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濮阳
2019年12月22日,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这天晚上,中央电视台第十套科教频道在《考古公开课》栏目中用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再度关注濮阳西水坡大墓。
央视的官网介绍说,本期节目主要内容:一座距今6500年的大墓惊现河南濮阳西水坡,墓主身旁有神秘的蚌塑图案。墓中还有摆放奇特的人体遗骸,蚌塑与殉人代表了什么?这位埋葬宇宙的墓主究竟是谁?本期节目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时,为您揭开西水坡星图之谜。(《考古公开课》 20191222 西水坡星图之谜)
6500年前的祭祀——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地下星图之谜
人们了解中国早期的天文学,是从《尚书》开始的,在这部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传世文献的开篇中记载的便是三皇五帝与天文历法的故事,但三皇五帝毕竟是传说时代的人物,这一时期的遗址或实物,在考古学上还一直得不到证明。
在中国传统天文学体系中,帝星(北极星)地位极为重要,但与帝星密切相关的北斗七星,却终年不没入地平线,它“斗转星移”,犹如挂在北天的钟表,北斗斗杓就是那指示时间的表针。在古代,北斗七星一直被作为时间的指示之星。以帝星和北斗星为基础,古人把浩瀚的星空划为五个宫,就是中宫和东、南、西、北四宫。中宫的主要星象是北斗七星(也称极星),东西南北四个宫则管辖着二十八宿,又称“二十八星座”。为了便于识别和记忆,古人将四宫分别想像为一种动物,即东宫像苍龙,南宫像朱雀,西宫像白虎,北宫像玄武,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四象”。二十八宿在天文学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但学术界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巴比伦、印度等,有人认为它是中国的特产。夏鼐认为它起源于公元前六到八世纪的中国,但由于缺乏出土实物的证明,一直是信者自信,疑者自疑,难以取得共识。难道“四象”真的是汉儒的附会?难道中国二十八宿最早只能上溯到公元前六到八世纪? 1977年,湖北随县发现了一座战国早期墓葬,墓主是一个小诸侯国——曾国的一位名叫乙的国君,这就是著名的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5只样式相同、大小相近的衣箱,箱身和箱盖分别是用整块木料雕凿而成的,外表髹漆。在其中一件编号为E·66的漆箱盖上,绘有一幅彩色的天文图。画面中央是篆书的“斗”字,四周写着二十八宿的名称,画中的“斗”字代表了北斗星,它的地位如此突出正是古人崇拜北斗的一种表现。二十八宿的东侧绘有一龙,西侧绘有一虎,这与传统天文学中的东方苍龙、西方白虎正好对应,这是所见年代最早的将青龙、白虎与二十八宿配合的实物,也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关于二十八宿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曾侯乙漆箱盖星图中左青龙、右白虎与二十八宿同时出现,证明了“四象”并非汉代儒家的附会。曾侯乙墓下葬的年代是公元前433年左右,这表明至迟在公元前五世纪初,中国就有了完整的二十八宿体系。但二十八宿体系的形成,需要相当漫长的过程,它的源头必然要远远早于此。 如果说曾侯乙墓漆箱盖天文图的发现,划定了二十八宿与四象在中国出现的年代下限,那么,它的上限又可以断在什么年代呢?就在曾侯乙墓发现的10年后,考古学家在濮阳西水坡的一次偶然发现,不仅震惊了世界,也回答了这一切。1987年盛夏,豫北平原的濮阳市正在老城西南角的荒地西水坡修建一座引黄供水调节池,在配合施工的考古调查中,于调节池的西南部发现一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当叠压在最深处的文化层被清理出来之后,人们惊呆了,一组远古时代的墓葬遗址出现在眼前。
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许多奇迹,其中最神秘的是一座编号为M45的古墓。45号墓是一座土坑竖穴墓,南北长4.1米,东西宽3.1米,它奇特异常,南边圆曲,北边方正,东西两侧尚有一对弧形小龛,一位男性墓主头南脚北地仰卧于墓中,周围葬有三具殉人。特别奇怪的是,在墓主骨架两旁,有用蚌壳排列成的图形,东方是龙,西方是虎,其头均向北,腿均向外。在墓主脚下,另有蚌壳排列成的一处三角形,旁边还有两根人腿骨。同时,在45号墓室以外的同一层位上,另有两处也用蚌壳排列的龙、虎、鹿等动物图形,这两处图形和45号墓排成一南北直线。
墓葬的年代无论是通过考古学的研究还是碳十四的测定,都把它限定在公元前6500年左右。这座墓葬的现象新奇独特,前所未见,简直就是一道令人费解的谜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冯时教授,对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未解之谜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他专程赶到濮阳,与当年发掘现场的负责人孙德萱一起,将那些错综杂陈的蚌壳图形和人体碎骨重新检视整合在一起,还原出墓中的本来面貌——冯时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它应该是一个北斗的图形。 如果承认它是北斗,那么这个北斗的斗柄为什么不用蚌壳去堆塑却特意选配人的腿骨来表示呢?这种耐人寻味的做法究竟意味着什么?
