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培训项目 > 瓜菜主要虫害及其防治培训

瓜菜主要虫害及其防治培训

2017-04-14

       第一节  棉铃虫和烟青虫

       棉铃虫又称棉铃实夜蛾,烟青虫俗称青虫,两虫均属鳞翅目夜蛾科。食性及杂,寄主植物繁多,达200多种。在蔬菜中主要为害辣椒、番茄、茄子、瓜类和豆类作物。

       1、为害特点  以幼虫蛀食寄主植物的蕾、花和果,也可食害嫩茎、叶和芽。蕾被害后苞叶张开,变为黄绿色,2~3天后脱落。幼果常被吃空引起腐烂而脱落,成果虽然只被蛀食部分果肉,但易造成伤口,引致病菌侵入,造成腐烂而减产。

       2、形态特征  棉铃虫和烟青虫是同属的近缘种,形态相似。区别之处:棉铃虫成虫灰褐色,幼虫体线一般常见2条至4条,幼虫体色变化很大,由淡绿、淡红至红褐乃至黑紫色,常见为绿色型和红褐色型;烟青虫成虫体色较黄,虫体稍小,幼虫背线较透明。

       3、生活习性  两种害虫在海南年发生5~7代,且世代重叠。成虫日伏夜出,交尾、产卵和取食花蜜等活动主要在夜间进行,有较强的趋光性。卵散产于寄主作物嫩叶和嫩梢及果萼上,发育历期2~4天。初卵幼虫只取食嫩叶尖和花蕾,3龄开始蛀果为害。高温、干旱气候发生量大。雨水过多造成土壤板结,则不利于幼虫人土化蛹,蛹死亡率增高。此外暴雨可冲掉虫卵,对种群有抑制作用。

       4、防治有法

       (1)农业防治。要注意及时摘除虫果,以降低害虫数量。

       (2)生物防治。在成虫产卵高峰的第2~4天和第6~8天连续两次喷洒Bt可湿性粉剂,可杀死大量3龄以下幼虫。

       (3)化学防治。孵化盛期及时选用52.25%农地乐乳油1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3龄分散为害阶段及早选用1.5%华戎1号乳油1500倍液,或10%除尽悬浮剂2000倍液,或5%美除乳油2000倍液,或38%凯威一路杀乳油1000倍液+2%苏阿维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5%抑太保乳油1500倍液,或20%米满悬浮剂2000倍液,或1%烟百素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第二节  甜菜夜蛾

       甜菜夜蛾又称贪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寄主范围涉及170多种,除为害辣椒、番茄、茄子、甘蓝、花椰菜、白菜、芹菜外,还可为害黄   瓜、西葫芦、菜豆和豇豆等作物。

       1、为害特点  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吐丝结网,在网内取食叶肉,留下表皮,造成透明小孔。3龄后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仅剩叶脉和叶柄,导致整株死亡,甚至毁种。

       2、形态特征  成虫灰褐色,头部和胸部有黑点;前翅灰褐色,后翅白色,翅脉和缘线黑褐色。卵圆球形,白色,成块产于叶面或叶背,表面覆有雌蛾脱落的白色绒毛。老熟幼虫体色变化大,有绿色、暗绿色、黄褐色、褐色至黑褐色;明显的特征是:腹部气门下线为明显的黄白色纵带,有时带粉红色;各节气门后上方有一白点。

       3、生活习性  在海南可周年生长、繁殖和为害。成虫夜间活动,最适温度20~23℃,最适相对湿度50% ~75%,有趋光性。卵历期2~6天。幼虫共5龄,3龄前群集为害,但食量小;4龄后食量大增,昼伏夜出,有假死性,发育历期11~39天。蛹发育在土壤中进行,历期7~11天。

