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明水秀、古迹沧桑的江山市东南部,有一处独特的古代水利工程,它就是江山市张村古涵洞。这条久未人知的古涵洞完全由人工建造,其历史之悠久、工程之浩大、结构之奇特,功能之实用,令人惊讶、惊奇、惊叹。
张村古涵洞实际上是一条人工地下长河,它位于江山市张村乡先锋村,因有5段暗渠,5个缺口,也称五份涵洞。其涵洞一般高2米,宽1.8米,四周全用坚硬圆滑、大小不一的鹅卵石铺砌而成。洞内,流水潺潺,幽暗阴凉;洞顶,阡陌纵横,房舍井然。
张村乡所在地离江山市区26公里,有先锋、秀峰两村,四周众山环绕,层层叠叠,郁郁葱葱。长长短短、高高低低的险峰峻岭,连绵数十里,如屏如障,将张村地方紧紧围成一个盆地。在这盆地中,有荷塘溪、箬坑溪、双合丰溪3条溪流迂回盘旋,并积聚了沿途数十条山坑小溪,从从容容、奔流不息,在村西南汇合,形成大溪,向西流去。
在这些溪流中,位于先锋村北面大坞山的一条小溪却非常奇特。也许是为了防洪排涝的原因,抑或是为了节省土地的初衷,这条穿村而过、汇入荷塘溪的小溪,除几段明渠外,全部用鹅卵石覆盖成一条令人惊讶的地下长河。
这条地下长河,俗称古涵洞,据传于明末清初建造,具体动工和完工时间却无历史记载。它与新疆吐鲁番古代水利工程坎儿井一样,有暗渠、明渠、出口、蓄水池(水潭)4部分组成。其古涵洞共分5段,每段长短不一。最上一段暗渠在大坞山谷,长50余米,由鹅卵石和山石砌成。北洞口较窄小,南洞口宽大,洞顶是农田。从北入口进入幽暗的涵洞,常会惊起一只只栖藏在洞壁的蝙蝠。出了南洞口,是一段沿着山势280余米长的明渠。这段明渠落差较大,水流湍急,有七八个小瀑布和小水潭。明渠两岸,或是山丘石壁,或是农田石磡。明渠南端,有一座清代建造的石拱桥,如一弯残月。石拱桥上建有四角凉亭,配设美人靠,供人们休憩之用,并连接山谷间的道路。
第二段暗渠位于先锋村庄最北端,60余米长。进入洞中,四周全是鹅卵石铺就,光滑湿润。南洞口宽大,流水哗哗,有一条2米宽、1米高的小瀑布。瀑布下是一长方形水潭,供人们取水、洗涤之用。然后,是一条120余米长的明渠,并与村中一条人行干道平行。明渠两岸均用脸盆大小的鹅卵石砌磡,重重叠叠,齐齐整整,苔藓盈壁,湿滑沧桑,自成格局,美观大方。这条明渠两旁大多为民房和道路,建有4座石拱桥,其中两座为清代所建。
第三段暗渠位于村中偏北,长60余米,稍有弯曲。南北洞口均宽大,人们均可站立宽松进出。暗渠上为道路、菜地、房屋等。
第四段暗渠位于村中心,长60余米,略有曲折。洞顶也为道路、菜地等。除北洞口宽大外,南洞口较窄,出地面需弯腰沿台阶上来。
第五段暗渠紧连着第四暗渠,位于先锋村西南端,长70余米。最南洞口,设在荷塘溪北岸,也就是整个古涵洞的出水口。其涵洞清流汇入荷塘溪中,后又融入大溪。
这条古涵洞,全长700余米,其中五段暗渠共300余米,两段明渠共400余米,有5个缺口,10个洞口。缺口有大有小,若长若短,或宽或窄,一般设在暗渠的转弯处,或流水落差较大的地方。每个缺口都有小水潭,清波潋滟,并砌10多级石阶上下,方便人们或取水,或捣衣,或洗菜,或捉鱼,或乘凉,或戏水。尤其每到酷暑季节,站在洞口,凉风习习;进入洞中,暑热顿消;站驻片刻,沁心怡情;戏水之际,心旷神怡。
因涵洞四周全用鹅卵石砌就,加上有一定的落差,流水清澈,流速顺畅,很少有泥沙、垃圾堵塞。涵洞出水口的荷塘溪,也铺有200多米的鹅卵石河床。河床鹅卵石紧密相连,牢固异常,洪水冲不散,杂物难聚集。在鹅卵石缝隙间常生长着一丛丛石昌蒲等水生植物,小鱼小虾常在石缝、水草中游戏和躲藏。这正像唐代诗人李群玉在《引水行》一诗中所云:“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罗洞口烟。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这条含明渠、暗渠共700多米长的古涵洞,其涵洞四周、明渠两岸、上下10个洞口台阶、5座石拱桥以及荷塘溪的200多米长的河床除少量山石外,大多用鹅卵石铺就,没用一点钢筋水泥或石灰黄泥浆,更没有任何粘合剂,全部利用力学原理设计建造。仔细观察,只见石块挨石块,三点一平面。石与石相互紧靠,井然有序,坚固结实。几百年来,仍保持原有形状,未发生有坍塌或被洪水冲毁现象,形成了至今仍发挥安澜、洗涤、乘凉等重大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
难以想象,铺建这么长的古涵洞,不知需几万吨、几十万吨的鹅卵石。在这建造期间,其发起人的推出、资金的筹措、班子的建立、图纸的设计、工具的制作、师傅的聘请、民工的安排,以及工艺的确定、工程的验收、费用的结算、完工后的管理保护等等,彰显了组织者、谋划者、指挥者的聪明才智,以及广大村民团结奋斗、坚忍不拔、壮志凌云的精神。
令人不解的是,在这江山闻名的古村落,有如此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江山历代县志、民间族谱家乘、乡村文书档案,却无记载。笔者多次翻开清同治《江山县志》卷之一关津和水利部分,尽管记载张村的文物古迹不少,如张村渡、景星桥、万钟桥、泗洲桥、琯桥、耆英桥等,却未见有古涵洞的资料,笔者也曾数次在张村查找史料和咨询健在的80多岁老人,也一无所知。只有几件有关古涵洞的民间传说,引起笔者的兴奋。如蜈蚣精躲藏在涵洞中,常出来作乱;又如太平天国军队进犯张村,一支清军躲在古涵洞,时而出其不意袭击太平军;再如日军窜犯张村,一些村民来不及进大山,只好就近躲藏在古涵洞中避险等等。
这条可取水、可洗涤、可乘凉、可贮物、可藏兵的古涵洞,其工匠是谁?资金如何筹集?以及何时动工、何时完工?为啥史料没有记入?是张村先辈深谋远虑、深藏若虚,不愿公开炫耀,还是故意保密、隐秘,给人们一种悬念和猜想、推测,或给人们一种惊讶、感叹。
也许负责组织建造古涵洞的族长、里长早就告诫族人,这条古涵洞是金洞、银洞,是仙洞、圣洞,不可外传、外露,不需张扬、炫耀,故婉拒一些文人在志书、谱谍、文书中记载。
这是一个谜,这是一个梦。
作者:戴明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