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沐源
推进农业农村走向现代化,离不开涉农职业教育这把“金钥匙”。 在国内“农”字号职业学校普遍滑坡、转型的情况下,平度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却立足区域实际,坚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该校不仅将“农”字号专业打造为拳头专业,其申报的《助推县域三农转型升级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也于近日荣获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实现了我省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零的突破。这个教学成果是怎样获得的?该校的涉农职业教育有怎样的特点?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三十年磨一剑,“双元制”实现本土开花结果
农村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对接不紧密,对区域经济的服务能力和推进作用不强;现行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三农转型升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高标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平台缺乏,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这是涉农职业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平度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朱风彬介绍,三十年来,学校借鉴实施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将“校企融合、创新驱动、实践导向、服务发展、双元共赢”的理念贯穿于教学改革主线,实现专业链、教学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学校联合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平度市农业局、平度市畜牧兽医局等多家单位和涉农类企业共同完成的《助推县域三农转型升级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就是三十年探索实践的成果。在长期实践中,学校打造起颇具特色的“双元融合、双链对接、双环提升”人才培养模式。
校内建起企业基地,生产即教学,学生即学徒
在校企双元融合的探索中,平度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引进德国生产标准以及先进技术和设备,建设高标准、具备真实职业环境的校内示范企业基地。学校建设原种场、养殖场、饲料厂、肉制品加工厂、奶制品加工厂,形成实验示范养殖业企业链;建设种子(种苗)中心、种植场、肥料厂、农产品加工厂,形成实验示范种植业企业链。示范企业具备法人资质,成为实体型实训基地。示范企业由校委会直接领导,对企业负责人实行生产效益目标责任考核和教学业绩考核双重管理办法。企业的工作人员为任课教师和专业学生,全程负责企业的采购、生产、管理和销售,完善了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生产合一的“五合一”培养机制。
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企业要素融入教学全过程
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依据这样的发展思路,平度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大力探索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双链对接。
学校成立由企业负责人和教学负责人共同参与的企业发展与教学研究办公室,将产业、企业要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优势骨干专业带动建设新示范企业。服务农业由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升级,对接“选种育种、养殖(种植)、饲料(肥料)、防疫(植保)、加工、营销”完整产业链,优化专业设置,形成“种植—畜牧—保鲜—加工—营销”专业链群。依托养殖原种场、养殖场、饲料厂、加工厂(肉、奶)形成的闭环实验示范养殖业企业链,建设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畜牧兽医专业、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肉、奶加工),形成养殖专业链。依托种子(种苗)中心、种植场、肥料厂、农产品加工厂形成的闭环实验种植业示范企业链,建设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酒、西点等),形成种植专业链。
专业教学与社会培训两手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通过专业教学与社会培训的双环提升,平度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农业人才。该校利用校内产业链,从原料选配到营销服务形成相对完整的闭环,循环交替,培育学生成为“准新型职业农民”。在专业教学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生产经营流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循环提升“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质量。在社会培训上,完善由建设标准、生产标准、评价标准等组成的标准规范体系,发挥校内高标准实验示范企业作用,面向社会培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范例孵化新型农业经营实体。所孵化扶持企业同时成为学生社会生产实习基地,形成互助关联。“两个循环,交替兼容,相互促动,螺旋上升,实现人才培养培训的高附加值。”朱风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