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院校风采 > 磐石市职业教育中心

磐石市职业教育中心

2017-04-25

    学校位置:吉林省磐石市磐呼路108号

    学校层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9年)

    学校面积:学校共有三个校区:老技工学校、原磐郊小学、新校区,总占地面积6.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新校区占地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

    开设专业:学校开设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含车工方向钳工方向焊工方向电工方向)、美术设计与制作、汽车运用与维修、制药技术财会学前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现代农艺技术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无人机操控(植保机方向)、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机械加工、焊接技术应用、建筑工程施工等15个专业。其中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学前教育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


   


    学生数:年招生600人以上,在籍学生1800余人。

    毕业生:年毕业生600人左右,其中升入上级院200多人,升学率达到100%,本科率达到35%;就业安置400人左右,就业率98.6%。域内就业率为70%,专业对口率93%。

    在岗教师:在岗教师147人,专任教师122人,兼职教师30人,专业课教师78人,文化课教师44,“双师型”教师85人,涉农教师32人,本科135人,高级教师35人。

    专业建设成效: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学生研发的玉米脱粒机获得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竞赛二等奖;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设计的休闲景观椅获得201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由学校教师创作,师生共同表演的舞蹈《情定敖包》分别参加了2015年吉林省和吉林市教育系统春节晚会演;2014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牛璐璐代表吉林省参加2017年5月份舞蹈国赛比赛;校足球队在2016年吉林市中小学足球比赛中获得中职组冠军,并将代表吉林市参加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连续多年为磐石市委市政府及其它部门组织或主办的各项大型活动提供礼仪、会议服,参加了磐石好人、团拜会、广场演出、磐石春晚等大型活动的演出。


    

    中高职衔接办学: 6所院校8个专业: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机械加工)、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电子商务、美术设计与制作)、吉林工程职业学院(汽修)、四平职业大学(工业机器人)、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应用、会计)。


    示范基地:建立了水稻、葡萄和果蔬三个种植示范推广实训基地。水稻基地种植面积300亩,葡萄基地栽培面积33亩,果蔬服务基地栽培面积15亩。基地每年定期开展3-5次培训、观摩,每次培训种粮大户100户以上、葡萄和果蔬栽培大户60户以上,2017年将带动种粮大户950户,种植面积9245亩;带动葡萄栽培大户102户,栽培面积985亩;带动果蔬栽培大户85户,栽培面积227亩。

    来校主要领导:原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原吉林省副省长陈晓光、吉林省人大副主任车秀兰、原省教育厅厅长卢连大。



    学校主要荣誉:学校先后承办了“2014年东北及内蒙古四省区成人教育协会年会”、“2009年吉林省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班现场会”和“吉林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模式改革现场会”等区域、省、市会议。学校的办学经验3次在全省职教会议上进行介绍和交流。学校先后被上级部门授予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吉林省先进教育集体、吉林省中等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吉林省阳光工程工作优秀培训基地称号和荣誉。

    办学理念: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职教中心借此机遇强势崛起,由原来生源不足百人,建筑面积仅有3000平方米的办学条件逐步发展成今天的规模。并且逐步形成了“树德、树能、创业、创新”的育人理念,“专业强校、师资强校、质量强校、管理强校”的办学理念。探索实施了“幸福课堂”教学模式、“自我锻造”德育模式、“办厂联厂”实训模式、“立德树人”育人模式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就业、立业、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服务“三农”: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 “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近几年,学校加大了涉农专业的建设力度,现开设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含农业机械所需的车工、钳工、焊工和电工等专业)、现代农艺技术、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无人机操控(植保机方向)等4个涉农专业,为农村培养实用性、技术型人才。每年我们集中在暑假和寒假开展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农村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班2期,年培训3600余人次。

    为了实现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结合他们自身实际,我校主要进行商业、饮食、服务、建筑、焊接等技能初潜型、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培训,通过与域内企业建立劳务合作关系,形成了稳定的“组织+培训+输出”网络,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提高职业技能,在城镇稳定就业,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稳步健康过渡。我校年培训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5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