       4、防治方法

       (l)植前深翻暴晒,可消灭部分土壤的蛹。

       (2)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药剂防治。掌握在孵他盛期至3龄前重点挑治,或4龄后分散为害阶段傍晚后喷药,可选用2.5%菜喜悬浮剂1000倍液,或10%除尽悬浮剂2000倍液,或38%凯威一路杀乳油1500倍液,或20%米满水悬浮剂1000倍液,或2%阿维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8%风雷激乳油1500倍液,或1.5%华戎1号乳油1500倍液,或15%安打悬浮剂1500倍液喷雾。
   
       第三节  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又称莲纹夜蛾,幼虫俗称黑头,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世界性杂食害虫,尤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甚。除为害辣椒、番茄、茄子外,还可为害葫芦科瓜类蔬菜、豆类、十字花科作物和水生蔬菜以及多种旱地经济、粮食作物。

       1、为害特点  以幼虫食害植物叶部,也为害花及果实。常蛀入幼果内为害,导致腐烂和污染,失去商品价值。种群密度大时,能将全田作物吃成光秆或仅留叶脉,且能转移为害,造成严重减产或毁产。

       2、形态特征  成虫前翅褐色,多斑纹,内横线和外横线灰白色,波浪状;后翅白色,无斑纹。幼虫初龄期为绿色至黄绿色;老熟时多为黑褐色,背线、亚背线和气门下线均为灰黄色和橙黄色;在中、后胸黑斑外侧有黄色小点,气门褐色,气门线上有黑点。

       3、生活习性  在海南终年发生与为害。成虫昼伏夜出,取食、交尾和产卵均在黄昏后完成,寿命约12天,对黑光灯和糖酒醋等发酵物趋性强。初孵幼虫群集取食,仅食叶肉,呈白纱状;4龄后进入暴食期。

       4、防治方法

       (1)诱杀成虫。采用黑光灯或糖醋盆等诱杀成虫。

       (2)摘除卵块。成虫高峰期结合田间农事操作,及时摘除卵块和初孵幼虫着生叶片,可压低虫口密度。

       (3)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幼虫必须掌握在未进入暴食的第三龄以前,进行点片挑治;4龄后幼虫夜出活动,应在傍晚前后施药。药剂可选用10%除尽悬浮剂2000倍液,或5%美除乳油2000倍液,或38%凯威一路杀乳油1500倍液,或20%米满悬浮剂1000倍液,或2%苏阿维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1.5%华戎1号乳油1500倍液,或15%安打悬浮剂1500倍液,或58%风雷激乳油1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1500倍液喷雾。



       第四节  蓟马

       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昆虫,是海南地区瓜菜的主要害虫。蓟马的寄主范围极广,可为害辣椒、番茄、茄子、黄瓜、苦瓜、冬瓜、节瓜、西瓜、豆科作物和十字花科蔬菜。

       1、为害特点  以成、若虫锉吸植株心叶、嫩梢、嫩叶、花和幼果的计液,使被害心叶不能张开,嫩叶、嫩梢变硬缩小,生长点萎缩成丛生状,幼果受害后毛茸黑,表皮粗糙,锈褐色而畸形,生长缓慢,为害严重时造成落花和落果。

       2、生活习性  在海南年发生20多代,世代重叠,终年繁殖,主要行孤雌生殖,偶有两性生殖。成虫活跃,善飞、怕光,多在嫩梢或幼果的毛丛中取食。卵散产于叶肉组织内,每雌产卵22~35粒。发育适温为15~32℃,因此春秋季发生严重。

       3、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营养杯育苗,覆盖遮阳网;适期清除田间残体和野生寄主,降低虫源基数;气候严重干旱时应进行灌溉。

       (2)化学防治:当每株虫口达3~5头时,即应喷药防治,目前常用药剂及使用浓度为:2.5%菜喜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0000倍液,或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5000倍液,或5%高效大功臣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1500倍液,或5%增效蓟蚜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20%阿达克5号乳油2000倍液等均匀喷雾,交换使用效果理想。

