妃变成了女道士。继而,又从女道士变成了杨贵妃得到了唐玄宗“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专宠。自此,“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就唐玄宗尽情享受“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把政权交给李林甫,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致使后来安史之乱的爆发。


官任侍讲

可以说,罢免张九龄的宰相之职位,委任李林甫为宰相,是唐朝由治变乱的分水岭。

开元二十年(738年),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右相)两年后,薛令之正式被提拔为兼任太子侍讲——当了唐玄宗第三个儿子李亨的老师,那年李亨28岁。侍讲是中国古代君主教育的重要方式,由廷臣入禁中在皇帝或太子面前讲授儒家经典或治国之道。君臣相互讲明经义,论辩政事,不仅为儒臣接近皇帝、发挥政治影响提供了机会,也使居于九重深宫的帝王储君能够经常性地接受儒家教育,增进品学。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盛唐文人井喷而出的时代,为什么要选薛令之为太子老师。在这个时代有李白、杜甫、王维、高适、岑参、孟浩然、王之涣等一系列的文人,书法大家有怀素、颜真卿等人。现在小、中、大学里所学的诗歌大多是那个时代的,整个唐朝留下了38000多首诗歌,其中2000多首都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皇上没有命李白、杜甫为太子老师,而立薛令之为太子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诗仙李白才华横溢,却是率性而为,才气外露。他高兴时喜形于色,他忧烦时愁挂于脸。他得志了,便高歌“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失意了,便哀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因醉酒唤高力士为其脱靴,也算尽情演绎了什么叫不畏权贵,不受拘束,却也导致高力士怀恨在心,为后来被贬谪埋下伏笔。显然,李白是一个天生的诗人,却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以李隆基的看人眼力,他很了解李白的特点并不适合当太子老师。况且,选太子老师那一年,李白正漫游衮州,还没被命为翰林院供奉呢!

再说杜甫。那一年,27岁的杜甫正游齐赵,虽然写下了《望岳》这样的经典之作,名声却还并不响亮,选作太子老师,似乎也不妥。

很显然,太子老师必须是德才兼备,两者缺一不可。李隆基把目光投向了诗文精佳、颇晓音律的贺知章与薛令之。贺知章大家一定都不陌生,脍炙人口的《咏柳》《回乡偶书》就出自他的手笔。贺知章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这样品德好,又有才华,而且信得过的人,才入得了李隆基的“法眼”。 

再说薛令之,因为擅长律吕受到唐玄宗的赏识,但这并不是他能成为太子老师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薛令之为人正直不自以为傲,才华横溢不显山露水,很有政治家的智慧与远见。李隆基犀利的眼光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他信任薛令之的品行与学识。

薛令之7岁到20岁这十三年时间在灵谷草堂苦读经书,挑灯夜读,积淀了深厚的文学基础,到了翰林院他还是在坚持读书。《唐摭言》记载,薛令之教太子的是十三经,里面有包括《诗经》《易经》,非常难讲,但是薛令之可以。薛令之给太子讲经只是他职责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如何保护太子度过危险的太子时期,这就是他传奇人生没有被揭秘的主要内容。

力辅太子

薛令之被任命为东宫官太子侍讲,时年56岁官职由七品升为四品,算得上是朝廷高官了。然而,是他最后的这次任职被卷入一个被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冷眼虐待、倾轧排挤的政治漩涡中。
    废立太子之争的实质,关系着未来唐朝统治权力再分配问题,在开元争夺得十分激烈,历时24年,直到开元二十六年(738)五月。宠妃武惠妃死后好几个月,唐玄宗“自念春秋浸高(五十四岁),三子同日诛死,继嗣未定,常忽忽不乐,寝膳为之减”。长安“十六王宅”之中尚在的27个儿子中,选谁做太子呢?他在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十八子)和忠王李屿(后改李亨,第三子)之间举棋不定。曾向武惠妃表态“当尽力保护寿王”的李林甫向玄宗建议寿王为太子。但玄宗却接受了高力士“推长而立”的原则(长子残废,二子已死,三子为长),终于在六月,宣布李屿(亨)为太子,这就是后来的唐肃宗。

这时候的唐玄宗没有采纳李林甫一派的意见,而是采纳了宰相张九龄的意见,可能理由有三。其一,武惠妃是武则天侄儿的女儿,与武则天有着血缘关系,而唐玄宗的母亲就是被武则天害死的,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其二,唐玄宗712年继位后,唐朝进入了辉煌的开元盛世,在那个时代经济繁荣,正是因为他广开言路善于纳谏,同时也善于权衡,所有的官员就像十只手指头弹钢琴,有一种权利、力量的均衡,他不希望李林甫的势力过分增大,所以要给他浇浇冷水。其三,中国传统理念中以长为继,大儿子毁容、二儿子李瑛被赐死,所以册立三儿子李亨为太子。而唐玄宗所信任的薛令之,就被封为了太子侍讲。

