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的探讨与研究
2015-09-02
嘉定区华亭镇成人中等文化校术学校
嘉定区华亭镇是一个区域经济以农业为主的乡镇。2001年7月20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原嘉定区华亭镇和唐行镇合并为现在的华亭镇。现辖10个村民委员会(分设217个村民小组)和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面积39.5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44万。华亭土地肥沃,良田广阔,河道纵横,水网密布,素有“嘉定粮仓”之誉。境内气候宜人,自然条件优越,盛产大米、瓜果、蔬菜等,现已基本形成以基础农业为主导,大力发展生态型、科技型现代农业为目标的产业定位;培育了下西洋有机蔬果园、亭苑粮食合作社等一批骨干农业生产企业。随着华亭地区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升级,大量的农民需要重新进行培训,重新上岗。但是,在走访中发现,当前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因此,随着华亭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当务之急便是要创新培训理念、培育“新型农民”,使农村劳动者尽快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 那么,何为“新型农民”?从相关文献对于“新型农民”内涵的界定来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就是新型农民。“有文化”指要求农民具备足够的知识积累,良好的文化基础,较高的科技素质,具有现代观念和思想意识;“懂技术”指要求农民至少要熟练掌握1~2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包括先进农业生产、储运保鲜、加工、农业机械、农村能源环保等方面的现代技术知识与生产技能,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会经营”指要求农民应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能够合理组织配置家庭的人、财、时间以及土地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与产业开发能力以及敏锐的市场开拓意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一、现代农业呼唤“新型农民” 我们知道,要想勤劳致富,必须要靠科学文化知识,只有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同时也推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据2013年我们对华亭地区200多位农民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受访农民表达了需要新型农业方面培训的强烈愿望,希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事实上,提高农民素质不仅是农民自身的需求,更是建设新农村社会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是唯一能动和创新的因素。要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不断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把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通过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潜力,才能形成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才能将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二、培育新型农民面临诸多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培训任务艰巨 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华亭地区地处上海市最北部偏远地区,居民整体文化水平落后于上海其他地区。根据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500多人中,12%左右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15%左右有高中文化水平、38%左右只有初中文化水平,10%左右有小学文化水平,还有5%的人连小学都没毕业,只认识一些简单的文字。文化程度的偏低制约了其在技能上的进步,使其在经营管理上接受科学理念较为缓慢,在思想上安于现状,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这部分群体无论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还是外出务工都很难与先进的生产工具相结合,更不必说通过采用新技术来创造更多的产值。因此,培养“新型农民”,首先必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因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需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上进行。然而农村劳动力数量多、整体素质较低的状况决定了培训新型农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依照现有培训模式,短期之内还不可能实现对全体农民进行普及式的培训,培训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农民培训进程的突出问题。 (二)盲目培训,农民得不到实际有效的知识、技能 在华亭地区,许多农民切实需要参加一些培训,对自己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提供帮助。而这部分农民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能参加到这种培训中来,而来参加培训的农民对知识的渴求度并不高。农民培训的供求错位的问题在总体上仍然比较严重。从培训方式来看,培训模式较为单一,缺乏综合性。 按照未参加培训农民对于现有培训所持的不同态度,可以将其大体上划分为两类:一类为“中间派”,他们对培训不热衷,但也不反对,可能由于交不起培训费、担心培训后仍旧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等原因,多以“没有时间”等为由予以推脱。另一类为“保守派”,他们对培训毫无兴趣,或根本不相信培训的效果。可见,即使政府有能力对全体农民开展培训,但也只是单方的供给,农民收益甚小。培训供求无法对接的根源,在于现有的培训并未对潜在对象进行细分,对应设定不同的培训模式。 三、寻找有效的培训模式 (一)了解农民实际的培训需求 其实要真正解决在农民培训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先要去了解农民的真实想法,可以深入农村,或者发放问卷调查,通过各种渠道去贴近农民,了解农民真实的培训需求。华亭地区的农民在农业转型时期对培训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例如,华亭地区从事葡萄产业的种植户有许多,种植面积小到不足一亩,大到几十亩、上百亩。从事葡萄种植的人至少有100人以上,大量的葡萄种植人员需要技术上的培训。而我们每年举办的葡萄种植班几乎都是初级班,参加培训的人大部分从事的都是与葡萄种植无关的人员,培训与需求完全脱节。还有,华亭地区最近几年大量种植哈密瓜,而我们的培训还集中在密梨栽培技术、蔬菜园艺工培训等一些培训,真正需要培训的大量哈密瓜种植户找不到培训的地方。所以我们应该要密切注意种植户的发展方向,及时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避免培训的盲目性。 (二)细分培训对象,创新培训思维 一是满足“主动派”。对于那些愿意掌握涉农时政、主动学习农业技术的农民,可以采取滚动式教学。二是争取“中间派”。由于担心培训质量和效果等原因,部分农民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多以“没有时间”为由不愿意参加培训。对于这一部分群体,我们应引导其逐渐改变学习心态,树立自发学习的观念。三是推动“保守派”。针对相当一部分不愿意学习的农民,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可以以华亭地区科技致富的典型案例进行大力宣传,激发大家自发地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制订菜单式培训模式,使培训与需求挂钩 通过了解农民培训需求,成校与镇相关职能部门每年初就制定年度培训项目菜单,主要有葡萄培训班二期(初级、中级)、鳄龟养殖培训班二期(初级、中级)以及蔬菜园艺工等适合华亭地区农民需要的培训班。专职、兼职教师和办学干部把菜单发放到农民手中,让他们了解学校的培训信息,由他们自主选择,同时对农民反馈的信息加以归纳和整理。从葡萄培训班来看,以前有的农民只是学学而已,不能学以致用。而今年来报名参加培训的人员都是自己家中种植葡萄的农户,他们迫切需要在日常种植过程能真正帮助自己解决一些问题的知识。所以以前担心的学员人数不够、上课出勤率低等现象如今都有了明显改善。通过制定菜单进行培训,有效地增强了学校与农民、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互动,培训更具针对性,有效地避免了资源的浪费。现在成校老师在专家辅导下还自主研发了校本教材《哈密瓜种植技术》和《鳄龟养殖技术》,并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为华亭地区广大农户服务,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四)创新培训形式,构建长效机制 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课程设计必须符合实际,培训时间要灵活安排,尤其应着重对农民进行“反复性”的培训。这是创新培训模式,构建长效机制的需要。一方面继续坚持不懈地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免费培训,我们采用远程教育手段,利用菜单培训模式,对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另一方面我们尝试建立农业实训基地,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让学员到实训基地进行实际的农业操作,这样有利于学员更好地掌握农业知识。 新型农民的培训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面临的问题也是繁多而困难的,我们在培训的过程中不仅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的经验,也不断总结我们自己在实际培训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努力探索,开拓创新,力求寻找更适合本地区农民的培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