       第五节  蚜虫

       蚜虫的种类很多,根据其与寄主作物的关系可分为菜蚜、瓜蚜和豆蚜。

       菜蚜主要包括萝卜(菜缢管蚜)和桃蚜(烟蚜),两者均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如白菜、萝卜、芥菜、青菜、甘蓝、花椰菜等,此外后者还为害茄子等。

       瓜蚜又称棉蚜,为害葫芦科作物如黄瓜、冬瓜、南瓜、西葫芦、西瓜、节瓜,茄科作物如茄子、辣椒等。

豆蚜为害豇豆、菜豆、豌豆、蚕豆等豆科作物。

       1、为害特点  蚜虫以成、若虫在叶背、嫩叶、花梗、荚果上吸食汁液,被害组织发黄、卷缩,植株矮化,甚至萎蔫枯死。此外,蚜虫是多种病毒的传播媒介,导致瓜菜病毒病的流行,造成作物严重减产。

       2、形态特征  蚜虫个体小,颜色变化较大,有绿色、淡黄绿、深绿色、紫褐色、桔红色,有的薄被白粉,头和胸黑色等;在生活史中有多种类型的个体,如有翅与无翅个体,有性生殖与孤雌生殖,因而在种的区别上较为困难。

       3、生活习性  菜蚜发育适温为15~28℃,相对湿度60%~75%;瓜蚜繁殖适温16-20℃,温度超过27℃,相对湿度75%以上时不利其繁殖;豆蚜繁殖适温为24~26℃,相对湿度60~70%。三类蚜虫均无越冬现象,主要靠有翅蚜扩散,并借风传播,扩大为害范围。

       4、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及时铲除田边,沟边、塘边杂草,摘除和处理枯黄老叶,可消灭部分蚜源。

       (2)生物防治:田间自然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种群极为丰富,合理用药保护天敌对蚜虫发生有一定抑制作用。

       (3)化学防治:掌握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即苗期和蚜虫盛发前防治,有蚜株率达10%或平均每株有蚜虫3~-5头时应立刻防治,可选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2000倍液,或5%大克虫乳油1500倍液,或5%大功臣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或3%莫比朗乳油1000倍液,或5%增效蓟蚜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雾。



       第六节  白粉虱

       白粉虱又称小白蛾子,属同翅目粉虱科。寄主范围很广,几乎所有蔬菜均可受害,尤以黄瓜和豆类蔬菜为甚,此处,受害较严重的还有辣椒、番茄、茄子、莴苣、芹菜和十字花科作物。

       1、为害特点  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叶背面,吸食汁液,使植株生长不良,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由于其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因此田间种群数量很大。其分泌物可引起煤污病发生,通过其取食,还可传播病毒病。

       2、形态特征  成虫体淡黄色,覆白色蜡粉,雌虫和雄虫常成双在一起,呈八字形,停息时双翅在体上合成屋脊状。卵长椭圆形,埋于植物组织中,初产时淡黄色,逐渐变褐色,卵化前呈黑色。若虫分3龄,淡绿或黄绿色,足和触角退化,紧贴在叶片上营固着生活。4龄若虫称伪蛹,椭圆形,初期扁平,逐渐加厚后中央略高,黄褐色。

       3、生活习性  在海南年发生10余代,世代重叠。成虫羽化后1~3天即可交配产卵,平均每头雌虫产卵150粒。也可行孤雌生殖,其后代为雄虫。成虫有趋嫩性,随着植株生长,产卵位置随之升高,顶部嫩叶多为新产的卵,下部叶片上多为发育后期褐色卵,再往下部多为若虫和成虫。在18~21℃发育历期为22.8~31.5天。粉虱繁殖适温为18~21℃。雌成虫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15℃和18℃时分别为50天和42天,33℃仅为4.6天。

       4、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培育无虫苗;尽量避免混栽,特别是黄瓜、番茄和菜豆等不能混栽;摘除老叶并烧毁,可减少种群数量。

       (2)药剂防治。选用20%虱蚧宁乳油10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2000倍液,或5%增效蓟蚜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10%毗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20%阿达克5号乳油2000倍液等喷雾。

