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职成动态 > 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打造生态综合治理创新样板

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打造生态综合治理创新样板

2020-05-13

  

  沙漠旅游大碱湖水天一色乌拉山层林尽染

  面粉加工

  肉苁蓉生产

  沙漠水稻种植

  “借光治沙”

  蒙汉新村

  绿染纳林湖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与合理开发,将“绿水青山”作为可持续发展、成就“金山银山”的最大本钱,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不断丰富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科学实践,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由宏伟蓝图化为生动的壮美画卷,已经成为巴彦淖尔170万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自然净土”变“产业金土” 全面打造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

  巴彦淖尔充分发挥河套平原土净田洁的生态资源优势,全面推进高端农畜产品加工服务输出基地建设,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60亿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麦、葵花、蜜瓜、番茄、枸杞、肉羊、有机奶等名优产品,成为国家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全国唯一一个肉羊可以四季出栏的地级市,肉羊数量、羊肉产量及全年分割上市量均居全国第一;向日葵年种植面积400多万亩,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向全国提供了60%的炒货高端产品,是全国最大的食用向日葵生产基地,也是商务部认定的国家级籽仁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年产有机牛奶3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并且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有机牛奶生产基地。全市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定企业82家,产品180个;绿色食品认证企业44家,产品174个;有机食品认证企业10家,有机产品48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7个,自治区著名商标68个,知名商标131个,1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获得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9月,“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国、世界范围内强势登场,荣登2018年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第二名;发展至今,品牌授权的53款产品市场溢价达25%以上,带动河套农畜产品整体溢价10%以上。

  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加工企业293家,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通过订单契约型、服务协作型、股份合作型等9种农企利益联结方式,全市农企利益联结覆盖率已经达到80%以上,辐射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20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全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5593家,入社成员6.1万多人,基本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社会化服务、流通、林业以及渔业等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成为助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连续10年居内蒙古首位,被誉为塞上粮仓、天下厨房,草原上的菜篮子、黄河边的农艺园,巴彦淖尔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指导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实践创新样板。

  “沙漠灾害”变“沙里淘金” 全力构建生态治沙与产业扶贫联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乌兰布和沙漠治理,是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一环。

  多年来,巴彦淖尔始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态治理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方向,坚持钱学森先生“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沙产业理论,努力推进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和绿色发展,被评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

  ——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沙区治理与开发。我市先后引进了王爷地、游牧一族、帝泰、诺民等30余家企业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治沙”“致富”兼顾,大力发展经济林产业,有效激活林业生产力;目前,沙区梭梭种植面积达到30多万亩,接种肉苁蓉、苹果、梨、枣树等林下经济和经济林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2万亩,种植酿酒葡萄、山药、黑枸杞、文冠果等0.5万亩。我市把林业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工程紧密结合,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形成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多赢局面。

  ——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发展蒙中药材产业。我市抓住沙区适宜种植中草药材的独特优势,建立以肉苁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逐年增加甘草、连翘、牛蒡等中草药材种植面积。以王爷地、游牧一族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开发肉苁蓉、甘草、锁阳、枸杞、黄芪等21种内蒙古道地中药饮片,先后获得12项国家专利技术,通过了国家药品安全管理、GMP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被指定为同仁堂药材基地。

  ——加大政企合作力度,发展饲草种植和特色养殖业。依托乌兰布和沙区沙、水、光等资源优势,组建成立沙业兴农业综合有限责任公司,统一收储整合乌兰布和沙区土地,整体规划布局,推动沙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目前,已投入各类资金20多亿元,建成了以圣牧高科、草原宏宝等为代表的30多个规模化肉羊养殖小区,现代有机牧场38座,奶牛存栏9.6万头,其中有机奶牛5万头,年产鲜奶51万吨,年加工产值46亿元。种植42万亩无污染饲草料基地,有效改善了沙区生态环境,形成了合理有序经营沙漠的新模式。

  ——开发利用新能源,实现光伏产业与脱贫攻坚互融共赢。依托乌兰布和沙区丰富的光照资源,从2015年开始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绿色清洁能源,开启了“借光治沙”新模式。把光伏产业与贫困户、企业紧密联结,多种途径助力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先后引进国电、国华、昌盛日电等企业入驻乌兰布和沙漠,打造万亩光伏产业园区,在沙地上种植沙生植物,建设农业大棚,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双赢。已建成光伏发电项目12000亩,完成投资22亿元,装机容量达220兆瓦,年发电量3.6亿度,光伏园区已经成为自治区重点打造的国家级光伏治沙产业园。

  ——坚持种养结合,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依托丰富的水资源,积极发展芦苇、蒲草种植加工及水禽、鱼蟹虾养殖繁育等适水产业。磴口县已成功创建为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7.5万亩,年产水产品总量3192吨,实现产值5829万元,养殖户户均收入由2010年的1.2万元提高到2017年的2.3万元。成功种植沙漠水稻1000亩,并配套发展稻田鱼、稻田鸭、稻田鹅及小龙虾、螃蟹、泥鳅养殖,在沙漠水稻中引入流水循环养殖技术,初步形成了种养结合的有机农业示范系统。乌兰布和沙区湖泊湿地众多,其中百亩以上湖泊145个,水域面积20万亩。形成“沙漠治理+光伏+设施农业”3500亩、“沙漠治理+光伏+水稻+稻田养鱼”1500亩、“沙漠治理+光伏+沙生植物”7000亩的规模。

  另外,巴彦淖尔以世界性眼光在沙漠地区的大手笔投资,正在转变为可观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投资22亿元建设伊利集团20万亩草业基地和4万头有机奶牛养殖园区、投资13亿元建设蒙牛4.2万头有机奶牛养殖园区、投资15亿元建设中以防沙治沙生态产业园……如今,巴彦淖尔正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机械化作业、订单化组织、品牌化销售,着力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示范样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种养加结合的高质量防沙治沙道路。

  “自然风景”变“综合景区” 扎实推进农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

  按照“旅游强县”的目标定位,磴口县不断加大沿沙一线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力度,将光伏园区、圣牧有机牧场、葡萄酒庄、中草药基地、仁创水稻等现代农牧业产业化成果打造成为新的旅游景点,并以乌兰布和沙漠、纳林湖、金马湖、万泉湖等沙、水资源为依托,引入沙漠越野、沙漠垂钓、湿地漂流、低空飞行等特色体验项目。

  同时,当地积极发掘利用自然景观、森林环境、民俗风情、休闲养生等优势资源,开发建设度假、游憩、疗养、保健、养老、娱乐、体验等旅游休闲养生产品,打造进梭梭林氧吧、品天然美食、赏自然美景的旅游养生品牌,打造一流的沙漠体验、森林养生基地,带动周边农户或引进农牧民,开展农家乐,住农家屋、品农家菜,结合基地生产开展参与式农事体验活动;利用基地的中药材、养生饮食,开发休闲养生产品、土特产品销售服务,实现市民进基地、农户脱贫增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