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汉阴 > 陕西日报:秦岭深处的人类梯田史

陕西日报:秦岭深处的人类梯田史

2018-10-17

  梯田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见证之一。

  凤堰古梯田、马炉梯田、法官庙梯田同依秦岭,却诞生在不同的历史节点,并在诞生的那一刻留存下独家记忆。

  初夏时节,记者行走在秦岭深处的梯田间,如同穿梭在历史长河中。数百年来,三秦儿女在这里播撒着智慧、勤劳、善良的种子,见证着中华民族顺应自然法则的伟大创举。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人类如艺术家般为大地描绘的曲线,听移民后人讲爷爷的爷爷的故事;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人类如何把不可能成为可能,听老人们回忆艰苦奋斗中平凡的世界,听当地人讲述属于新时代的传奇。

  从这个角度来说,梯田无疑为我们展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史。

  大地“曲线” 演绎古今移民传奇

  地点: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凤堰古梯田

  时间:2018年6月1日

  晨雾中,记者乘车沿汉漩公路,怀着满满希望和些许忐忑,抵达吴家花屋。

  大山深处,吴家花屋尽显精巧别致,其青砖灰瓦、雕梁画栋的建筑风格,颇有江南风韵。

  刚从漩涡镇堰坪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下来的吴大敏,以吴家后人的身份给我们讲述了吴氏家族的移民传奇。

  明清川陕大移民中,祖籍湖南长沙善化县的吴氏家族一脉随移民大潮迁徙至此。为了生存,他们与当地人一道,用勤劳和智慧改造自然。自清乾隆至咸丰年间,经过吴氏家族开垦修田,漩涡镇形成了1万多亩的梯田,并保留至今。吴家花屋则是吴氏先祖移居堰坪后的第三代后裔吴敦伍修建的。

  在这座占地30余亩的院落里,每一块匾额后面都是一个传奇:修德成家、礼仪行世、赈济贫民、剿匪平叛……

  “吴氏家训的精髓就是耕读传家,在当地,姓吴的人有着天然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吴大敏介绍,“古梯田区域内8000多人都是吴氏后裔,可以说是吴氏家族带头开垦了这片梯田,这片梯田也孕育了吴氏家族。”

  吴大敏虽然不会说湖南话,但仍在记忆中留存着小时候听到的父亲和祖父的“湘音”,让吴大敏眷恋的还有传统的农耕生活。

  “记忆中的梯田比现在还要美,那时都是青瓦老房子,房屋和景色浑然一体。每逢插秧时节,每家每户都会请插秧酒。大家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赤脚上阵,唱着山歌插着秧,现在回味起来那些歌声都是有味道的。”在吴大敏的叙述中,记者也仿佛看到了怡然自得的田园农耕生活。

  在吴大敏的介绍下,记者前往古梯田的两个热门景点。

  堰坪梯田地处比较舒展开阔的缓坡地带,身在其中并不能见其全貌。初夏,正是水稻播种时。堰坪村二组村民杨升彩叫了几名村民帮着她种最后一亩稻田。杨升彩的3个孩子在外打工,她和丈夫共同照看着2亩水稻田、5亩玉米地,家里还养了2头猪和30只鸡。她自豪地告诉记者:“我家不是贫困户!”言谈间,只见杨升彩和村民们脱掉鞋子,挽起裤腿,走进田地……

  沿着凤凰山脉,记者来到位于凤江古梯田景区的熊哲贵家里。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记者看到,满目的梯田“跳动”在大山的“脉搏”上,梯田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层层叠叠,蜿蜒而悠长、壮丽而隽秀。

  2009年,熊哲贵创办了凤江古梯田上的第一家农家乐——田梁农家,从此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这几年,她还做起了周边村民山野货的“代销员”,利用自己源源不断的客源和良好的口碑,发展起电子商务。这两个生意让她每年收入超过60万元。在外打工的儿子和儿媳也早已回家帮忙。

  “旅游旺季还得雇人手呢!”熊哲贵笑着说。现在,凤江古梯田已经成为多家摄影机构的创作基地,经常同摄影家打交道的她给记者介绍:“凤江古梯田海拔落差大、形状好,站在哪里拍都有好景致。”

  2010年,凤堰古梯田被评为“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漩涡镇镇长张珍珠说:“我们将以规划引领古梯田保护开发,打造万亩富硒粮油园、万亩茶园、万亩油茶园、万亩特色产业园,真正让凤堰万亩古梯田景区带动全镇经济社会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