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龙川 > 霍山:峰峦秀耸丹霞貌

霍山:峰峦秀耸丹霞貌

2018-09-12


霍山酒瓮石

        在河源辖区内,有一座非常灵秀的山,堪称河源最具代表性的大山,是广东七大名山之一,那就是霍山。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登过霍山的名人,名单能列一大串,他们写出了许多咏霍山的诗句,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时至今日,霍山的名气仍不算特别高,仍与它的险峻与奇秀不甚相符,大约与它地处粤北、向来交通不便的原因有关。霍山虽然名列广东七大名山之中,但仍有人忿忿地说:“言齐衡岳应非妄,论亚罗浮恐未公”,意思是说,龙川霍山简直可以和广东第一山罗浮山媲美。这并不是现代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小儿信口雌黄,而是见多识广的明代诗人潘耒正儿八经写诗说的。

        那么,霍山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居然让人说它可以齐衡岳、并罗浮?  丹霞地貌美如画  步步美景惹人醉, 霍山位于素有“百粤首邑”之称的龙川县。

        驱车从龙川县城出发,行车约半小时就能看到霍山。霍山距县城仅40公里左右,方圆10公里,海拔550米,山虽然不高,风景却是殊胜。霍山山形与河源各地常见的群山不太一样,一峰一峰的,巉岩突起,“旁无延缘,天差地远崛起”,耸于天半,仿佛平地上长出的玉笋,其险而秀,动人心魄。这是丹霞地貌的主要特征,因此,霍山又有“丹霞山第二”之称。历来众多文人墨客登临后,都为霍山所倾倒,写出脍炙人口的咏霍山诗句。在霍山的大门前,有司将一部分古今吟咏霍山的诗词作品刻在碑廊上,登山人登山前,便能大致了解霍山景致。


霍山云雾
        晚唐诗人曹松流落岭南时,途中到霍山游玩,写了一首《霍山》诗云:“七千七百七十丈,丈丈藤萝势入天。未必展来空似翅,不妨开去也成莲。月将河汉分岩转,僧与龙蛇共窟眠。直是画工须搁笔,况无名画可流传!”
        作为广东名山,《广东通志》、《楚庭稗珠录》、《南越笔记》等都对霍山有许多精彩记载。《钦定大清一统志》录《旧记》云:“霍山顶高七千七百七十丈,周回三百六十里,峰峦秀耸,凡三百六十,可居者七十二。”《中国名胜词典》里的一段话,经常被人们引用:“湖光山色美尽粤东。人们从霍山诸景中选出最美的十景:船头观日、玉麟玩月、酒瓮凌云、雄狮吼龙、横岩傲雾、一线曙光、砻衣接佛、七井仙泉、沙僧拜寿、铁拐挑葫芦。”(转引自曾锦初、胡建雄辑补之《霍山志》)。
        据明代龙川邑人巫三祝统计,霍山中有岩七十二、峰四十八,洞八,石十三,泉池十一,寺庵宫观院阁等共十五。其实远不止这个数,那些无数小的岩峰洞石泉池,就没有人去记载了。
        霍山的峰,也有很多人叫“石”或“岩”,如太乙峰,又叫太乙岩,大佛迹峰,又叫砻衣石。其大者,有双柱峰,又叫“双排石”,昔称“介石趾”,周数十里,于万石之中,拔耸百其余丈,两峰并峙,几欲凌霄。峰侧平坦,黄精、白术、万年松等大凡名山所有的植物,这儿也有,走前近观,草木芳香,沁人心脾。
        丹霞地貌的霍山,有许多岩,有太乙岩、铁佛岩、天龙岩、月华岩、补陀岩、燕子岩、横岩、钟乳岩、穿龙岩、东塘岩、炼丹岩、羊裘岩、狮子岩等,各有异景。
        这样大的范围,这样群拥的峰峦,这么众多的胜迹,让在龙川做官吏的缪艮,在道光三年(1823)走了几回也没走完。
        清初的龙川下塔人巫三祝,因为住得离霍山近,只有10余里,他常常去霍山玩。后来搬往五华,离霍山大约50多里路,还是经常去,或春或夏,或秋或冬,景物互换,后不忆前,每次去都有新的景色、新的发现。
       船头石酒瓮石一线天  霍山奇观人人赞,山川钟灵,必有胜迹、奇景。蜀中才子李调元在《南越笔记》里记载,霍山最秀者是大佛迹。山上有二岩,东向者曰“望月”,尚属平平;西向者曰太乙,堪称奇观。太乙岩深八九丈,广倍之,高二丈余(深20米,宽37米,高5米),人走进去,活动空间很大。仰头所见,上有覆石平如掌,像一块具有现代风格的天花板。左右有两峰,是为“霍山洞天”,其东有横岩在半壁岩中。相传太乙岩内原来有一口井,深得像无底洞,传说它与汕头的大海相通,时闻海啸。如果在这里倒入稻谷壳,会在汕头的海边浮出来。
        太乙仙岩宽敞清幽,冬温夏凉,真是别有洞天。南北朝时,邑人就铸有三清铁像于内。历代多次修复,阁多壁题。中有灵龛,唐时所名。岩前灵山寺,在唐宋年间香火最盛,元时遭遇兵燹,灵山寺遂废。
        太乙岩内诸设施,后来在历史大潮中受到冲击,衰败下来。1993年重修,恢复佛事活动,重铸大铜钟,重塑诸佛像,并于1996年5月17日(农历四月初一)为佛像开光。(《龙川文史》第20辑)
        太乙岩侧有一石出地数尺,有人偶然无意中摇它,竟能摇动,但有意用大力去摇撼,反而不动,让人称奇。岩上的酒瓮石,崛起平地百余仞,上锐中博下顿,有如瓮形。它是霍山有名的大石,屈大均很喜欢,写诗说:“酒瓮峰头石,涓涓出醴泉。愿同鲸吸者,长傍白云眠。”当年,有泉涓涓倾出,味甘如醴,因名酒瓮泉。所注成潭,大亩许,清深不测。只是后来山中的水越发少了,泉也没了,人们传说,是因为有个贪心的财主嫌泉眼小,想要无本万利开个酒店,拿凿子去凿泉眼,结果财主亡了命,泉水也没了。太乙岩“米穴”也有个相似的传说,唐代会昌年间有米从穴中出,可供十余人食用,后有僧将穴凿大,欲其多出,米穴被破坏,再也没米出来了。

