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宁晋 > 纪昌庄乡“百尺口”村原名“百尺沟”村

纪昌庄乡“百尺口”村原名“百尺沟”村

2018-11-05

    百尺口村,最早的记载见之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十二:

百尺沟,在宁晋县东北。《水经注》:“斯洨水枝津右出东南流,谓之百尺沟,又东南迳和城北,又东南迳贳城西,又东南防流迳歴乡东而南入汦湖东。注:衡水旧志:县东北六十里有百尺口村,盖其故渎也。”

  《水经注》卷十《浊漳水、清漳水》: “汉高帝十一年,封郎中公孙昔为侯国。又东南径贳城西,汉高帝六年,封吕博为侯国。百尺沟东南散流,径历乡东而南入泜湖,东注衡水也。”“泜、洨、石济三水俱缺,惟有百尺沟南入泜湖注衡水。”“百尺沟——泜湖——宁晋泊,参考道里,盖宁晋泊即古泜湖也。”清杨守敬《水经注疏》卷十“入斯洨者也。东分为二水,枝津右出焉,东南流,谓之百尺沟。会贞按:今宁晋县东北六十里,尚有百尺口村。”清康熙《宁晋旧志》记载:“县东六十里,有百尺口村,盖其故渎也”。

  百尺口原名“百尺沟”,《 宁晋县志》,方志出版社,2012年8月第一版542页:“元,至元,报恩寺,百尺沟。”民国《宁晋县志》:“ (明)辛未六年,游击  水击流贼刘七等于百尺沟清水河上。时刘六、刘七、齐彦名等掠畿内州县,于宁晋百尺沟败之,坠河死者不可胜计。此后,流贼不敢复入宁晋境,以东南有葫芦河也。”

   “百尺沟”为何改名“百尺口”? 明朝御史蔡叆在《新建百尺沟村小学记》中说:“水经云:太白渠东入洨河,分为二水,枝津右出,东南流,谓之百尺沟,俗云百尺口,声传讹也。在杨氏东,杨,宁晋之古邑名。”《水经注》记载:“斯汶水二枝,津右出东南流,谓百尺沟,在杨氏县东”。民国《宁晋县志》补注:“俗称百尺口,声传讹也。杨,宁晋之古邑名。百尺沟,宁晋之古乡也”。

   “百尺口”这一村名最早是何时出现的?当然是蔡叆《新建百尺沟村小学记》:“百尺沟,俗云百尺口。”勒石于明弘治四年(1491)、原立于小刘村兴龙寺内的《刘村重修兴龙寺落成记》:“百尺口主持 海琏。”

   “百尺沟”和“百尺口”在一段时期通用,《邢台地名志》288页百尺口条:

《畿辅安澜志》:“滹沱泛涨,自刘路、白木、百尺沟俱洪波泛渔之处,直接北泊,南历藁城、宁晋、晋州入滏阳达卫河以入海。”从以上记载说明,此处原是太白渠古洨河支流流经之处,名百尺沟,后来滹沱河南决,河道逐渐淤平。建村后,村名来自百尺沟,而沟、口一段时间内曾通用。据《县志》记载,清道光三年(1823)滹沱河决口改道,此沟终被淤平。夷为平地。现在村中土地粘碱,附近村庄稀落,由此可以证明以上记载是可信的。

  《畿辅通志》卷二十九《宁晋县义学》:“一在百尺口,已上俱雍正九年建。”

百尺沟改名为百尺口的确切时间

  高涛先生2014年12月5日在《宁晋日报》刊文《宁晋县百尺口村的文武进士》称:“在明代,百尺口与百尺沟两个名称并行,但百尺沟一名更为正式。清道光三年,滹沱河决口,百尺沟村旁壕沟淤平,从此百尺沟正式定名百尺口。”今版《宁晋县志》亦载:“清道光三年(1823年),滹沱河决口,淤平壕沟,改为今名。”

  不知百尺沟正式定名百尺口是谁提出来的?更不知有何依据?笔者左思右想,觉得甚为不妥,故不揣浅陋,把个人拙见简述如下。

  要确定百尺沟改名百尺口的确切时间,首先要追本溯源,理清百尺沟的由来。众所周知,《水经》云“百尺沟”是有关百尺沟的最早记载。

  再看百尺口最早的文字记载。勒石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的《刘村重修兴龙寺落成记》写有“百尺口主持  海琏”,是目前所能查阅到的有关百尺口的最早记录。其后,则有明朝御史蔡叆在《新建百尺沟村小学记》:“水经云:太白渠东入洨河,分为二水,枝津右出,东南流,谓之百尺沟,俗云百尺口,声传讹也。在杨氏东,杨,宁晋之古邑名。”

  那么,何以确定“百尺沟正式定名百尺口”的具体时间呢?即以何为据呢?清康熙《宁晋县志》记载:“县东六十里,有百尺口村,盖其故渎也”。算不算是“百尺沟正式定名百尺口”呢?《畿辅通志》雍正版《畿辅通志》保定府之《关津》:“百尺口 在束鹿县南四十里有桥曰百尺口桥,旧设廵司,今废?。”算不算是“百尺沟正式定名百尺口”的一条佐证呢?而这两条记载都比道光要早若干年甚至上百年。

  翻阅《钦定大清一统志》,也有相同的记载,卷三十二至卷三十三《关隘》:“百尺口,在宁晋城东北六十里,百尺沟口,旧设巡司。”《大淸一統志》:“舊志:縣東北六十里有百尺口村 蓋其故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