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一曲红色剧目《刘谦初与张文秋》唱响平度大地,并巡演于青岛、山东各地。演出中,凄美的乐曲,逼真的场景,沉痛的语调,真情的演出,仿佛把观众带回到了那个血雨腥风的动乱年代,观众们跟着剧情,时而激动,时而悲伤。特别是当演到男主角受尽酷刑、英勇就义时,许多观众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振臂高呼。当女主角眼含热泪、语调颤抖地让男主角为即将出生的孩子取名时,男主角说:“为了让孩子长大后别忘了自己的故乡齐鲁大地,就叫她思齐吧!”哀婉壮烈的器乐合奏将这狱中的生死诀别画上了句号。
这个剧目就是由平度著名作家谢维衡编剧、山东省著名吕剧作曲家丁博民作曲、山东省吕剧院著名导演张建业导演的大型现代吕剧《刘谦初和张文秋》,该剧浦经公演,即引起热烈反响,数万名党员、干部群众踊跃观看,受到了一次生动的道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该剧不但被平度市确定为党员干部必看剧目,还荣获山东党史优秀成果奖。
剧目讲述了刘谦初与张文秋相识相知,并肩战斗直至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艺术地再现了刘谦初短暂而又波澜壮阔的革命一生,再现了这对革命夫妻的崇高精神与人格魅力。
刘谦初,原名刘德元,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领导人之一,曾任山东、福建两省省委书记。刘谦初和妻子张文秋是毛泽东主席的双重亲家:两个女儿刘思齐、邵华,分别与毛泽东的两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结婚,被传为佳话。1897年 ,刘谦初出生于山东平度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为他取了一个小名,叫作“光”,希望他长大成人后能有一番作为。刘谦初8岁开始,先后在私塾和高等小学念书。1913年春天,16岁的刘谦初考入平度知务中学。此时的中国,依然在寻找民族自强道路上艰辛求索。
1916年春,袁世凯复辟帝制。刘谦初联合13名同学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华革命军东北军第三支队炮兵团。后因作战英勇,被授予“山东三支队义勇奖牌”。1918年,刘谦初又以优异成绩考入齐鲁大学预科。在大学里,刘谦初继续保持昂扬的学习热情,对所学功课无不细心研读,他的作文时常成为范文被当众朗读。五四运动爆发后,济南多所学校的学生联合组织游行示威,刘谦初积极参与街头演讲、分发传单。
1922年,刘谦初考入北京燕京大学。在这个新文化、新思想的高地,刘谦初收获了新友、新知。他发起成立了《燕大周刊》,组织撰写《中国国民性的观察》《武力不能统一今日的中国》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文章。颇具才华的刘谦初在同学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在北京求学期间,刘谦初与李大钊领导的学生组织建立了秘密联系,接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首倡成立“燕大沪案后援会”,被选为燕大学生运动负责人之一。1926年,刘谦初再度投笔从戎来到武汉参加北伐军,在第十一军政治部宣传科社会股任股长,并兼任政治部理论刊物《血路》的副主编。
1927年1月,30岁的刘谦初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是在这一年,刘谦初遇到了自己的革命伴侣——时任中共京山县委副书记、24岁的张文秋。两人怀揣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又被彼此人格魅力所吸引。在武汉亲友的家中,两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刘谦初根据党的指示,先到江苏省委工作,后经上海去福建。1928年9月,在福建省第一次党代会上,他被选为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29年初,党中央调他到山东工作,以齐鲁大学助教身份作掩护。
面对险恶环境,他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常常冒着危险,来往于济南、青岛等地,夜以继日地工作,传达党中央的指示,宣传鼓舞群众,揭露敌人罪行,组织对敌斗争,很快恢复、重建和发展了被破坏的党组织,重新组成中共山东省委,并担任省委书记兼宣传部长。1929年7月,他按党中央的指示,和青岛市委的同志一起,领导和发动了持续40多天的青岛大康、隆兴和富士等七大纱厂的总同盟大罢工,给反动当局和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
1929年8月6日,刘谦初经青岛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时,不幸被捕入狱。在国民党济南警备司令部监狱里,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他不为所动,从未屈服。他在写给妻子张文秋的遗书中说:“望你不要为我悲伤,希你紧记住我的话,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好好爱护母亲!孝敬母亲!听母亲的话!”
1931年4月5日,济南纬八路侯家大院刑场,刘谦初戴着沉重镣铐,高唱《国际歌》,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和22名党员一起,随着一阵密集的枪声倒在了血泊中,年仅34岁。
刘谦初牺牲后,遗体运回平度故里,安葬在村前一片他曾劳动过的土地上。196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决定,由山东省委、省政府将烈士忠骨迁葬在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2010年,刘谦初被评选为全国200名英烈人物之一,为全国人民永远纪念。
位于平度市田庄镇东刘家庄的刘谦初故居,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历经多次修缮,2001年翻建,1996年被平度市委、市政府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被青岛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同年被平度市关工委确定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8年1月12日,被确定为第三批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批中小学师生、党员群众来到这里,追思缅怀英烈的光辉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