中国早期天文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极为重视观测终年可见的北斗星,并以北斗作为决定时间的标准星象。但是,北斗只有在夜晚才能看到,如果人们需要了解白天时间的早晚,那就必须创立一种新的计时方法,通过对太阳和人影的仔细观察,古人学会了立表测影。最早的表正是模仿人体来设计的,它实际上就是反映出人体测影到立表测影的一种转变,因为人体测影不方便,人必须要制造出一种模仿人体的天文仪器,这就是表。在被列为中国古文献算学之首的《周髀算经》中可见,人体在作为一个生物体的同时,还曾充当过最早的测影工具:“周髀,长八尺。髀者,股也。髀者,表也。”
根据这些可知,古人把表叫做髀,它是早期测量日影的工具,它的本义就是人骨。而墓中的这一北斗,则形象完美地体现了“立表测影”的含义。北斗通过蚌塑摆放一部分,然后又用人骨来摆放它的斗杓,这种特殊的图形恰恰显示了古人测量日影与观测北斗的综合关系,它是古人创造出利用太阳和北斗决定时间方法的结果。
经过认真地观察、比较后,冯时教授发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线索。在这个45号墓蚌虎的腹部下边有一堆散乱的蚌壳,但是在这个墓的其他位置没有任何零乱的蚌壳。联想到曾候乙墓漆箱盖的虎腹部下边也有一个类似于火型的图象,这两个线索说明西水坡45号墓的图形和曾候乙墓漆箱盖的图形,它们所反映的内容是完全一样的。不大可能有第二种解释,因此学者们确定它应该是一个星图。那么,蚌塑龙、虎与北斗摆放在一起,也就直接决定了龙虎图像的星象意义。
古墓群的殉人位置摆放再现了《尚书·尧典》所谓的“分至四神”,意味着中国的早期星象在6000年前已形成体系。在西水坡45号墓墓主的周围,除去摆放的蚌塑龙、虎星象之外,还有三具殉人。三具殉人摆放的位置也很特别,他们分置于东、西、北三处,特意斜置,形成一定角度。经过骨架鉴定,他们都属于12至16岁的男女少年,而且他们的头部有刀砍的痕迹,均属非正常死亡。
这些事实促使人们不得不将墓穴表现的这种奇异现象与《尚书·尧典》的记载加以联系,在这部书里,古人当时已有一个很完整的文化观念,认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由四位天文官分别掌管着,即所谓的“分至四神”。
冯时通过计算和复原得知,它的南边半圆的墓边就是盖图春分和秋分的日道。而在这个日道的外侧,正东和正西随葬着两个人,这意味着这两个人很可能就是当时人们所认为的司掌春分和秋分的神。在墓葬方框北侧的殉人很特别,它不是正东正西摆放,而是有一个角度,这个角度头向是指向东南。以濮阳实际的地理纬度来计算,当时是计算冬至时期的太阳初升的角度,而北侧这个殉人的头向恰恰指向了冬至这一天太阳初升的方位,也就意味着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司掌冬至的。如果是这样,那另外还应该有一个司掌夏至的神。在当年同时发现的还有31号墓,其位置恰恰是在从45号墓到第二组蚌塑、再到第三组蚌塑以及正南正北的一个子午线上,此墓仅葬一人,但其骨架缺少胫骨,正是被截去做了45号墓北斗的斗柄,而他的年龄也是一个孩子。这恰恰能够弥补当初缺失的位于南侧的司掌夏至的那个神。如此看来,整个司掌四时也就是当时的分至四神在整个遗迹里的体现是十分完整的。
墓葬中呈现的这一切正意味着当时的古人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回归年,也就是说,最原始的历法很可能产生了,同时,也证明中国的早期星象在6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体系。
古人为什么要把星空搬到地下呢?远古天文学成就如此集中地得以在一处有限的墓穴中展现,它的意义究竟何在?
