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龙川 > 龙川概况

龙川概况

2018-05-16

 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北界江西省寻乌县、定南县,东连梅州市五华县、兴宁市,南接东源县,西临和平县,县城为老隆镇。全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充足。2012年末,全县总面积3089平方公里,辖24个镇、315个村,总人口95.6万人,有海外华侨32.7万人。 

龙川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始置龙川县,是中国保留最古县名的县份之一。旧治龙川城(今佗城),自秦至民国,为县或州治所,南汉移循州治于此,州县并存达四百余年,为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素有岭南古城之称。龙川县是客家古邑,龙川县通行客家语(水源音)。

老隆镇


老隆自古是商贾之地。1949年6月1日设为县政府所在地。相传老隆寨顶为秦时赵佗固守龙川的要塞。原称老龙,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改称老隆。解放后设老隆区;1958年设老隆公社;1983年改设老隆镇。
鹤市镇


鹤市镇位于龙川县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龙川县东南5镇的地理位置、商贸、经济、文化中心。2002年,被省政府批准为首批中心镇之一。鹤市镇总面积52平方公里,辖9个村委会(鹤市,罗乐,鹤联,大佳,社坑,芝野,河布,富石,莲坑)、1个街道居委会,共有23个党支部和近800名党员。常住人口约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万人,流动人口约7000人。
铁场镇

铁场镇位于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中部,毗邻梅州市的兴宁、五华县 。

全镇总面积251.9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38.461万亩,耕地3.5357万亩。

广梅汕铁路横贯全镇9个行政村,并设有三级火车站,228省道经圩镇连接兴宁、五华境内的205国道,村村通公路。韩江河、洋田河两条河流流经铁场镇。

麻布岗镇

      麻布岗城镇具有悠久的经商历史,明崇祯二年(1629年),由五二公孙辈王元辅、王宝山兄弟率儿孙在村民商品交易场所建店数间,清初辟为圩镇,兄弟各取名中的一字命名,故称元宝圩,后改称麻布岗圩。
 龙母镇


龙母镇位于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中部,交通便捷,省道隆江线、和洋线、珠铁线纵横贯穿全镇,是连接上下半县、贯通中部乡镇的交通枢纽。

龙母交通便捷,省道隆江线、和洋线、珠铁线纵横贯穿全镇,是连接上下半县、贯通中部乡镇的交通枢纽。主要以农业为主,盛产稻谷、玉米、黄豆、木薯、绿竹等。水力资源蕴藏量达6万千瓦,其中尚待开发2.5万千瓦。有矿泉水喷泉多处,流量大,水质可与法国维希矿泉水相媲美。矿产资源品种繁多,其中稀土蕴藏量达54万吨,金属矿主要有铁、锰、铜、锌等,非金属矿主要有石灰石、莹石等。镇内主要企业有10余家针织厂、大庙矿泉水厂、3个综合养殖场,以及洋田、赤塘、小庙3座水力电站。主要民间传统曲艺有马灯舞。主要特产有高山茶油、腐竹、柿子、柑桔、脐橙、鱼生等。

佗城镇

佗城历史悠久,古迹颇多,现存赵佗故居、越王庙、越王井、考棚、正相塔、孔庙、姓氏祠堂、坑子里文化遗址等历史文物,境内风景优美,旅游景点多,“龙川八景”中有五景在佗城,特别是孔庙(龙川学宫)修缮开放以及合溪温泉服务区建成以来,佗城旅游业不断发展,第三产业经济收入不断提高。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龙川首任县令赵佗设县治于佗城,其中赵佗设县治驻地的佗城村,在该镇冬季未作细致调查前,当时估计该村至少也有130多个姓氏,而真正的“中华姓氏第一村”,给“佗城”冠名应该当之无愧。

紫市镇


龙川县是广东省四大古县之一,于秦始皇年间设立(赵佗将军管辖),紫市镇则于宋朝初期归属龙川县兴乐(都)管辖,1068年划归长乐县(今五华县),明朝嘉靖年间划回龙川。清嘉庆年间废图建约,改称丫髻约。1958年归鹤市公社管辖,1976年成立紫市公社,后改为紫市镇。
     登云镇

