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市职教中心学校
全力构筑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
一、相关背景
近年来,嫩江市职教中心学校立足服务县域“四大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创新实施实施“基础能力、质量提升”两大工程,着力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布局、产业园区、乡村振兴”三个能力,全力构筑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具体目标
嫩江市职教中心学校具体创建目标是:加快构建现代职成教育体系,服务民生和发展。全日制职业高中(技工)在校生1300人以上,普通高中在校生800人以上,成人中专在籍生700人以上,国家开放大学在籍生1200人以上,着力建设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的现代化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 站在技能人才培养最高端。建设计算机云教室、汽车运用与维修、航空服务、会计、无人机应用、新能源汽车技术、机器人等专业实训室,着力打造集人才培养、培训、就业于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孵化器。优化专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型专业。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省级重点专业1个、黑河市“一校一品一特”专业2个,新增无人机应用、新能源汽车技术、机器人等4个专业,建立2个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育训结合,提升服务能力。依托县域产业发展,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年增加具有县域特色的培训项目2个以上,年培训各类技术技能人才4万人以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
三、主要做法
(一)强化特色优势,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确立“德育与智育并重、知识与技能兼得、升学与就业双收”的办学指导思想;深入实施“基础能力、质量提升”两大工程,着力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三个能力,设置农林牧渔类、加工制造类、土木水利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文化艺术类等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开放大学共30个专业,新建、扩建现代农艺技术、计算机云教室、无人机应用、新能源汽车技术、机器人等8个方面的27个专业实训室,建成智慧校园网、数字图书馆等信息化教学管理服务系统和教学资源库,建全助学、升学、就业等保障服务机制,2015年以来共培养中专以上技能型人才4209人、培训农村实用科技人才14.8万人次、就业再就业培训3.2万人,培育了高菲艺校等创业典型28个,2019年对口高考本科升学率达33%,就业率达98%以上。建成省部共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国家农村职业教育示范县。
(二)实施多元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坚持立德树人,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工作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学生管理, 形成“成人、成型、成才”的规范化、科学化、立体式、阶梯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致力营造优良校风、班风和学风,加速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的形成。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辟知识技能人才培养新路。以提高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核心,坚持“教、学、做”合一,积极推行“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法,形成“教学—实习—就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建立校企、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校企业共同开发校本教材18本、课程26门,打造20个专业精品课程、240个专业微课,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积极开展普职融通办学,创新人才成长的多元路径。学校服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民生需求,举办普通高中,通过课程解构与重构,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实现资源共享,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升学教育和就业教育。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采取“弹性学制、半农半读”形式,建立了流动课堂、固定课堂和“互联网+农业”大讲堂,实行“分段式、实训式、参与式”培训模式,积极开展“专业+企业+合作社”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体系,将技能教学有效延伸到企业、社区、田间地头,已培养新型农民等乡村建设精英1100人,培育了以高飞艺校等为代表的中职毕业生创业典型28个。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校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积极开展面向县域内城乡居民开展新技术推广应用、就业、创业、社区教育等培训班,加快推进“专业+产业、教学+推广、就业+创业”活动,在省内外建立20家就业安置地,近年来经培训后的就业率达92%。积极发展壮大以国家开放大学嫩江学习中心为核心的继续教育,加快构建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努力把学习中心建设成为待业者的培训站、创业者的训练站、在业者的充电站、成业者的加油站。
(三)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共建实训基地。学校紧密围绕嫩江县“绿色食品、生物制药、新型能源、新型矿业、新型建材、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展,积极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拓宽合作领域,与电商创业园、黑龙江多宝山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新建了科技含量高、职教特色明显、具有品牌示范效应的、计算机云教室、无人机应用、新能源汽车技术、机器人等专业实训室和汽车运用与维修、航空服务2个校企合作中心及20个校内外实训就业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大力推进职教与工业园区合作办学,达成以10项合作协议,每年园区和学校都分别选派20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60名教师到校到企任教、挂职实践,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实习计划,共同培养产业适用人才,三年培养订单培养毕业生1100人。校校合作。学校先后加入由黑龙江省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大兴安岭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牵头的5个省、市职教集团,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方向发展的路径,促进校企、产教深度融合。
(三)加强内涵建设, 促进可持续发展。着力建设美丽校园。大力实施“捕捉美丽校园、发现美丽教师、培育美丽学子、打造美丽社团、争创美丽班级、品味美丽办公室、让每一面墙都能说话”等工程,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环境、实训环境和文化环境,开展技能节、校园艺术节和社团活动,积极推动职教特色的“美丽校园”建设。让师生美丽校园中陶冶高尚的情操,呼吸清馨高雅的文化气息,感受美的氛围、接受美的熏陶、引导美的行为、得到美的升华。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企业用人需要, 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 重点建设面向现代农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重点专业建设。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评聘机制, 制定聘用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 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 加强双师型名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形成干事创业的舞台锻炼人、培养人。
四、取得成效
(一)“三个优先”。职业教育经费优先保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得到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发展优先考虑。
(二)“三个同步”。整合资源与增加财政投入同步实施;职业教育服务功能与办学水平同步提高;专业优化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
(三)“三个到位”。农民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到位;就业指导到位;跟踪服务到位。
(四)“四个显著”。基础能力建设成效显著;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典型群体建设成效显著;助推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五)“四个突破”。高技能人才培养实现突破;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多元途径取得新突破;技术技能培训实现新突破,推动优势产业和新型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五、经验启示
构筑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应做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积极发展终身教育”三篇文章,一是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三是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构筑高技能人才的“孵化器”,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根基,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