这实际涉及了墓葬的最后一个谜题,即墓主的身份。 专家认为,这个墓主人的地位一定不会很低。对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来说,天文学实际上是首要的工程,谁掌握了天文学,谁就获得了统治的资格,这是古代王权的象征。45号墓的主人,虽然没有瓶瓶罐罐日常的生活用具,但他的墓葬中随葬的是整个天上的星斗,这种特别的安排显然是墓主生前权力特征的再现。
被称为“颛顼之墟”的濮阳地区,在上古时代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及其部族的主要活动区域,古称“帝丘”。正是在宗教兴盛的帝丘时代,颛顼帝实施了“绝地天通”的重大举措,大大推动了天文科学的发展,创制了中国第一部天文历法“颛顼历”,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贡献。颛顼死后葬埋于帝丘濮阳,但灵魂升天,乘龙而达至四海,这些事迹与西水坡壮丽的宗教遗迹所表现的内涵可谓极其相似。
《大戴礼记·五帝德》说:“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曰高阳……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古书上这样记载,而濮阳民间关于他的神话传说则更多,时至今日,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濮阳地区都会举行最隆重的祭拜仪式祭祀颛顼,据说这一天是根据斗转星移首创颛顼历的颛顼帝的生日———“颛顼历”把一年定为365天又1/4,它对农业立国的中国古代社会而言,其划时代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濮阳地区为“颛顼之墟”,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及其部族集团的主要活动区域,古称“帝丘”。在这儿,颛顼实施“绝地天通”的重大举措,任命巫重管理人与天上的神之间的交往,专管上天宗教方面的事务,任命巫黎管理地上的群巫及万民,专管人间社会秩序方面的事务,使民神不杂,宗教事业被垄断在少数人的手里,并逐渐演变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颛顼还发动了与共工的战争。共工在黄河上游的辉县一带,颛顼在黄河下游的濮阳一带,也不知道共工治水失败还是想以邻为壑,反正因为“水难”的问题,战争爆发了,共工被颛顼诛杀了。由是,颛顼和黄帝一样通过战争铺平了获得权力的道路,成为集审判权、祭祀权、军事权于一身的首领,也因此,著名历史学家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评价颛顼“声名洋溢,超过黄帝”。
陕西省著名帝王陵研究专家、省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石兴邦先生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石林先生认为,黄帝乘龙不在帝丘(濮阳),而颛顼是黄帝之孙,也曾“乘龙而至四海”,而墓中人骑龙蚌塑表明墓主是黄帝族的一个大宗教主———也因此,蚌塑人骑龙应是颛顼乘龙遨游天地之间的写照,45号墓墓主非颛顼莫属。也许石先生把45号墓墓主说成黄帝不好向陕西人民交代,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马世之先生却不依不饶地说,颛顼时代距今5000年左右,而该墓是6500年之前的,它不可能是颛顼的。著名神话学家袁珂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雷神”条中说“其实黄帝即古之雷神”,濮阳是古雷泽,是龙出没的地方,“中华第一龙”在这儿出土,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乘龙升天的人,所以“雷、龙、黄帝之间具有特殊关系,因此西水坡45号墓墓主人,可能是黄帝族的一位首领”。
但湖北师范学院原物理实验室主任段邦宁先生、河南博物院研究员张维华先生认为,黄帝的“年龄”还不够大,45号墓墓主人应该是伏羲,只有他才够这么大的“岁数”。
黄帝时代距今不会超过5000年,我们常说的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从黄帝开始的。而45号墓的年代距今6500年,把它放在古史传说时期的伏羲时代,是合适的。
