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时空,斗转星移,春去冬来
日子生活,平里平常,有苦有乐
扶贫工作,满满情爱,日志铭记春秋
这就是决战脱贫攻坚的天时、地利、人和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庄严承诺
精准“每一个”,建好“每一所”,这就是汉阴县教育扶贫的庄严承诺。
今年5月,陕西省汉阴县人大、县政协“一法一条例”督查、视察结果显示,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小学六年巩固率100%,初中三年巩固率99.56%,“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8.1%——这是汉阴县教育扶贫带来的公平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精准扶贫中,扶贫必先扶志,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全面贯彻落实教育精准扶贫,汉阴县各中心小学积极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都能接受良好教育,不让一个贫困学生掉队。
汉阴县,作为新十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区国家连片特困地区覆盖县,在教育扶贫上,是如何实现这些历史性突破的呢?
一:阳光政策 人人普照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唯有一样东西却是公平的。那就是:
阳光普照
雨露滋润
地球上每一个生命
朝圣的方向
2017年6月1日,汉阴县政府颁布了《汉阴县教育脱贫实施方案》:
推行免费教育政策。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政策,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实施普通高中三年免费教育,按照每生每年1600元的标准足额落实。继续推行中职免学费政策,按照每生每年1600元的补助标准落实。鼓励更多的农村学生和贫困家庭学生选择职业教育。
落实基础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国家资助政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前一年幼儿、小学、初中在校学生分别按照每生每年750元、1000元、125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对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平均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对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享受每生每年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每生每月30元(一年按十个月计算)生活补贴基础上,再对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每人一次性发放3000元扶贫助学补助。
统筹实施贫困家庭大学新生资助政策。对当年入学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分别按照省内、省外高校新生每人500元、1000元的标准一次性补助路费和短期生活费;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大学生,按照每人每年8000元的标准申请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县教体局牵头整合县扶贫局农村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助学项目(本科每生资助5000元、专科和高职每生资助3000元)、县搬迁办扶贫搬迁安置户大学新生助学项目(一本、二本、三本、专科和高职院校),各类贫困大学生每生资助分别为5000、4000、3000、2000元,确保贫困家庭资助对象应助尽助、不重不漏。
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按照每生每天4元的标准、一年按200天计算进行补助,加强营养指导和食品安全管理,让每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以及全体中小学生在校都能吃得饱、吃得安全营养。
教育扶贫攻坚的这四年,人们极为关注的汉阴高考成绩,就浓墨重彩地书写,并不断地刷新了教育扶贫、振兴成就的一页又一页。
2015年,参加高考人数1659人,本科以上达线1213人,上线率达73.12%。
2016年,参加高考人数1656人,本科以上达线1219人,上线率达73.61%。
2017年,参加高考人数1516人,本科以上达线1280人,上线率达84.40%。
2018年,参加高考人数1749人,本科以上达线1415人,比去年净增长135人。
二:扶贫助学 一个不漏
春风就像调色板,它走过的地方就会成为绿色的地毯铺在广阔的原野之上,像走进了一个绿色的世界似的。
所以人世间 处处春风
改变着你我的生活
温暖干净心灵
2018年9月6日,家住汉阴县最边远的铁佛寺镇铜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宋曾杰姐弟俩,一开学就领到了县民政局临时紧急救助发放的5000元生活救助金。宋曾杰的姐姐就读于县城汉阴中学,他以优秀成绩升入铁佛寺镇初级中学,其残疾的聋子父亲,一一看在眼里,感激的泪水在心中,涌动夺目而出。