那时的薛令之,还兼着补阙,但谏路已绝,徒有形式。东宫官虽品阶不高,但使命光荣前程未可限量,且唐东宫官“皆用贤德者任之”(《唐六典》),也算是玄宗对他的信赖了。

李林甫虽位居执政,但因为在册封太子问题上下错了“赌注”,内心十分恐惧,“恐异日为已祸,常有动摇东宫之志”(《资治通鉴》),他利用玄宗的信任,垄断朝政,企图颠覆太子地位

李林甫知道李亨将来当了皇帝一定对他不利,因此设了连环计想要陷害太子李亨。可以说,李亨当太子的15年,就是东宫和李林甫明争暗斗的15年。在这过程中,除了给太子尽师道外,薛令之也在竭力保护太子,哪怕豁出身家性命也在所不惜。

李林甫先将目标对准李亨的妻兄韦坚,将韦坚引居要职,却又命御史中丞杨慎矜暗中窥伺其过错。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入朝献捷,见李林甫专权,曾建议唐玄宗罢免其相位,引起李林甫的嫉恨。天宝五年(746年)正月十五,李亨出宫游玩,巧遇韦坚,而韦坚则密会皇甫惟明。杨慎矜向玄宗揭发,称韦坚身为内戚,不应结交边将。李林甫便趁机诬奏,称韦坚勾结皇甫惟明,欲拥立太子为帝。唐玄宗大怒,将韦坚、皇甫惟明贬官,并命李亨休弃太子妃韦氏。宰相李适之忧惧请辞,被罢为太子少保

在这一回合的争斗中,李林甫虽然成功铲除了韦坚等人,但太子的不得已离婚之举,使野心勃勃的李林甫一时受挫。同年十一月,李林甫再次发起一场针对太子李亨的冤案。太子的妾姬杜良娣良娣是地位低于太子妃的姬妾,秩正三品的父亲杜有邻。杜有邻有一女(杜良娣的姐姐)嫁给左骁卫兵曹柳勣,柳勣与杜有邻不合,竟诬告杜有邻密谋勾结东宫要造反,柳勣告发丈人杜有邻,起因简单,不过是挟怨报复,谁知事情被李林甫揪住不放,将太子李亨也牵连进来。玄宗听说涉及太子,立即令京兆府会同御史台官员审问。案情很快明朗,原来都是柳勣搞鬼。但李林甫授意手下指使柳勣诬告,使案情一下子扩大到大有废太子李亨于朝夕之势。玄宗有鉴于祖母武则天之后朝政动荡,所以保持了谨慎的态度。因曹柳勣、杜有邻等与皇室有亲戚关系,特予免死,判杖决,贬往岭南。但执行杖刑的过程往往因人而,在李林甫授意下,杜有邻、柳勣均在重杖之下丧命,积尸大理寺,妻儿家小流徙远方。死无对证后别无办法,薛令之只好提醒太子解衣避火休了杜妃,向皇上表明清白,才让事件暂时平息。

王忠嗣自幼养于宫中,与太子李亨交情深厚,后担任四镇节度使,掌控河西陇右河东朔方,威震边疆。李林甫担心他会入朝拜相,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对他非常忌惮。天宝六年(747年),将军董延光进攻石堡城失利,奏称王忠嗣挠军计,唐玄宗不悦。李林甫趁机指使济阳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称其欲拥兵尊奉太子。唐玄宗虽表示不信,但仍夺去王忠嗣兵权,将他召回朝廷,贬为汉阳太守。李林甫虽屡兴大狱,欲离间玄宗与太子的关系,但李亨仁孝谨慎,又有张垍、高力士的保护,他的奸谋最终也未能得逞。

薛令之对太子的保护绝不张扬,但又无处不在。有一次,皇上宴请文武百官,上了一道烤全羊,命太子亲自执刀切羊肉片给在座官员。太子切的过程中因沾上了油,就把手放在大饼上擦拭去油。唐玄宗看到后不开心,薛令之见状马上给太子使眼色提醒他。太子分完羊肉后,自己一口不食,转身拿过大饼掰下一块一块地吃完。这时候唐玄宗才转阴为晴露出笑容,告诉文武百官爱惜粮食当如太子这般,并当众表扬了李亨。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薛令之的智慧和对太子的关心。

朝中不时发生的离奇案件,使令之感到东宫官乃至太子时时处于凶险之中。作为太子李亨的老师,薛令之先生始终坚守自己的宗旨,和太子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在太子侍讲的位置上兢兢业业、廉洁奉公、任劳任怨、机敏应对。不管时局怎么变化,薛令之依然鞠躬尽瘁,力辅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