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江山 > 家乡故事之江山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家乡故事之江山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8-08-04

江山市农业局
关于印发江山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江农发〔2016〕77号

各乡镇(街道)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局属各单位、局机关各科室:

现将《江山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江山市农业局
2016年8月1日

前   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发展转为中高速增长,增速放缓,农业的信息化与资本化趋势加快。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1号文件的有关部署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新常态下“农业要强,农民要富,农村要美”的新要求,在浙江省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开展了相关专题研究,充分评估了江山市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依据《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和相关精神,以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为目标,以“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为主线,构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优势,结合江山市农业发展实际,编制《江山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6—2020)》。

江山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 上

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3年3月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4月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4月
  5.《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办、国办,2014年11月
  6.《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委,2015年6月27日
  7.《农业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2014年11月26日
  8.《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国发〔2015〕24号,2015年5月7日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2015年8月5日
  10.《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012年11月20日
  11.《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意见》,2010年2月23日
  12.《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0〕7号,2010年2月11日
  13.《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意见》,浙政办发〔2014〕54号,2014年3月24日
  14.《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2014年5月23日
  15.《浙江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及丽水市、淳安县、泰顺县、开化县生态保护与建设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方案(2014-2020年)》,浙发改农经〔2015〕531号,2015年8月6日
  16.《中共衢州市委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2009年1月5日
  17.《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5年5月6日
  18.《衢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
  19.《衢州市生态循环高端农业发展规划》(2014-2023)
  20.《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5年4月15日
  21.《江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市委发[2010]34号
  22.《江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包含江山市整个行政区域,包括2个街道、12个镇、5个乡,总面积2019.48平方公里。
  本规划年限为5年,即自2016年至2020年。 

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发展的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江山市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并为“十三五”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在保障“米袋子”、“菜篮子”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做优蜜蜂、茶叶等特色产业,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初步形成了产业布局优化、区域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的粮油、畜禽、蜜蜂、食用菌、茶叶等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新格局,并保持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2013年,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实现产值50.1亿元;2014年,农业总产值66.7亿元(不含林渔业),其中农业特色产业总产值60.08亿元。

粮油、畜禽、果菜、食用菌等传统产业优势保持。2014年,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粮食产值5.88亿元,粮食播种面积55.21万亩,粮食总产22.83万吨;油料产值0.74亿元,油料播种面积14.69万亩,油料总产1.57万吨。畜牧养殖业总产值30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45%。种植果菜14.8万亩,总产量35.9万吨;种植各类食用菌2.81亿袋、产量9.26万吨。

蜜蜂和茶叶两个特色产业得到提升。2014年蜂群数23.9万箱,实现养蜂产值3.99亿元,经销加工产值9.96亿元,其中出口产值2100万美元,全市实现蜂业总产值13.95亿元,连续23年位居全国各县第一,蜂业已建设成为浙江省的示范性全产业链。茶叶产业走绿茶、红茶同步发展道路,注册“江山万年红”商标,制定区域商标管理办法,举办了四届江山绿牡丹开茶节,成功推出红茶产品,被评为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2014年全市茶园总面积5.02万亩,采摘面积4.52万亩,总产量2150吨,其中名优茶1131吨。分别比2009年增长19.5%、19.2%、2.4%。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2013年全市农机总动力39.77万千瓦,全市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6.9%,其中水稻生产机耕率达95%,机收率达64%,机插率30%;茶叶生产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率达40%,加工环节机械化率达90%;食用菌生产拌料、装袋、灭菌等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率超过70%。2014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40.22万千瓦,农机原值达到5.28亿元,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得到较大发展。已应用无人机防治病虫害。机械化作业面积52.7万亩,水稻机插秧育秧、食用菌拌料装袋、茶叶采摘等关键作业环节机械化技术有所突破。“十二五”期间举全市之力,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积极推进现代畜禽养殖方式,畜禽养殖集约化、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2011年开始发展创意农业,拓展农业生产、生态、休闲功能,推进农旅结合。2013年成功创建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在此基础上,继续把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来培育,对外征集、确定江山市休闲农业统一标识,培育江山市级休闲农业示范园20个,建成彩色稻艺观光基地4个,每年举办10个以上的农事节会。积极创建各项国家级休闲农业金名片,江郎山彩色稻景观荣获2014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景观创意银奖。

(二)新型主体加快培育,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现代市场主体逐步发育,农产品市场流通加快,组织化程度有较大提高,基本形成了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农业主体实力增强。目前,全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9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8家、衢州级34家、江山市级49家。家庭农场738家,注册总资本达4.5亿元,经营总面积9万亩。其中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5家,江山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20家。二是设施农业快速发展。设施生态养殖、设施蔬菜、工厂化种菇、喷滴灌等现代设施和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各类设施大棚面积不断扩大。三是农业品牌逐步打响。江山绿牡丹茶和江山白菇认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江山市荣获“浙江省蜂产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称号。浙江江山恒亮蜂产品有限公司“恒亮”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也是国内首个通过工商行政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蜂产品品牌。

(三)农业科技加快推广,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一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多元化。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乡镇(街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市乡两级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开始实施,培育提升了一批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示范场(基地)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已经形成。近年来,江山市重点推广与应用水稻旱育秧(含旱育抛秧)、水稻直播等节本增效轻型栽培技术,单季晚稻“五改”(含强化栽培)技术,以水稻复合肥与生物有机肥推广应用为主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稻草还田技术,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含统防统治)等技术。江山市通过粮食生产功能区、水稻产业提升、农机补贴等项目的扶持,培育壮大了一批粮油规模种植大户,并通过他们采取托管、代管、承包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统一育秧、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耕机插机收、统一烘干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推广统防统治、“五代”服务等模式,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设施的推广应用。

二是农业技术培训多样化。深化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民知识水平和素质得到了提高。强化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以技术培训为抓手,江山市每年都举办各类畜牧业养殖技术与疫病防治培训班,受训2000多人次。通过科技集市、举办技术培训班、农广校畜牧兽医中专班、江山电大畜牧兽医大专班、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广播专题讲座以及上门技术指导等多平台多形式,加快畜牧业标准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一批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畜禽良种选育、绿色畜产品生产、规模畜禽生态养殖等国内领先的畜牧兽医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生产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三是农业生产标准化。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强“三品一标”认证与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截至2014年底,全市已拥有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3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42个、绿色食品18个、有机食品30家企业的57多个产品,农产品三品基地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

四是管理服务信息化。农技110、农民信箱等农业科技与信息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了整个农村,为农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生产条件有效改善。

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集中投资实施了一批重大农业项目。一是稳步推进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十二五”期间全市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60万亩次,每年推广商品有机肥15000吨、种植绿肥2万余亩。二是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狠抓大棚、喷滴灌等设施农业推广,设施农业有了长足发展。三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目前建成沼气池2.2万立方米,年处理养殖污水约5万吨;建立“三沼”综合利用示范点5处,沼液、沼渣利用面积1.07万余亩,沼气发电装机容量500千瓦,沼气集中供气2个村;全市建有机肥厂1家,年生产商品有机肥达2万吨以上,可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30余万吨。四是大力提升农机化水平。2014年,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

