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化州 > 家乡的故事——孔庙的由来

家乡的故事——孔庙的由来

2018-11-06

孔庙的由来

 

    在化州市宝山之南。又叫文庙。宋嘉定二年(1209)守范良辅迁旧学府于州治南厥,为孔庙建筑奠定了基础,后历经元、明、清数代多次移建与重修,至清嘉庆五年(1800),孔庙建筑格局始告形成,其中包括名宦祠、乡贤祠、尊经阁和明伦堂、学政署、石龙书院等,组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古建筑群。

  孔庙建筑群规模宏伟,占地广阔,约1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成一条中轴线,左右建筑对称配列。庙前有开阔的广场,矗立着柏木牌坊一座,坊上正中嵌“天下文枢”巨匾一方,行人至此,会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牌坊旁有砖砌

“大成井”一口,井口周长6米,深5米,相传古时文人应试,如饮了井中圣水.就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过牌坊搭级而上为面宽3间的先师门。进入先师门,迎面是崇基石栏的大成门,门左侧为名宦祠,右侧为乡贤祠。大成门内为中心庙院,院内青砖铺地,古柏参天,中间一条笔直甬道直通大成殿。通道两侧为东西二庑,各有走廊分通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座落在用花岗石砌筑的月台后。月台前砌石阶5级,直通大殿正门,大成殿面宽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正脊饰双龙戏珠琉璃陶塑,四角飞檐脊饰有形态各异的琉璃陶塑瑞兽,殿-拱、雀替、梁枋均饰彩绘,显得庄严典雅,雄伟壮观。大成殿后为一座2层楼阁式建筑的尊经阁,内藏《十三经》、《廿一史》、《史鉴纲目》、《通典》等古文献。此外,在孔庙两侧,还建有明伦堂(又叫明德堂)、学政署和石龙书院等古建筑。

  孔庙历尽沧桑,残缺严重,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1992年被茂名市人大立案列为重点抢救保护单位之一,经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对庙严格按原貌进行全面维修,2002年竣工,同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晚年与颜氏女徵在结婚而生孔子。

  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3岁丧父,受教于贤母徵在。15岁立志于学。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4岁时鲁大夫孟僖子之嗣孟懿子及南宫敬叔来学礼,从此,孔子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鲁国内乱,孔子不满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离鲁至齐。齐景公想任用孔子,但遭晏婴等人的阻挠。不久孔子返回鲁国,开始整理诗、书、礼、乐,并扩大教育事业,弟子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10),孔子被任为中都宰,颇有政绩,“一年,四方皆则之”。于是,由中都宰迁为司空,后又迁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临事兵礼并用,鲁国取得了胜利,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后摄行相事,“堕三都”、抑三桓。孔子计划失败后,乃借口“燔肉不至”,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时孔子55岁。自此,孔子开始了14年的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其间虽“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

  孔子回到鲁国,时年已68岁,鲁哀公和季康子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孔子晚年集中精力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孔子病逝。

  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汇集在《论语》中。《左传》和《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关孔子言行的记载,也较可靠。

  在孔子哲学中,最高范畴是天,天是人事的最高决定者。《论语》中有不少有关的记载。《子罕》记载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据《述而》记载,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时,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不仅认为他的生死由天决定,而且还认为,他的“德”,他担负的复兴文化的使命,也是天赋予的。孔子承认天是主宰,认为有天命存在,认为天命决定着人的生死,也决定着社会的兴衰治乱。孔子在相信天命的同时,对周时盛行的通过卜筮探求上天意向的作法持否定态度,并且认为天命就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中,人们应该顺应天命而积极努力,不应该消极服从天命,放弃自己的努力。因而他特别强调“为仁由己”。这些思想与传统的天命观是矛盾的。它构成了西周天命观向战国唯物主义自然观转变的过渡环节。

  孔子没有明确否定鬼神,但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对于人死后是否为鬼,他采取回避态度。他的这些思想对后世无神论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孔子一生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仁”这个概念在春秋时期已广泛使用,孔子却赋予“仁”以新的涵义,使其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据《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他又对子贡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仁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所以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仁”表现于现实生活之各种关系的具体准则,就是“礼”。孔子把礼视为维护旧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认为它是区别华、夷的标志。对于周礼的完美,他赞叹不止。但孔子重视周礼着眼于大节,细小之处也有所损益。他认为维护周礼,须从“正名”入手,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政治上孔子提出实行德政。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对民宽刑罚而重教化。他反对统治者无节制地剥削人民,认为过分的剥削会造成“不均”;不均是“有国有家者”的大患。他反对“不教而杀”的纯任刑罚的苛政,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了实行德政,孔子还提出“举贤才”的政治主张,这就突破了奴隶制度的“礼不下庶人”和用人上的“亲亲”原则,在当时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孔子很重视道德修养,他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认为必要时可以牺牲一切,直至自己的生命。中庸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为此他主张对性格过于进取的人加以遏制,对性格谦退的人加以促进。他提出“自讼”等修养方法,主张在博学多闻的基础上进行反省,学与思结合,言与行一致。他总结自己的修养过程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不管一个人的出身如何,只要交上束修,都可以做他的学生。他的弟子中有不少人出身于“0”、“鄙家”。孔子教育目的是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他说:“学也,禄在其中矣。”认为学生学习是为了“干禄”。他把“文行忠信”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把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排斥在教学之外。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他主张治学先要立人。他重视温习的作用,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在教学中注重启发、诱导、有的放矢,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注意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在言教的同时也注重身教,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是春秋时代渊博的学问家。我国古代文献的整理,亦开始于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删《诗》,定《书》,“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他又据鲁史而撰《春秋》。儒家《六经》都在不同程度上经过了孔子的加工整理。对于孔子的历史评价,历代出于不同之需要,褒贬各异,但对孔子的历史影响之大,却是一致赞同的。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的名声大著,被尊为“至圣先师”,自此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至尊地位被正式确立起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虽有一些人对孔子持批评态度,但其地位并未因此而动摇。


