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示范创新 > 取得的主要成绩特色和亮点

取得的主要成绩特色和亮点

2019-09-12



嫩江县示范县建设案例一:

嫩江县试点县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特色和亮点

一、主要成绩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发展环境。我县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工程、人才工程、民生工程来抓,实行人员优先保证、服务优先提供、经费优先落实,做到重视到位、政策支持到位、资源整合到位、招生统筹到位、经费投入到位,在全县形成了良好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环境。

(二)县乡村职成教育网路全覆盖。统筹利用教育设施、设备和人力资源,实现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教育“五落实”,县乡村职成教三级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在建设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县工作开展以来,建设乡(镇)、村农科教示范基地6处,共培训以农民科技和劳动力转移技术技能培训为主的农民8.6万余人。

(三)培养大批量的专业性人才。以国家开放大学嫩江学习中心为依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建立对口升学、单独招生、中高职贯通培养等技能人才模式;充分发挥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面对面辅导、手把手示范、推广新技术的便民服务条件,2015年以来共培养了高学历技能型人才1316名、中等职业技能型人才2728人、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698人、共培训了13余万余名合格学员,就业率达到98%

二、特色与亮点

(一)坚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信念。嫩江县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已经从发展实践中认识到了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工程、人才工程、民生工程来抓,实行人员优先保证、服务优先提供、经费优先落实,做到重视到位、政策支持到位、资源整合到位、招生统筹到位、经费投入到位,全县形成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快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步伐。

(二)做好“二个”保障

一是组组保障。嫩江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工程、民生工程来抓,成立了由政府县长任组长的嫩江县建设试点县工作领导小组和职业教育联席会领导小组,政府各部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专题会商建设中重大问题,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纳入县、乡政府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相关部门、各乡镇责任目标管理,实施县域内职成教育、社会培训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职成教育改革发展统筹管理机制、监督考核制度,确保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形成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是体制机制保障。试点县建设以来,嫩江县政府连续制发了《加快发展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实施意见》等18份文件,实施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建设等政策,统筹社会培训资源、职业教育资源和高中教育阶段学校布局,2017年秋季开始在职教中心学校设立普通高中,探索高中教育阶段职普融通办学形式,保持职普比大体相当,加大财政投入,以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扶持学生就业创业为重点,创新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招生、培训品牌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服务平台和举措,为职成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三)构建“高、中、初三层次职业教育”和“县、乡、村三级成人培训体系”。

1、高、中、初三层次职业教育体系。以国开大学嫩江学习中心为依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网络立体覆盖全县城乡,已形成涵盖文法、理工、财经、农医等门类,共30个专业。利用高等教育的优势,对接现代农业、畜牧业等产业快速发展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要,2015年以来培养了1316名高学历技能型人才。加强职教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积极深化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促进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任务对接,瞄准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设置12个专业。建立对口升学、单独招生、中高职贯通培养,建立立足嫩江、辐射省内外的就业服务体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现代学徒制,积极落实中职教师专业标准,加快推进职成教育“专业+产业、教学+推广、就业+创业”活动,推动驻嫩规模以上企业建立20个校外实训基地,组建了教学改革创新工作指导委员会,加强信息化建设,职教中心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就业渠道更加畅通。三年来共为社会各界培养中等职业技能型人才2728人、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198人、共计培训了5.2万余名合格学员,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升学率达到95%。围绕县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在全县中小学以选修课、实践活动课等方式落实职教内容,把九年制义务学校办成融普职成为一体,集多功能于一身的新型学校。

2、构建县、乡、村三级成人培训体系。在调整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用”人事改革中,统筹利用教育设施、设备和资源,整合人力资源,40名中小学部教师调整到乡镇成校从事成人教育工作,乡村选聘42名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主、农业专业合作社骨干为兼职教师,实现乡村成职教育有固定教学场所、专门管理机构、教学人员、教学时间和教材“五落实”,县乡村成职教三级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形成了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乡镇成人文化技术中心校为骨干、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为基础的三级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县乡村职成教育学校2015年以来开展以农民科技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的技术技能培训8.6万余人。