(五)体制机制加快创新,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认真贯彻党的“三农”工作方针,加强农业政策支持和农民利益保护。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家庭农场,培育职业农民,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强化“三农”工作的基础地位,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加强统筹协调、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增进农民群众利益,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农业主体培育模式,大力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创新农民素质提升途径,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创新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推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创新蜂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创建国家级出口蜂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浙江省蜂产品出口预警示范点。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种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加强对粮食生产、主导产业、土地流转、合作组织等重大政策的研究,完善了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扶持“两区”建设等政策,使现代农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减轻了农业风险。创新土地流转和农业发展资金保障新机制。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农业投入品和产出品市场监管,依法保护和支持了农业的发展。大力开展农产品市场营销,产销平台不断拓宽,农产品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农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二、“十三五”发展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江山市农业发展继往开来的关键阶段,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利时期,江山市农业发展存在诸多机遇。同时,“十三五”农业发展的形势较为复杂,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的任务十分繁重,面临诸多挑战。

(一)发展机遇

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现代农业发展的蓝图更加清晰、基础更加坚实、要求更加迫切、动力更加充足。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发展新常态,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一是财政支持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增速虽然放缓,但由于经济体量庞大,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并且增长更趋平稳,动力更为多元,质量更优。2014年人均GDP为7485美元,国家财政收入14.03万亿元。2014年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四补贴”资金已达到1681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455亿元。农业保险补贴从无到有,2014年中央保费补贴已达145亿元。2015年,中央又出台农村深化改革方案,要求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同时,中央和地方的支农力度会进一步加大,为我们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是先进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强驱动。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要素成本上升,我国经济发展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初步建立,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升,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引擎。

三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的加快推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牵引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的快速发展,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的生产要素、管理手段和技术支撑。同时,大量人口向城镇转移,也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腾出了空间、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日益提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现代农业所要求的产业形态、组织形态正日渐成型。

四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新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突破性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再度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必将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更强动力和更多活力。

(二)面临挑战

一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压力较大。主要表现为:

——粮食稳定发展任务艰巨,耕地面积减少不可逆转,质量有待于提高,粮食生产难以回避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等因素的制约。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产业发展受土地资源制约日益明显,畜牧业污染有待进一步解决,非法使用添加剂、药物残留是传统畜牧业发展的两大痼疾,畜牧业空间分布与城乡规划矛盾依旧突出,防疫、检疫队伍不够健全。

——果菜产业化能力不足。百亩以上规模种植主体效益普遍不佳,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产业龙头缺乏、加工能力不高、全产业链发展水平低。水果生产缺乏规模档次,蔬菜生产面积少,基地基础条件不够完善,设施化水平不高,抗灾能力不强。

——茶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茶叶产业规模总量小,主体实力总体偏弱。茶叶生产标准应用率不高,品牌建设相对滞后,整体合作营销意识不强。

——食用菌产业转型步伐较慢,产业特色逐渐弱化。生产成本快速增长,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龙头带动能力不足,产品加工滞后。

——蜂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不稳,本地蜜源植物较少,影响到定地养蜂业的发展。中蜂饲养方式落后,发展力度不够。企业规模小,深加工力度不足,管理不规范,存在无序竞争。

此外,休闲农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精品、精致型休闲农业场所不多。

二是农业发展要素制约仍然突出。江山市农业面临的优质耕地资源减少、环境承载约束加大、产品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主要表现为:

——科技应用制约。江山市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与省内、市内一些先进市区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大部分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务农的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接受农业新技术能力相对较差,高产技术到位率低;新产品开发能力不强,科技应用相对低效;

——经营者素质制约。有相当比例的农村能人、优秀农村劳动力已转移至二、三产业,农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队伍呈现老龄化,文化等基本素质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资金投入制约。近几年各级政府强农惠农扶持力度不断增强,江山市金融对农业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农业招商引资保持较好水平,但对于发展现代农业还存在相当程度的资金缺乏情况;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政府扶持力度有限,对产业发展难以发挥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基础设施制约。以工强市、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占补平衡的耕地质量上有变劣的趋势。新建成的标准农田,由于机械操作的原因,造成部分农田耕作层破坏,熟地变生地,地形地貌改变严重,这部分标准农田肥力水平及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也较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与农业生产发展不相配套,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社会化服务制约。目前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总体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管理不够规范,农业支持与服务体系不完善、不配套。优质、安全、生态农业发展不够,种子、种苗、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还不健全。

三是农业发展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主要表现为:

——资源环境亮起“红灯”,保障农产品供给难度增加。近年来,农业快速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建立在对土地、水等农业资源过度开发、超强利用基础之上的。另外,农业过量施肥用药形成的面源污染,在影响生态安全的同时,也对农产品品质安全造成了很大压力;

——生产成本的“地板”持续抬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当前,农村劳动力、农业土地、农资等价格上涨较快,挤压了农民务农的收益空间。特别是以前几乎忽略不计的人工成本和土地费用,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快速上涨,占到了总成本的一半以上。此外,农业生产布局日益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产品跨区域流通量增大,运距拉长,物流成本也呈增长态势。农业生产经营进入成本上升的新常态,种粮口粮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难度加大;

——农业补贴逼近约束“黄线”,农村金融制约仍未突破。现代农业是高投入的产业。近年来,持续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尤其是农业补贴不断增加,渐渐逼近约束“黄线”,补贴的边际效应却在逐步递减。农业的弱质性和资本逐利本性存在矛盾,政策性支持仍显不够,导致农村金融这一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尚未充分破题,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多种原因造成一些农产品的价格大起大落,由于市场风险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农业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农业生产效益提升面临挑战;自然灾害频繁。

——绿色、生态、安全农产品逐渐发展成为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主旋律,全市农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加剧。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切换速度,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按照“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安全放心、绿色发展”的总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为主线,以发展绿色农业为目标,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为主阵地,以精品、精致、高效为取向,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和设施装备,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经营机制创新,打造农业主导产业全产业链,提升品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科技贡献率和资源利用率,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农业服务体系和安全监管体系,努力建设成为高效生态农业强市、特色精品农业大市。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江山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目标定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规划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各行业专项规划相协调,明确规划期间全市农业发展方向、建设重点和主要任务,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二)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注重发挥规划的政策指导性,强化政府在引导中的服务作用,推动农业技术、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完善政府支持、保护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激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拓展江山市农业发展空间,走外延拓展与内涵提高相结合的路子,构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优势。

(三)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围绕全市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和区域生态特点,立足本地农业资源,充分发掘资源、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各种要素的潜力,融合应用生态、循环、绿色、创新理念,突出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发展,着力打造科技含量高、优势特色鲜明、生态气息浓郁、人文内涵深厚的绿色农业。

(四)高效生态,转型提质。根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完善农业产业链和产业体系,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

(五)创新融合,绿色发展。坚持产业之间的融合,实施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建设好产业基地,打造特色产业的涉农体系。以生态循环理念为指导,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行绿色化、节本和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使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六)市场导向,多元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生力军,促进农业多元经营,优化农业结构、转型升级。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优质精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江山市农产品品种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特色优势精品,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需求。

三、发展定位与指标

“十三五”期间,江山市农业发展定位是: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以下简称“两区”)绿色提升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着重实施产业、主体、科技、管理、设施和服务的提升行动,推进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到2020年,江山市高效生态农业基本实现。农民生活水平和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农业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农业主导产业优势更加突出;农业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生态化加快推进,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农产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富裕。

(一)农民生活更加富裕。进一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显著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十三五”期末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31.56亿元,年均增长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2.58万元,年均增长10%以上。全面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农民生活更加富裕。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增长。农田基础设施和地力有效改善,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提高,科技创新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基本普及,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5万亩、粮食总产在23万吨左右,粮食生产能力巩固提高;生猪饲养量稳定在100万头以内,家禽饲养量1800万羽,非生猪类养殖年产值占牧业产值的25%以上,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增长。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突破。加快发展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引进推广一批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和先进装备,重点在蜂、茶叶、食用菌等产业上取得突破,特色主导产业优势突出、比重提升,占农业产值比重80%以上;涉农服务业、农产品加工物流业进一步提升。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2020年收入达到3.5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

