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职成动态 > 一样诗心两岸情——南安贵峰村与台湾的诗词唱和

一样诗心两岸情——南安贵峰村与台湾的诗词唱和

2017-12-28


  【海峡之声记者 黄德展 王文治洪梅】经过福建省道308线,进入南安市溪美街道贵峰村后,在公路右侧可以看见一块醒目的石雕,上刻“中华第一诗村”,那是中华诗词学会在1995年授予贵峰村的称号。因为一脉相承的共同诗词传统,南安贵峰诗社在2013年与台北市诗词学会结盟,并在今年7月举行了首届海峡两岸诗词联吟大会。

  贵峰村有六百多年历史,文风鼎盛,明清时出过“三进士六举人”。祖辈口耳相传,贵峰开基祖鸭公王应寿,在明朝年间来从漳州龙海角美田里村迁居而来,以养鸭为生。经过数百年迁播繁衍,目前,贵峰村聚居王姓村民有5200多人,能吟诗诵词的超过三千人,能作诗的有数百人,其中有16人参加了中华诗词学会。

  南安自古与诗有缘,学诗成风。唐代诗人欧阳詹出生地称为“诗山”,丰州九日山上镌刻着许多历代诗人的诗词。而说起贵峰村“中华第一诗村”桂冠的故事,必须从印尼华侨王国明开始。1948年,生于贵峰村的王国明赴印尼谋生。用保留中原古音的闽南话吟诵古诗词,是王国明童年时代最温暖的记忆。1984年,回到故乡,王国明却发现村里的中小学生已经不会用闽南话吟诗。为了抢救即将逝去的吟诗传统,王国明收集资料自编教材,于1985年暑假在贵峰小学开办了首届吟诗班。之后,许多外地诗词爱好者慕名而来,其中甚至有不会闽南话的学生。

  至今,贵峰村共举办了28期闽南话吟诗班,培养各地学生9000多人次,吟诵诗词超过3000首。今年7月,87岁高龄的贵峰诗社永远名誉社长王国明,再次拄着拐杖从印尼来到贵峰村。近三十年间,王国明费尽毕生积蓄数百万元人民币,用于弘扬传统诗词吟诵。正是在王国明的影响带动下,贵峰村出现了“野老牧童随口唱,俗言俚语尽诗声”的风景。

  贵峰诗社副社长王胜利也是在王国明的影响下喜欢上诗词吟诵,他吟诵的拿手篇目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和南唐词人李煜的《长相思》。村民王瑞芳,在泉州学了十多年南音,因为一次偶然的机缘,回家乡参加王国明举办的吟诗班。因为南音与诗词吟诵在抑扬顿挫上有一定相似性,也因为有较好的声音条件,王瑞芳被王国明培养为吟诗班教师,并最终成为贵峰诗社副社长。多年来,王瑞芳曾带着吟诗班的同学到江西、上海等地南安商会演出。

  坚持用闽南话吟诵中华古典诗词的,还有台湾的许多诗词吟诵组织,如台北市诗词学会。明末清初,闽南诗人将中华古典诗词带到台湾。1662年,郑成功为反清复明收复台湾,当时许多明朝遗老、反清义士及移民,纷纷跟随郑成功渡海到台,游宦聚集,组织诗社“东吟社”,这也是台湾诗社的开始。而台湾民众的祖先大多来自闽南,两地共同的闽南话里保留最多中原古音,是吟唱古诗词最好的语言。所以,经历数百年,两地都还保存着用闽南话吟诵古诗词的传统。

  每年夏天,台北市诗词学会名誉理事长李宏健都会带台湾大学生到大陆参加夏令营。在泉州,他听说了南安贵峰诗村的大名,并写信给贵峰诗社常务副会长王赎回,表达了想到贵峰村进行两岸诗词交流的意愿。2010年,台北市诗词学会到贵峰村交流。2013年11月,贵峰诗社回访台北,并与台北市诗词学会签订两岸诗词联盟协议。2014年7月20日,首届海峡两岸诗词联吟大会在南安市举行,近百名两岸诗友上台吟了26首诗词。年纪最大的有跨海来交流的八旬台北诗友,年纪最小的是南安贵峰幼儿园的小朋友。带团前来参加活动的李宏健表示:“台北市诗词学会一方面是来“取经”交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两岸能够共同联手,传承中华古典诗词,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发扬传承。”

  为了实现两岸诗词交流常态化,贵峰诗社将在明年组织诗友到台北,两岸共同举办第二届海峡两岸诗词联吟大会。贵峰诗社常务副会长王赎回,在和台湾诗友交流时写过一首七律《以诗会友》,首联“对歌海晏共河清,一样诗心两岸情”正好可以用来形容两岸的诗词交流。对此,台北市诗词学会名誉理事长李宏健说:“两岸诗友,都在共同的闽南文化影响下长大,应该经常往来,共同维系好两岸一脉相承的’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