        登至高处,有船头石。站在上面,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慨,极目四顾,但见群山簇簇,川野莽莽,胸襟为之一阔。若在早晨望去,云雾滃漾之时,如艨艟大舰在海岛中游,山如摇桨而动。


霍山船头石
        一线天处,也是个游玩的奇佳之地。两山壁立如削,仅隔一线。若不赶时间,可以在这里爬爬石头,或观万壑,沐松风,听鸟儿问答。往时,山上还有不少果子,如火枣、交梨、雪藕、碧桃等,古人曾戏言,若孙悟空被困在这里,也足够他再吃500年。如今,山上拥有植物500多种,其中有药材百余种,已被定为省级森林公园。
        玄幻故事一串串  流传千年人熟知。近些年来,中外观众都喜欢看玄幻片。自秦代以来,霍山就有很多的玄幻传说,引人入胜。朱何曾略加统计了一下,称北宋霍山最著名的灵迹有:聃檀弥勒之像、文殊菩萨印迹之所、石臼捣药之声、浮丘炼丹之灶。传说聃檀弥勒骑白牛到白牛石时化身为石,人们就塑了聃檀弥勒的像,每遇月夜,或闻箫管之声。石臼捣药之声,常闻杵声,而不见其人。佛教大智慧的象征——文殊菩萨,也曾在霍山玩耍,印下10多处大佛迹。唐代诗人曹松于是吟道:“西土文殊曾印迹,大中皇帝旧参禅。”
        曹松所说的大中皇帝,是唐宣宗(曾用年号“大中”),传说他当皇太叔的时候曾在霍山灵山寺参过禅。
        霍山还有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狮子岩观止岩之巅,岩壁上有一只靴样印痕,数十里之遥的佗城狮子石上,亦有一个靴样印痕,两印互分左右,俨然一对。这是哪位神仙,在什么年代印下的靴痕呢?至今仍是个谜。
        霍山还能遂人求子心愿。《惠州府志》里记载一个故事,龙川所千户张广无嗣,祷于霍山,梦第八位尊者降为己子。次年,果生一子,名之曰本正。张本正长大成人,袭了父职,婚后生了一子,数月后,张本正就莫名病死了。但他的死,也不是真的死,而是“归霍山”,成仙去了。他给邑人蓝生交了一封信,蓝生来到张家,张本正还未入殓。蓝生吓得赶紧给张广递上张本正的书信,张广打开一看,果然是儿子手笔,都是些叮咛永诀的话,还附了一首诗云:“离却山门十八年,双亲慈爱阿娇贤。好堪归路西风急,空染尘埃半世缘。”
         两千多年来,登上霍山的道家人物有:秦时霍龙、晋时葛洪、唐时轩辕集与何二娘等,宋时邑人蓝乔在此升仙;前往霍山游玩并题咏的文士更是甚多,有唐时曹松,宋时苏辙及蓝乔,明时施儒、钱习礼、屈大均,清时潘耒等等。
        在农业社会,上天若是不下雨,农民就会闹饥荒。每当有一段时间不下雨,霍山脚下的村民就总爱往霍山顶上瞧。有外乡人路过看见便问,“你们瞧啥呢?老抬着头,脖子不累?”村民道:“你有所不知,天大旱时,天际有像山一样的影子飘来,大小峰峦,和我霍山一一相似,哈哈,不出三日,就可以回家种田啦!那时,必定有雨!”
        屈大均说,凡山影,山在地不在天,在天之影,只有霍山。霍山之影,似云而非云,是霖雨之兆。南宋绍兴年间的进士龚茂良(江西人)写诗咏道:“山影在天知有雨,云光如水似非晴。”
        在霍山,传说有一块“禹碑”,为巫三祝宦游时访得的禹碑古篆拓本,摹刻于霍山石壁上,但时间太久,石刻早已漶漫不清,到民国时,邑人张镇江专程去找,也没找到。
        首撰《霍山志》的巫三祝,于崇祯十四年回乡省亲,适逢清兵进逼龙川,他号召邑人,在霍山建立山寨,率众抗清,从者日众。清骑兵曾数抵寨下,见霍山险要,望而胆怯,相率而去。巫三祝晚年不仕清朝,在霍山筑彩云书院,为龙川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五(华)兴(宁)龙(川)临时工委在霍山太乙岩成立。
        霍山名字的由来, 很多古书上认为,霍山的得名是因为霍龙。 据《广东通志》记载,霍龙,字灵阳,先祖自吴入越,世居龙川。霍龙“学宗周孔,循人之学,霍先之也”,是一个饱学之士。秦末,霍龙避乱隐居于太乙仙岩。在这里,霍龙遇一异人,因学成秘精黄白导引之术,于山中长年修炼。赵佗担任龙川县令后,和辑百越,与越杂处,龙川渐至物阜民丰。然温暖湿热之时,瘴气生发,县民病之。霍龙采药治病救人,教予避瘴之法,乡人感之。后霍龙在太乙仙岩附近羽化登仙,百姓便因其姓而名其山,霍山之名由此传世,成广东七大名山之一。