登云镇位于广东省龙川县东南部,全镇为坡度在30度左右的低矮小山所围绕,中间是大面积的平地,俨然是一个“聚宝盆”;镇东南有扼守粤东北的广东七大名关之一的蓝关,镇西北发掘有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近万平方米的人类生活遗址。
通衢镇
通衢镇地处沟通赣南、粤东、闽西南诸州县古官道要冲,北宋时期此地已设立“驿站”,谓“路当闽广之冲,轮蹄释不绝于道”,名之。通衢历史悠久,山川锦绣,古迹众多,骚人墨客多有咏赋,志文历有所载。至今,城堡砖垣依稀,古屯遗风犹存,古宅俨然依旧,“景翰”风范流传,驿道卵石错嵌,是千年古镇。
黄布镇
清嘉庆年间称金鱼约,建国先后隶属龙川县第三区,鹤市公社。1976年5月从鹤市公社析置黄布公社,1983年改称黄布区,1987年10月更名黄布镇,镇府所在地起初在金鱼村南大门,1993年10月迁至圩镇。
车田镇
车田镇建置于清末,因河两岸多是旱地,靠水车车水灌溉,故取名车田。原分为“车田约”和“上吕屯”,民国合并为车田局,解放后属黎咀区管辖,1952年设第十区,1957年撤区并乡,1958年成立车田公社,1977年分为车田和郑马两个公社,1983年撤消车田公社,成立车田区 [1]  ,1987年撤区建镇,成立车田镇。2003年原郑马镇、枫树坝镇樟州、联丰、教丰村并入车田镇。
丰稔镇
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属“宁仁都”所辖。清嘉庆废“都”实行“保甲制”,划为丰稔堡、黄岭堡、杨梅塘堡。民国17年属龙川第五区所辖。1910年,农民组织“三点会”在该镇宣誓成立,其头领名刘百胜(又名刘礼山)。三点会经常活动在东江沿岸的附近县区,其宗旨是劫富济贫。1950年属佗城区,1957年改名丰稔乡,1958年称丰稔人民公社,同年和老隆公社合并为老隆人民公社,1962年又分出为丰稔公社,1980年改为丰稔区,1987年改称丰稔镇。
赤光镇
赤光镇是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下辖的一个镇。原名赤岗,赤色山岗之意。因此地土质为红朱土而得名。康熙五十九年(1680年),始开赤岗圩,1949年后易名为赤光。赤光镇位于龙川县中部,东经115'31",北纬24'32"分,距县城四十七公里。赤光历史悠久,古时的圩集中心在五合(现被枫树坝水库淹没)。明洪武二年(1369年),龙川县在五合创建十一都巡检司,于康熙五十九年迁至赤岗。赤光姓氏主要有袁、叶、刘、张、巫、冯、骆、邝、伍、邹、曾、吴、杨、谢、傅、刁、陈等十八个。总人口4.5万,主要是宋、明时期从中原迁移而来。该镇自然环境条件好,土地肥沃,土壤成土母质好,土质松,有机质会含量丰富,通透性好,气候温和,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并且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该镇资源丰富多样,物产丰富。
岩镇
龙池山(从岩镇青龙湖至贝岭、麻布岗20多公里山脉)分支汶水,水质清澈,景观奇特,因设在东莞寨石岩下,故称“岩下”,民国初改称“岩镇”。岩镇由南北走向的大山脉一分为二,东边为平越约,西边为山池约。岩镇(岩下)历史悠久(70年代做水库岩下2千多年的历史原封未动,尘封于江底,只在五合动土,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文物),据说2000多年前秦始皇令秦军将领赵佗平定百(南)越,他的谋士勘察到从江西瑞金到龙川岩下形似巨龙的山脉(龙形山、龙穴山、龙池山),判定此地是兴王之地,赵佗采纳谋士“座岩下,拥龙川,得百越。”的谋略,挥军从江西入东江上源,顺流南下,在此设五合要塞,最终成为称霸一方的诸侯“南越王”。民间还流传着龙川县治所(县城)选址“佗城”与“岩下”之争一说。
 细坳镇
细坳镇位于龙川县北部山区,地处东江上游河畔,属枫树坝水库集雨区。东与本县上坪镇交界,西与和平县仅一河之隔,南与龙川贝岭镇接壤,北与江西省定南县天九镇毗邻。距县城105公里。
 田心镇

田心镇位于龙川县境中部偏东,韩江上游,东连兴宁大坪、龙川回龙,西接龙母,南邻石坑、铁场,北界赤光,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丘陵起伏。面积88.39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4.19万人。

1977年3月由龙母公社拆置田心公社,1983年11月设区,1990年设镇。全镇总面积88.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9.2万亩,耕地面积2.14万亩。镇辖16个行政村、178个经济合作社,14个企事业单位,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9万人,总户数6742户,总劳动力1610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60人,常年外出人口6908人。镇机关设在田心镇田心村阳光头,距县城42公里,圩镇街道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已建面积1.1平方公里,现有街道居民3018人。

田心人民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 民国17年(1928年)4月,中共五(华)、兴(宁)、龙(川)县临时工作委员会在霍山太乙岩成立,同期在东友径口、田北祠堂角、长坑、小东坑等建立中共党的基层组织。翌年4月,在田北祠堂角成立田心乡苏维埃政府,不久又开辟了东友径口、小东坑、东坑黄竹塘、长坑、上塔、陂角牛仔岗等革命苏区。