(四)农业“两区”建设深化推进。有效管护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全面完成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全市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96个,面积16.71万亩。提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水平,全面完成68个市级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计划,全市建成现代农业园区5万亩以上,形成智慧农业产业园1个。农业“两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绿色发展,土壤污染得到有效防治,园区土地流转率力争达到60%以上。

(五)农产品确保优质安全。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使农产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新增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35个,省级以上品牌农产品2个。主要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率达55%以上,主要农作物种子种苗调运检疫率95%以上,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率63%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63%以上。

(六)设施装备更加先进。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万亩以上,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机原值预期分别达到48万千瓦与6.30亿元,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75%以上,提升农机智能化水平,列入省级农机化综合示范县。

(七)生态环境更加友好。全面推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巩固提升养殖业污染整治成果,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使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断推进,农业投入品得到安全管理和使用,农业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到2020年,全市建成整建制推进示范乡镇3个、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2个、示范主体30个;全市氮肥使用量减少6%,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9%,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8%,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90%,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

四、发展战略

“十三五”期间,江山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是:以转型发展为主线,整体推进绿色、差异化、集聚、转型和创新发展为路径的“创新创业、精品强农”新战略。

实现农产品安全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发展目标。坚持富民强农、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策略,以精品精致农业为主攻方向,积极开发文化创意、休闲观光、生态涵养等多种新兴功能,增强科技支撑力,提高农业资源的集约、节约、综合、循环利用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综合生产力、市场竞争力,创新农业发展的理念、方式、体制和机制,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江山实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坚持绿色化发展。顺应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生态循环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按照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大力实施现代农业的绿色化战略,以建设“两区”为载体,把低碳化、绿色化发展融入到改造提升农业特色传统优势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中去,以低碳化、绿色化作为增强现代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坚持差异化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为了满足城乡居民的高品质消费和农民群众过上体面富裕生活的需求。市场竞争特点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前靠规模、数量和价格,到将来是一个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面对消费的个性化、多样化,在生产领域则是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成为新特征。需要做到与众不同,一村一品,并且以这种方式提供独特的价值。这种竞争方式为顾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创新,促进农业综合效益的不断提升。

(三)坚持集聚发展。加快转变传统的分散发展模式,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布局的优化,推动生产要素向“两区”的集聚,以农业功能集聚和农业项目集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重点发展绿色、低耗、高效、高值的经济作物、蜂和食草动物,逐步形成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新兴产业并举的农业产业布局,建成一批绿色优势产业综合区。

(四)坚持转型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从家庭承包经营向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为主体的适度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促进农业从追求数量的扩张向追求品质提高的转变。促进农业从依靠自然资源、物质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集约式发展方式转变。总之,要推动农业发展由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效益、生态、安全并重转变。

(五)坚持创新发展。按照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树立和强化农业人本化、多功能化、工业化、产业化、生态化理念,充分发挥品牌战略的引领作用,整体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农产品流通体制创新、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农业技术路线创新、农作制度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创新,发挥创新驱动作用。

五、总体思路

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和农业现代化“五化”同步推进的思路,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幸福乡村”、“美丽田园”的要求和“创业创新”的战略,结合江山市农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十三五”时期,江山市农业工作的战略思路可以概括为“12345”,也就是围绕“一个”目标、抓好“两区”提升发展、实施“三化生产”、建设“四个体系”、突出五个重点。

(一)围绕“一个”目标。

未来五年,江山市农业工作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围绕建设绿色农业强市总目标,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和农业现代化“五化”同步推进为要求,实施“创新创业、精品强农”战略,以“两区”建设为主平台,强基础保供给、重转型促增收,努力打造“产品优质、品牌知名、经营高效、功能多元、格局新型”的高效生态农业。

(二)抓好“两区”提升发展。

“两区”是集聚资源要素的主平台,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主抓手。按照“坚持标准、统筹安排、整合资源、强势推进”的方法与措施,突出绿色发展,建设生态特色农业集聚区、推进融合发展,建设农业特色小镇。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农田设施、提升农田质量、推广“三新”技术、健全服务体系,有效改善粮食生产条件,促进粮食生产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发展,显著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通过组织实施平台提质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建成面积5万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具体是:提升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成和提升6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21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建成68个市级特色农业精品园。

(三)加快“三化”生产。

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是发展江山市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抓手,是增强区域农业竞争力的根本举措。

一是加快推行规模化生产。按照“两区”和乡镇农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向“两区”集中,建设一批粮食生产主产区和特色产业强镇强村,积极采取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会化服务等途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二是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提高标准化覆盖面和到位率。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做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产业。引导品牌创建和整合,推动农产品品牌从企业、合作社自主品牌向行业品牌和区域公共品牌转变。

三是加快推行生态化生产。严格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防范工业和生活污染影响农业生产。加强畜禽污染治理,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殖场全部完成生态化改造。推进清洁生产,全面实施减量增效工程。

(四)完善“四大”体系。

一是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构建“5+X”农业产业体系:优化提升粮油、食用菌和畜禽三大传统产业,做大做强蜜蜂、茶叶二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休闲创意农业和特色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物流业。

二是完善农业经营体系。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要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方向,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引导发展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经营形式,以提高效益。要提高农产品加工流通效率,推进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大力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产地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农产品流通业态,引领种养业品牌培育与产业升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要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经营性服务紧密结合、实现融合,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三是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市场推介“四位一体”的市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市信息村全覆盖。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建设,保障农业生产发展。有效组织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和节庆活动,搭建农企对接平台。

四是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要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这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治本之道,是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要继续推进作物标准化生产和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检疫监管和源头治理,规范生产过程,着力打造一大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农产品知名品牌。另一方面,不断强化监管。抓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完善提升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健全监管机构和监管机制,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市级单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提升市农产品综合质检中心服务功能;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农产品“三品一标”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面建立农残速测室,全市上下基本形成农产品质检网络。

(五)突出五个重点。

一是突出生态立农。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以推广新型种养模式和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集成应用为重点,建立完善产业布局合理、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努力实现农业用水总量有效控制,化肥和化学农药用量逐步减少,畜禽养殖排泄物及死亡动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农作物秸秆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及废弃农膜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置、农业“两区”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基本得到扭转 “一控两减四基本”的目标。

二是突出改革活农。以调动和发挥农业生产经营者积极性和农村资源要素配置优化为目标,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主线,以建立确权、赋权、活权、保权的要素市场为重点,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产权流转体系,通过激发农业生产微观基础活力、提高农村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持续保持农业经营体制先发优势。

三是突出科技兴农。立足需求和应用导向,完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和农机农艺融合机制,推广适合江山市应用的先进农业技术,推进农业机器换人、设施增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坚持“大院名校”与“乡土人才”并重,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

四是突出质量强农。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以放心示范县创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应用为载体,突出检疫监管和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加快构建起生产经营规范、监管全程有力、质量安全优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力争成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

五是突出依法治农。加强农业法制建设,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发展、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稳定,不断提高农业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确保现代农业发展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在法治框架下行动,在法治保障中更健康、可持续前行。

第三章 主要任务与重点工作

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现代田园江山的总体要求,以“两区”建设为主平台、主载体,全面落实“转型、差异、集聚、绿色、创新”战略,集中力量,精心组织,采取综合性举措,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推进江山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构建江山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格局。