伏羲始画八卦,是古今学者均予认同的。1981年,陈立夫先生提出:“中道思想,是从中华文化的缔造者伏羲画卦作易开始,距今已有6450多年了。”从时间上来说,45号墓与伏羲时代是吻合的,而墓中富含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等内容,这又与伏羲作易画卦的传说高度吻合;盖天说为伏羲所创立,墓的平面结构与盖天学说惊人吻合;《周髀算经》中说“周髀长八尺”,“冬至日晷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经测算其测量地点的纬度是35°20′42″ ,当时的黄赤交角为24°01′54″,现在濮阳的纬度在35°42′,因此《周髀算经》中的数据只能是在45号墓的位置测得的;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在雷泽履巨人脚印生了他,而濮阳地区也是他的“根据地”;伏羲蛇身人面,是龙的形象,伏羲部族的图腾是龙,从伏羲开始,以后的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直到封建帝王,都自称为“龙”,自封为“真龙天子”,中华民族崇拜龙,自称“龙的传人”,但直到1987年濮阳蚌龙的出土,才让一些审慎的学者切实感到我们的古老文明与龙之间有多么久远的联系。“如果不是臆测,中国龙的形象自此(夏商)即以中原的、历史底蕴深厚的仰韶文化龙的基形演变而成。不信,大家可以把最生动的晚到明清时代的龙图案和仰韶文化的河南濮阳蚌塑龙图形放在一起比照,虽然时间跨度惊人地超越了五六千年,除了细部的刻画有些微差别外,长吻、瞠目、昂首、弯颈、髯须、弓身、短腿、五爪、分叉长尾等基本形体十分一致。这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龙的传人中华民族核心文化强盛生命力的标志。”6500年前腾云驾雾、横空出世的伏羲,被我们称为“人祖”,伏羲画八卦,被我们称为“文宗”,伏羲蛇身人面,有着后世认同的龙的形象,而且45号墓就是伏羲时代的遗产,墓主不是他,还能是谁?还真的有人认为45号墓墓主不是伏羲,而是蚩尤,证明的方法很复杂,但理由很简单:45号墓墓主曾被腰斩,死于非命。遍查传说时代的帝王,只有战神蚩尤死于非命,系被黄帝所杀的。而蚩尤是伏羲的后裔,是龙的传人,说其是伏羲墓的理由似乎都能复制到蚩尤身上,但说其是伏羲墓,有一点没法解释———伏羲不曾被腰斩过。对于时间不符的疑问,华夏出版社的王大有先生也自有说法:伏羲是6500年前的,蚩尤是5000年前的,这个问题现在也还没被证死,只不过大部分人这样认为罢了。在如此解释这一疑问的同时,他还用自己的方法证明,黄帝、蚩尤就是6500年前的历史人物。
王大有先生认为,当年黄帝和蚩尤交战,蚩尤战败后被械杀肢解,是他的余部将其尸骨抢走,偷运到濮阳秘密埋藏的。45号墓墓主的尸骨看上去被“腰斩”过,胸椎和胸骨已荡然无存,王大有质问:“谁能说清他的7个胸椎哪里去了?” 此说立即受到来自博物馆界和考古界的学者们的挑战,他们认为墓主人的尸骨是基本完整的,缺少的胸肋是自然腐化或被外力扰动所致,这在“田野考古”中是常见的,根本不存在被“腰斩”的问题。
面对质疑,王大有先生发问:“怎么单单腐蚀的是这一段?小动物小田鼠会咬得刀切一般?怎么不见齿痕?”当年主持发掘工作的孙德萱对记者说,尸骨“一出土就这样”,发掘过程中没有出现问题。
台前有蚩尤冢,据古史记载“民常10月祀之……”这儿的“10月”是古历法中的“10月”,10月正值冬至之时,苗家以此为国难日,新年也从这儿开始,初一到初五为国难,一直到正月十六,才算过了大难———蚩尤是在冬至遇难的,蚩尤部族的人在他死后南迁西迁,苗黎是蚩尤部族的后裔。
晋以前,史籍多称蚩尤为战神,汉高祖刘邦曾“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周武王、秦始皇等也立祠庙祭祀蚩尤。蚩尤是后来被“妖魔化”的。他和炎帝一样都是战败者,他们和黄帝一起,被称为当时的“三帝”。
著名考古学家、河南博物院研究员许顺湛先生认为,各家的说法都持之有据,但谁也说服不了谁。大家都能接受的看法是,45号墓墓主为当时的大巫、部落首领。
墓主是谁,有争议,墓主是那个时代呼风唤雨的顶尖人物,毫无争议。但这么个重要人物,为什么不葬玉埋器,却只和蚌壳相依为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