像宋曾杰这样的贫困生,能及时享受扶贫助学的相关政策,这仅仅是该县千方百计,不漏掉一位贫困学生的一个缩影。
当问及扶贫助学如何做到“一个不漏”时,汉阴县教育局扶贫助学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三步精准”工作法。
第一步,精准摸排。以县扶贫办贫困人口信息系统、县教育局学籍档案系统,比对县公安局户籍系统的3个系统数据,来初步确定贫困学生。
第二步,精准识别。县内,以各学校所在地,不管是本县户籍还是外来人口,全覆盖地进村入户“地毯式”核查;县外,对外出打工人员,用函来函往的“鸡毛信”找人。自2014年至今的每年1至3月,在职的2000多名教师,都会组织起来开展“家访”大行动,深入到全县10个乡镇(街道),在村组干部的指引下,每户送一份《教育扶贫明白卡》,一对一核对姓名、身份证,再按单位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村居委会党支部书记,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分别签字,并加盖公章的“三签字两盖章”要求,锁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建档立卡贫困学生。
第三步,精准资助。除做好“两免一补”等规定动作外,还主动打好“奖、贷、助、补、免”等组合拳。2015年以来,全县累计资助贫困学生5万多人次,资金达3000多万元。
精准资助中,最得意的是自选动作。贫困家庭的子女,教育是他们改变人生的重要途径。为强化对贫困群体人员的关爱,汉阴县下发《教育系统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活动通知》,要求1名教职工与1名或多名贫困学生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积极开展“理想扶志教育、学习帮扶扶智、生活帮扶扶困”三项帮扶机制,确保帮扶覆盖到每一名贫困学生及每一个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通过落实一户一卡,实施一生一策,做实一教一帮的“三个一”来助力教育脱贫。真正实现了教育扶贫“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
在汉阴,“一个都不能少”的基础教育,斩断了贫困代际传递之根, 而职业教育和各种专项培训则迅速帮助贫困家庭拔去了“穷根”。
“因为家里穷,书念的少,只有干闷体力活,想赚钱没技术而干着急。现在政府免费叫我到职教中心学习培训,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术,还认识了一些专家。经过请教专家,说种植羊肚菌适合我,培训结束我回去了就种上了。还真是成本低,见效快,收入高,今年我们家就脱贫致富了。”平梁镇义和村的脱贫退出户李昌盛,信心十足、满怀感恩地说。
让每个适龄劳动力掌握一项增收技术,为每个贫困户找到一条致富门路,汉阴县还联姻强大就业市场。自2016年以来新增特色农家乐147家,特色小吃67家,电子商务559家、村级电商服务站152个,淘宝网建汉阴县特色馆146个,乡村物流网点128个,新增养殖基地71个,12000多名农村劳力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提升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动力,让群众有了持续的“造血”本领,开辟了教育扶贫的新途径。
三:控辍保学 一个不少
风和雨总是结伴而来的。早春的的风,吹醒了万物,树梢绿了,大地绿了,连高耸的楼房的平台也绿了。
笑意盎然的季节
迎面而来,细细的雨
把尘封己久的大地洗刷干净
到处都是新希望,新气象
2016年3月,县委周永鑫书记在调研教育扶贫工作中,意味深长地说:“一个学生辍学,既可能毁了这个孩子的前程,还有可能产生这一家未来的贫困。杜绝辍学现象,斩断贫困链条,关键要落实好‘双线’‘七长’责任制等控辍保学的举措。”
所谓“双线”,即县政府与镇政府、镇政府与居(村)委会、居(村)委会与(居)村民为一条线;县教体局与学校、学校与班主任(教师)、班主任(教师)与学生家长为一条线。“七长”即县长、县教体育局长、镇长、村长(居委会主任)、校长、师长、家长。县长(含分管教育副县长)、镇长和村长(居委会主任)对辖区内的控辍保学工作负总责,县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是教体局系统内部控辍保学第一责任人。强化控辍保学“双线”“七长”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控辍保学”目标责任书,逐级分解控辍保学目标任务,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控辍保学 一个不少的工作格局。
与此同时,还加强动态监测。逐校建立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特殊群体入学及辍学情况档案,加强对学生流动情况的监测,建立学生学籍变动情况台账,详细掌控学生转出、转入、休学、复学等情况,实行控辍保学工作校、村、镇、县四级月报通报制。强化辍学劝返,各学校一经发现学生辍学,立即向镇政府和县教体局报告。各镇、各校积极作为,及时摸清辍学原因及辍学去向,实行 “一人一策”,建立责任包干工作制,逐个落实劝返责任人,采取电话沟通、入户走访、上门动员、送达限期入学通知书等措施,加强劝返工作。经过各级各长的不懈努力,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无一人义务教育阶段辍学。
2017年,全县排查出疑似辍学学生11名,包保人员立即进村到组,入户访家庭劝学,11名学生全部返校就读。
“劝返”只是权宜之计,“留人”才是长久之策。