江山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 下

一、着力构建“5+X”农业产业体系

(一)优化提升粮食、食用菌和畜禽三大传统产业。

以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保护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结构,提高品质;构建粮食生产全产业链,促进粮油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围绕“稳粮增收、提质增效、质量安全、持续发展”目标,促进粮油产业稳定增长。积极培育规模种粮大户,争取百亩种粮大户达90户以上。突出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力争全年水稻主导品种种植面积达19.5万亩。到2020年江山市粮食产值8亿元,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56万亩,粮食总产23.5万吨,其中水稻生产面积41万亩,水稻总产19.8万吨,人均占有粮食390公斤;到2020年江山市油料产值1.2亿元,油料生产面积15.5万亩,油料总产1.7万吨,其中油菜生产面积14.5万亩,油菜总产1.6万吨,人均占有油料40公斤。

食用菌产业着手完善菌种生产经营机制,探索走多品种、多元化发展道路。引导食用菌企业,建设食用菌园区,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食用菌母种生产龙头企业1至2家,推广食用菌新品种1个以上。保持江山白菇、秀珍菇、竹荪三个主要传统食用菌品种的稳定发展。要积极引进、推广珍稀食用菌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扩大种植有一定基础的如猴头、香菇、木耳等品种的面积,优化食用菌产品结构。积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菌农,促进食用菌产业稳步发展,菌农收入进一步提高。促进食用菌循环经济发展,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稳步推进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园区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乡镇级科技示范园区、基地的建设。使江山成为一个综合发展食用菌的强市,提高江山市食用菌产业的竞争力。到2020年食用菌栽培总量力争达2.1亿袋,产值达6.8亿元。

按照“生猪控量提质、家禽控量调整、控制发展食草牲畜”发展思路,优化区域布局,提升规模经营,推进设施应用,加强生态化、标准化、智能化建设,突出良种,突出生态,确保畜禽生产和畜产品安全。在减量的基础上,加大良种培育、精细化管理技术、标准化饲养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的研发和投入,更新品种、提高品质,保障生猪饲养的利润。畜禽产业抓好控量提质,规范畜禽屠宰市场,努力引进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畜禽种苗工程建设,大力推广应用人工授精等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提高畜禽生产科技水平。保护开发江山特有种质资源,如江山白毛乌骨鸡、白鹅等。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和投入品监管,所产的畜产品达到无公害以上标准。

“十三五”期末,生猪饲养量降至50万头以内,家禽饲养量降至1800万羽,家禽存栏量400万羽,出栏量1400万羽。非生猪类养殖年产值占牧业产值的25%以上,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规模养殖比例达到90%以上,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生猪存栏1000头以上规模场全面建设自动化喂料系统及生猪养殖追溯系统;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全覆盖,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普遍推行,排泄物综合利用率97%以上,沼液综合利用率90%以上,养殖业污染得到全面治理。

(二)做大做强蜜蜂、茶叶二大优势产业。

立足本地资源和基础优势,围绕把江山建造成为全国的标准化养蜂生产基地、蜂产品原料供应中心与集散地、蜂产品电商交易中心、蜂产品深加工基地的目标,积极推广机械化养蜂设备。努力发展中蜂和定地养蜂,开展蜂产品功能因子开发,推广蜜蜂授粉技术,以产品精深加工为突破口,以销售模式创新为抓手,努力促进蜂蜜产品在渤海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电商化销售、社会化服务”之路,不断提高蜂业的整体竞争力,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打响中国蜜蜂之乡品牌,强化蜜蜂文化宣传,深入实施蜜蜂产业振兴计划,做大做强江山蜂业。确保养蜂规模保持23万箱左右,巩固提升蜂业的全产业链,全市蜂业年总产值达到18亿元。

加快茶树品种改良,推进低产低效老茶园改造。加强标准茶园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机械化采摘、组织化经营、规范化管理。提高现代加工水平,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清洁化、自动化茶叶加工生产线,开展省级标准化名茶厂创建。强化产业龙头培育,构建江山茶产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加强各类主体联合、利益联结,推动茶农、加工企业、营销主体合作。推行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健全生产档案与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确保茶叶优质、安全。做强以江山绿牡丹茶为主导的区域优势品牌。到2020年,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产量2500吨,总产值达到2亿元;通过认证的绿色、无公害、有机茶基地面积达2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75%以上。“江山绿牡丹茶”争创省著名商标,茶企业争创省名牌产品1个、市著名商标2个,基本建成茶树良种化、茶园生态化、加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产业化和优质、生态、高效的现代茶产业体系,茶产业、茶经济和茶文化协调发展。

(三)加快发展农业新兴产业。

引进推广名特优新品种,丰富水果种类。积极发展设施水果,提升品质效益。主要建设保温抗逆的连栋大棚、8米宽钢管大棚、简易避雨大棚等,棚内配备节水灌溉系统,防虫网、性诱剂、色板等无害化杀虫系统,配备遮阳网、补光灯、二氧化碳发生器等提质增效系统,不断提升设施的环境调控能力。特色蔬菜需结合江山市冬春季耕地资源、有机肥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开发一批新型高效的山地蔬菜、稻茬蔬菜和资源可循环利用的无土栽培蔬菜,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发展设施蔬菜,扩大保健型、药用型蔬菜种植规模,提高果菜集约化生产水平。“十三五”期间集中精力发展火龙果、黄秋葵、长瓜、西瓜、葛根等江山特色优势果菜。力争至2020年,全市果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4万亩左右,新增设施果菜面积5000亩、高效生态循环果菜面积1万亩,果菜产量亩增10%以上、产值亩增15%以上、纯收入亩增10%以上,大幅提高升果菜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充分依托江山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生物资源、深厚的农耕文化和特色的田园乡村,以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契机,大力开展农业招商、选资,着力引进一批实力强、理念先进、建设标准高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应用创意产业理论与原则,深入挖掘、开发、整合乡村生活、生态和文化功能,深度发掘农业文化创意元素,不断丰富休闲观光农业内涵,把“两区”建设与旅游、办节、科普教育、民宿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现代农业园区内,重点推进一、三产业融合的项目建设,突出诗画田园。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质量,按照美丽、规范、安全、生态、优质、高效的标准,把一个个家庭农场打造成休闲观光农业的美丽景点。力争通过“十三五”的努力,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运营规范、效益良好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格局,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三产联动发展的新兴产业,成为顺应现代休闲消费需求、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富民产业。创建5个以上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点,培育30个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打造1-2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主题公园,创建1-2个休闲观光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5条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休闲观光农业年总产值达3.5亿元以上,把江山市打造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的精品。

(四)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物流业。

引导农业企业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业、农业服务业,促进农业产业分工合作,提高竞争力。完善蜂产品在渤商所的交易服务体系,鼓励发展一批以蜂产品、茶叶、土鸡蛋、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的电商化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电商化发展。发挥江山市畜禽、果菜、茶叶等农产品主产地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以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以四个提升为抓手,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着力形成集约化的家庭经营与产业化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一)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组织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工程,每个产业有一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加大对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与农民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产品基地开发、加工技术改造,发展订单生产和流通服务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着力发展开拓市场能力强、经营管理水平高的企业集团,鼓励以“扶优、扶强、扶大”为方向,引导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做大企业规模,提高农户与市场联结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辐射范围广的现代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项目。到2020年,全市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达到2家)、省级2家(达到10家)、衢州市级10家(达到44家)。

(二)提升专业合作社服务能力。组织实施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健全组织体制、经营机制和管理制度,完善组织生产、统一服务、产品销售、对外联结等功能。政府扶持项目重点向规范化、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倾斜,坚持以主导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托,引导合作社发展连锁经营、兴办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争取到2020年,全市新增省级示范性合作社5家(达到15家),力争全市入社农户占总农户数的70%以上,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的农户参与各类专业合作社比重达到70%以上。