(四)创新“四项”举措

1、完善职业教育观念。完善“德育与智育并重、知识与技能兼得、升学与就业双收”的办学理念,开展招生就业、教学管理、德育工作、师资建设等方面的办学能力综合评估;建立中职技能大赛制度,形成了以大赛促教学、促改革、促发展的良好氛围;支持鼓励校企、校校、校政合作,推进“专业+产业、教学+推广、就业+创业”活动;积极探索“普职融通”高中教育阶段办学形式。改变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开展中职和九年级毕业生走进工业园区、农业科技园活动,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

2、加强职业教育招生。成立以嫩江县人民政府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为副组长,教育局、监察局、财政局、农业局等部门、各乡镇长等为成员的中职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乡镇长是中职招生第一责任人和“一岗双责”中职招生制度。按照初升高的报考数30%的比例,层层分解落实招生任务,完善奖惩措施,进行社会动员,确保完成年度中职招生任务。

3、培训品牌建设。实施“党政统筹,教育主管,部门配合,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管理模式,职教中心、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按照不同职责,开展农民科技和劳动力转移培训8.6万人;开展职业技能提高培训2200人;开展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2400;开展高素质人才储备技能培训5679人;社区教育培训3.6万人。嫩江县职业教育在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培训实用技能人才过程中,培养出以杨新萍、谭淑华为代表的一批创业典型,创造出庆丰农机、十六膳等制造业、绿色食品加工品牌,引领嫩江万众创业浪潮,彰显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4、推动优势产业和新型产业发展。通过政府推动,企校技术创新,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产业格局。建设“双百万亩”高蛋白非转基因大豆、强筋小麦生产基地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260万亩。建设温室大棚164栋、达9.7万平方米,钢骨架塑料大棚300栋、达24万平方米,年产值达1200万元。以鸿兴面粉、辰鹰乳业、燕麦乡酒业、四合油脂、翔河油脂、嫩兴果蔬食品为代表粮食精深加工、休闲食品、杂粮休闲食品,野生食用菌、山野菜精深加工企业的产品研发取得新成效,“农头工尾”产业链正逐步形成。建成畜牧业各类养殖小区31个、养殖场228个,养殖专业户发展到616个,畜牧业生猪、奶牛、肉牛存栏88.7万头。电子商务创业园已加盟连锁店1188家,上传产品库4916款;江淮、长安、福田等26家公司300余台车辆在嫩江进行寒地试车,被国家轮胎委确定为寒地试车基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8家,多元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职业教育成为优势产业和新型产业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

5、“互联网+农业”项目建设让我县的部分龙头企业、种养合作社、农户等农业经营主体获得了利益,通过“互联网+”,让产品销售走向了全国。我县强盛野猪养殖合作社、鑫盛山产品合作社、鸿兴面粉厂、金珠宏业、四合大豆食品等企业、纷纷通过互联网开展农产品营销,提升了产品知名度,使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成员较好地把握了市场,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减轻了销售压力,实现了增收的目的。年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产品远销广东、广西、福建、贵州、浙江、北京、上海、重庆等区域。

三、存在问题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联互通不够,缺乏显著特色,平台作用有待充分发挥。

(二)中职学校招生困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比重较小,专业教师缺乏,结构不合理,校企合作仍存在困难,办学条件还需改善。

(三)“互联网+农业”的农业大数据库、农产品市场预警信息数据库、农业互联网融资平台、农产品交易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农业标准化基地田间物联网应用等应用和推广还需要完善。

四、整改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政府对职成教育统筹协调、宏观管理的职能,通过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机制等手段,保证改革发展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下大力气调整职成教育办学结构,努力构建灵活、宽松、高效的职成教育办学体制。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和职普融合”的办学模式,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加快构建嫩江特色的职成教育体系。

(二)引导社会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实施人才强县中的重要作用。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明确发展定位,突出办学特色,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比重,采用校企合作、民间资本等多种途径,推进政、企、行、校多元投资、多方共享的实训基地建设。建立灵活的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拓宽职业学校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技术人才任教师的渠道,建立“双师型”教师信息化资源库,实现教师共享机制。

(三)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业综合服务大厅、农业大数据库、农产品市场预警信息数据库、农业互联网融资平台、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引导农业标准化基地产品进入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推进农业标准化基地田间物联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