       第七节  瓜绢螟

       瓜绢螟又称瓜螟、瓜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为害苦瓜、冬瓜、西瓜、丝瓜、节瓜、甜瓜等葫芦科蔬菜,番茄和茄子等作物也是其寄主。

       1、为害特点  蔬菜生长中至后期均可发生。初孵幼虫仅在叶背取食为害,被害部位呈灰白色斑块。3龄后在嫩梢吐丝卷叶或将嫩梢缀合,匿居其中取食与为害,从而使叶片穿孔或形成缺刻,甚至食光叶肉,仅存叶脉。幼虫也可注入瓜果和潜蛀瓜蔓为害,严重影响瓜果的产量和品质。

       2、形态特征  成虫头胸部黑褐色,腹部背面除第五、六节黑褐色外,其余各节白色,胸部和腹部腹面及足均白色;前翅前缘、外缘和后翅外缘呈黑褐色带状,翅面白色略透明,并有闪光。老龄幼虫头部,前胸背板淡褐色,胸腹部草绿色;亚背线粗,白色,气门黑色。

       3、生活习性  在琼粤地区年发生6~7代,且世代重叠,周年发生为害,但在海南冬春季更为严害。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雌蛾产卵于叶背,散产或数粒粘在一起。卵期5~7天,幼虫期9~16天,蛹期6~9天,成虫寿命6~14天。幼虫发育遭温26~30℃,相对温度低会影响卵的孵化。

       4、防治方法

       (1)收获后及时清洁瓜园,消灭匿藏干枯藤落叶中的虫蛹,以压低田间虫口密度。

       (2)幼虫始发期及时摘除卷叶,捏死幼虫或成蛹。

       (3)药剂防治。幼虫盛孵期和卷叶为害前选用10%涂尽悬浮剂2000倍液,或1.5%华戎l号乳油1500倍液,或20%米满水悬浮剂1000倍液,或5%美除乳油2000倍液,或52.25%农地乐乳油1500倍液,或2%阿维可湿性粉1000倍液,或58%风雷激乳油1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1500倍液等喷雾,每隔7~10天1次。

       第八节  瓜实蝇

       瓜实蝇又称黄瓜实蝇、瓜小实蝇、“针蜂”、瓜蛆,属双翅目实蝇科。主要为害苦瓜、节瓜、冬瓜、南瓜、黄瓜、丝瓜等葫芦科蔬菜作物。

       1、为害特点  成虫以产卵管刺入幼瓜表皮内产卵,幼虫孵化后即钻进瓜内取食,受害瓜先局部变黄,而后全瓜腐烂变臭,大量落瓜,即使不腐烂,刺伤处也常见凝结着流胶,畸形下陷,果皮硬实,瓜味苦涩,品质下降。

       2、形态特征  成虫体形似蜂,黄褐色,前中后胸均可见黄色的纵带纹,腹背面第4节后有黑色纵带纹。老熟幼虫体长10毫米,蛆状,乳白色。蛹长约5毫米,圆筒形,黄褐色。

       3、生活习性  在琼粤(海南和广东)地区年约发生8代,世代重叠。成虫白天活动,高温烈日时静伏于瓜棚或叶背,对糖、酒、醋的趋性强。雌虫产卵于嫩瓜内,每雌可产卵几十粒至百余粒。卵期5~8天;幼虫在瓜中取食,历期4~15天;蛹期7~10天;成虫寿命25天。

       4、防治方法

       (1)毒铒诱杀成虫。用香蕉皮或菠萝皮加90%敌百虫晶体,捣碎制成毒饵,装入容器挂于棚下,每亩放15~20点,能诱杀大量成虫;或用猎蝇等诱杀剂诱杀成虫。

       (2)及时摘除被害瓜并深埋处理。

       (3)保护幼瓜。如有可能,害虫严重发生期将幼瓜套袋,避免成虫产卵。

       (4)药剂防治。成虫盛发期于中午或傍晚用52.25%农地乐乳油1500倍液,或10%除尽悬浮剂2000倍液,或1.5%华戎1号乳油1500倍液叶面喷雾,每3~5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第九节  黄足黄守瓜