(三)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能力。鼓励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户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方式开展土地股份合作。鼓励规模经营农户通过工商注册登记,成立家庭农场和土地合作农场,实现“自然人农业”向“法人农业”转变。支持家庭农场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推动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合作,以订单等形式发展生产。

(四)提升职业农民经营能力。立足提升传统农民、转化返乡农民、引入新型农民,着力培养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培育一批规模经营户、科技示范户、营销专业户。引导具有一定资本积累的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等返乡从事农业。鼓励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参加农业学历教育,加大金融信贷、社会保障等政策扶持,支持大学生从事农业自主创业或到农业企业、合作社就业。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推进专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促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到2020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0名以上。

三、大力发展生态循环高端农业

按照生态文明、绿色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依法管理、示范带动,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农作模式集成创新为载体,以先进技术和设施装备为手段,以环境影响评价为标准,以统筹农业发展规划、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循环农业产业为着力点,加快推进生产技术、装备技术、环境技术等生态循环高端农业发展体系建设。

(一)构建生态循环高端农业产业体系。按照《衢州市生态循环高端农业发展规划》和江山市农业产业特点,优化调整种养业的空间布局及其内部之间的结构。以“两区”建设为依托,以“沃土工程”为抓手,加快生态循环高端农业产业的培育,加快推进农业各产业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相互连接。强化生物功能,种养配套、农作模式创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途径,促进农牧融合。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积极推广“千斤粮万元钱”的新型种植模式,大力发展茶叶、食用菌等优势明显、品质优良、高效生态的特色精品种植业;积极发展种养结合、资源循环的畜禽、蜜蜂等特色精品畜牧业。依托农耕文化、田园景观、农业设施等,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生态功能。

(二)构建生态循环高端农业清洁化生产体系。推进种养配套、沼液利用等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在稳定秸秆机械粉碎还田、能源化利用的基础上,积极补充实施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应用,增加有机肥、专用配方肥和新型肥料应用,大力推广大棚、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地、节水、节肥技术,通过肥效提升和养分替代,减少化肥用量。重点支持高效环保型肥料和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农牧对接管网、沼气工程、沼液储运配送、农业废弃物加工处理等生态循环农业节点工程建设,以及畜粪、秸秆、农药包装收贮运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环节,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生态循环、清洁化生产体系。

(三)构建生态循环高端农业保障体。依法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高标准基本农田等农业资源。依法规范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和使用违禁药物行为。加强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建设和动态管理,逐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探索实行农业生态环境动态评价制度和农业环境标志制度。加大农业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规排污造成农业水环境、土壤污染的违法行为。健全市、镇(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稳定监管队伍,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推行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四)培育农业高端新兴产业。发展生态循环高端农业将催生农业生态安全投入品产业、生态旅游业、清洁服务产业和智慧农业。通过技术引进和资源整合,培育江山市高端农业投入品产业联盟,大力发展有机肥料、生物兽药、植物源性生长调节剂和矿物源天然矿物肥料等符合生态循环高端农业生产的投入品。发展土壤固碳、养殖业污水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清洁产业。加快推进生态旅游业和智慧农业。通过“十三五”期间的努力,实现“一控两减四基本”的目标,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技术广泛应用,“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市域大循环”农业发展格局基本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循环高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形成,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

四、加快改善农业物质装备

(一)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基本农田管护,严格执行基本农田、标准农田管理、占补平衡等各项规定,继续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善沟渠路配套,建设高产稳产的标准农田。要按不同的质量等级,因地制宜推进地力综合培肥和改良,通过鼓励扩种绿肥、推行秸秆还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农艺措施,有效提高标准农田地力,从而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加大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土壤肥力。加快建立标准农田数量、地力等级、质量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和长效养护机制,创新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办法,明晰产权和责任,防范农田设施损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特别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划定永久标准农田,真正起到保质量、保供应、保安全的长效作用。要求各乡镇(街道)、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全面履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赋予的各项职责。农业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基本农田的监管,禁止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种植多年生经济作物和从事非农项目建设。

(二)加快农业机械化与设施建设。加大标准化大棚生产基地和畜禽养殖设施建设,鼓励利用非耕地和质量提升难度较大的农田发展设施农业。景区周边适度建设农业设施,协调好设施农业与景点的关系。深入实施农机机械化促进工程,加快先进适用机械设备推广;提升水稻、油菜、茶叶等生产机械化程度,推广粮食机播、机耕、机收和烘干,油菜机播,“无人机”防治病虫害等新型农业机械,缓解农业用工难现象。建设一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油菜机收、蔬菜肥水同灌等基地;推广茶叶机采、果园节水灌溉等技术;鼓励引进和应用茶园机械耕作、茶叶清洁化、连续化流水线等加工设备。研发养蜂专用车。发展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型畜禽养殖示范场,提升农机装备与应用水平。到2020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机原值预期分别达到48万千瓦与6.30亿元,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75%以上,其中:耕作机械化水平95%,收获机械化水平80%,种植机械化水平50%;全市粮食机械烘干能力批作业量由502吨提高到1000吨以上,规模生产的粮食基本实现机械化烘干;茶叶生产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率达50%,加工环节机械化率达90%;食用菌生产拌料、装袋(瓶)、灭菌等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率超过80%;农副产品冷藏保鲜、产后加工等机械化水平达到50%,大田蔬菜种植中耕整机械化水平达到80%,争取江山市列入省级农机化综合示范市。健全农机服务体系,培育示范性农机专业合作社50个,建设5个农机化示范乡镇、农机化服务中心2个以上、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3个,发展200个农机科技示范户、5个省级农业优势产业机械化示范基地。

(三)改善信息物流设施。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重点培育产地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和功能拓展,积极探索农产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形式。完善农产品供求信息发布平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等设施装备,增强农产品市场预测、预警能力和检测能力。加快农民信箱、新农村网站推广应用,覆盖全市所有乡镇、村,增强对农业生产的指挥调度、应急处置、市场监管和提供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五、完善农业监管服务体系

(一)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行“确定一个主体、执行一套标准、培育一个品牌、制作一张生产模式图、建立一份生产档案”的农业标准化实施模式,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肥料等投入品,严格控制农产品药物残留、重金属含量。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照“三品一标”生产规程组织生产,主要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率达55%以上,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率63%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63%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率85%以上,其中生物农药推广应用达20%以上。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率达45%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面积1.5万亩以上。加大有机农产品培育创建。深入实施有机农产品培育认证工作,持续抓好有机农产品培育。创建有机农场10个、示范性有机农场2个,有机农产品基地达2500亩以上,新增国家无公害农产品20个、绿色食品10个。

(二)完善安全放心农产品监管体系。积极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检疫监管,落实监管责任,提升监管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坚持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源头治理和过程监管、阶段性整治与长效型防控相结合,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质量追溯、无害化处理等制度。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完善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运营机制,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积极完善衢州市级以上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一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运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健全融合政府监管、主体生产、质量检测、消费服务等功能,全市统一的“江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完善规模以上农业生产主体动态信息库,整县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精品农产品直营店和配送中心质量安全追溯覆盖率达80%以上。食用农产品监测综合合格率达98%以上,不合格农产品的追溯率达100%。二是完善市、乡镇、主体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市、乡镇两级定性速测室免费对公众开放,60%以上的规模农产品生产主体建立定性检测点,形成以市检测中心为总监控,乡镇、主体为检测点的农产品三级监测网络。

