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常乐镇社区教育中心
一、 案例背景与区域概况
常乐,江苏名镇,地灵人杰。清末状元,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张謇诞生于此。张謇一生创办了7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并在南通进行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早期现代化实验”,对我国民族工业、教育、文化、慈善、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作出了极其伟大贡献。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讲到中国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目前建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通市十佳景点——张謇纪念馆,以张謇纪念馆为平台的名人游、以颐生酒厂为平台的工业游、以官公岛休闲度假区为平台的休闲游、以麒麟红木产业园为平台的非遗游互动发展。张謇文化开发建设二期工程全面启动,状元府、关帝庙,国学馆、古戏台、状元街等一批特色旅游新景观陆续开工建设。“张謇故里一日游”已成为南通著名旅游品牌。
二、 案例呈现
1.弘扬张謇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常乐镇社区教育中心充分挖掘常乐镇状元文化的社区教育资源,不断完善“以学校为载体、社区为依托、家庭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一体化的网络,以人为本,突出重点,通过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上世纪的1986年始建张謇纪念馆,1999年扩建了曲桥、门楼等建筑,并正式挂牌为“张謇纪念馆”,2010年8月新馆建成。常乐把张謇“请回”故里的举动,呼应了南通要大力宣传张謇的要求,也重新布局了海门的文化版图。人们从常乐镇进一步了解了南通、海门的人文底蕴;常乐,也成了这一区域一个新的文化地标。
2002年张謇纪念馆被江苏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开馆以来,共接待社会各界群众30多万人次。
2003年海门、常乐成立了张謇文化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大力推进张謇文化建设工程,同时成立“张謇研究会”并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全市、全镇上下掀起了一股“知謇、学謇、弘謇”的热潮。
2014年社区弘謇书院在常乐镇政府的支持下,依托张謇故里得天独厚的学修环境,吸引了致力于弘扬张謇精神、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公益老师、公益团队倾心加盟,书院国学堂仿古圣先贤,合今日潮流,致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的国学堂。书院坚持亲子教学模式,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上行下效,培养健全人格,成就幸福家庭。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了家庭,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2015年12月,南通市文明办、教育局、妇联、关工委联合授予弘謇书院“南通市优秀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称号。
2. 弘扬张謇精神提升居民素养
2013年6月5日上午首届张謇文化节在常乐社区张謇文化广场隆重开幕。张謇纪念馆再次获评“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张謇文化产业园入选“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张謇文化不仅是海门重要的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宝贵遗产。其后连续举办了以挖掘、整理、弘扬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的第二届、第三届张謇文化节。
以打造全省有特色、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强镇为目标,以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以推进张謇文化开发建设为契机,通过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和社会支持,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常乐社区成立了十大群众社团组织,形成了常乐特色的群众文化教育模式。
(1)体现“四大特点” ,即群众性——便于参与,乐于接受,自娱自乐,老少皆宜;娱乐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特色性——立足常乐,大胆创新,创造亮点,彰显个性;互动性――搭建平台,互动交流,重在联谊,共同提高。
(2)明确“三大目标”,即近期(2012~2014)目标,利用本镇张謇文化资源,开展群众文化宣传,加强文化社团建设,完善文化娱乐设施,营造文化发展氛围,争创具有常乐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中期(2014~2017)目标,深入推进群众文化活动特色化、常态化和大众化,打响“常乐群众文化”品牌,融入江苏省基层文化发展大背景,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得到全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远期(2017~2020)目标,全面提升常乐群众文化发展水平和档次,创造更多群众文化发展亮点,成为全国群众文化发展的高地和样板。
