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云(1910~1988),号丹秋,宁晋县小柳庄人。清宣统二年,出生于贫寒农家。幼年,随父母到北京谋生,寄居天桥附近。她好学善唱,嗓音甜润,秉赋聪慧,受到戏曲行家的重视。从师杜元庆张吉祥,攻学青衣、闺门旦。民国10年(1921),李桂云出科,一折《三娘教子》唱响,声震京师。民国15年(1926),受名师杨韵谱先生指教,技艺提高,进入京、梆荟萃的《奎徳社》,与京、昆名流同台演出。她将京剧、昆曲的唱、念溶入表演,初步形成“京梆”艺术的独特风格。
民国19年(1930),受北伐战争、学生运动影响,萌发反帝、反封建,追求自由、解放,利用戏剧针砭时弊的新思想。她大胆上演国内进步作家编著的时装新戏《渔光曲》、《战地之花》《啼笑姻缘》,并演出国外名著《茶花女》等。她敢于辟径创新,倾诉民众疾苦,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爱护,被誉为“独树一枝于京华”。“七・七”事变,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族抗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铁蹄,踏入神圣国土,李桂云便不染粉墨,告别舞台十年之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花纷呈,年近不惑的李桂云,宛若寒梅逢春。1950年,北京市组建“丹声社”,又改名“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李桂云任团长。抗美援朝期间,她组织义演,积极捐献。1953年,参加赴朝慰问演出。
198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局、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李桂云舞台生活六十周年庆祝演出”活动。年逾古稀的李桂云,回忆从艺的经历,常把共产党的恩惠列在首位。她十六岁成名,引起京都重视,一直竭力追求河北梆子的改革,她博取众长,使“京梆子”被誉为“美梆子”。
李桂云品行端正,立场坚定,在历次运动中从不发表过激议论,更不以大字报冲击别人。1988年10月14日,李桂云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她一生不忘故乡宁晋,她的去世,也使宁晋人民深深怀念,称之为“为故乡争得荣誉的艺术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