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舜故里在濮阳,舜裔祖根出姚墟
帝舜是中华人文始祖之一,又是舜裔源祖。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耕于历山”、“渔雷泽”、“陶河滨”、“迁于负夏”在濮阳均有据可查,有迹可寻。以故“帝舜故里在濮阳,舜裔祖根出姚墟”传为千古佳话。
舜生姚墟《世本》曰:“帝舜姚姓。”《今本竹书纪年》曰:“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孝经·援神契》曰:“帝舜生于姚墟,即东郡(濮阳)也。”《风土记》曰:“舜东夷之人,生姚丘(姚丘、姚墟其意相同)。”许慎《说文解字》卷十二曰:“虞帝居姚墟。”《帝王世纪》曰:“而生舜于姚墟。”故《元和姓纂》曰:“虞舜生于姚墟。”《通志·氏族略》:“姚氏虞之姚也,虞舜生于姚墟。”
故里考证:①《水经注》曰:“瓠子故渎,又东南经桃地,今鄄城西南50里(位在今濮阳县徐镇集)有桃城,或谓之洮也。”
②《路史》卷四十四《历山》条所说:“应劭谓(姚墟)与雷泽相近。”引《寰宇记》说:“今濮(州)之雷泽西北60(里)有小山孤立,谓之历山。山北有小阜,属池目之姚墟。”濮之雷泽即雷夏泽,西北六十里有历山(位在今濮阳县胡状乡岗上村),与东南姚墟遥遥相望。
③《中国地名大词典》说:“在今山东濮县西南50里,有洮城。”所指方位仍是濮阳县徐镇一带。
④丘菊贤、杨东晨所著《中华都城要览》表中说:“姚邑,虞舜生居地,地望在今河南濮阳。”
⑤杨席珍、翟起运、高怀聚合著《濮阳地名漫谈》说:“姚春秋卫洮邑,也叫姚、姚墟,在今濮阳县东南。舜生于此,后因以为姓。”同书又说:“洮,春秋卫邑,亦称桃城,姚墟,传舜生于此。在今濮阳县东南。”
⑥谭其骧《春秋卫国地图》标示“洮位于帝丘(濮阳)东南,自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咸(即梁庄乡咸城村)-洮-清丘(今习城乡青古庄村)比例上看洮距东南方向的清丘较近,距西北方向的咸较远,大约是距清丘距离的2倍”。对照最新濮阳县地图,洮位于今濮阳县徐镇一带,距今濮阳县城东南50里。从方向、距离确定同一位置,舜之生地姚墟--徐镇。
历史学家朱绍侯、考古学家许顺湛、历史地理学家陈昌远、考古学家张维华等史学界著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洮即桃,通姚,其代表地望,在今濮阳县徐镇。
以上诸说都从方向、距离确定同一位置,舜之生地姚墟位在今濮阳县徐镇。
舜渔雷泽“雷泽”传说为舜捕鱼处。一般历史地理著作都认为雷泽就是雷夏泽。陈昌远教授在《姚舜故里探寻》一文中明确指出:“雷泽与《禹贡》雷夏泽是两个地理位置不同的湖泊。舜渔雷泽应在今河南濮阳县境,《禹贡》雷夏泽应在山东雷泽县郭外西北今山东鄄城县境。”
①《中国古今地名辞典》“成阳”条说:“汉曰成阳县,晋改为城阳,隋更名为雷泽县,故城在今山东濮县东南。”
②引《地理志》曰:“雷泽在济阴城阳县西北。”
③《正义》引《括地志》说:“雷夏泽在雷泽县郭外西北。”
④《水经·瓠子水注》并言成阳、濮阳间有雷泽。
⑤《元和郡县志》卷十一曰:“雷泽县本汉成阳县……隋开皇六年,于此置雷泽县,因县(并)北雷夏泽为名也,属濮州。”
以上所指从方位而言均指雷夏泽,在今山东省鄄城县董口集与河南省濮阳县王称固、白罡乡、范县濮城镇之间。
雷泽即今濮阳之帝丘西门的繁渊,又称澶渊或沈渊。在濮阳县西南2公里新习一带,现名黑龙潭。
张维华在《说“天吴”--兼及雷泽》一文中引《山海经·海内东经》云:“雷泽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雷泽在今濮阳县境,“吴西”当为“天吴西”。
濮阳县境地有昆吾之墟,其地为帝丘。昆吾之墟是古昆吾氏之居地。昆吾氏之祖父叫吴回。“吾”“吴”可通。昆吴之西,简称吴西。吴回之“回”甲骨文中同“雷”,故居地之水可称为“雷泽”。雷泽在吴西,当在昆吾墟之西。
雷泽距舜迁居地“负夏”较近,而雷夏泽距舜出生地“姚墟”较近。“舜渔雷泽”之“雷泽”无论是指雷泽还是雷夏泽,舜渔处都应在濮阳境内。
舜耕历山《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韩非子·难一》谓:“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圳亩正。”由此可知,历山为舜躬耕处。但历山,涉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浙江、湖南八省,有十二处之多。《元丰九域志》概括有三:“济南、濮阳河中。”山东济南有千佛山,一名历山。河中,今为山西永济县,有历山。《水经注图》所标历山在雷泽西,濮阳县界。南宋《路史》作者罗泌作《历山考》:“今濮之雷泽西北六十里,有小山孤立,谓之历山,山北有小阜,属池目之姚墟。”此当在今濮阳县境。应劭、皇甫谧皆言舜耕之所有池。《水经注》:“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
历山遗址
明嘉靖《开州志》:“在东郭里(今濮阳县胡状乡一带)南五里许,土民立庙旧矣。今废。俗称舜王庙。”清光绪《开州志》:“今东郭里有虞帝庙,其地相传为古历山。”濮阳县胡状乡杨岗上,村北有舜王庙。据说此地自古为一土岗,从南到北为王岗上、董岗上、刘岗上、杨岗上、后岗上。在这里,有许多关于舜耕历山的传说。又传这土岗是一条龙,岗南佛爷庙处是龙头,岗北玉皇庙处是龙尾,舜王骑在龙腰上。地下有一大洞自岗南到岗北,传说是龙洞。这与史书记载中的小阜、舜庙、有池、大穴诸方位相符。舜耕于此是可信的。
