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实施“三下乡十百千万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有效服务新农村建设

实施“三下乡十百千万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有效服务新农村建设

2015-10-30

    我市地处湖南几何中心,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卫星城成员,是湖南省贫困县市之一,也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县市之一。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这个中心,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培育特色农业项目,全方位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探索并构建现代农业新模式,促进我市农业的持续稳步发展。

    按照《涟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培育现代新型农民,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就业计划”、“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支持力度,大力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援助和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程,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拓宽培训领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每人掌握1-2项农业实用新技术,农民的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5年”的要求,市人民政府适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和《关于“三下乡十百千万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意见》,市职教中心制定了《关于“三下乡十百千万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计划》。经过近三年的组织实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培育了一批致富带头人和一批特色农业产业示范村,助推了我市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帮扶了一大批农民脱贫致富。

    一、主要做法

    1.明确“三下乡十百千万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目标

    从2011年起,利用五年时间,市职业教育中心成员单位牵头组织开展“送教下乡、科技下乡、帮扶下乡”活动,开展现代农业知识、农村实用技术、专业技能、法律法规知识、文明卫生知识等培训,重点培育“一红”(突尼斯软籽石榴)、“二金”(金银花、金秋梨)、“三黑”(黑牛、黑猪、黑山羊)、“四绿”(蔬菜、绿茶、药材、油茶林)等10个特色农业项目,建设100个特色产业示范村,科技扶持1000个农村致富带头人,帮助10000个农民脱贫致富, “三下乡”培训达到五十万人次。接受培训的五十万人次中,实用技术培训15万人次,引导性培训15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次;其它知识技能培训5万人次。

    通过实施“三下乡十百千万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及自主谋业手段和就业能力,使农民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生产技术要领,达到绿色证书岗位规范和岗前转移就业培训要求,收入水平有明显提高;逐步实现“一村一大”,推进培训示范村 “一村一品”发展;全市乡镇农村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发挥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2.落实培训任务和责任单位

    (1)实用技术培训

    主要是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对全市乡镇农村劳动力开展文明礼貌、移风易俗、遵纪守法、热爱家乡和争当现代创新型农民的教育。开展科学种养、科技致富方面知识的培训,帮助参加培训的农民群众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和技能,增加农民收入。内容包括优质稻、超级稻、良种油茶、食用菌、特色水果、大棚蔬菜、家禽家畜、水产品等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现代农机新技术应用和农机使用养护、农村安全用电、农村沼气池建设、农业气象知识和农业法规政策等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15万人次。

    牵头单位:市职教中心、市农业局。

    实施单位:市工贸职业中专、各乡镇农校等

    协助实施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市畜牧局、市扶贫办、市教育局、市农机局、市电力局、市妇联。

    (2)引导性培训

    引导性培训以增强遵纪守法和维权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和生活观念为目的。主要是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培训。内容包括党的方针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知识、《农村土地承包法》、《劳动法》、《物权法》等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实用技术知识、安全生产知识、城市生活常识、求职应聘、就业岗位选择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5万人次。

    牵头单位:市职教中心、市人社局。

    实施单位:市工贸职业中专、各乡镇农校等。

    协助实施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市农业局、市教育局、市扶贫办、市司法局、市妇联、团市委、市总工会

    (3)职业技能培训

    主要是对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本着实用、实效原则,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根据用工企业需求热门,通过自主式、订单式和项目培训形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制造、电子电器、焊工、计算机应用、驾驶与维修、农机修理、加工、建筑装饰、餐饮旅游服务、休闲农业、社区服务、家政保健服务、商业营销等用工量大并适合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实施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次。

    牵头单位:市职教中心、市人社局、市农业局、

    实施单位:市工贸职业中专、其它职业学校、各乡镇农校等

    协助实施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市教育局、市经信局、市煤炭局、市扶贫办、市妇联、团市委、市总工会。

    (4)十百千万工程

    即重点培育10个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建设100个特色产业示范村,科技扶持1000个农村致富带头人,帮助10000个农民科技致富。该工程是在前面三项培训任务开展的同时进行的重点培训工程。旨在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提高培训的社会效益。

    牵头单位:市职教中心、市农办。

    实施单位:市工贸职业中专、各乡镇农校等

    协助实施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各相关局、行、办,市妇联、市团委、市总工会。

    3.组织实施

    (1)成立“三下乡十百千万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实施领导小组,组长由市人民政府市长兼市职教中心主任担任,成员由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组成。实施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该工程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以加强领导和协调。市人民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三下乡十百千万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意见》,市职教中心制定了“三下乡十百千万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计划,明确了各部门的任务、责任,落实了祥细的实施计划和实施办法。

    (2)按照计划,以市工贸职业中专为主要实施单位,组织学校相关教师和市农业局、畜牧水产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局等部门的专家前后共80多人,350多次下乡村和田间地头进行培训和指导。有些专家和老师在乡村指导点一住就是好几天。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综合运用财政扶持政策、社会各方面帮扶和激励手段,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培训。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资金用于该工程,资金主要用于农民误工补贴、购买教学材料,教师补贴、交通费、编印培训资料、开发培训教材等,确保培训项目顺利完成。要求市财政局严格使用上级下拨的“扶贫”、“资源枯竭城市”“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资金,保证专款专用,按项目实施单位工作量及工作进度拨付到位。市财政局与市审计局一起加强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审核、检查、审计,确保培训经费真正用到实处。

    (4)“三下乡十百千万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实施领导小组组织各成员单位加强对培训工程的督促检查,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及时处理。每月20日,将督查结果及培训情况上报市政府,对培训实施情况较好的乡镇予以表扬,对没有按期完成培训任务听乡镇给予通报批评并做相应处理。同时抓好典型宣传,努力扩大该工程的社会影响,形成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的良好氛围。

    二、主要成效

    1.创新办学模式,新型农民培训成效显著

    “三下乡十百千万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经过近三年的实施,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三年来,共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近30万人次,通过他们的传帮带,全市绝大部分农民都掌握了一门以上实用技术;绝大部分农村家庭都有一名以上掌握职业技能的人。通过培训推荐到知名企业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6500多人,帮助了近10000名农民脱贫致富。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大(大学生村官)”,全市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2.坚持科学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

    以畜禽、粮油、蔬菜、林业、药业等产业为支柱,基本形成龙塘、水洞底、七星街的优质稻,枫坪、茅塘、湄江的畜禽,白马、石马山、三甲、渡头塘的金银花,荷塘、金石的茶叶,桥头河、水洞底、六亩塘的蔬菜,龙塘、桥头河、荷塘的油茶等优势农产品块状或带状基地生产格局。全市年出栏肉牛7万多头,生猪120多万头,金银花种植面积2万余亩,高产油茶林种植面积2万余亩,蔬菜种植面积2万余亩,茶叶种植面积5千多亩。

    3.服务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示范村、致富带头人不断涌现

    按照“扶一个龙头,建一个基地,带一个产业,富一方农民”的服务理念,建设了以白马镇桃子村为代表的金银花药材基地村,以龙塘乡宽家村为代表的养猪专业村,以石马山镇温田村为代表的花卉苗木专业村,以水洞底镇为代表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以桥头河镇为代表的时令蔬菜生产基地,以茅塘镇为中心的天华牧业湘中黑牛生产基地,以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的药材生产基地等90个规模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化生产基地;通过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公司+基地+农户”形式,在近500个村中科技扶持了以养猪大王陈立彬、紫米大王肖湘玉、药材大王梁红民等近100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带动了近10万农民走上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