霍山海拔550米,山虽然不高,风景却殊胜。
         但是,巫三祝认同却并不迷信这个传说。不是他不爱霍山,巫三祝最爱霍山了,言必称“我霍”(吾霍),像现在许多痴迷追星族称呼自己所追的明星一样。天下有好几个霍山:安徽迁县、河南巩县、晋安罗江县等都有霍山。不过,巫三祝暗暗地撇撇嘴,“要论峰岩之巉秀、洞壑之幽闳,没有谁能比得上我霍!”
        正因为爱之如狂,巫三祝从字源字形等方面去解释霍山为何叫霍山。巫三祝查到,《疏》上说,南方为霍,霍之为言护也。又说,“万物霍然大也”。《尔雅》解释,“大山宫(围绕)小山,霍。”巫三祝说,小山在大山之中,大山围绕着小山,那才叫“霍”,不是说大山叫“宫”,小山叫“霍”。
    对《诗疏》、《风俗通》等书上说“霍山”是衡山的别名,巫三祝一点都不赞同,“没有证据”,他说,“要是以形胜而论,应该是我霍当之。”   
        美丽霍山名气日渐增长, 霍山虽然奇特,但它的名气不大。这让许多到过霍山的人感到惋惜。
        宋仁宗时期,前来循州参军的朱何,早就听说过岭南的罗浮山,心心念念地想去,却一直不得其便。不久后,他去了霍山,霍山胜景,让他十分惊讶。于是,他就觉得奇怪了,霍山这么雄奇,为什么名字打不响呢?人们听说过中原地区的名山,有嵩山、泰山、恒山、岐山,边疆有祁连山、葱岭山,高丽有辽山,西南有文山,这些山,能传之于史册,被天下闻知,而霍山却不能,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没有得到机遇!
        巫三祝在修《霍山志》时对朱何这一说法心有戚戚焉,认为霍山虽鬼斧神工,但生在偏远岭南之一角,声名未彰。
        清代钱塘人缪艮说,霍山层峦叠嶂,虽亚于罗浮,而名不出闾巷,太可惜了。譬如一个人十分有才华,若在京城,或许就早已暴得大名,但他却生在南荒僻壤,珠尘蒙尘不彰,终至湮没。缪艮在广东住了15年,遍览广东的名山大川,梅关、韶石、星岩、鼎湖、丰湖诸胜都看了一遍,最喜欢的还是罗浮山。他看过潘耒写霍山的那些七律,对“论亚罗浮恐未公”的句子很熟稔。“第一罗浮第二霍”的说法,他也听了很多。他游了霍山的太乙、独石、酒瓮、船头诸高峰,以及仙杵、丹灶、一线天等异迹后,感叹道:“噫!霍山亦奇矣哉!谓为亚于罗浮,洵不诬已!”他积极地续修霍山志,希望“千载而下,宇内皆知龙川有所谓霍山者”。
        进入新千年后,霍山的名气,在省内外慢慢响了起来,越来越多的游客、驴友慕名而来。1998年,霍山旅游风景区应运而生,目前是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2003年,龙川县委县政府投入1200多万元,建成一条从双华通往霍山景区的旅游专用公路,2010年又建成了珠霍公路,交通非常方便。近来,霍山正在修建观光栈道,成为省内外的热门新闻。该栈道总投资3500万元,由栈道和索道组成,其中混凝土栈道 2800米、游步道 2020米、玻璃栈道 90米、索道80米。船头石栈道段将铺设玻璃栈道,这是广东首次在高山景点中建设玻璃栈道,十分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