       黄足黄守瓜又称黄守瓜黄足亚种、黄虫、黄萤,属鞘翅目叶甲科。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寄主作物达19科69种以上,但以葫芦科蔬菜如黄瓜、丝瓜、苦瓜、西瓜、甜瓜、南瓜等为主,也可食害豆科、茄科和十字花科蔬菜。

       1、为害特点  成虫攻食瓜苗的叶和嫩茎,也能为害瓜花和幼瓜。幼虫在土中咬食瓜根,导致瓜苗整株枯死,同时也能蛀入地面瓜果内为害,引起腐烂,严重影响瓜果的品质和产量。

       2、形态特征  成虫长椭圆形,黄色、仅中、后胸和腹部腹面为黑色,前胸背板有一波浪形横凹沟。卵近球形,黄色,表面密布六角形网纹,产于潮湿表土里。幼虫头部黄褐色,胸腹部黄白色,腹末节硬皮板为长椭圆形,向后方伸出,上有圆圈状褐色斑纹。

       3、生活习性  在海南年发生5代。成虫喜阳光,中午前后活动最盛;飞翔能力强,有假死性和趋黄性;取食瓜叶时常以身体作半径旋转咬食一圈,然后在圈内取食,在叶片上留下环形痕或孔洞;每雌可产卵4~7次,卵发育历期10~14天。幼虫主要食根,并在根土附近化蛹。

       4、防治方法

       (l)防止成虫产卵。在瓜苗周围土面覆盖草木灰、木屑、糠秕等物,或清晨露水未干时人工捕捉成虫。

       (2)药剂防治。防治成虫可用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实施叶面喷雾。防治幼虫可用21%乐盾乳油1500倍液,或80%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倍灌根。

       第十节  美洲斑潜蝇

       美洲斑潜蝇俗称潜叶蝇、地图虫、属双翅目潜蝇科。是海南省境内1993年发现的国际性检疫害虫。寄主植物涉及200多种。主要为害丝瓜、节瓜、冬瓜、西瓜、甜瓜、黄瓜,也可为害豇巨、菜豆、番茄等蔬菜作物。

       1、为害特点  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以幼虫取食叶片的薄壁组织,在叶片表皮组织下蛀成蛇形弯曲不规则的白色隧道。由于幼虫数量相当庞大,常使被害叶片表面呈成片白色斑块,破坏叶绿素和叶肉细胞,造成叶片早衰干枯,受害株产量和品质大幅度下降,严重者可导致整园绝收。

       2、形态特征  成虫体小,仅1.3~2.3毫米,淡灰黑色,飞翔力强。幼虫分三龄,初孵幼虫无色,后变为鲜黄色或浅橙黄色,蛆状,身体两端紧缩,老熟幼虫可长达3毫米。

       3、生活习性  在海南年约发生22至24代,且世代重叠。成虫发生高峰出现在上午,羽化后24小时即可产卵,卵产于叶组织内,肉眼难以看到。初孵幼虫开始蛀食,发育厉期5~9天。老熟幼虫爬出隧道于叶表面或落于表土内化蛹。最适发育温度为24~30℃,35℃以上幼虫能正常发育,蛹能发育破蛹壳,但不能羽化飞出。38℃两天,卵不能孵化,低龄幼虫易死亡,老熟幼虫可正常化蛹,但不能发育为成虫。暴雨和台风雨对成虫活动及幼虫发育均为不利。

       4、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清除田边杂草,寄主作物的被害残体;对前茬为寄主作物的田块,植前浸水或深翻晒垄7天,能降低土壤中的活蛹量。

       (2)大田天敌的利用。合理使用农药,保护田间天敌,可很大程度地通过寄生蜂控制害虫数量。

       (3)药剂防治。可选用20%川生乳油1500倍液,或58%斑潜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1.8%齐螨素乳油3000倍液,或0.9%农哈哈乳油1500倍液,或58%风雷激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幼虫高峰期5~7天喷施1次,连续3次。

