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县同家庄镇成技校“乡贤大讲堂”案例
同家庄镇古称兴隆,从远古起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民风淳朴,文化积淀深厚,为合阳文明之乡、文化大镇。镇成技校充分发挥本镇优势,在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中,设立“乡贤大讲堂”,通过讲座报告、座谈讨论、现场指导等形式,对广大群众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力求在村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增强文化观念素养,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担当、有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
一、立足乡土乡情,设立乡贤讲堂
(一)凝聚乡村新乡贤,助力美丽新农村。农村优秀基层干部、优秀企业家、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正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引领者。开展弘扬乡贤文化活动,在社会上形成尊重乡贤、重视乡贤的浓厚氛围,能够进一步激发乡贤文化的战斗力,凝聚乡贤主体的优秀资源,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二)人人奉献新力量,形成奋进新风尚。乡贤文化成长于乡间,对身边人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更强,弘扬乡贤文化,有助于引领基层社会精神文化建设。
(三)追赶超越新精神,树立道德新标杆。乡贤文化蕴含积极的奉献精神、创业精神、感恩精神,对于农村道德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农村社会精神文化领域的学习新标杆。
二、活动丰富多彩,学习氛围浓厚
(一)开展了“最美同家庄人、身边好人榜”评选活动。为了有力促进道德模范培育工作,在全镇大力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开展了全镇范围内的“最美同家庄人、身边好人榜”评选活动,挖掘出一批尊老爱老、助人为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各方面的好人,最终评选出5名模范代表。
(二)开展了道德讲堂活动。利用道德讲堂平台,把乡贤文化请进讲堂,通过开展“最美同家庄人”系列活动,把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的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现代“新乡贤”请上讲堂,让机关、乡直单位、各村党员干部及群众在互动参与中感悟、认知、接受,从而自觉提升道德素养。一年来,我镇共邀请了5名党员干部和5名“最美同家庄人”举办了10次道德宣讲活动,使全体党员干部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心灵的震撼,营造了学榜样的良好氛围。
(三)开展乡贤文化进礼堂活动。乡贤文化进成技校,就是把农民文化乐园和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室作为宣讲乡贤文化的主阵地,把乡贤文化和乡贤精神转化为口耳相传的话语引导,引领文明新风。成立“乡贤宣讲团”,我们先后聘请了原县人大副主任、县关工委主任韩耀军做了《弘扬传统美德,建设文明家乡》的报告;聘请了旧堡村老干部李乃仓先生开办《传统文化与乡规民约》的讲座;聘请老教师王军杨先生做了《移风移俗,简办红白喜事》的报告;聘请原县法院副院长成贵州作《学法懂法,做遵规守法的好公民》的法制知识讲座;聘请本镇籍省书法协会会员王德荣、同春生、成永民等进行书法知识辅导并现场为群众写家训及名言警句。截止目前共宣讲10多场,现场观众达1000多人。许多乡村贤达还把乡村新人新事新风尚,用民俗文化等形式,自编自导自演,吸引了四乡八里的群众,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入耳入心入脑。在农民文化乐园和村综合文化室,组织设计文化墙,建立“乡贤功德榜”,营造浓厚的崇德尚贤氛围。
三、条件保障到位,责任落实到人
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以中心小学校长行宏为组长、成技校长朱石创及支部书记杨博为成员的培训领导小组,实行项目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确保工作有序进行。
资金保障:提供场地设备,配备学习投影仪,电脑,最大化的保证培训资金。
四、乡贤队伍壮大,助推社会发展
“乡贤大课堂”的开办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大餐,让他们将自身的劳动致富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的联系起来,对提升广大群众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对简办婚丧大事,促进公序良俗的形式产生了积极重大的影响,现在村里读书看报的人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讲文明礼貌已形成风气,打家斗殴基本绝迹,婚丧大事相互攀比的奢靡之风得到遏制,过去只在城市才有的练书法、写文章等现象如雨后春笋,比比皆是。通过典型示范,以古贤感化今贤,以前贤影响后贤,以老贤培育新贤,促进乡贤人物不断涌现,乡贤队伍不断壮大,有利带动了乡风文明转变,助推了我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且行且思且议,拓宽办学思路
镇成技校的“乡贤大讲堂”虽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年青人对乡贤文化认识不足,部分传统风俗和乡俗文化与时代不适应,年轻人很难接受。
二是推广方式未能与时俱进,传播途径太少。
三是宣讲团缺少新生力量。乡村精英流失,乡贤文化传承与发展主体越来越少、群体越来越弱。
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业人口向大城市转移,进城务工。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原有的资源承载能力出现负担,从而引起城市内部交通、住房、医疗、教育、就业资源分配等方面的紧张,各行各业竞争加剧。进城务工人员受户籍和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影响,在行业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生存发展压力很大。即便在城市竞争中为争夺生产生活资源被挤压的气喘吁吁,他们也不愿返回乡村,因为返乡便意味着无能。期望通过乡贤文化的号召,吸引城市青壮年劳动力回流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期望更多的回村乐衷于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的贤达,依据本土文化底蕴,通过各种措施可以在乡村建图书馆,带动农业公民学习各种改进农业生产知识;在乡村建文化馆,定期播放村中各种好人好事,引导农村乡民崇德向善;在乡村建设文化广场,开展各种文艺汇演,满足乡民闲暇的的精神需求等等,从而真正地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