迁于负夏《孟子·离娄下》:“舜……迁于负夏。”《史书·五帝本纪》为“就时于负夏”。《尚书大传》也作“就时负夏”。《帝王世纪》作“迁于负夏”。《礼记·檀弓篇上》说:“曾子吊于负夏。”说明负夏在春秋以前就是一个重要地名,《帝王世纪》曰:“(舜)迁于负夏,每徙百姓从之。”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曰:“负夏邑,一作瑕丘邑,春秋属卫,在今河南濮阳县东南。”
这里应区别负夏与负瑕邑,应是两个地名,不能混淆。负瑕邑《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曰:春秋鲁地,在今山东兖州县东北。《左传》哀公七年“囚诸负瑕”即此。郦道元《水经注·泗水》谓:“瑕丘邑,即负瑕,郑玄、皇甫谧并言卫地,鲁卫虽殊,土则一也。”很明显,郦道元在这里混淆二个地名在一起,一在山东,一在河南,不应是一地,不能混淆。
“负夏一作瑕丘邑”。清光绪《开州志》曰:“瑕丘在州东南义井里。”《礼记·檀弓》“公叔文子升瑕丘,蘧伯玉从。文子曰:“乐哉!斯丘也。”《寰宇记》:“瑕丘在濮阳县东南三十里(实有十八里),高三丈。”《开州志》:“瑕丘在州南18里,高五丈,纵横十五丈,西附小丘,高三丈。”嘉庆十年(1805)知州李符清建二贤祠于丘东,又建与乐轩三楹于小丘上,今碑仍存。李符清《修复先贤蘧子墓记》曰:“开州城南有瑕丘即伯玉从公叔文子所升处也。”说明负夏与瑕丘邑为一地,在濮阳县老城南,春秋时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地。今五星乡堌堆村。
瑕丘遗址
综上所述,舜的出生地和主要活动地都在濮阳境内,濮阳当为帝舜故里。(化建华:《帝舜故里考证论文集》)
纪念碑
帝舜文化
上古时期,濮阳一带属亚热带气候,半丘陵地貌,大河散流于濮阳地区,水美草盛,在依山择水而居的传说时代,华夏先民生活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伏羲之母华胥氏在雷泽履大迹而受孕生下伏羲;黄帝在濮阳县青丘(今习城乡青古庄)诛杀了蚩尤实现了华夏民族第一次大融合;颛顼帝二十岁登上帝位,在濮阳建都350年传20帝;帝喾幼年居住于濮阳寒泉岗,在濮阳登上了帝位;尧帝出生于濮阳县庆祖集(庆祖原名庆都,是尧之母庆都住地)。舜生于濮阳,长于濮阳,二十岁以孝闻名于天下。至今濮阳有舜帝出生地姚墟纪念馆;舜穿井而出的古井遗址;舜耕历山的历山遗址,舜就时于负夏的负夏(瑕丘)遗址。舜是黄帝八世孙,父顽母嚣弟傲,三人经常合谋迫害舜,舜都逆来顺受,使一家人和睦相处。舜二十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舜以孝治家,以德化民,讲求社会和谐的德政思想和德政实践对濮阳一带产生了重大影响。孝子闵子骞、子路、吴猛,孝女缇萦、直臣汲黯、义士荆轲都是受舜帝影响成长起来的历史名人,濮阳故有卫多君子之誉。至今濮阳一带民风淳朴,贤人聚集,社会和谐稳定。
二十四孝图--孝感动天
帝舜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伦理文化,它和黄帝的政体文化,炎帝的农耕文化共同构成中国上古文明的三座里程碑。帝舜文化及帝舜传说的核心是孝,在家庭道德上主张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在政治道德上主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在行为道德上,坚持以身作则,以德化民,谦恭礼让,邻里和睦。春秋时期由孔子发扬光大,东汉白虎观会议上定型为三纲五常,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
有关帝舜的故事散见于《史记》、《竹书纪年》、《孟子》、《尸子》、《吕氏春秋》、《风土记》、《水经注》、《元和志》、《诗经》、《括地志》、《明嘉靖开州志》、《清光绪开州志》、《帝舜故里考证论文集》、《帝舜后裔姓氏源流》、《龙苑》等书刊,世代口碑相传于濮阳一带。以纪念帝舜生日而形成的堌堆庙会吸引了方圆百里的群众前来,有万人之众,非常热闹。
擂鼓助威
万人同吃一锅饭
帝舜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他的仁孝思想在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舜帝是上古五帝中的最后一帝,以帝舜文化为主体的上古文化遗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依据;帝舜的人格力量有着巨大感召力,有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舜裔联谊组织,海内外二亿多舜裔认可濮阳县为帝舜故里,2006年9月份在濮阳县召开了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第十九届国际大会。
世界舜裔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