       第十一节  豆荚螟

       豆荚螟又称豆荚斑螟、大豆荚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主要寄主作物为菜豆、豇豆、大豆、豌豆、扁豆、绿豆等,虫荚率轻者5%以下,一般10%~30%,个别干旱季节可达80%以上。

       1、为害特点  以幼虫蛀入豆荚内食害籽粒,初荚期致豆荚干瘪,鼓粒期豆粒常被食尽或破碎,使产量和品质大幅度下降。

       2、形态特征  成虫前翅灰褐色,夹有深褐、灰白和黄色鳞片,翅前缘自基角到翅尖有一白色纵带,后翅黄白色,缘毛灰白色。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14~18毫米,初孵期淡黄色,后变为灰绿至紫红色。老熟幼虫前胸背板中央有黑色“人”字纹,两侧各有一黑斑,腹部和胸部背面两侧呈青绿色。

       3、生活习性  在海南和广东年发生7至9代,可周年发生与为害。成虫昼伏叶背,夜间活动,交配产卵,有较强有趋光性,卵单粒散产于作物组织凹处。幼虫孵化后在荚上爬行或吐丝悬垂转移它荚,先在荚上吐丝做一丝囊,后潜入豆粒中蛀食,离开豆荚蛀孔无丝囊。末龄幼虫脱荚后潜入植株附近土层中结茧化蛹。豆荚螟发育起点温度为13.9℃。卵历期3~6天,幼虫期9~12天,蛹期11~15天,成虫寿命6~7天。

       4、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摘除被害的卷叶翻果荚,集中处理,可减少幼虫转移为害。

       (2)诱杀成虫。大面积种植豇豆或菜豆的田块,可设黑光灯诱杀成虫。

       (3)药剂防治。选用1.5%华戎1号乳油1500倍液,或10%除尽悬浮剂2000倍液,或5%美除乳油2000倍液,或58%风雷激乳油1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1500倍液,或20%米满悬浮剂1000倍液,或52.25%农地乐乳油1500倍液,或2%苏阿维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等喷雾,每隔7~10天1次,交换使用效果理想。

       第十二节  豆秆黑潜蝇

       豆秆黑潜蝇又称豆秆蝇,属双翅目潜蝇科。主要为害豇豆、菜豆、毛豆、大豆、绿豆等到豆科作物。海南周年发生为害,造成幼苗枯死。

       1、为害特点  以幼虫钻蛀茎和根的髓部,也可为害叶柄和侧枝,受害部位初为淡褐色,后变红褐色,常造成茎秆中空,植株因水分和养分的输送受阻而逐渐枯死。豆苗期受害,出现茎中空,叶脱落,以致死亡。后期受害,造成花、荚、叶早衰脱落,导致减产。

       2、形态特征  成虫体黑色,具蓝绿光泽,复眼暗红色;前翅蜡质透明,具淡紫色光泽。卵长椭圆形,乳白色,稍透明。末龄幼虫初孵时乳白色,后渐变黄色。蛹长椭圆形,金黄色,前气门黑色,三角形。

       3、生活习性  在海南年发生13代以上,海南周年可见为害。成虫飞翔力差,趋光性弱,气温25~30℃是取食、交配、产卵的适温。成虫多群集在叶上部活动,常以腹末端刺破豆叶表皮,吸食汁液,致使叶面呈白色斑点的小伤孔。适温范围内,湿度越高,活动越盛,相对温度小于80%时,活动减弱。卵多散产于中上部叶背主脉基部附近的表皮下,成虫寿命一般3~4天。幼虫孵化后即在叶内蛀食,形成一条极小而弯曲稍透明的隧道,沿主脉再经叶柄和分枝直达主茎,蛀食髓部和木质部。幼虫老熟后在茎壁上咬一羽化孔,而后在孔口附近化蛹,成虫羽化后通过羽化孔钻出豆株体外。

