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农业:田野收获“黄金时代”

农业:田野收获“黄金时代”

2019-09-06



  40年前,金坛农业还在“小麦小麦不过三百”、“水稻二四得八,不如一八得八”的温饱线挣扎;而如今,金坛农业已形成优质稻米、生态林业、现代园艺、高效渔业的四大产业格局。高效、生态已成为金坛农业40年来的真实写照。

  从农村来,到田间去。孙和平,高级农艺师。在农业生产一线奋斗了将近40年。改革开放40年,也是金坛农业变革的40年,一笔一划都在孙和平脑海里。

  高级农艺师 孙和平:“这个材料应该说就是我们1978年那个时候农业我们栽培上所积累的一些资料。大家看,那个时候都是手工绘的,比如说,我们1978年的时候,我们的单季晚稻各个乡镇的一些数据,单产只有855斤、866斤,674.2斤,这一部分产量在那个时代应该说是产量比较高的典型田块了。”

  1978年,金坛的粮食产量还不足以解决温饱。1982年,就在小岗村18位村民按下手印的第四年,薛埠镇罗村村也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王国庆分到10多亩地。一家人开心好几天。

  薛埠镇罗村村村民 王国庆:“全家有十几亩地,六七个人的,种田是父亲他们种,因为我们那个时候还小。”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获得了空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收益权,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力被空前释放,金坛粮食连续4年增产,年平均总产量达到31万吨,并一举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

  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单一种植经济效益低下、质量不高的缺陷也显露了出来。

  高级农艺师 孙和平:“从产量结构来说,应该说是非常满足了大家的供需,那么我们不仅仅是追求产量的问题。”

  现实和需要迫使农民传统生产观念发生转变,农民开始运用土地经营自主权和土地收益权。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土地流转逐渐在金坛农村兴起,薛埠镇上阮村村民阮洪林就是其中之一。他把自己的6亩多地流转给村里做高效农业,只留下一亩多地口粮田。

  薛埠镇上阮村村民 阮洪林:“ 土地都进行了流转,老百姓只留了一部分口粮田,大部分的田块都通过村,然后流转到老板手上。然后反过来,老百姓就是再到这个园区再去打工。”

  阮洪林说的园区,就是上阮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位于薛埠镇南部,包括上阮村、山蓬村、长山村、罗村村,总规划面积4.1万亩。目前,这个产业园已建成经济林果基地近4万亩。2012年11月,园区成功创建成省级园区。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辐射带动、转移劳动力3500人,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

  由分散的小农种植,到规模化的集体种植,再到园区化高效经营,金坛农业正快速步入多元化、产业化发展轨道。

  薛埠镇上阮村党总支书记 张留斌:“下一步,主要是走采摘、休闲观光这个路径,因为我们现在基本上我们产业园里面的农业点都布满了,就是在这个提档升级,主要是搞休闲观光,跟我们的乡村旅游这一块发展。”

  2009年,金坛认定首批9个金坛市级园区。2017年,金坛已拥有3家省级、18家常州市级、21家区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一号农场、京东农业、茅山茶海等一批重点农业园区项目相继建成。

  8年间的金坛农业,正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进。

  2017年,全区人均农业产值14.5万元,是1978年的80.6倍,年平均增幅1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0元提高到2.4万元,年平均增长14.9%,先后荣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市”、“中国名茶绿茶之乡”等称号。

  优质粮油业、一流水产业、规模畜禽业、现代园艺业已成为全区农业新的四大主导产业,先后打造出了年产值20亿级的渔业产业,10亿级的畜牧业和园艺产业,年产值超十亿元的河蟹、家禽两个单一品种产业。农业基本现代化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无法想象40年前,金坛遍地是粮田却还在为温饱而烦恼.而如今,22万亩的粮田不仅已经满足供需,而且还延伸出规模化的水产、畜牧、园艺等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这也就意味着农业不再单单是口粮田块,而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个40年,金坛农业又会是什么样,我想只能用“无法想象”和“未来可期”来形容 。来源:金坛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