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江南职校:打造中国农村职教发展的“示范田”

江南职校:打造中国农村职教发展的“示范田”

2015-06-27

江南职校创办于1982年,当时系江津县先锋镇农业技术学校,地处现江津区先锋镇夹滩社区三组,学校虽然不占区位、产业与交通优势,但这里青山绿水,风光旖旎,没有城市喧嚣的纷扰,没有车水马龙的拥挤,没有机器轰鸣的烦躁,有的是一年四季的鸟语花香,有的是呼唤黎明的朗朗书声与送走日落的经典歌谣,有的是学校上下同心与事业发展的欣欣向荣!中国的职业教育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也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与产业结构转型而呈现出跌宕起伏的发展态势,重庆、江津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莫非如此,学校能在艰难曲折、资源整合、布局调整中生存发展,源于我们一直以来致力于打造中国农村职教发展的“示范田”的梦想!
一、推进改革发展的示范
学校紧紧把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坚持特色兴业、质量强校的发展思路,发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江南精神,以其立足重庆、辐射西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胆识与勇气,在困惑中奋进求索,在挑战中励精图治,在希望中开拓创新,从始建之初的乡级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到04年成为重庆市级重点中职学校,07年成为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2年合并位于江津区珞璜镇的重庆市机电职业学校,14年成为重庆市级首批中职改革创新示范立项建设单位。并多次荣获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全国温暖工程先进集体、重庆市文明单位等国家级、市级表彰。学校现占地372亩,建筑面积12万m2,教职工416人,开设中专、大专层次的汽车、电子、机械、服装、幼教、护理等15个专业,有来自渝、云、贵、川等地在校生8639人。
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筑强基础硬件能力。克服“等”、“靠”、“要”的传统办学观念,创新办学思路,近年来,多渠道融资7000余万元修建了教学综合楼、实训大楼、学生公寓、田径运动场、学生综合服务中心,完善了学校基础设施。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现有计算机运用、机械制造、机械维修、模具加工、电子电工、电力拖动、制冷制热、建筑测量、汽车实训、服装制作、临床护理等专业实训室81个;按照专业与产业相适应原则,通过自建与共建等方式,先后注册设立了江南驾校、校办机械厂等生产性实训基地6个,极大提升了学校专业实训能力。目前,有市级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
教师素质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最大短板。为建设一支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理念先进、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学校根据中职教育的特殊性,改革现有的教师培训方式,创新重技能、重特色的“基地培训+企业实践”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加大选派专业课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国内国外、多层次多门类培训的力度,全面启动专业教师暑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实施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工程,着力加强专业“领军人”与专业“双师”队伍建设。目前学校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70%,学校作为重庆市中职学校代表承担了《县级职教中心改革发展》等国家级、市级课题研究,参加市级以上技能大赛、说课等屡获一、二等奖,主编各种教材20余本,其中《音响与维修技术》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中职改革创新示范教材。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就业为宗旨,改革为动力,推进学校事业持续向前发展,改变传统的内设机构,设立专业系,构建校系二级管理体系,形成了以系为主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既适应了学校规模发展需要,又促进了各专业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学校重大问题议事规则,规范政党议事行为;完善学校中层干部管理办法,坚持中层干部任职条件与竞争上岗制度,建立了过程督查与结果考核、主观评价与客观量化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打破原有不适应学校事业发展的陈规旧制,从教育教学管理到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从教职工分配制度到招生制度、毕业生就业安置、后勤服务等方面大力实施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既激发了全校教职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又构建了一个决策科学、执行有力、质量与效益凸现的管理体系,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组织保障与力量源泉。