新田镇

清代至民国初属市郭里八甲,1929年置新开镇,1938年更名广城镇,1940年改新田乡,1953年建镇。1997年,位于五桥区南部,距区政府11千米,面积104.4平方千米,人口4.2万,辖小岭、谭绍、龙井、荆竹、团坝、治安、窑嘴、西村、高沙、炉堂、柳坝、天德、红联、东方、土城、小涪、同益、涪滩、龙池、楼房、天峰、义和、小塘、东村、油沙、五溪、幸福、大桥、高 、插柳、铜马31个行政村和新田街、白水、魁星3个居委会。
黄石镇

据考证,在远古时代东江河床中心,曾浮起一块状如小岛的石舟,颜色呈黄色,故得名“黄石”。根据县志记载:宋哲元符二年(1098年)黄石隶属“龙川高共都”管辖。清嘉庆14年设黄石约。1987年设黄石镇。1949年,东江纵队二支队在这里取得大水坑之战的胜利,全歼伪军两个连,缴获军用物资一批。

由于有东江航运作为交通要塞,黄石在大清以前,一直是龙川上半县多个乡镇的货运,商品的集散地.那时黄石定名为黄石约.也是上半县到县城佗城的交通要道.1945年后,随着老隆至上半县的公路开通, 黄石重镇地位就急降.解放后,黄石不再是独立一个区域.隶属于龙川第八区{即黎咀区)管辖,时黄石境内设6个乡。

 黎咀镇

黎咀镇位于龙川县中北部,东江上游河畔,北距省枫树坝水电厂12公里,西与车田镇,南与黄石镇、龙母镇毗邻,距县城48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8,北纬2420,文化底蕴深厚,群众文化生活丰富,有虎口木偶团、和围马灯团和业余民乐团,其中虎口木偶团被评为首批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载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坪镇
上坪镇位于粤北山区,地处龙川县最北部,位于北纬24°,东经114°左右。东邻和平县、南接元善镇,西以龙川县最高峰黄牛石主峰为界,与江西省全南县接壤,北毗江西省龙南县,是两省四县结合部,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又是105国道入粤的第一个乡镇,有105国道“广东第一镇”之称。大广高速横贯上坪镇,交通十分便利,农贸交易十分繁荣。 [2]  该镇素有“九垌十三坑”和“两省四县结合部”之称,1979年称为上坪公社,1983年11月改社为区,1987年3月撤区设镇。
义都镇

义都镇位于河源市龙川县西南部,东经137°,北纬25°,西与和平县,东源县相接,离县城18公里,下辖10个村(居)委会,总人口2.77万人。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左右,极端高温36°,极端低温0°,年降雨量在1700毫米左右。

已装程控电话4500部,移动、联通通讯网络覆盖全镇,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5%。

四都镇

四都镇位于龙川县中部偏西的东江河上游,东与丰稔镇接壤,西与和平县东水毗邻,南与附城、义都两镇交界,北与黄石、黎咀相邻。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总面积80.57平方公里,全属丘陵地带。土地面积81平方公里,京九铁路穿镇而过。下辖八个村委会,一个居委会,人口2万人。
 廻龙镇

廻龙历史悠久。早在宋朝时期,廻龙骆岐图隶属龙川新义都。清朝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龙川县划分48约(堡)时,廻龙隶属广东布政使司惠州府龙川县,设立宁仁都大和甲罗口约,广信都新义甲骆歧约。

民国元年(1912年),罗口约属第四警察区(铁场),骆歧约属第五警察区(赤光)。民国十七年(1928年),罗口约、骆歧约分别属第四、第五保卫区。民国十九年(1930年)划为罗口乡、骆歧乡、属第五自治区(赤光)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罗口乡、骆歧乡归属第四联乡办事处(黎咀)。同年九月,骆歧乡并入蓝歧乡。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罗口乡、蓝歧乡归属龙川第二区(铁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罗口乡、蓝歧乡属第四区署(黎咀)直至1949年解放。

1951年,廻龙属龙川第九区(赤光)所辖,设东北、罗口、万光、骆田、罗西五个乡。1957年设立廻龙乡人民政府,属县直辖,1958年划入赤光公社。

1962年,成立廻龙公社,1984年设立廻龙区公所,1987年设立廻龙镇人民政府。廻龙因驻地“廻龙寺”而得名。廻龙寺在旧时境内廻龙墟甚多寺观庙宇中闻名遐迩。廻龙墟于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开辟,亦在旧时境内众时墟场中得以发展成为集贸市场的。现为廻龙镇政治、文化、经济、商贸、交通的中心。

贝岭镇


贝岭镇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素有“头老隆、二贝岭”之说。1949年设贝岭区,同年设第五区。

1952年调整为第十二区,1955年复称贝岭区,1957年设贝岭、细坳乡,1958年设贝岭公社,1983年设贝岭区,1986年设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