(3)突出“两大工程”,即人才引进工程,充分挖掘和发挥张謇故里的独特优势,招引高端人才,形成唱响文化常乐品牌的强大合力。邀请中国文化产业园区联盟执行会长、鼎盛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总裁梅洪先生应邀来常乐实地感受张謇出生地的人情风貌,参观考察了张謇纪念馆、颐生酒厂、官公岛等常乐镇特色景观,对张謇文化的丰富底蕴和巨大价值给予高度评价,并就挖掘张謇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与该镇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近期将从影视作品、拍摄基地、演艺教育、旅游演艺等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论证;张謇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程,打造更具魅力的文化形态,吸引资源留驻常乐。
颐生酒厂作为张謇在家乡常乐创办的唯一一家中华老字号企业,曾荣获中国世博第一金。今年社区加快推进颐生酒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总投资2亿元、占地300亩的颐生文创产业园项目,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投资200多万元,实施了张謇纪念馆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外部绿化美化工程;开发并投入使用了“51导游”自助讲解及二维码自助语音导览;配合实施“智慧常乐·百米生活”惠民工程,率先实现了馆内免费WiFi全覆盖。同时,位于张謇纪念馆北侧的状元市民公园建设项目,已列入常乐镇2016年十大民生实事工程。与南通妙吧影视动漫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制作三维高清原创动画片《少年张謇》(暂定名)26集, 以动画片的形式更加生动有趣地展现少年张謇形象,吸引广大青少年从小学习张謇精神,并以最有现场感的常乐人文画卷,实现张謇文化内涵再丰富、影响再扩大、品牌再提升。
三、 影响与体会
1.成效、影响与贡献
梳理悠久的文化脉络,在江苏乃至中国文化的浩瀚长河中,江海文化独具特色、独领风骚。以“敢为人先、创新创业、兼济苍生”为内核的张謇精神,既是江海文化的精髓所在,更是江海文化的典型体现。在江海文化的持续影响下,一个个张謇精神的弘扬者和实践者不断诞生在这片热土,在新时期一次又一次挺立时代的潮头,成为常乐区别于其他乡镇的鲜明特征和独特标签。
张謇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实业家、慈善家、社会实践家,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自强不息、不畏艰险、矢志开拓、敢于拼搏的精神品格,无一不是江海地区的独有特质,且散发着浓厚的江海乡土气息,表露出深厚江海文化的底色。可以说,张謇是江海文化最杰出的传承者、弘扬者。
文化土壤丰厚,才能培育出绚丽的文明之花。正是长期受江海文化的浸润和张謇精神的熏陶和影响,给现在的常乐人以丰厚的文化滋养,成为常乐先进典型成长的沃土,催生了众多新时代楷模。书写江海传奇、成就创业典范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南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陈锦石;享有“中国花布大王”之誉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中国十大孝贤的亚萍集团董事长陆亚萍;一人善行感动一方土地的2013年中国十大慈善家、中华孝亲敬老楷模、“中国好人”中南控股集团副总裁陆亚行;不顾个人安危、勇救落水群众的中国好人常乐镇如意村村民陈永善;十八年一人独自撑起一个家的“中国好人”培才村村民毛菊兰等等。在这些常乐人身上,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信念,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他们以自已的实际行动从不同角度展现传承着张謇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生动诠释,为常乐发展铸就了一座座精神丰碑,焕发着时代的感召力和强大的凝聚力,给常乐这座文化之镇植入了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如今在常乐,一批又一批张謇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不断涌现,张謇精神已成为“常乐时代典型”从个人逐步发展到群体的催化剂,大善大美的故事每天都在这片热土上发生着。近年来,常乐先后有20多人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好人”、“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江苏好人”等称号。数量居南通市各乡镇前列。
一个社区的“精气神”,代表着这个社区的形象,引领着这个社区的发展。张謇精神是江海文化基础上的传承和升华,作为张謇出生地,我们更有责任深度挖掘张謇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张謇精神的内涵,以此培育和选树更多时代先进典型,引领社会风尚,汇聚推动常乐领先跨越发展的精神动力。几年来,社区依托先贤留下的文化遗产,修复了张公祠堂、张謇故居,重点扩建了张謇纪念馆,新建了张謇故里牌坊、张謇文化广场、状元街、张謇书法艺术长廊、颐生酒文化博物馆、孝若图书馆,并通过这些载体,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张謇精神,激励和影响一代代常乐人创新、敬业、奋进,使张謇精神真正成为常乐立人之基、立镇之本。