二、提升教育质量的示范
重庆是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国汽车摩托车之都、亚洲笔电产业制造基地。江津在重庆五大功能区划分中系城市发展新区,全市人口与产业重要聚集地,产业结构完善,仅2014年工业产值近1300亿。按照重庆、江津地方经济状况和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大胆探索,努力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校企携手“订单式”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员工岗位技能素质要求的“有效对接”,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按照中职学校学生成长的梯度路径,强化学生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与文化基础培养,率先在全市开设创业课,为学生实现从产业工人,到技术工人、基层管理骨干到自主创业成为公司“老总”创造条件。坚持“技能为重、实践第一”的教学理念,强化“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质量意识,积极承办市、区职业技能大赛,师生技能大赛捷报频传。2014年参加重庆市第七届中职学校技能大赛和第三届库区技能大赛获5金6银12铜佳绩。高考既是提升学生发展空间的重要渠道,又是优化学生就业的良好举措。近年来,学校先后向西南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等高校输送优秀毕业生300余人,专本科升学率达98%。
创新德育管理,提升学生知行素质。坚持封闭式、模块化、专职化的学生教育与管理思路,注重学生“职业人”与“社会人”素质培养,常态化地开展学生习惯养成、文明礼仪、传统文化与职场教育,学校学生讲文明、知礼仪、懂节俭、善感恩蔚然成风。寓教于乐,积极推进“一日一诵两操一书一唱”与“七个一”素质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举办田径运动会、军事训练周、江南之声文化艺术节、红五月团学周等以及班级篮排球赛等系列活动,参加“滨江之夏”、“綦河之春”、“津南之光”文艺调演,着力打造“江南龙舟”、“江南书法”等校园文化品牌。
可靠的人才质量赢得了社会的青睐。学校成为重庆海尔集团、重庆长安集团、上海宝钢等40余家知名企业授牌的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学校学生以其过硬的专业技能,较强的综合素质受到中国格力集团、隆鑫工业集团、重庆力帆集团、重庆建工集团、重庆金龙钢管、深圳华为科技等集团公司的持续追捧,毕业生呈现出被知名企业争相抢录的喜人盛况。毕业生知名企业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和稳定满意率均在90%以上,一大批毕业生较快地成长为公司生产能手、技术骨干,不少走上了公司重要管理岗位,有的创办经济实体,成为公司“老总”。建校以来,学校孕育了亿万富翁6人,千万富翁20余人,百万富翁数以万计,被社会誉为“巧匠能工的沃土,豪商巨贾的摇篮”。“江南技工”品牌正成为美誉西南的一张亮丽名片。
三、创新办学模式的“示范”
学校与贵州沿河职校、黔西职校、云南威信职校开展分段式合作办学,并成功托管四川江安县第一职业学校和贵州盘北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学校,为重庆市中职学校“走出去”提供了良好范例,为跨区域合作办学提供了实践成果。2014年4月,学校作为职业院校代表在全国东中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对接会上作经验交流,受到教育部职成司、市教委领导的高度评价。我校珞璜校区按照珞璜工业园区技工学校的办学定位,实现了学校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教师与工程师的全面互动,学生实训与企业生产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与岗位技能的无缝对接,学校与园区的大融合。按照办专业、建实体、塑品牌的办学理念,引进重庆和悦汽车配件制造公司、重庆东科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等集生产与实训为一体的企业,共办机械数控、模具、汽车三个专业,共同承担相应教育教学与实习实训,形成校企共培共育一体化的育人模式,形成“五大对接”,实现“八大融合”,提升了育人质量。
四、服务“三农”大业的示范
学校紧紧围绕江津区是传统农业大区的实际,高擎“农”字大旗,确立了“服务三农、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在实施农民技术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发展劳务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办学模式。
1.主要做法