       4、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及时处理秸秆和根茬,减少初侵虫源;与非豆科作物轮作。

       (2)药剂防治。可选用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58%风雷激乳油1000倍液+5%抑太保乳油1500倍液,或2%苏阿雏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进行喷雾或灌根防治,应选择豆株苗期为重点。

       第十三节  茶黄螨

       茶黄螨又称黄茶螨、茶嫩叶螨,属蛛形纲蜱螨目,跗线螨科。食性极杂,除为害辣椒、番茄、茄子、黄瓜外,还可为害豇豆、菜豆等蔬菜作物。

       1、为害特点  以成螨和若螨集中在未完全展开的幼嫩部分刺吸为害,受害叶片背面呈灰褐或黄褐色,具油质光泽或油浸状,叶片边缘向背面卷曲。嫩茎嫩枝受害变黄褐色,扭曲畸形,严重的植株顶部干枯;蕾和花受害,重者不能开花、坐果;果实受害,果柄、萼片和果皮变黄褐色,丧失光泽,木栓化。由于螨体极小,肉眼难以观察,这些特征常被误认为生理病害或病毒病。

       2、形态特征  雌螨椭圆形,较宽阔,腹部末端平截,淡黄色至橙黄色,表皮薄而透明。雄螨圆锥形。前足体有3~4对刚毛,腹面后足体有4对刚毛,足较长而粗壮。

       3、生活习性  全年可发生25~30代,世代重叠。以两性生殖为主,也能孤雌生殖。卵散产于嫩叶背面、幼果凹处或幼芽上,经2~3天孵化,幼螨期约2~3天,若螨期2~3天。成螨活泼,若螨多处静止状态。交配也多在嫩组织上完成。卵和幼螨对湿度要求高,高温多湿的环境利于害螨发生。

       4、防治方法  由于茶黄螨生活周期较短,繁殖力极强,应特别注意及早防治。

       (1)农业防治:铲除田边杂草,清除残株败叶;干燥季节应注意菜田灌溉,增加田间湿度,创造不利叶螨发育繁殖的小环境;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健株。

       (2)药剂防治:1.8%齐螨素乳油2000倍液,或1.0%农哈哈乳油1500倍液,或5%美除乳油2000倍液对茶黄螨效果很理想。15%杀螨特乳油1500~2500倍液,或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或58%风雷激乳油800倍液喷雾可有效防治茶黄螨。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次。


       第十四节  红蜘蛛

       红蜘蛛属蛛形纲真螨目叶螨科。主要寄主为豇豆、菜豆、豌豆、扁豆、大豆等豆科蔬菜,此外也可为害茄子和黄瓜。

       1、为害特点  苗期至成熟期均见有发生。以若螨和成螨相聚叶背吸取汁液,而使叶片呈现灰白色或枯黄色细斑。为害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影响植株的生长,结果期缩短,因而造成减产。

       2、形态特征  成螨体长0.36~0.48毫米,椭圆形,呈锈红色或深红色,足和颚体白色,体侧有黑斑。

       3、生活习性  在海南年发生20代以上。主要匿藏于杂草、枯枝落叶和土缝中,当寄主出现时,开始取食和繁殖。先是点片发生,随即向四周扩散。在植株上先为害下部叶片,然后向上蔓延,繁殖数量过多时,常在叶端群集成团,被风刮走,扩散蔓延。最适发育温度为29~31℃,相对湿度为35%~55%。相对湿度超过70%时不利其繁殖。

       4、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天气干旱时应注意灌溉并合理施肥,特别应注意增施磷钾肥,以减轻为害。

       (2)药剂防治:可选用1.8%齐螨素乳油3000倍液,或0.9%农哈哈乳油1500倍液,或5%美除乳油2000倍液,或0.9%海正灭虫灵乳油2000倍液,或58%风雷激乳油1000倍液,或73%克螨特乳油15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5%尼索朗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5~7天喷1次。