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王应夫 | |
王审知(862-925),河南固始县虎丘山人,字信通,五代时期闽国的创建者。父名王凭,世代都是农民。唐末黄巢起义时,王审知与哥哥王潮一起曾参加安徽寿州人王绪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王绪占据固始时,被秦宗表率兵攻破。王绪只得带着起义军渡过长江,自南康转至闽中,自称刺史。 王绪是草莽英雄,生性“多疑忌”,部将有“出己之右者,皆诛之”,后来被部将所杀。王潮被推选为帅。这支起义军在王潮的领导下打败了泉州刺史廖彦若,又平定了狼山,势力逐渐壮大。唐代光启二年(882年),王潮被福建观察史陈岩表为泉州刺史。陈岩死后,范晖自称留后,王潮派王审知领兵攻之,打了半年获胜。于是,“王潮尽有闽、岭五州之地”。事后,昭宗封王潮为节度使、福建管内观察使,王审知为副。 王氏家庭和睦,兄弟间相处很好。王审知当上观察副使后,哥哥对他要求十分严格。弟弟有了过错,王潮“犹打捶挞”,王审知毫无埋怨情绪。 王潮很少计较个人得失,处处从大局出发。在他病重不能理事时,没有让儿子出任,而是量材使用,命王审知出面料理所有军政大事。王潮死后,王审知不怀任何个人野心,让另一个哥哥王审帮出任。王审帮以王审知过去有过战功推辞不受。王审知只得自称福建留后,上报了朝廷。 后来,王审知在管理福建的过程中,施政有方,充分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才能而受到了重用。历任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又迁升检校太保,封瑯琊郡王。梁朝开国以后,于公元907年累加中书令,封为“闽王”。王死后,次子王延钧称帝,国号“闽”。这就是我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中的“闽王国”。 作为农民起义军的将领,王审知不忘劳动人民的本色。他勤谨、纯朴、和善,在生活上,“俭约自持,常着麻履,府合卑陋,未尝营葺”。这与那些贪图享受,荒淫无度的封建官吏比较起来,实在是高贵得多。正因为他有这些优良品质,为他以后在开发福建中作出重大贡献,奠定了很好的思想基础。 那时候,北方军阀混战,烽火烧遍全国,使得民不聊生,经济遭到很大破坏,而地处东南一隅的“闽国”经济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原因除了由于高山阻隔,交通不便,免遭战祸,使闽有了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这些历史的和地理的因素以外,更主要的就是王审知个人的作用。他“起自陇,以至宝贵,每以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使闽国三十年间,“一境晏然”。正如有关史料记载的那样,“虽天下多事”,唯独他“犹能修其职贡,朝廷嘉之,封闽王”。福建人民对这位开发者的功绩有口皆碑,直到20世纪80年代《福建日报》以“开发福建的王审知”为标题的文章对王审知大加赞赏。 王审知在开发福建中作了哪些事呢? 王审知本人出身农民,比较了解下层人民的疾苦。他身居高位,没有背叛人民。他能够节俭自处,保境息民,在政治上注意选用黄滔这样有才干的官吏和一些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加之,在他统治福建的近30年间,吸取了唐、宋农民起义的教训,采取了缓和矛盾,鼓励开垦,减轻赋税,发展生产等一系列积极措施,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前面所说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闽国政治局面比较安定,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王审知利用这个条件,鼓励开垦荒地,种桑养蚕,兴建水利,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如长乐县集数千民夫筑起海防大堤,设有“斗门”10个,以防海潮。还可以“旱潴(储蓄)水,雨泄水,堤旁皆成良田”,其规模十分可观,成为我国较早的围海造田的范例之一。连江县开辟了一个东潮,周围20余里,能灌溉良田万余顷,放在今天,也不能算是小水库。福州南湖经过疏浚,面积广达40平方里之大,可见王审知的气派是很大的。 中原人民,特别是固始一带的人民,当时有随起义军去的,也有以后通过各种关系迁移去的,人数很多。他们把北方的文化技术、生产经验传人闽国,促进了当地生产方法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农作物的品种大为增加,光稻谷种类就有十几种之多。其他如种桑养蚕,纺织染色,种茶焙茶等都大为发展。 王审知是个视野开阔的人。他看到本国经济的发展使境内“公私富实”,非常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特别是对外通商的发展。农产品的增加给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蕉布、葛布、茶叶的产量都十分可观,特别是茶叶的焙制技术提高很快。旧记,建安郡官办焙场38处,官私合计多达l336处。这里的“乳茶.号曰京挺”,后来是专门的贡品,每年向外输出茶叶达五六万斤。其他如盐业、矿冶业也很发达。福州是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水陆交通十分发达,“故得填郊溢郭,击毂摩肩”。据说福州海口有黄崎山,波涛汹涌,乱石横生,王审知十分重视对它的开凿。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艰苦劳动,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甘棠港。泉州也是那时开凿的港口,对国内,对南洋诸国和西亚地区都来往频繁,阿拉伯商人和伊斯兰教徒到此的很多,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门户,与世界各国人民建立历史友谊的桥梁,其历史作用之大,影响之深远是不可估量的。据《五代史•闽世家》记载,这个时期福建的物产通过海港转运,每年都获得相当可观的利润,使福建的经济在历史上第一次得到比较系统的开发。 王审知虽然不是读书人出生,却懂得知书达理的重要,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他收用唐流亡去的士人为辅佐。凡北方文人入闽,均受到优厚的接待,如杨沂、徐寅等知识分子都受到重用。让他们建立学校,教本地土人。这种让人才内流的政策,对政治、经济的发展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使闽日趋文明。 王审知作为农民起义军的将领,“以至富贵”,并未背叛人民的利益,“与民休息”,以为人民谋利益为己任,以保境息民为立国方针,承才任贤,劝农桑,定税租,辟商港,交好邻国,使闽民众避乱居安,得到近30年的休息。他的治国之道,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借鉴。他搞的官办作坊,相当发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作坊的行政、经济等的管理方法,都很有研究的价值。 王审知“起自陇”,并不愚昧,知多见广,可见他重知识、重才能、重学习,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王审知死后,继位人都不能继承他的遗志,坚持他的政治路线;而是残暴无度,互相倾轧,闽国经常发生内乱,终于导致灭亡。但是福建人民却牢牢记住王审知的不朽功绩。现在福州市鼓楼区庆城路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叫庆城寺,又叫“闽王庙”。寺前耸立着全国著名的巨大石碑,名为“王审知德政碑”,高一丈六尺九寸,宽7尺,碑上刻字33行,每行88字,记载着王审知的生平事迹。 当然,开发福建的功劳绝非王审知一人。当时中原人民纷纷流入闽国,中原文化也随之输人,与当地土人结合起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王审知兄弟一起去的固始人就无计其数。有很多福建人的家谱上至今还写着“祖籍河南固始”。闽南有许多地方还保留有固始的“乡音”和“民俗”。古蓼国(固始)的文化对福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闽”的史册上永远记载着中原人民和闽人的血肉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