化州孔庙下马碑的传说

 

明代万历年间,化州出了个举人名叫陈鉴,因文才出众被誉为“岭南才子”,又因智斗贪官出名,后人称其为阿凡提式的机智人物。《陈鉴三戏祝知州》的故事,已被戏剧家编成戏剧,上了电视,广为传扬。关于化州孔庙“下马碑”,也流传着一个陈鉴智斗祝知州的故事。

    祝知州,任职化州,刮地皮三尺,老百姓怨声载道,陈鉴学士戏之再三,定要拉他“下马”。这一天,风和日丽,宝山积翠,鉴水飞帆,陈鉴得知祝知州要偕夫人去化州孔庙“朝圣”,便心生一计,治此公一个对孔子不敬之罪。他与几个知已文友如此这般的作了一番布置……

    上午十时许,祝知州的人马来了。他与夫人双双坐在特大官轿上。前面是衙差,他们举着“避”、“肃静”的执示牌或拿着水火棍,威风凛凛,鸣锣开道。这支打着“朝圣”旗号的队伍,浩浩荡荡向孔庙区进发,经过大街,引来众多的市民围观,祝知州好不得意。他们很快来到了孔庙区,步入了孔庙门前的马路,直达孔庙棂星门。这时,一个身材魁梧,身穿素服,头戴方巾,目光炯炯的汉子突然站出来,挡住进路,并大声喝道:“请你们退回去!”衙差道:“你吃了豹子胆啦?今天是知州在大人来孔庙‘朝圣’,你敢在此阻拦?”“请你们马上退回去!”此汉子再次厉声说。

    有人飞报轿里的祝知州。此公捋了捋下巴的老鼠须,探出头来问:“哪个刁民如此胆大妄为?”“正是小民陈鉴!”回话的就是刚才那个汉子。他真是陈鉴学士,在眨眼间来到祝州的轿前。祝知州一见陈鉴,如老鼠见猫,真是冤家路窄。他被陈鉴戏弄了三次,连自己下巴的老鼠须都被拔光了,丑态百出,如今这鬼才又来滋事寻衅,实在可怒,他咳了咳嗓门,壮着声威道:“大胆刁民陈鉴,今天本官是来孔庙‘朝圣’,你横蛮阻拦,该当何罪?”陈鉴道:“像你这种贪得无厌,让天高三尺的赃官,也有面目祭孔朝圣?”“你血口喷人!本官讲仁义礼智信,可谓儒学的忠实信徒!对孔子尊敬有加!”祝知州又捋了捋下巴的老鼠须说。

    陈鉴哈哈大笑,接着说道:“知州大人,你对孔子尊敬有加?请你下轿,跟我来看看一块石碑便知。”这时陈鉴几个知己文友也来助阵,要知州下轿去看什么石碑。祝知州无奈只好走出轿门,夫人也下了轿,他们跟着陈鉴等人来到了“下马碑”前。陈鉴道:“知州大人,请你读读这块碑文。”“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祝知州读完碑文,惊得汗不敢出。他说:“我们刚才来时怎么没见这块石碑?”陈鉴道:“你是一钱障目,不见泰山,你没看见石碑,并不等于此碑不存在,它在这里已立了四百余年了。”

    祝夫人瞅了瞅石碑,突然娇声娇气地说:“这里写的是官员人等到此下马。我们是坐轿来的,不是骑马来的,与我们无关。”“你懂什么?骑马坐轿还不是一个样?”祝知州喝住了夫人。“算你还识趣。”陈鉴道:“祝大人,你刚才经过‘下马碑’不下马,是尊敬孔子还是践踏孔子?”“这,这……不过,我刚才确确实实没看见这块石碑呀!”祝知州满脸狐疑望着陈鉴。

    陈鉴暗自高兴。原来他和知己文友预先用一块大木板将石碑遮掩住了,待祝知州的人马走过后,才将木板抬开,露出庐山真面目。他盯着祝知州说:“大人‘下马碑’明明白白,你假装不见,该当何罪?”这时,祝知州强作镇静,抬头朝着雄伟壮丽的孔庙望了望,然后当众大声吟道:“黑云暗孔庙鬼才装鬼。”陈鉴明白这是祝知州出联难他,如果对不上,便等于自己被判决“装鬼辱孔圣”。他两眼观天,神思潮涌,厉声对道:“白日光碑石马贼落马!”祝知州额汗淋漓。围观的人七嘴八舌,或吟或笑。孔庙门前一片沸沸扬扬的景象。

    “祝知州,我陈鉴要将你亵渎圣人孔子的罪行告到知府、省府,不将你这贪官拉下马,我不姓陈。”“将这贪官告倒,告倒!”众人助威。祝知州扑的一声跪在“下马碑”前……

   如今传说虽则成为历史,却独为化州孔庙的这块“下马碑”增添了一分历史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