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临泽 > 临泽概况

临泽概况

2017-12-12

地理交通 


    临泽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张掖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东经99°51'—100°30'、北纬38°57'—39°42'之间。东邻张掖市甘州区,西接高台县,南依祁连山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北毗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

    临泽县地形特征是“两山夹一川”。南屏祁连峻峰,北蔽合黎峰峦,中部是平坦的走廊平原。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倾斜。分三个类型:南部祁连山区,中部是黑河水系冲积形成的走廊平原区,北部合黎山剥蚀残山区。海拔1380—2278米,海拔最高为2278米(新凤阳山),最低1380米(蓼泉)。县境内祁连山区为祁连山脉的浅山区,四周山峰环绕,中间为一小盆地,覆盖有厚层黄土,黑河最大支流黎园河从中流经,河南、北阶地为耕地,山坡为牧场。北部合黎山又名北大山,属天山余脉,山势不高,地势平缓,山峰海拔在1500—2000米之间,相对高差只有200—300米,是干旱剥蚀的低山区,植被稀少,属荒漠草原。中部走廊平原地势呈东、南、北三面高,西北低,海拔在1600—1380米之间。南北山前戈壁和荒漠相拥,沃野绿洲象一块绿宝石镶嵌于其中,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草茂盛,物产丰富,是临泽精华地带。

    临泽县历史悠久,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要塞。南出梨园口,可达青藏高原;北越合黎,可抵蒙古大漠;西过嘉峪关通新疆;东经武威、兰州,与内地相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商旅必经之地。


人口民族


    全县总人口为146037人,总户数44508户。有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裕固族等11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总人口中,男性7.54万人,占总人口的51.54%;女性7.0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6%。非农业人口2.1万人,占总人口的14.38%。年内新出生人口1298人,出生率8.8‰;死亡796人,死亡率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


历史沿革 


    临泽县古为雍州属地,周、秦时期乌孙、月氏驻牧,西汉时期为匈奴牧地。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河西四郡。县境设昭武县,因境内月氏驻牧时筑昭武城,汉县因之,故名,隶于张掖郡。始建国元年(公元前9年),王莽废汉立新,改昭武县为渠武县。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复改渠武县为昭武县。三国属魏。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避司马昭讳改昭武县为临泽县。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以临泽县地置临池郡(治临泽),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废临池郡。北魏太平真君十年(公元449年),县地并于永平(今张掖)县,临泽县置撤销。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吐蕃据甘州,县境属吐蕃。懿宗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被回鹘占。宋为西夏所据。元属甘州路,明为甘州右卫地。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置甘州府抚彝分府(称抚彝厅),治所抚彝(今蓼泉),属甘州府。民国2年(公元1913年)改厅为县,属甘凉道。民国18年(公元1929年),改抚彝县为临泽县,属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临泽县隶于张掖分区。1950年,改属酒泉分区(后改称专署)。1952年,县治由蓼泉迁沙河堡。1955年,仍属张掖专区。1958年撤销县制,1962年恢复,隶于张掖专区(后称专区为地区)。现为张掖市辖县。


行政区划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临泽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地带,为古丝绸之路之要冲、欧亚大陆桥必经之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县,以汉将霍去病西征时昭功武德而得名“昭武”,又因水丰多泽而易名“临泽”。总面积2729平方公里,辖7镇,总人口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万人。临泽既有汉将霍去病、李广征讨匈奴的历史足迹,又有红西路军浴血奋战、悲壮卓绝的红色记忆;既有隽永别致、充满灵气的“塞上江南”风光,又有色彩斑斓、冠绝天下的七彩丹霞;境内盛产的临泽小枣久负盛名,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命名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被原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枣乡”。201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0.14亿元,增长7.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亿元,增长12.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71亿元,增长19.98%;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5.7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4亿元,分别增长19.19%和21.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0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08元,分别增长9.2%和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