针对辍学学生多为留守儿童这一现实,汉阴县对症下药,建立“四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政府投资对每一所乡村学校都增加建设了少年宫,政府各部门和学校每年优先为贫困学生家庭提供后勤岗位600多个,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
社会爱心群体在贫困村举行“心手相牵,爱暖童心”等主题活动,点亮留守儿童一个个“微心愿”。
教体局把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义务教育学生,安排给教育系统内党员干部进行帮扶,了解并帮助解决贫困学生及家庭的思想、经济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从源头杜绝辍学发生。
充分发挥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作用,开展“大家访”活动,并进行记录。通过谈心和单独辅导对贫困家庭学生、留守儿童、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残疾学生、学困生等积极开展心理激励和学业帮扶,帮助其树立学习信心,避免因丧失学习动力而辍学。
四:精准建设,办好每一所
生活充满美,只是我们没去留意发现;岁月藏真情,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关注。静静而过的光阴,划过静静的校园,静静的天空美轮美奂。
一个老教师,静静而过
左手拿一本书籍
右手指向湛蓝的天空
轻笑着,似乎是朝花夕拾
似乎眼前就是繁星
就是春水
教育扶贫,最大的事就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最根本的是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学生享有公平教育,最关键就是让学校建设成为振兴乡村的最美风景。
面对城乡二元结构,基础教育“乡村弱”、“城镇挤”的突出矛盾,汉阴县直面短板,大胆实践,用“四个全覆盖”措施改善办学条件。
学校建设,实施标准化全覆盖。2012年至2015年,改善办学条件累计投资7个多亿,相继完成迁建汉阴中学、扩建职教中心、新建小学4所、新建公办幼儿园5所、改扩建中小学57所、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6所等410多个项目,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条件全部达标。2016年至今,已经投资近7.6亿元,新建中小学幼儿园7所,增加学位近15000余个,基本满足城镇化建设和国家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对教育资源的需求。
教学设施,实施资源配备全覆盖。近五年来,教学仪器设备购置投入4800多万元;配换课桌凳1.87万套;投入400余万元;更新计算机教室61个、多媒体教学设备600余套,投入7000多万元;同时还投入1000多万元建立5个校园录播室、5个校园电视台、4个智慧校园示范点,与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建立STEAM示范校2所,装配学生电脑2700台,配备教师笔记本电脑1500台。
教育结构,实施整体优化全覆盖。优化整合中小学、农村教学点63所,在全市率先成立两个教育集团化办学,高起点定位发展高中教育,多措施促进职高同步协调发展,初中毕业直接升入高中就读,实现了高中入学率100%的目标。在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现状上,推行“公立幼儿园、公建民营、民办园、普惠民办幼儿园”四模办园、三方投资的措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7.26%。
师资配备,实施优化流动全覆盖。为破解农村师资留不住、用不长和城区师资下不去、不愿下的瓶颈,建立农村与城镇师资双向流动机制。首先优化教师管理改革。2014年县委县政府将人事、财政局统管的教体系统人、财、物归口教育部门管理,为教育扶贫在优化城乡师资力量上,提供了均衡发展的强劲工作活力。其次创新教师补充和均衡流动机制。自2014年以来新补充教师798人,按照“遵循编制、岗位空缺、学科配套、网上公示”的原则,由“深山向浅山、浅山向川道、川道向城区、城区反赴农村”的有序流动。乡村教育扶贫五年来,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694余人次,出现了200多名优秀教师自愿长期在农村任教的好势头。三是传帮带,合力提高资配置水平。建立强校带弱校,名师帮普师,能手带新手的抱团共进办法,引领帮扶乡村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五年来30余名省市教学能手到山区学校任教传帮带,培养出230余名县级教学能手。同时出台“待遇向基层倾斜,高待遇向艰苦边远学校倾斜”的政策,按照100至1500元等次按月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执行乡镇干部工作津贴,正常工资以外的月增资可高达2200余元。
帮扶好“每一个”贫困生,建设好“每一所”贫困山区学校,创建成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认定的“教育强县”,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汉阴人正在努力兑现这一庄严承诺。
教育扶贫,阳光雨露
教育是一块广袤、深厚、神奇的土地
无论多么稚嫩的幼苗移植到这里
都会长成一片秀丽的风景
教育是一项恒久、浩大、科学的工程
永远没有竣工的日子
施工的过程只有更好
却无法达到最好
教育扶贫是一场
没有硝烟、抢林、弹雨的战争
跨越新时代的战鼓已经响彻云霄
振兴民族的希望
系于坚韧不拔的奋进
无悔的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