2.体会
常乐党委、政府提出“用张謇精神研究张謇”,组建了常乐镇张謇研究学会,并与国内外张謇研究机构合作,把张謇研究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在和谐社会构建上塑造新品牌,创出了在全市乃至全省有影响的“全市典型”和“全省先进”、“全国先进”。对张謇文化的开发与传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1)挖掘创新---放大张謇精神的内涵
任何新文化都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文化延伸,离开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文化创新和先进文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建设民族文化只能是空中楼阁。张謇精神是海门、常乐发展的文化基石,关键在于要“流长”。
常乐镇筹建了张謇研究会,在传统研究的基础上,挖掘出“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回报社会”的新时期张謇精神,并以此作为一切工作的准绳,响亮提出“以张謇精神研究张謇,以张謇精神建设常乐”,大力推进张謇文化园和和谐新家园建设,农民人均收入每年以12%的速度递增,连续两年位居海门市综合百分考核第一名。完成青龙河镇区地段石驳绿化工程、老市场环境改造工程、镇区总体规划修编、张謇文化广场周边建筑物立面改造、颐生酒厂前通沙河整治、新常久公路镇区匝道绿化美化、公交车站建设、财富广场二期等工程、掘青公路镇区段、新常久公路镇区段、状元街和中南路亮化工程,为全镇居民创造了一个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
(2)旅游辐射---放大张謇精神传承的外延
文化是人的社会成果,从一个民族人们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文化传承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常乐大力发展张謇旅游其实就是走一条文化再生产的路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区居民对文化品位的需求和文化交流的愿望,迫切推进文化趋同。常乐镇目前建立健全了保护制度和工作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意在使张建精神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张謇纪念馆自开馆以来,共接待社会各界人士30万人次,1988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省委宣传部列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在原馆的基础上扩建,计划再投入一亿元提升其规模和档次。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不正当地商品化,这些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弘扬。常乐镇着力于张謇文化内涵的挖掘,在旅游开发中,克服简单化、庸俗化、雷同化的倾向,重在以张謇的人格魅力吸引游客,以张謇的精神感染游客。
(3)学校教育---放大状元文化的教育功能
传承文化的正规教育是学校教育,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提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明确了教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突出人的完整性教育。而课程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说:“每一个活生生的文化都是有效力功能的,而且整合成一个整体,就像是个生物有机体。”
常乐中小学校本课程正是基于这一“通整模式”开设了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邀请镇张謇研究会的专家作张謇精神宣讲、自编活动教材、布置学校张謇文化、拟定研究课题,让学生沐浴在张謇精神的阳光下、滋润于张謇精神的雨露中。在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品质素养。
(4)培育典型---放大张謇精神的社会功能
在张謇曾经生活过的这片历史不算悠久的热土上,积淀了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回报社会的厚重土壤,涌现了陈锦石式的张謇传人。
中南控股集团获得“2010年度中国慈善排行榜•十大慈善企业”称号,以1.15亿元的当年捐赠总额位居“2010年度十大慈善企业”第5名。“中南”的掌门人,就是陈锦石。他信奉慈善是“顺理成章”、“应该做”的事情,他乐于助人,不求回报,从怀揣5000元起步的泥瓦匠,把企业发展成为拥有4万多名员工,总资产300多亿元,综合产值近200亿元的上市公司。一路走来,慈善从来都是他不离不弃的一项事业。常乐镇把这两人当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资源加以挖掘,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参观村史、企业史展览、聆听创业史,激发创业的热情。
张謇,一介爱追梦的书生而已,然而,就是这样一群以他为代表的书生,前赴后继,共圆民族复兴之梦。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有梦想飞翔。前辈先贤追梦的脚印犹存,踏着张謇先生追梦的足迹,我们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