(三)加强农机安全和农业防灾体系建设。认真贯彻《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浙江省农机化促进与农业机械安全管理办法》,巩固深化“平安农机”建设,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改善农机监理装备、建立农机田间、场所等安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强警农合作和农机安全宣传教育,继续抓好拖拉机道路交通安全整治,严防农机重特大事故发生。加速粮油生产的社会化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植物检疫,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强化科技推广手段,扩大技术覆盖率,提高粮油产业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到2020年,农机万台事故死亡率下降5%,确保拖拉机道路交通安全死亡人数不突破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立足防灾、抗灾和减灾相结合,以防为主,继续深化农业与气象协作,落实主要农作物种子和救灾物资储备,健全自然灾害应急防御机制,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六、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着力推进农业科技支撑服务。加强新时期农技服务体系和农技推广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功能,增强技术部门服务能力。围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信息化等重点领域,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农科教结合,不断创新“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区”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转化机制。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组织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等使用的技能培训,提高其应用水平。扩大粮油生产先进适用增产增效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粮油种植效益。

深入实施科技型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农技110、农民信箱等手段,加强优良品种、实用技术创新与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重视“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建设农业大数据、物联网,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智慧农业。积极推进智能灌溉系统、测土配方施肥系统、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控系统等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中的应用。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推广设施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联合选育网络辅助决策系统、饲料配方辅助决策系统、动物健康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和动物疫病诊断与预警辅助决策系统等,实现集约养殖场健康养殖的智能化管理。“十三五”期间,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产学研协作,打造3个农科教相结合的示范基地,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推进晚稻、食用菌、畜禽、蜜蜂、茶叶等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使全市主导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二)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建立集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与农产品推广于一体,全程覆盖、综合配套、高效便捷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向农业服务领域延伸,鼓励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开展代耕代管代收、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十三五”期间以家庭农场为主的农业经营主体要继续开展代育、代耕、代种、代管、代收(代烘干)等社会化服务,促进农民节本增收。力争到2020年,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75%以上,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85%。

(三)加强农产品营销服务。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农产品电商营销组织,发展农业电商。培育壮大农产品流通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改善设施,完善电商营销服务平台,扩大农产品电商销售。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文化节庆、新闻发布、产销对接、展示展销等各类农业展会。加快品牌创新,进一步整合品牌资源,着力培育公共品牌。引导农业主体强化产销对接,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继续举办江山绿牡丹茶开茶节、“三省四县”精品农产品展示展销等节会等。大力开发和加快构筑“品种更加先进、管理更加精细、品质更加精良”的品牌农业,打造江山农产品大众名品、精品等地域农产品的品牌体系。

(四)创新农业金融服务。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等政策。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大宗农业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等抵押贷款业务,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展农业信用担保。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和品种,探索建立农村保险互助社,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稳定性。

第四章  产业布局与重点工程

一、产业布局

“十三五”时期,全市高效生态农业围绕《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落实“两区”建设布局,把“两区”作为重点建设区域,完善五大主导产业加农业新兴产业的“5+X”产业布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一)农业“两区”建设。

1.粮食生产功能区。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目标任务的完成,在“十三五”期间选择集中连片的标准农田,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的要求,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十三五”期间,根据江山市各乡镇(街道)现有连片农田分布、地理环境和温光水热资源优势,中北部的双塔、虎山、大陈、四都、上余、碗窑、贺村、坛石、大桥、清湖、凤林、新塘边、峡口、长台、石门等15个乡镇(街道)区划为三熟制生产区,主要种植模式以双季稻加油菜或冬菜为主;中南部的廿八都、保安和江山市东部的张村、塘源口等4个乡镇,为二熟制生产区,主要种植模式以单季稻加油菜或冬菜为主。

2.现代农业园区。“十三五”期间,要提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成果,完成江山市级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突出绿色发展、推进产业融合,着力培育农业产业集聚区、现代特色农业强镇(简称“一区一镇”),将现代农业园区建成土地连片流转的示范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绿色发展的集聚区,智慧农业的试验区,景观休闲农业和农业特色小镇的展示区。

(1)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江山市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位于峡口、凤林两个镇的部分区域,主导产业是设施蔬菜、花卉、水果、苗木、茶叶等种植业,并配套建设畜禽养殖业和食用菌产业。江山市东部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位于张村、塘源口两个乡的部分区域,主导产业是猕猴桃、油茶、山地蔬菜,并在张村乡、塘源口乡、长台镇配套食用菌精品园,在长台镇配套蔬菜加工区,在贺村镇配套油茶加工区,在张村乡配套森林观光区。

(2)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完善提升石门食用菌产业示范区,加快建成峡口、凤林食用菌产业示范区,大桥生猪产业示范区,坛石畜禽产业示范区,峡口、保安蔬菜产业示范区,保安茶叶产业示范区。

(3)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完善提升5大特色农业精品园,分别为:食用菌精品园、特色养殖精品园、蜜蜂精品园、蔬菜精品园、茶叶精品园。加快建成21个左右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

(4)市级农业精品园。“十二五”期间,已规划确定江山市级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点68个,要全面推进创建工作,开展创建验收,形成一批新的农业精品园。

(二)“5+X”产业布局。

“十三五”期间,根据现有农业产业实际和对未来五年农业发展方向的把握,规划“两区”和“5+X”的农业发展新格局。“5”即粮食、畜禽、食用菌、蜜蜂、茶叶主导产业,“X”为特色果菜和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

1.5大主导产业.

(1)粮食产业。

根据江山市各乡镇(街道)地理环境和温光水热资源优势,粮油种植分为双季稻区和单季晚稻区:

江山市中北部的双塔、虎山、大陈、四都、上余、碗窑、贺村、坛石、大桥、清湖、凤林、新塘边、峡口、长台、石门等15个乡镇(街道),由于该区域地势相对平坦,光温条件充裕,粮油作物搭配自如,并且粮油生产容易获得高产,为双季稻区,可采用“早稻—连作晚稻”或“油菜—早稻—连作晚稻”的种植方式。

江山市中南部的廿八都、保安和江山市东部的张村、塘源口等4个乡镇,由于该区域地势相对较高,光温条件相对不足,为单季稻区,可采用单季晚稻或油菜—单季晚稻的种植方式。

(2)畜禽产业。

根据《畜牧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执行《江山市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分方案》,构建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立畜禽养殖管理长效机制,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禁养区限养区见表4-4)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实现畜牧业有序管理、健康发展;

全面实施畜禽养殖业转型升级行动。进一步完善生猪养殖、家禽(牛羊)养殖区域规划(见表4-5),科学调整布局,畜禽养殖量与环境承载力相匹配,降低散养比例,提升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水平。

(3)食用菌产业。

按食用菌生产条件和种植模式分为自然栽培区和工厂化生产区。

(4)蜂业。

为了更好地促进江山市蜂业健康快速发展,明确江山市“十三五”期间蜂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规划中蜂养殖区和意蜂养殖区。中华蜜蜂主要布局在江山市东南部山区。

(5)茶产业。

为全面推行茶园标准化生产,完成茶厂升级改造,构建茶产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品牌建设,规划三大江山绿牡丹茶产业基地和优质高产红茶基地。

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南部三大江山绿牡丹茶产业基地:条形茶生产基地,布局在峡口镇、保安乡、廿八都镇、石门镇、新塘边镇;卷曲形茶生产基地,布局在张村乡;扁形茶生产基地,布局在长台镇、塘源口乡。建设优质高产红茶基地:布局在峡口镇、凤林镇。