①为农培训本土化。学校在总结“服务三农”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送教下乡”,举办新型农民中专班的新思路、新举措,培养新型农民。在形式上,发挥校地合作优势,成立院坝学校,把职业教育办到农家院坝、田间地头,开创了“送教下乡”的新模式。在内容上,以花椒、柑橘、橄榄、金银花等品牌农产品为主的种植农产业,以牛、鸡、鱼、泥鳅为主的养殖业和农业机械化操作、农村家用电子产品维修等实用技术的培训为核心。在组织上,成立了重庆市江南农民就业创业培训集团,依托乡镇成教学校,积极开展农民中专班学历教育。在教材上,组织专业教师、农村“土专家”、行业“农艺师”和“工程师”,结合当地产业实际编写了《花椒培训班教材》、《畜牧兽医培训班教材》、《移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教材》等49种乡土教材。近三年来,学校招收新型农民中专学生900余人,对应开设了畜牧兽医、园林技术、农业机械、农村经济管理等专业,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②科教结合产业化。学校通过校村联姻,让专业教师到村担任科技顾问,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技术、开展技术培训与咨询,甚至担任产业化项目负责人。实施校村共建以来,共建有科普示范园和科普示范村22个,先后成立了“科技为民服务团”、“科技为移民服务团”、“移民培训讲师团”、“农业110服务队”,通过参加“科技赶场”等形式,发放农业科技书籍、致富小读本、科技宣传单累计3.6万份,接受农民咨询2.1万人次,助推江津花椒由5万余亩发展到2007年花椒种植面积50万亩,2011年花椒产值达12亿元。
③培训就业一体化。学校坚持“以培训促输出,以技能促就业,以品牌促效益”的思路,认真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自2000年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以来,学校已在江津区内外培训了机械、服装、焊工、电子等专业的农民工5.1万人次,并输出到市内外数百家优质企业就业,月收入人民币约2000—6000元。500多名学员培训后在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就业,年收入12万元以上。
④培训服务集团化。学校牵头组建重庆市江南农民就业创业培训集团,集团按照“1+1+N”模式共建培训基地20个,实现了农民培训的集约化与规模化。
2.社会影响
①培育了数以万计的农技人才。10年来围绕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结构调整,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为目的,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让区内外5.1万余名劳动者得到有效地转移就业,为农民架设了一座实实在在的致富金桥。
②助推了一批支柱产业的形成。通过特色培训,造就了一大批种养殖大户、农村经纪人活跃在江津农村广阔的天地里,推动了江津的特色农业的崛起。“九叶青花椒”成为了重庆农业的知识产权品牌,柏林富硒金银花,支坪花铺村的蔬菜、白沙镇恒河村的柑橘、杜市镇太公山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引得各地纷纷聚焦江津特色农业产业。
③服务农业园区,促进园区转型升级。围绕特色办教育,围绕产业抓培训,使得江津农业一路高歌猛进,引得如德国亨嘉、台湾金之灿、澳门恒河等国外农业企业入驻江津,推动江津现代农业园区向国家示范园迈进。
④构建起完备的为农培训体系。贴近“三农”育人才,走出校园办职教,在成教学校里讲理论,在农家院坝中说实训,在田间地头上教实作,初步建立起“长短结合,以短促长”、“就地转移培训与输出转移培训并重,职前培训与职后提升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以人才培训、就业引导、技能提升、创业指导、法律援助为主的为农服务体系,打造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培训品牌、集团品牌和职教品牌。
五、彰显社会价值的示范
近年来,学校作为全市中职学校代表承接了教育部《县级职教中心改革发展》课题研究,为全国职教工作会的召开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学校领衔江津区创建国家农村职成教示范县并以全市第一申报成功,学校校长成为市教委推荐到教育部的农村职成教专家;学校作为全国30所试点学校之一接受教育部教学工作评估,并获专家组一致好评。《人民日报》、《新华社》、英国《金融时报》、《重庆日报》、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等数十家主流媒体纷纷聚焦我校,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区长王合清等领导多次到我校视察或听取学校工作汇报,对学校取得的办学业绩给予充分肯定。不占地利的江南职校开辟了职业教育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书写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数以万计的科学家、高级管理人才,更需要数以千万、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国家重点、示范中职学校理应以高擎职教发展大旗,为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事业发展全局,坚持走内涵式、特色化、集团化发展之路,深化校企一体、校地互动与校际合作,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服务水平、辐射作用和社会影响,努力建设重庆一流、国内先进、特色鲜明的示范中职学校,为重庆乃至全国职业教育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