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杭锦后旗历史沿革、城址变迁、城区扩展情况 > 家乡的故事

家乡的故事

2017-12-21

    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这里就有“河套人”繁衍生息。

  “杭锦”系由突厥语“康里”(正音“杭里”)演化而来,它原是突厥内部一个势力集团的名称,后为部落名。成吉思汗西证时,其部落中的部分人员归附蒙古,后渐被同化,形成杭锦部落。

  清顺治六年(1649年),清政府设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和鄂尔多斯右翼后旗。现今的杭锦后旗地区,蛮会镇和团结镇为鄂尔多斯左翼后旗的辖地。陕坝镇、二道桥镇、头道桥镇、三道桥镇、双庙镇、沙海镇为鄂尔多斯右翼后旗的辖地。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政府将鄂尔多斯左翼后旗更名为达拉特旗,将鄂尔多斯右翼后旗更名为杭锦旗(因其辖地原为突厥族“杭锦”部落所有,故名)。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傅作义在河套地区实行新县制后,划出五原县和临河县的部分地区,新建狼山县、米仓县。从1942年6月14日至1953年9月27日期间,现今杭锦后旗的蛮会镇和团结镇为狼山县四区辖地,陕坝镇(包括原红旗乡)为临河县三区辖地,其余地区为米仓县辖地。这一时期,绥远省政府在河套地区实行“蒙汉分治,旗县并存”的政策。比如在米仓县地区的居民,蒙族隶属杭锦旗领导,汉族隶属米仓县领导。即使在一个自然村里杂居的群众,也各有权属,各归自己的旗政府或县政府领导。

  1953年9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废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蒙汉分治,旗县并存”政策,将米仓县划归杭锦旗。但这一决策尚未实施,就因黄河阻隔,两岸交往不便,给管理带来诸多困难,故随即决定以黄河为界,将杭锦后旗一分为二,黄河以南地区仍称杭锦旗,黄河以北地区命名为杭锦后旗。1958年8日,将原狼山县四区即蛮会镇、团结镇划归为杭锦后旗,后又将临河三区即陕坝镇(包括原五星、光荣、红旗、跃进)划归杭锦后旗。至此,杭锦后旗的行政区域基本固定下来。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杭锦后旗这块宝地不仅聚居着蒙、汉、回、满等十二个民族的劳动人民,而且凝聚了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中原三大文化精华,形成了农耕为本、独具特色的经济形态和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特色。

  闻名遐迩的古镇陕坝,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很早就是河套人和北方少数民族贡马互市、商贾往来的集散地。陕坝镇的第一户居民是一位名叫“善巴”(“善巴”为藏语“强巴”、“香巴”或“松巴”音译的串音。据国家民委解释:“强巴”、“香巴”、“松巴”在藏语中用于佛名、人名或地名,无其他含义)的蒙古族老人。“善巴”信奉喇嘛教。由于蒙、藏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相互影响,这位蒙古族老人从小就起了个藏语名字。1874年左右,善巴定居于陕坝镇的西沙壕。他蒙汉皆通,见多识广,为人忠厚,办事公道,且又乐于助人,附近村民多有亲近往聚者。善巴不仅本村闻名,亦传闻于四方,有去该村者,往往呼之曰:“去善巴(即去善巴居住的地方)”。久而久之,以人名而为地名。又由于蒙汉语和不同方言交谈中的串音和音变,“善巴”逐步演变为“陕坝”。

  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陕坝曾是国民党绥远省临时省会和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所在地,爱国将领傅作义将军在此率部屯垦戍边,抗击日寇,致力水利事业,并创办了驰名国内的奋斗学校。

 公主泉的传说

 

公主泉位于河套酒业集团院内,最早掘井于1952年。2002年,杭锦后旗人民政府为此泉立碑。

公主泉铭文:公主泉传世久矣,故老皆云:昭君与单于途径此地,掘井皆为苦水,昭君祈祷上苍,得此甘泉。或曰:斯泉与黄河水脉相同,曾有金马驹跃入泉中,由此出名。此泉得金马驹之天宝仙缘,沐胡汉和亲之祥云瑞气,清泉流淌,千年不绝,添风水、聚宝气、育生灵、酿美酒,贡献大矣。今河套酒业取清泉之水,承先人之法,顺桑梓之情,得民心之佐,以显企业之头角,公司之翘楚。寒暑五十载,始有欢伯之醇厚,醪礼之绵甜。异曰必将饮誉神州,驰名中外,今为其立碑勒铭,昭示后人,以志思源之心,奋发之志。则斯泉之甘甜灵气必将永驻。此泉南北长6米,东西长12米,建筑面积72平方米。

 北方第一窖

   

北方第一窖(窖池)位于河套酒业集团院内,最早的原酒基地于1952年中国北方第一窖”一期工程于2005年开始建设,2006年9月23日建成投产。之后由2009、2010、2012年陆续扩建完成,是河套王原酒生产基地。整个车间占地达到13万平方米,拥有窖池9589个,生产规模、占地、窖池数及原酒产销量已经成为北方第一,所以被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北方第一窖”的荣誉称号。

米仓县政府旧址

 

绥远省米仓县是民国时期河套地区七个县级行政区之一,在河套近代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米仓县政府旧址位于杭锦后旗三道桥镇杨家河畔,其建筑布局为正方形四合院,包括正房、东西厢房、大门及倒座四部分,总占地面积2100多平米,建筑面积708平米。

1942年,国民政府绥远省主席傅作义在河套实行新县制,划分五原、临河、安北三县境域,新设米仓、狼山、晏江三县和县级陕坝市,史称河套六县一市。米仓县是将原临河县和原陕坝区的19个乡镇合并后建立的,县政府设在三道桥。米仓县因走西口移民中的杰出人物杨米仓领头开挖杨家河而得名。杨家河是河套西北地区最大的水利工程,又成为黄河支流的水运航道,三道桥因河而建、因水而兴,其时商贾云集、酒肆林立、人口稠密、物流通达,为边陲重镇。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4月成立了米仓县人民政府。1953年9月28日撤销米仓县,成立杭锦后旗。1958年4月,旗政府所在地由三道桥移至陕坝。

2014年,米仓县政府旧址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杭锦后旗旗委、政府决定对米仓县政府旧址进行抢险加固,该工程包括文物本体抢险加固、陈列布展和周边环境治理三部修复后的米仓县政府旧址博物馆已于2017年8月6日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



奋斗中学

奋斗中学由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傅作义将军创建于1942年。抗战胜利后,学校随军东迁,至归绥、张家口、北平,1948年底复迁回陕坝。1952年陕坝奋中与私立普爱中学、陕坝师范中学班合并成“陕坝中学”。1958年陕坝中学改名为“杭锦后旗中学”,同年10月被确定为自治区重点中学。1961年更名为“杭锦后旗第一中学”,成为区、盟、旗三级重点中学。1989年恢复“奋斗中学”校名。有着76年辉煌历史和光荣传统,敦品励学,办学水平堪称一流,现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示范性高中。

太阳庙农场场部

  

太阳庙农场场部位于杭锦后旗太阳庙农场。1965年5月,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四团成立于此地。1976年,归属地方,成为巴彦淖尔盟农垦管理局太阳庙农场,四团归属杭锦后旗。整个院落三进门的布局,三栋房屋(其中办公室两栋,礼堂一栋)建筑结构为砖木结构。它的完好保存有力的见证了兵团人屯垦戍边、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建设的奉献精神,具有非常高的历史纪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