2.X—农业新兴产业

(1)果菜。

根据江山市气候、区位以及产业基础,结合现代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要求,全市划分休闲果菜生产区、城镇蔬菜生产区、山地蔬菜生产区、菜稻轮作生产区、大棚西瓜生产区五大果菜生产区域。具体分布如下:

休闲水果生产区。主要包括江郎山、保安、廿八都及市内其它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区内大力发展火龙果、葡萄、草莓、圣女果、迷你黄瓜、造型甜瓜、观赏葫芦、观赏南瓜等特色精品水果。

城镇蔬菜生产区。主要包括城区双塔街道、虎山街道和贺村镇、峡口镇等城镇所在地的郊边区域。区内主要瞄准江山城区和集镇市场生产时鲜、优质、多样化、绿色无公害的蔬菜产品,进一步保障和丰富江山市民的“菜蓝子”供应。

山地蔬菜生产区。主要包括塘源口乡、张村乡、保安乡、廿八都镇和上余镇、碗窑乡、峡口镇、石门镇、长台镇的东部区域。区内主要瞄准杭州、上海等省内外大市场,进行特色化、规模化、高效化的山地果菜生产。

菜稻轮作生产区。主要包括大桥镇、坛石镇、贺村镇、清湖镇、四都镇和上余镇、石门镇、长台镇的中西部水稻生产区域。区内集中发展“水稻——榨菜、水稻——大蒜、水稻——根菜”等冬春季稻茬蔬菜。

大棚西瓜生产区。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田块网格化、沟渠配套、机耕路完善的全市标准农田,包含贺村镇、上余镇、石门镇、长台镇、清湖镇等大部分平原乡镇。区内实行“一年大棚西瓜+三年水稻”的多年次轮作,全面推广应用“大棚西瓜长季栽培技术”和“大棚西瓜+冬菜周年高效栽培技术”,进一步促进江山市果菜产业发展。

(2)休闲观光农业。

根据《江山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3-2020)》,规划“一心二副三区四带”的乡村旅游空间布局。即:
“一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游客接待中心区;

“二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副游客集散中心;

“三区”:北部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区、中部现代农业•综合体验区、南部生态农业•养生度假区;

“四带”:魅力江山•特色农业休闲带、幸福江山•民俗风情演绎带、锦绣江山•多彩多娇风光带、绿色江山•乐活山水体验带。

在此规划的基础之上,“十三五”期间,江山市休闲观光农业坚持走“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发展道路,继续把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来培育。

首先是创建农业景区。把农业“两区”作为农业观光、休闲体验的重要场所,现代农业园区逐步向休闲农业景区转变。继续开展休闲农业示范创建活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游客喜欢的休闲农业示范园区。

其次是开发精品线路。把各个休闲农业点串点成线,重点打造了“观光、体验、科普”三条江山特色的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围绕江郎山、保安、廿八都等景区乡镇,打造以彩色稻、油菜花、风光梯田、向日葵等为主的农业观光线;围绕长台、石门、凤林、峡口等农业园区乡镇,打造以马术、水果、花卉、茶叶等采摘和农事体验为主的农事体验线;围绕恒亮、福赐德、千红等蜂业公司建设的蜜蜂文化馆、博物馆,打造农技科普线。

(3)创意智慧农业。

继续做好创意农业孵化工作,把载体建设作为发展创意农业的重点,积极推进创意农业园区建设。围绕江郎山、保安、廿八都等景区乡镇和长台、石门、凤林、峡口等农业园区乡镇现有旅游资源,选择试点村进行“创意”开发。依托“两区”发展智慧农业,增强土地利用价值;节省时间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全面开发高端农产品。

二、重点工程

“十三五”时期,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六大工程”。

(一)农业“两区”提质工程。

加快省级和本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进度。组织实施农业园区省级智能化标准型微灌工程项目,把农业园区建成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绿色发展的集聚区,智慧农业的试验区,景观休闲农业和农业特色小镇的展示区。规划建设市级智慧农业孵化园,包括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点。

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和中央水稻产业提升项目资金,全面落实粮食生产惠农政策,推进粮食功能区内田间基础设施、土壤肥力,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十三五”期末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96个,建设面积16.71万亩。

(二)主导产业提升工程。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加快其他主导产业的转型步伐,提升蜜蜂、茶叶等特色产业层次,促进食用菌、畜禽、果菜等产业精细化发展。

1.构建粮油、食用菌、茶叶三个全产业链。将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引入农业,以全产业链模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集成创新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建成一批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从源头上保证全产业链原料供给和质量安全。鼓励加工型龙头企业向优势农产品产区集中,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一批流通平台,打造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扎实推进全省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工作,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网上展示交易平台。夯实一产基础,做强二产,做活三产,做足融合,构建粮油、食用菌、茶叶全产业链。

2.提升蜜蜂产业。重点推广中蜂活框新法饲养,努力发展中蜂和定地养蜂,开展蜂产品功能因子开发。全面启动“百万亩蜜蜂授粉工程”建设项目,推广蜜蜂授粉技术,培育一批蜜蜂授粉服务主体。完善蜜蜂良种繁育体系,强化科技创新集成,提升蜂业科技支撑水平。加快养蜂专用车的攻关研发,推广机械化养蜂。健全蜂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强化可追溯全程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江山市蜂产品质量。到2020年,全市发展中蜂5万箱,初步建成蜂种选育、蜜粉源植物、规模养殖、中蜂生产、蜜蜂授粉、产品加工等六大基地。创中国驰名商标3个、浙江名牌产品4个,进一步完善蜂业全产业链。实施8个重点项目,投资1.23亿元。

3.茶叶产业提质。从茶树良种引进、基地提升、加工提升和技术产研结合等方面提高茶叶品质。继续开发和提升“江山万年红”等自然高香型红茶产品,引进适制红茶新品种,建设红茶基地。创建具备流水线生产的省级标准化名茶厂一家和高档红茶生产线一条。推广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努力建设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茶树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化深修剪、深耕和施肥、茶叶产后服务,力争年服务面积达2万亩以上。项目总投资0.5亿元。

4.食用菌产业提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加大投资,扩大种植面积和生产规模,创建浙江省级食用菌工厂化产业示范园。大力推进菌种、菌包的专业化生产,培育食用菌母种生产企业1至2家。推进先进机械化装备和实验设备建设与加快实用生产技术的集成、推广和应用,建成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基地。通过食用菌博物馆的建设,扩大在全国的知名度。食用菌产业提质总投资约1.25亿元。

5.畜禽业生态转型。畜禽产业抓好控量提质,规范畜禽屠宰市场。引进国内先进的现代化全自动屠宰生猪生产线1条,生猪分割小包装生产线4条,年产1万吨肉制品生产线,5000吨冷库1座。收集全市畜禽粪便等废弃物,制造有机肥,实现资源化利用。构筑高标准现代动物防疫体系,提升生猪规模养殖场(小区)的生态化、标准化水平,在全市建设标准化示范场10个和畜牧小区10个。实施5个重点项目,投资3.02亿元。

6.X—新兴产业发展。发展设施蔬菜,扩大保健型、药用型蔬菜种植规模,发展中药材种植。重点推进千亩休闲果菜生产基地、千亩黄秋葵生产基地和千亩葛根生产基地建设,引进千万元产值果菜加工企业,提升千名果菜骨干人员素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到2020年,重点实施特色果菜建设项目5项,总投资约0.6亿元。

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建设霞客、山禾休闲观光农业园,总投资约4.9亿元。

“十三五”期间与休闲观光农业相关的投资项目达20.3亿元(表4-18)。

(三)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工程。

坚持以组织化、规模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规范提升一批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新增15家市级以上规范化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培优育强一批龙头企业,争取新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努力向上争取惠农支农项目资金1亿元以上,加大地方财政资金配套力度,为全民创业创新营造浓厚氛围。

大力开展休闲观光农业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着力引进一批资金技术实力强劲、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全市谋划储备休闲观光农业项目20个以上,招商引资500万元以上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10个以上。

(四)农产品质量与电商营销工程。

推进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精品农产品直营店和配送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覆盖率达80%以上。

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保障能力。鼓励农产品商标注册,大力发展品牌农业

配合相关部门搭建电商服务平台和扶持一批本地优质的物流公司,发展冷链物流。引导农业主体积极发展生鲜农产品配送,促进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同步推进,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五)农业机械化促进工程。

“十三五”期间,全面推进水稻育插秧、粮食烘干、油菜收获、食用菌种植和畜牧养殖、茶叶生产重点环节的机械化水平,示范推广农产品贮藏保鲜、精加工、冷链运输、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业机械装备及其配套技术。实施农业机械化示范、服务、技术培训项目。

(六)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工程。

全面实施生态循环高端农业示范创建、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沼液综合利用、肥药双控减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物回收利用工程。水稻、油菜、蔬菜、茶叶、水果等农作物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总投资0.85亿元。

第五章 政策机制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对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提供有力支撑,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要认真领会农业是小比例、大课题的深刻内涵,切实加强对江山市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组织领导,把农业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按照“五化同步”的要求,成立由市领导任组长的现代农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讨论、审议规划,决定相关政策和重大项目计划,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协调处理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成立现代农业园区办公室,负责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调研,拟定、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组织申报园区建设补助资金项目,督查园区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园区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狠抓落实。

(二)强化组织。要建立市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协调、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保证规划的执行力和引导力。明确当地政府是“两区”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全面落实创建和管理责任,积极推行土地流转、农业招商,引导当地农民和各类主体积极参与“两区”建设。切实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把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形成有序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大“两区”建设在新农村建设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的比重,确保任务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到位。强化农业技术队伍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提振精神,培育狮子型队伍,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对在“三农”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职工,要在提拔任用、表彰奖励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二、加大农业投入

(一)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以实施农业“两区”绿色发展和“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完善农业项目管理体系,落实惠农政策。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建立政府投入为导向,业主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两区”建设投入机制。市政府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两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项目补助等。同时,整合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支农资金,重点向“两区”建设倾斜,集中支持农业“两区”建设,重点实施好农业“两区”提质工程、主导产业提升工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工程、农产品质量与电商营销工程、农业机械化促进工程、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工程等六大工程。各乡镇(开发区)也要加大投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两区”建设。要积极向上争取对接项目。细化优化产业生态化布局,积极谋划项目,主动对接国家和省级产业扶持政策,争取更多的项目支持。

(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充分认识发展农业的公益性,建立农业招商引资激励机制,研究制定税收、金融、价格、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开发,逐步形成政府扶持、主体投资、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加大招商选资力度,鼓励和引导外资、工商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注意防范“非农化”、“非粮化”。采用直接补助和信贷投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激励扶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同时加大投资整合力度,鼓励、引导、支持以工商资本为主体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根据产业区域规划和功能布局,进一步创新“五化同步”的机制和模式,重点支持大型企业集团投资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规模化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物流业,构筑现代农业新优势。

(三)引导农民增加投入。引导农民自己增加投入是解决农业投入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增加农业投入的真正源泉和潜力。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壮大区域经济,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活农业生产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收入水平较高了,农民就具备依靠自身积累发展生产的能力。通过加强引导,帮助农民树立自我积累、增加投入的意识。完善农村各项政策,建立健全农业投入机制,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经营投资环境,吸引农民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业再生产。

三、创新发展机制

(一)创新管理机制。重点创新农业“两区”建设和管理机制,不仅要在投入建设机制上大胆创新,还要在长效运作机制上实现责任落实到人、工作内容具体明确、制度实在管用,确保“两区”能够长期保护下去。

(二)创新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发展生产、市场竞争中的龙头和纽带作用。培育一批规模较大、规范发展、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引导合作社之间的横向联合、整合,进一步推进土地入股,促增效为增收。积极实施全产业链战略,从农产品生产功能向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领域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更好地推动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三)创新保障机制。设定永久性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深化两区建设,重视土壤污染治理和耕地质量的提升。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适度、有序进行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完善农业产业的区域化布局,打造江山现代农业发展的集聚区、示范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壮大集体经济。全面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积极开拓新的险种,探索新的农业抗风险机制,切实解决农民发展贷款难、缺资金、农业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

(四)创新科技兴农机制。依托现有合作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加强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等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农科教企”合作平台,围绕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突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设施农业轮作模式研发,农产品储运技术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等科技攻关,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涵,引进、消化、吸收高科技、高效益的农业新技术、新设施、新装备,着重在转化、示范、推广上下功夫,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强化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政府要引导、鼓励农业企业与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合作创建农业科技园,建设高效农业开发基地、中试基地,带动现代农业发展。设立农业科技示范乡镇、示范区,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推广节约型农业和清洁化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节能降耗、减排增效,提高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水平。

四、加强政策保障

(一)落实政策。进一步落实好国家、省、衢州市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持、连续扶持。江山市、乡镇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安排、干部配备等方面要对农业工作给予倾斜。同时,完善江山市在推进高效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农业服务等方面的各项扶持政策,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依法保护现代农业发展。全面贯彻执行《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农业法律法规对农业的规范与要求,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和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农民权益保护、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资生产经营秩序监管、农机安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等职能,继续抓好农业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制观念,使农业各项管理工作走上法制轨道。

(三)强化政策法治保障。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正确把握和研究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绿色化的互促互动关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谋划江山市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围绕农业转型升级,加强要素集约集成、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新型主体培育、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金融保险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基础地位强化、区域品牌共建等方面政策研究,着力完善高效生态农业政策保障框架。

附录1:江山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名词解释

1.新常态: 201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指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过去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必须抛弃;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转变发展方式条件具备。

2.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形态。从广义的观点来看,休闲农业还包括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农家乐等。因此可以说,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通俗地讲,休闲农业就是生态农业加上旅游服务业。

3.高效生态农业:运用循环经济理论、生态工程学方法,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着力构筑大平台、发展大产业、培育大主体、实施大项目、打造大品牌,建设“产品优质、品牌知名、主体新型、经营高效、功能多元、产业体系健全”的现代农业。

4.“五化”同步发展: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5.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

6.生态循环高端农业: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模式。倡导高新科技为支撑,形成“种、养、加”产业互补、资源价值链集成循环的高端农业产业业态。打造生态高端农业品牌,实现“生态效益好、农产品附加值高、产业技术含量高、生经经营模式好”的高端农业。

7.创意农业:创意农业主要指在农业的生产活动中引入科技、文化、艺术、休闲等因素,使农业成为观赏性、文化性的产业。创意农业以市场为导向,利用人的创造力、智慧和技能,将农业生产的诸多环节与科技、文化艺术相结合,构建多层次的产业链和价值体系,也就是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资源,发挥创意、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创意农产品或涉农活动。

8.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接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经营一体化,其本质是由各方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这就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济学特征。

9.“5+X”农业产业体系:优化提升粮油、食用菌、畜禽三大传统产业,做大做强蜜蜂、茶叶二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果菜、休闲观光等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物流业。

10.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统称“三品一标”。“三品一标”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纵观“三品一标”发展历程,虽有其各自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基础,但都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战略选择,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